没点毛病谁学心理学啊 第291节

  “出现了多久?”

  “五个月。”

  回答得很快。

  太快了。

  就像是一直在有意识地计算着时间一样。

  南祝仁明白,他触及了某个核心。

  他看着来访者的眼睛:“在五个月之前,有发生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吗?”

  ……

  嘶——

  一次深呼吸。

  做出这个动作的是来访者。

  他呼吸地太用力了,以至于南祝仁都能够看到那口罩几乎贴到了来访者的脸上,勾勒出了一个轮廓。

  呼吸不畅的出现也顺理成章。

  来访者快速地调整了一下口罩,似乎想要给自己多一些空间,却怎么都不得要领。

  在迟疑了一下之后,他摘下了口罩。

  露出半张汗蹭蹭的脸。

  现在已经过了春季,入了夏,像这样一直戴着口罩的装扮本就不合时宜。

  而口罩下面的那张脸,虽然不说有多么英俊,但也是方正的。

  来访者抹了一把脸,对南祝仁道:“南老师,我能先说我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想的那些事吗?”

  “当然。”南祝仁点头。

第419章 故事回忆中的区别

  来访者不谈五个月前、问题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发生的事情,转而开始谈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想的事情。

  这是一种以“转移话题”为表现形式的【防御】。

  这让南祝仁肯定,五个月前在来访者的身上一定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件。

  可能是【破坏性生活事件】,甚至是【创伤事件】!

  但眼看来访者的状态,南祝仁并没有死盯着这个未知的事件不放。

  能够直击核心是好的,但是抽丝剥茧也有抽丝剥茧的好处。

  适当拉长咨询过程,可以让来访者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地释放情绪,积蓄力量。

  这也是心理咨询重要的作用之一。

  而南祝仁看着刚刚摘下口罩的来访者,看着对方的身体姿态。

  对方应该很需要这么一个过程。

  更何况按照正常咨询的程序,第一次咨询能够构筑关系、收集好信息就是圆满完成任务了。

  ……

  此刻,在听到南祝仁对自己“先说注意力不集中时想的事情”的请求,给出“当然”的回复之后。

  来访者的身体扭了扭:“我们的咨询还有多久?”

  南祝仁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数字:“没关系,等时间到了我会提醒你的。”

  “……好。”

  来访者点了点头。

  然后。

  【瞳孔扩大,视线凝固。】

  【咬牙,嘴唇紧绷成线状,喉咙吞咽动作。】

  【深吸气后屏气。】

  【面部其他肌肉僵硬。】

  南祝仁观察着来访者的表情,心中猜测出现这些的原因。

  这些表情和身体变化对于来访者的主观感受来说可能不太好,但是对于咨询来说却是个好消息。

  就看到南志昊突然皱着眉头低下头,用力眨了两次眼,做出努力思考的模样:“那我先说说我之前‘和人吵架但是没吵赢,事后一直想’的事情。”

  嗯?

  这种表情和反应就不是很好了。

  南祝仁心里微微皱眉,但是没有多说什么。

  让来访者继续发挥。

  “第一个事情……我在我们的研究生会有任职,就是当学生会干部。前两天和我另外一个名义上的上级吵起来了。”

  南祝仁抓住了一个关键词:“名义上的上级?”

  来访者解释道:“就是那种临时的活动负责人或者项目负责人,负责给我们分配工作或者审核什么的,但是和我平级。”

  南祝仁点头表示明白,问道:“你们是怎么吵的?”

  “就是因为最近的一个大型活动。他给每个人都分配了任务,而自己没有,我们去问他,他说自己要负责居中的调和,总览全局。”

  “但是就在活动前一周的时候,他突然给每个人又加了一部分任务,然后说什么……”来访者在这里做出用力思考的样子,“‘大家任务分配完成,自己积极推进,如果最后出现问题,后果自负’。”

  来访者狠狠皱起眉头。

  南祝仁问了一句:“你对这句话感觉非常不好?”

  来访者点头:“当然,他是组长,本身是总负责人,但是他说的这句话不就是相当于甩锅了吗?说是总览全局,结果只是传达一下老师的要求就好了。”

  “而且我平时和这个人也有相处,他在工作里面完全没有任何超出我的能力,甚至像是从来没接触过工作一样。”

  “一个没能力、没责任心的人现在要来领导我工作,还不断给我上压力,我不认同,所以我和他吵了起来。”

  “但……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还是很后悔。”

  这个故事的讲述算是有些作用,通过来访者在故事里面行为的表现,可以推测出来访者的个人特质。

  但是这个故事里面展现出来的东西都是南祝仁之前已经看出来的东西。

  所以南祝仁更在意两者对于这个故事的解读。

  咨询师问道:“为什么后悔呢?”

  来访者皱起眉头:“就是感觉这件事情还有更好的处理方法,更加妥帖、对所有人都好的办法。”

  “结果现在和这个家伙当众吵起来,就好像我和他也是一个层次的人一样了。我甚至为了不让场面更难看还退了一步——这样显得我都不如他,像是我在无理取闹了。”

  南祝仁感觉自己似乎看出了一点东西:“你说你先退了一步?”

  “对,因为我一开始只是想要提意见,我想跟他说他这样不好。”来访者皱起眉头,“但后来那个人像是被踩了尾巴一样,当众就开始大吵,把所有人的视线都吸引了过来。”

  南祝仁观察着来访者的表情,却发现了一点不对的地方。

  他先做了一个【情感反映】:“你觉得不舒服。”

  来访者点头:“不舒服。”

  南祝仁再进行了一次带着解释的【总结】:“在你刚刚的这段话里面,好像包含了两个要素,一个是‘和名义上的上级吵架’,另一个是‘当众和人吵架而吸引了视线’。”

  最后提问:“这两个中,哪个让你不舒服?”

  来访者又愣住了。

  “都有一些吧……”

  南祝仁追问:“哪个让你感觉到的不舒服更强一点呢?”

  来访者眼神凝固了一会,突然像是全身都被刺挠了般抖了一下。

  “……都,差不多吧。”

  他这么回答道。

  南祝仁看着对方的表情。

  来访者的这种回答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在掩饰,对方今天已经进行了很多次这种行为。

  但是此刻对方的脸上没有撒谎的迹象。

  那就是另外一种可能——对方的主观感受出现了偏差。

  这是很常见的。毕竟【感受】不是一个客观的、有尺度的、可以拿来比较的东西。

  所以需要换一个标准来衡量。恰好这个用来衡量的“标准”也是南祝仁接下来想要知道的消息之一。

  “你说你总是会想起这件事情,那你在回忆的时候,肯定是有画面的。”

  “那你的那些回忆的画面,是和你吵架的对象——也就是那个‘名义上的上级’相关的,多一点;”

  “还是和你们吵架的场景——那些‘很多的看着你们吵架的人’相关的多一点?”

  来访者思考得很用力。

  半天之后,才回答:“应该是后面那个吧,就是‘很多人看着我们吵架’的画面,更让我不舒服一些。”

第420章 心理咨询中的侥幸

  来访者道:“那个人……本身不重要。”

  “如果是私下里,和他怎么冲突我都不会耿耿于怀,不值得浪费时间和思绪在那样的人身上。”

  “但是因为和他发生冲突,导致在其他人面前……表现出不好的部分来,我觉得很不值得,很懊恼。”

  来访者说着,开始短而快地不停点头:“所以我会时不时地去想。”

  南祝仁瞟了一眼对方的表情,很好,起码这里没有用掩饰的话来搪塞自己。

  他心中把对方的回答和眼下的反应暗暗记下。

  接下来南祝仁要再次尝试着把话题引向关键的地方。

  “这个‘和人当众争吵而让人很懊恼’的事情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呢?”

  来访者想了想:“就是最近吧。”

  南祝仁没有说话,而是做出了一个挑眉疑惑的动作。

  来访者直接自己找补了一句:“就是在我开始……失眠和注意力不集中之后,类似的事情就开始会让我特别在意,然后时不时地想起来。”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类似的事情”。

  南祝仁有点想要抓这个关键词,但是他把这个冲动按捺了下来,因为比起他接下来要探索的东西,这个“类似的事情”就没那么重要了。

首节 上一节 291/37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