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点毛病谁学心理学啊 第260节

  “首先,是【情境力量理论】。实验表明——环境与角色对人的行为塑造力远超个人特质。即使志愿者是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一旦被赋予狱警或‘囚犯’的角色,其行为会迅速异化:狱警滥用权力,囚犯被动服从。”

  “这个理论印证了一点——人性并非由个人的内在特质主导。环境也发挥着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作用。”

  小赵老师是反应最快的——因为她一开始就知道这次团辅的目的。

  她陷入沉思,开始把南祝仁此刻说的东西在之前发生的事情中寻找对应。

  “其次,是【去个性化】和【身份吞噬】。”

  “【去个性化】,通过匿名化、角色标签化,进而使得个体的自我意识被削弱,行为更易受群体规范支配。”

  “【身份吞噬】是【去个性化】实施后的较为严重的后果,志愿者的【身份吞噬】意味着他们的自我认知被彻底摧毁,在实验中他们内化了‘有罪’的标签,开始认为自己真的是囚犯。”

  “这不仅仅是实验的作用……甚至于。”

  南祝仁意味深长:“当那位监狱神父出现的时候,他虽然表示愿意给志愿者们请律师——但这恰恰是对待囚犯的方式不是吗?他的行为反而让志愿者们对自己囚犯的身份更加深信不疑。”

  小赵老师一愣,当把这一段和现实中的某个关隘对上之后,突然开始冒冷汗。

  “还有【系统共谋】:包括津巴多教授在内旁观者的沉默助长了恶行蔓延。在这个实验中,津巴多教授自己也迷失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陷入了‘监狱长’的身份之中,直到被其他的教授提醒才恍然大悟地叫停实验。”

  “其他的,还有【群体极化】、【从众效应】、【路西法效应】等等……”

  学生们听得连连点头,眼睛发光。

  还是那句话,心理学里面这种“剖析人性”的部分,拿来唬外行人是真的一唬一个准。

  “这个《斯坦福监狱实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甚至我们今天的团体辅导都用到了它。”

  “它有很多好的作用。可以说,如果一个学科想要发展,那这种实验,貌似是‘必须’的。但——”

  南祝仁话锋一转:“这个实验,也是心理学实验中最臭名昭著的实验之一,和约翰·华生的《小艾尔伯特实验》几乎齐名。”

  “这个实验还推动了两样东西的发展——心理学的【伦理审查】和【研究规范】!”

  这几章的连贯性比较强,都二合一发了。

第376章 各自在【团体辅导】中的成长

  在斯坦福监狱实验结束之后,津巴多教授、媒体、以及学术界,均对这个造成了巨大影响的实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跟踪调查。

  在1971-1972年期间,津巴多团队对参与者的心理状态进行了初步回访,发现部分人仍存在焦虑、失眠的问题,少部分志愿者还存在身份认同混乱,依旧没能够从“狱警”或者“囚犯”的身份中挣脱出来。

  1980年代-2000年代,部分囚犯志愿者、狱警志愿者分别在公开媒体中接受过采访,表示自己有长期心理干预史,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疾病,并且公开谴责这次实验。

  2000年后,更有外国学者整理了这次模拟监狱实验的原始材料,在其中找到一个录音,发现津巴多教授曾经在实验中直接指导狱警志愿者们在对待囚犯志愿者的时候“更严厉一些”。

  综合以上种种,南祝仁才会说这个实验臭名昭著。

  至于南祝仁提起的另外一个“约翰·华生的《小艾尔伯特实验》”,跟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比起来,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影响更加恶劣、更加深远。

  《小艾尔伯特实验》是1920年,心理学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约翰·B·华生(John B. Watson)为了研究“情绪反应是否可以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后天习得”而做的实验。

  这个华生,和福尔摩斯的助手华生,可谓是天差地别。

  《小艾尔伯特实验》的对象,是一名9个月大的婴儿,该婴儿在实验中化名为“小艾尔伯特”,故而给这次实验命名。

  实验初期,小艾尔伯特对对白鼠、兔子等毛绒物品表现出好奇,甚至是亲近。

  随着实验的正式开始,华生开始尝试对小艾尔伯特建立【恐惧】的条件反射:当小艾尔伯特接触白鼠时,华生在其身后用铁锤敲击金属棒,制造巨大声响,引发小艾尔伯特的【恐惧】,使他哭闹。该实验程序多次重复后,只要白鼠一出现,哪怕华生不敲击金属棍发出巨大噪音,也可引发小艾尔伯特的哭闹、躲避等恐惧反应。

  换句话说,小艾尔伯特从原本的【好奇】、【亲近】小白鼠,变成了【恐惧】小白鼠。

  小艾尔伯特的这份【恐惧】原本是针对“巨大噪音”,但在实验中,却通过条件反射和【白鼠】建立了连接。

  随后,实验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小艾尔伯特在看到兔子、圣诞老人面具、棉花等物品的时候,也产生了极强的【恐惧】,乃至于歇斯底里地哭闹。

  他的【恐惧】已经不再针对【白鼠】,而是提取了【白鼠】身上的特质,进而对所有【白色】、【毛绒】的东西都产生了【恐惧】。

  心理学从此迎来了一个新的概念——【泛化】,以用来解释小艾尔伯特身上产生的这种现象。

  华生的实验获得了成功,他证明情绪可通过后天条件作用形成,“环境塑造行为”的行为主义核心观点获得了论证。该实验也成为了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重要例证,推动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同时,也开始遭受口诛笔伐。

  ……

  “毫无疑问,不管是津巴多还是华生,他们的实验成果都是珍贵的。可以说他们的研究成果将心理学这个专业的发展加速了数年,甚至创造了心理学新的研究分支。”

  “但更加毫无疑问的是——他们的行为,在如今看来都是不可取的。心理学领域再也不会允许这种性质的实验出现。”

  “对于成就、荣誉、或者什么更加高级的东西的渴望,让哪怕是教授级别的人物也轻而易举地陷入疯狂,让他们以崇高的理由催眠自己。”

  说到这里的时候,南祝仁深吸了一口气。

  “但,哪怕是能够推动行业发展的伟大事业,也不能成为违背道德伦理,甚至去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的理由。”

  如果说南祝仁之前说的【群体极化】、【情景力量理论】,是给那些经过王蕊事件后的“愧疚学生”们提供影子。

  那现在说的东西,就是毫无疑问地在“认知扭曲学生”们的面前,拿着手电筒在晃他们的脸。

  连这种以“推动整个行业进步”为光鲜内核的事业,都不能够以“伤害他人”为外壳包裹。

  违背者,会受到各行各业人员跨世纪的口诛笔伐。

  更何况你们刚刚经历的“高考”呢?

  南祝仁总结道:

  “这便是对于《斯坦福监狱实验》有关的后续影响。很抱歉让各位同学看到了心理学不太光鲜的一面。”

  不过如果能够让你们就此失去对心理学不切实际的幻想,在高考之后认真选择专业,那就是大功一件了。南祝仁心里暗戳戳地想着。

  把思维拉回来,南祝仁深吸一口气。

  自此,【团体辅导】的所有铺垫完毕。

  接下来开始最关键的环节——【认知整合】。

  ……

  此刻现场的学生们表情各异。

  而到了这一步,小赵老师也有些紧张起来了。

  今天的【团体辅导】即将进入高潮。

  虽然刚刚的辅导内容确实让学生们有所收获,但……心理老师总是想要更进一步,把问题彻底解决的不是吗?

  而小赵老师最担心的,是在这一环节可能会有人退回刚刚的【防御状态】,乃至于退出这次团辅。

  和小赵老师比较起来,南祝仁就淡然很多。

  他清了清嗓子,吸引所有人的视线:“刚刚看过的视频,大家应该还没忘里面的内容吧?”

  放松一下气氛。

  这回不止林俊凯和李铭辰,大部分的学生都配合地勾了勾嘴角。

  有人还轻声地回复“没有”作为配合。

  “好,那现在请大家摊开手中的A4纸,我需要大家再给自己打一次分。”

  “如果你们是这个实验中的‘狱警’,当你们遇到实验中的情况的时候,你们会受影响、去虐待囚犯的可能性有多大?请以【1-5】分给这个可能性打分。”

  “同时,如果你们是这个实验中的‘囚犯’,你们会在实验中顺着管教而不反抗,任由自己像是一个真正的囚犯被对待的可能性有多大?依旧是【1-5】分打分。”

  看着马上变了神色的学生们,南祝仁还特别贴心地加了一句。

  “因为这次要打两个分数,所以多给大家1分钟的思考时间。我会在3分钟后喊停。”

  “届时也和前两次一样——展示自己的得分,并且分享自己为什么会这么打分。”

  他的话音平淡,像是和风轻轻拂过。

  却在学生们的心里面掀起了滔天巨浪。

  ……

  如果这是一次【自我探索】为主题的团辅,那南祝仁会在解释这个实验之前,就让学生们先进行这一轮的打分。

  因为南祝仁已经给这个实验打下“臭名昭著”的评价,这个评价势必会影响学生们的评分。

  但南祝仁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这次的团辅主题可不是什么【自我探索】。

  说得夸张一点,这次的主题可以说是【对抗自我】!

  让学生们,去对抗自己心中的焦虑、愧疚、以及那些被扭曲的认知。

  此刻他们手中的纸和笔,就是他们对抗的武器。

  所有的学生——包括一开始最果断的林俊凯和最防御的张子豪——此刻面对着面前的白纸,手上的笔尖都是起起落落。

  打出了一连串的墨点,却怎么也没法组成一个数字。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就和南祝仁之前在心理咨询的时候说过的一样——“想法”这种东西,在脑子里面是转瞬即逝的,是会被夸张、放大,乃至于扭曲的。

  哪怕他们对于从前的事情有反省、有辩解、有决定,很可能也只是刚刚冒出来个头,转而就被更加繁重的思绪埋没。

  只有写下来,让它一个客观的存在形式呈现出来,才能够让人真正地去面对这个想法。

  而眼下,“书写”这么一个颇具仪式感的行为,也能够让学生们在面对自我的过程中,起到一个“刺出最后一剑”的效果。

  这次评分,看似是完成团辅的作业,去幻想自己“可能”的行为。

  实际上,却是给他们此刻的认知中的“自己”进行一次评分。

  包括过去的自己、现在的自己、乃至于将来的自己。

  “嘶——呼——”

  起此彼伏的重呼吸声音在耳边响起,南祝仁置若罔闻,眼睛惯例一样地从一个个的学生脸上扫过去。

  “时间到。”他很快轻声说。

  有人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思考,写下了分数。

  有的则现在还在发呆,在这一轮过程中完全神游天外,直到南祝仁提醒才匆匆回神,咬牙写下一个分数。

  还有的,则直接没写评分。在听到南祝仁的提醒之后,直接把A4纸一折,收起来,就等着听别人的分享了。

  “有谁想来先分享一下自己打下的分数吗?”南祝仁问道。

  不出意外地沉默了一会。

  随后出乎小赵老师意外、却又不出南祝仁意外地,一个先前总是在最后发言的学生这回率先举了手。

  这是他首次率先发言。他是和厚刘海学生一类的,特别愧疚、同时在之前的事件中参与度有限的学生。

  首先言学生先打量了一下周围,不知道是看有没有人和自己抢发言,还是想知道大家对自己率先发言的反应是什么。

  他和南祝仁的眼睛对视了一下,随后又看向小赵老师,似乎是希望从中获得一点支撑。

  小赵老师的眼睛保持着熟练的温柔。

  “我给自己扮演‘狱警’时候的分数是4分,扮演‘囚犯’时候的分数也是4分。”

  “理由……是一样的。”首先言学生抿了抿嘴唇,“我觉得根据南老师刚刚的说的那个实验的环境,我在里面肯定不会那么清醒,是绝对会和实验里面的那些人一样的。”

首节 上一节 260/37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