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南祝仁他们过来“初步了解情况”,而不是针对王教练个人“问询”;了解情况可以从王教练身上了解,也可以从其他教练身上了解,只不过因为王教练是李铭辰的直属教练,所以优先找她谈话。
换句话说,现在马副校长插话,并不算坏规矩。
“我们当然知道给每个学生都搭配最适合的老师是好的。但一线的教学,有的时候是没有办法照顾得这么全面的……”
看着南祝仁他们投过来的目光,马副校长解释道:“我们学校体育老师数量有限,肯定是没有办法像刚刚南老师说的那样,跟研究生的导师一样和学生完全匹配的。”
“王老师他们分配学生这个事情我们还是知道的,学生项目这么多,我们老师数量有限,因此我们只能够尽可能地去照顾学生,但——”
马副校长义正言辞道:“不管怎么说,王老师也是国家一级运动员,她是在全国赛事里面也是拿过好名次的。以她的水平,哪怕和学生的特长项目不是那么匹配,教育起来也绝对是绰绰有余!”
相当流畅的叙述。换个寻常的学生家长,说不定都要开始鼓掌了。
但南祝仁没有被这宏观的叙事唬住,而是立刻下沉到了具体的实践细节中。
“按照刚刚张主任的记录,这种教练方法是贵校在美国公派学习过来的?我不知道美国那边的情况是怎么样,但在我们这里实施的时候,是受到了师资的限制,没有办法绝对一比一地复刻的,对吧?”
这相当于是重复了马副校长的话,他没有办法否认,只是点头。
“那你们通过公派学习到了外面的先进方法,遇到了本土的水土不服,却依旧能够显著地提升学生的升学率!”
南祝仁露出感兴趣的惊叹来:“这是非常成功的本土化措施啊,是值得学习、乃至于推广的!”
“不知道王教练平时是怎么给学生们制定训练计划的呢?”
第312章 学习,但是只学自己想学的那点
一个有意思的点出现了。
从国外学习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回国之后却因为师资力量没法施展。
这种情况其实不少见。
比如在南祝仁擅长的心理学领域,要知道心理学的很多理论和技法——这个“很多”也可以替换成“绝大部分”——都来自国外,因此在引入国内的时候,都要经过本土化的调整。
眼下王教练和马副校长说的情况,南祝仁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他们是“学校公派出去学习的先进技术”。
这种情况下会面临一种情况:公派出去学习,学了技术回来之后,要尽快、且一定要提高成绩。
按照王教练和马副校长的说法,他们学到了一个看着很新鲜、但是客观原因没法用的技术,而现在又有更加客观的要求去提升客观的成绩。
这种情况下他们有两种选择:一、就像南祝仁说的那样,用超绝的工作能力快速完成本土化调整,然后紧锣密鼓地把新方法用到实际工作中,并且取得良好成效。
这种情况——不是没可能啊,不是没可能的!
永远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有超脱人想像的怪物,能够轻易地做到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
但,
李铭辰和徐鹏程的情况,似乎不是很符合这种可能。
现实的情况更加符合另外一种情况——
……
“马校长,你们这种‘教练制度’是什么时候开始施行的呢?”
“……今年上半年。”
“好极了,那能麻烦把你们从今年上半年到现在的各个学生的档案给我看一下吗?”
南祝仁笑道:“应该有的吧?每个人的体测成绩、训练计划、身体数据等等,这些应该有的吧?”
马副校长脸色一变。还真有,而且必须有。
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成绩单”式的数据,如果连这都没有,就是学校教育的失职了。
南祝仁很快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开始翻阅。
他身后的重晖和常明也都把脑袋凑了上来。
随后都紧紧地把眉头皱了起来。
重晖是三人中最懂体育锻炼的,他直接难以置信地出声:“这个训练量!学生能完成?”
南祝仁沉吟起来,读出自己看到的东西:“体测及格的学生训练量还算标准,体测不合格的学生反而比体测合格的学生多出近百分之50%?”
重晖眉头皱得更深:“道理上来讲,不应该身体好的学生才有能力完成更多的训练吗?身体差的学生反而应该去循序渐进地逐步增加训练量吗?”
“……不是!”
似乎是被长久的沉默的气氛压得受不了了。
听了重晖的质疑,王教练居然下意识地回答:“就是因为身体差才要加练,不然他们怎么合格,怎么追上成绩好的学生?”
哎?
马副校长甚至来不及阻止她的大放厥词。
王教练看到马副校长的脸色之后才发现自己说错话了。
南祝仁却顺着王教练的话继续往下了:“李铭辰的训练量这么大,每天都能完成吗?”
这个问题必须要回答,王教练支支吾吾:“有的时候能……有的时候不太行……”
“又能又不能?什么时候能,什么时候不能?”南祝仁似笑非笑,“那是能的时候多,还是不能的时候多?”
他连珠炮地发射了一堆问题,但前面的问题都只做搅乱对方脑子的作用。
这种情况下,回答者会下意识地去回答最后一个。
“不能的时候多……”
好极了!
听了这话之后,南祝仁看向常明。
常明对着南祝仁点了点头。
有了这句话,李铭辰的情况基本就可以定性了的。
……
花了钱公派出去学技术,不管学到了什么,回来之后一定要积极向上的发挥作用——这是一种指标,乃至于一种任务。
是教练们自发地也好,是马副校长或者其他校方领导施压也好。总之,包括王教练在内的教练,在学习回来之后,必须要让手下的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成绩的提升。
于是,国外学到的新技术只能变成披着的一层皮,去把原本的“教练制度”扭曲成一种实际上没有什么变化的“专属教师制度”;哪怕老师和学生的体育项目不匹配,面临陌生的训练要求,也要咬着牙硬上。
这种情况下想要学生快点出成绩,那就只能用老办法、死办法、笨办法——继续加大训练量。
于是就一个披着仿制的新皮、内里裹着臃肿旧方法的“新制度”,就这么出炉了。
“新制度”确实实行了,学生成绩确实提升了,马副校长在和别人介绍的时候也能很自豪地挺起腰杆了。
问题自然也在不知不觉中出现了。
“想要学先进的制度、技术,却又只学最方便的一层皮;甚至连那层皮学起来都嫌麻烦,还要降级。”
南祝仁淡淡道。
“对真正的内涵却视而不见,最后照猫想画虎,出了问题还茫然不自知。”
就像那些想要向先进企业学管理制度的小公司。只是扒拉来了最外面作为“面子”的狼性、加班等等,奉若珍宝;而那些重要的EAP、薪酬激励等“里子”,却通通视而不见。
马副校长对南祝仁的吐槽有些茫然又有些气愤,他自然能够感觉到南祝仁言语中的冒犯。
同时,经验丰富的他能够察觉到,常明已经露出了一种“我已经拿到我想要的了,差不多可以走了”的反应了。
“常主任,这位老师说的这些话是什么意思?”
马副校长不和南祝仁交流,只是转向常明:“李铭辰同学的评估到底是什么情况?我们现在这不是问询或者问责吧,作为校方,我们也有了解学生情况的权利吧?”
这个要求确实合理。
常明沉吟了一下,和马副校长说了李铭辰的【神经性厌食症】,还有疑似的【焦虑症】。
然后马副校长的脸就肉眼可见地涨红起来。
“常主任,我们这么做也都是为了孩子,为了他们的成绩,为了高考啊!”
第313章 过犹不及
出乎预料的,马副校长没有因为常明他们的话露怯。
反而一下子起了气势,连眼睛里面似乎都有诡异的光闪了起来。
“常主任,我大概懂一些心理学的东西,我也知道你说的学生的焦虑啊什么的大概是什么样的……你们现在问到了这些,就觉得李铭辰同学的问题是我们小王老师的问题。”
马副校长深吸一口气:“但考试,高考,它就是要让学生比拼尽全力更加拼命一点——不然怎么能够出好成绩?怎么改变学生的命运?”
“尤其是这些本来文化课就不太好的体育生,他们训练比起读书还要更加拼命一点,这一点常主任你也和学生接触了这么久了,你也同意的吧?”
常明犹豫了一下,张嘴要说什么。
但,出于事实,还是点了头。
“这就对了。我们加练、让学生节食,不还是因为学生体测过不了。成绩不够,学生着急,家长着急,老师比学生更加着急嘛!”
“你们把学生当成玻璃一样,护着,保着,我当然懂。但我们一线的教学工作是不能这么开展的——尤其是体育训练!”
听着似乎有些道理。
但南祝仁已经把握到了其中的逻辑漏洞。
可不等他指出来,马副校长却在言语上的进攻之后,又紧接着非常熟练地、有分寸地后退了一步。
“当然,我也知道凡事有个度。不愿意学习的学生,我们要监督他让他一天学8个小时,10个小时;但如果学生愿意一天学14小时,我们也不能真的让他就这么学。李铭辰同学也一样,他在学校里面出了事情,我们也有监管不力的问题,肯定是要负责的。”
“但你要说小王老师有什么,那我们以后真的没法教学生了……”马副校长看着常明的眼睛,“常主任,你懂我的意思吧?”
南祝仁听得眉头皱起,正要说什么。
常明却拍了拍南祝仁的胳膊,一歪头。
“南老师,我们商量一下吧?”
……
“常主任,怎么了?”
移步到一旁,南祝仁看着常明颜色难明的脸,有种不好的预感。
果然,在犹豫一会之后,常明好像做出了什么决定一样,长叹一口气:“差不多到这里就可以了。”
“?”南祝仁看着常明。
常明也看了一会南祝仁。
随后好似下定了什么决心。
“南老师,我要问你,你的目的是什么呢?”
常明自顾自道:“我是希望能够保护学生,防止事情恶化以至于出人命。同时对于学生现在遭受的,能够获得一个比较好的补偿结果。”
“我以前接触过很多类似的学生,但很少有做到今天这种程度的,这很难得。”常明说得意味深长,“真的很难得。”
也说得很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