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点毛病谁学心理学啊 第171节

  替病假的学姐顶班第七天!

  记住128中定制甜度的秘诀~

  多加一份糖浆,就能少一分抱怨~】

  这是第二张截图。

  【(九宫格照片:商业广场/美食/餐桌合影/压马路合影/吞抗过敏药照片)

  一起出来玩的感觉超幸福!迷迷糊糊不知道该做什么,能够被邀请真是太好了!

  虽然对辣椒过敏,但偶尔吃一下还是刺激的!

  当然也要好好吃药,免得让大家担心~

  今天也是勇于挑战自己的小捷哦。】

  这是第三张截图。

  【(四张不同社团活动合影,站位都在最角落)

  人类观察日记。

  辩论队替补→合唱团和声→篮球队后勤→文学社校对——我像便利贴,贴在优秀人的生命缝隙里。

  接下这些活动的时候连小慧都不知道哦~

  一周内的全功率拉满,还熬夜给怯场的学姐写辩论稿。

  试探自己的天赋和极限!】

  这是第四张截图。

  ……

  以上四张截图各自占据了PPT的一部分。

  截图中关于自拍的部分都在来访者本人的脸部,以及非来访者本人的部分打了马赛克。

  “对于以上的四个生活片段,不知道在场的各位能够看出什么有关来访者的个人特点来。”

  说完这句话,南祝仁停顿了十来秒的时间,台下也传来了一会窸窸窣窣的声音。

  当然,此刻还没到互动的环节,南祝仁也并没有指望着获得回答。

  这是一种演讲的互动小技巧,只是让现场的听众进一步集中注意力。

  也算是给此刻所有在看PPT文字和南祝仁叙述的人,一点小小的思考时间。

  十秒一到,南祝仁自问自答:

  “从这些朋友圈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访者的以下几种特质——”

  南祝仁如数家珍:“她崇拜父亲,希望学医,但却轻而易举地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并且想要主动去迎合父亲的要求——这是‘压抑自我需求’。”

  “给请假的学姐连续顶班七天——这是‘过度付出’。”

  “被邀请感到高兴,并且因此去吃自己过敏的辣椒——这是‘不拒绝’,同时‘降低原则和底线’。”

  “参加多个社团活动,熬夜给他人写稿——这也是‘过度付出’,其中可能还掺杂了‘不拒绝’。”

  台下。

  有经验的咨询师已经明白南祝仁接下来要讲的东西了。

  本专业的学生和其他学院过来旁听的学生、工作人员,则被南祝仁引导着,开始解开最后的谜底。

  “而以上这些特质,最后都能够凝聚成一个特点,那就是——‘迎合他人’!”

  “我们的来访者,她的人际沟通的显著特征,便是——‘迎合型’的沟通!”

  ……

  美国首位家庭治疗师【萨提亚】提出过五种沟通模式,被称为【萨提亚沟通模式】。

  根据统计学分析,以每种类型占据样本总数的百分比为顺序,从低到高排列,这五种沟通模式分别为:

  一、【打岔型】:占据约0.5%,这种人沟通经常避重就轻,喜欢转移话题以分散他人注意力,同时缺乏专注,难以深入交流。

  二、【一致型】:约占4.5%,这种人重视自我、他人和情境,能很容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期待,同时尊重他人和环境。

  三、【超理智型】:约占15%,这种人日常压抑情感,逃避感受,往往过于关注情境,忽视了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导致情感的疏离。

  四、【指责型】:占人群的30%,这种人在沟通中倾向于攻击他人,只关注自己和环境,将责任推给他人,以避免面对自己的问题。

  五、【迎合型】:占人群的50%,这种人常常忽视自己的需求,只关注他人和环境,通过迎合他人来减轻压力。

  当然,因为环境和年代的关系,上个世纪的美国提出的理论在国内本土肯定有所不同。

  但每种沟通模式依旧可以作为模板,在分析他人的时候用以参考,大大提高对来访者进行个案化的效率。

  像陈捷,就相当贴合【迎合型沟通】的模板。

  ……

  南祝仁继续道:

  “根据萨提亚的理论,父母与孩子从小建立的紧密关系,会影响孩子长大后的交流方式,并且会影响今后孩子的生存姿态。”

  “同时由于翻译的问题,把‘迎合’换成‘讨好’也可以。”

  “因此,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沟通模式,去推测我的来访者的人格模式。如果用一种不那么学术的,更加贴合大家日常用语的说法的话。我们可以说这位来访者是——”

  南祝仁一字一顿道:“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

第250章 能不能发个文章,给它挂起来?

  “我也因此可以通过这个案例给出一种可能——讨好型人格引发的抑郁症,更容易转变成【微笑抑郁】!”

  ……

  不是每个人,甚至每个心理学学生、咨询师都研读过【萨提亚】的理论的。

  可能只有专研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者,或者专精家庭治疗的咨询师,才能够立刻回忆起来。

  但南祝仁一说“讨好型人格”,在场的哪怕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都知道南祝仁在说什么东西了。

  这也是南祝仁想要的效果。

  南祝仁继续解释着自己的推论:

  “抑郁症本身就存在【不配得感】的特征。抑郁症患者会对他人的关心展现出极强的防御姿态,重症的抑郁还会因此增加自杀风险。”

  “而讨好型人格会在这种【不配得感】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一般的抑郁症只是防御,对外界的刺激‘不反应’;而讨好型人格的抑郁患者,面对刺激会反应,做出的却是‘伪装之后的反应’。”

  “他们会——”南祝仁表情严肃,同时却反差感极强地伸出双手拉扯了一下自己的嘴角,“‘微笑’。”

  动作有些滑稽,甚至有些可爱。

  但在场的人没有笑。

  因为随后南祝仁放下双手,脸上被拉扯出来的弧度立刻消失。他脸颊上留下了拉扯之后的红印,在肌肉的作用下,显得比“微笑”之前还要更加严肃。

  “接下来,我将分析我的来访者,她因为这种人格特征在咨询治疗中没有被发现、被重视,进而不断形成的负面影响。”

  “以及她的每一个明明可以被发现、却依旧被忽视,最终让咨询不断滑落至深渊的恶化节点。”

  南祝仁声音微微低沉,悲伤的情绪在语言感染力的作用下再一次弥漫出去。

  切换幻灯片,标题为【家庭】。

  “在抑郁症诊断之初,面对父母询问和评价,来访者予以‘微笑’。她察觉到了父母‘不要干扰学业’的思维倾向,并予以迎合和讨好。”

  “因此在确诊不到一周的时间里,我的来访者非常主动配合地返回学校,脱离了监护人的视线。”南祝仁轻声道,“这个行为让她把自己暴露在一个会带来更多负面刺激的环境下。”

  再切换幻灯片,标题为【学习与生活】。

  “在回返学校之后,面对同学、室友、以及辅导员的关切,我的来访者依旧予以‘微笑’。她全盘地接受所有‘帮助’,包括所有面对抑郁症患者来说,会加重不适感的所谓的‘帮助’。”

  “而因为她的‘微笑’,给周围人传递了错误信息,让周围的人误以为‘我这么做会让她高兴,我的行为是正确的’,进而让她周围的人不断地继续错误行为,这又进一步又加重了来访者不适,让情况愈演愈烈。”

  “同时……”南祝仁轻声道,“这种相较于寻常抑郁症迥异的表情和反应,因为违反了大众对于抑郁症的认知,也更让身边人产生怀疑。”

  “比如——”

  南祝仁轻点激光笔,屏幕突然转黑。

  紧接着,一行又一行白色的字体在PPT动画的作用下,从黑底的背景中渐变浮现。

  【看着不像是抑郁症啊,不会是假装的吧?】

  【经常这么笑的人,怎么会得抑郁症呢?】

  【不会是博取关注吧?】

  【看上去这么好,应该不需要太多关心什么的吧?】

  【……】

  现场的所有人都因此沉默。

  下面正在听汇报的同学中,有几个悄悄低下了头。

  南祝仁不认识他们,甚至看不清他们。

  只是隐约看到,有抹眼泪的动作。

  在这样的氛围中,南祝仁继续轻声道:“这种对他人的讨好型微笑,反而可能会招致误会,受到更多的伤害。”

  “而在这些恶化节点中,最严重的是——”

  幻灯片最后一次切换,展现出标题:【咨询过程】。

  “在药物干预的过程中,更加容易造成‘药物滥用’。”

  “而在本就‘药物滥用’的情况下,也更容易让用药变得毫无节制。”

  第一排的教授们表情变得严峻起来。

  校长跟着心理学院院长一起出汗。

  而这一会,他们在出汗的时候,也随之酝酿出了一股淡淡的愤怒。

  针对的对象是——林笠霖。

  “药物滥用本就是卡着患者的承受极限、乃至于微微突破极限的限度。而【微笑抑郁】来访者的‘微笑’会让药物滥用主义的治疗师错误估计来访者的承受极限,进而无节制用药,对来访者造成远超自身上限的伤害。”

  “而当治疗师决定让来访者尝试停药的时候,这种‘微笑’也会造成误判,高估来访者的恢复情况,提前断药,以此造成来访者难以忍受的戒断反应,增加以此引发的所有风险。”

  如果说南祝仁刚刚展示药单的时候还算是克制。

  那么现在,就近乎是明牌指向了。

  在说到“药物滥用”这四个字的时候,他还毫不掩饰地加了重音。

  但南祝仁运用的话语却不是谴责、不是发泄、不是控诉。

  而是近乎冰冷的学术报告式的语言。

  这种形式的发言,和语言陈述,会引发出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

首节 上一节 171/37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