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点毛病谁学心理学啊 第170节

  于是这个管理层又找了个医生:“那按照刚刚这位老师的药方,每个月花的咨询费和药费多少?”

  医生撇了这人一眼:“教授级别的咨询费我不了解,但保守一次咨询两千吧?至于用药……差不多一万。”

  这个再保守也保守不了多少。

  这名公司管理层的眼睛闪烁了一下,那一个月就差不多能够在一个来访者身上捞两万?

  这么赚?!

  敏感于数字的公司代表们已经有不少都做出了同样的询问和试探。

  他们接触的案例虽然比咨询师们更浅,但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更多、更杂。

  他们清楚,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一个【中度抑郁症】的案例可以做得这么长且密。

  光是看到,就能够察觉到——有问题。

  要么诊断就有问题,要么就是干预有问题!

第248章 为以后的所有类似情况作为参考

  不是说【中度抑郁症】半年就一定能治好。

  一般情况下,也有【中度抑郁症】断断续续做了数年,乃至于终生受其困扰的。

  但这种案例,一般都是因为来访者经济、思想包袱、时间因素受限,因此一个月乃至数个月才来一次咨询,间隔很长,得到的帮助也有限。

  而现在根据现在幻灯片上呈现出来的,来访者的咨询是几乎一周一次没有断的。

  这种情况不但是要来访者积极配合,也必须是咨询师笃定来访者在不断地成长,才会发生。

  不然的话,咨询师都会主动提出来让来访者休息,以期望能够最好地发挥咨询效果的。

  也就是说,现在咨询师已经判断来访者每次咨询都有成长,几乎一周一次地成长了二十四次。

  却也才刚刚度过了“认识自我”的阶段,进入真正改变的“转化阶段”?

  绝对不正常。

  除非,这个来访者真的是思想非常特殊的那一种——但这又和一开始展现出来的来访者性格、家庭、学历背景发生冲突。

  哪怕是没有医学背景,不知道PPT上药单药效的人,此刻眼睛也不由地闪烁起来。

  ……

  “从第二十五次到第三十六次咨询,该阶段……用药……”

  南祝仁扫视了一眼随着自己叙述而议论纷纷的人。

  现在已经很少人去注意语焉不详的咨询过程了。

  最前排的那几位有医学背景的教授,表情已经变得越来越严峻了。

  心理学院院长的脑门,也已经快被汗湿透了。

  而南祝仁知道,他们接下来的注意力将会被最后一个消息吸引走。

  对于他来说,自此,汇报才开始进入最关键的阶段。

  “第三十七次咨询起,该来访者转交给咨询师南祝仁,也即是我——”南祝仁在台上扯出一个微笑,“进行干预。”

  众人微微提起精神。

  咨询中的任何转折,都是需要去用心注意的。

  上级咨询师把来访者转交给学生,基本上就等于来访者情况已经趋于稳定,甚至已经开始好转,因此给学生刷经验用。

  难道说……

  南祝仁话锋狠狠一转。

  “第三十七次到第四十二次咨询,来访者情况趋于稳定,用药量持续减少。经过咨询师判定,来访者可以开始降低咨询频率,尝试脱离监护生活。”

  南祝仁深吸一口气,让大家看清楚这张图上的药物清单。

  随后按下激光笔,切换下一张图片。

  “第四十三次咨询。来访者于咨询之后出现跳楼的自杀行为,态度坚决。”

  “咨询师没有干预机会,送医后抢救失败。”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来访者……死亡。”

  现场沉寂了一瞬。

  随后——

  轰!

  ……

  好似在现场投下了一颗炸弹。

  南祝仁的悲伤情绪此刻也蔓延了出去。

  有敏感的女生因此哽住了喉咙,皮肤上起了细密的一层鸡皮疙瘩,更有甚者微微泛红了眼眶。

  这与消息是谁讲的无关,仅仅是对于同类消逝的悲哀。

  共情能力强的心理学专业学生,便是在课堂上听到了下场不好的来访者,都会感到伤心。

  更不要说他们此刻现场听了一个死亡案例,还被南祝仁叠加了一波情绪。

  后排的其他从业者们的表情则多是难以置信。

  “死亡案例?居然真的有人把死亡案例拿出来做汇报!”

  不是说来访者去世的情况在心理咨询行业有多罕见——而是现场的这种情况罕见。

  来访者自杀,是一个破坏性的创伤事件,足够摧毁一个咨询师。

  哪怕有咨询师撑了下来,但他会把这种案例拿出来在一个大会上去进行汇报吗?

  ——如果有,那么那个人绝对是一个大师。

  至少,在场的绝大多数咨询师,都是头一回见这样的事情。

  ……

  而此刻的第一排。

  理事长的背往后一靠。

  一旁有教授感叹:“刚刚就感觉不对劲——保密事宜是家属同意,来访者背景也没有本人提供,然后还是这么激进的用药……”

  “最后果然出了大事。”

  一旁的教授转头看向校长和心理学院院长:“但我很好奇,出了这么大的事情——看样子还是去年、前年的事情——为什么都没有听说有给林笠霖处分、乃至其他的处罚,甚至他还在今天做报告呢?”

  心理学院院长说不出话。

  都到现在了,他怎么能不知道这个案例就是陈捷呢?

  也正是因为知道了,所以他悬着的心才彻底死了。

  连校长现在都扭过头来看着他。

  深吸一口气之后,他只道:“……我们现在需要找到老林,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他不决定再针对这个事情去做任何的解释了。

  那么,林笠霖在哪呢?

  众人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转回到了南祝仁的身上。

  林笠霖之前是怎么消失的来着?

  “现在看来,这小伙子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啊,准备冲师?”这是还有兴趣幽默一下的教授。

  “有点冲动。而且……现在还只是一面之词吧,不好说。”这是比较保守的教授,也是经验丰富地见识过了几次反转的教授。

  “还要让他继续讲下去吗?现在现场所有人的情绪都被他调动起来了吧,这小子的演说有点门道的……”这是观察比较仔细的教授。

  最后还是白庆华出声:“事已至此,不如听听完?说不定后面跟我们想的都不一样呢?”

  他再次说出一句拍板形式的话。

  于是其他人也没有声音,而是怀着各异的心态看向场上的南祝仁。

  ……

  “以上,便是案例分享的部分。”

  南祝仁开始讲衔接的串词:“这是一个失败的案例,或许远不如一个正常的、成功的案例来得振奋。”

  “但一个失败的案例,比起一般的案例来说,更是一个能够帮助我们从中去吸取教训、并且加以改正的范例。”

  “我希望,可以通过剖析这个案例的成因、各阶段变化的节点,来警示大家,避免惨剧的再次发生。”

  南祝仁说得情真意切:“接下来,是我在事后回顾之后,总结出来的导致来访者恶化的几个重点要素。”

  “以此,希望为未来所有的【微笑抑郁】干预提供帮助,提供参考。”

  最后一排,摄像机忠诚地记录一切。

第249章 讨好型人格

  发现问题,记录问题,解析问题的内在规律和逻辑,进而现在解决问题,未来预防问题。

  南祝仁说的这段话,是非常符合心理学的科研思维的。

  刚刚因为几个重磅消息而议论纷纷的众人,不由地降低了声音,把注意力重新转了回来。

  私下里的讨论什么时候都可以进行,眼下还是听一听别人的分析思路和思维成果比较重要。

  南祝仁的声音收敛了情绪,变得沉而稳:“首先——”

  南祝仁轻点激光笔,切换一张标题页:“《【微笑抑郁】的成因分析》。”

  随后,再次切换PPT。

  屏幕上一转换,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变成了一张张截图。

  来自微博个人动态的截图。

  “这些截图来自来访者的微博小号,她把这个账号作为自己的‘树洞’,用一种个人日记的形式记录生活。”

  这比宋体文字更加吸引人的注意,在某种探索欲和窥私欲的驱动下,众人的精神又集中了一分。

  【(照片:与学校正门“江都大学”的合影,与学院大门“文学院”的标志合影)

  在小慧的建议下,重新开始记录自己的生活,今天开始就把这里当做另一个我啦。

  假装今天刚刚开学,和期望已久的“母校”合影。

  虽然觉得还是想要学医,成为爸爸一样优秀的大人。但爸爸让来我学汉语言肯定有他的道理,我会努力从专业中获得乐趣哒!】

  这是第一张截图。

  【(照片:奶茶店打工,左手拇指和食指上贴了粉色的创可贴)

首节 上一节 170/37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