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点毛病谁学心理学啊 第169节

  但之前注意到“所有展示的信息都已经征求来访者家属同意”的人,也关注到此刻南祝仁展示的东西,都是旁观者视角。

  没有来访者主诉、也没有咨询师第一印象。

  这很不正常,甚至可以说很业余。

  不乏有人开始交头接耳起来。

  ……

  这些缺少的东西,现在的南祝仁其实想要呈现也做不到。

  他分享的案例自然是陈捷,但关于陈捷的档案已经被林笠霖近乎完全销毁。

  南祝仁现在呈现出来的资料,都是陈医生、程慧等人的竭力回忆的结果。

  好在南祝仁今天的目的也不是“案例分享”——或者说,这不是主要目的。

  南祝仁自顾自地往下捋:“初次来访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其心理进行评估。SCL-90量表均分2.3,SDS得分70。”

  “根据自述,来访者存在兴趣减退、精力降低的症状,附加症状包括自我评价和自信降低、睡眠障碍,且上述症状持续存在2个月以上,已给本人造成痛苦和不良后果。结合量表测评结果,初步评估可能为中度抑郁。”

  “初次到访之后,咨询师——也就是我的导师林教授。”南祝仁微笑,特地点了出来,“对来访者进行初步评估,建立咨访关系,设立咨询目标。最终决定利用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和药物干预,同时进行。”

  “初次药物干预开药——艾司西酞普兰5mg/d,伏硫西汀10mg/d。”

  这一部分,南祝仁除了打字描述之外,还附上了部分的手写药单截图。

  而他的讲述方式也让台下开始愈发地议论起来。

  “这个案例分享是怎么回事,说完量表评分之后就没了?难道说没有进行干预?”

  “怎么敷衍得像是去医院精神科一样?”

  “这位同行,我就是在医院工作的,你大可以把话讲得更加清楚一点。”

  “啊……我的意思是,认知行为疗法干预确实很标准,药物干预也很合理。但,具体计划呢?”

  “最起码把谈话的逐字稿放一部分出来吧?这算是什么案例分享?”

  前排的教授们,此刻也微微皱眉。

  “第一次见面就直接开药吗?老林……我记得有个诊所是吧,是股东?”

  “不知道该说他激进还是说他保守。”

  连他们也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看这个笔迹,确实是老林的。”说这句话的是心理学院院长。

  他转头和校长解释道:“老林这么做肯定是有原因的,说不定是通过咨询发现来访者的情况比量表评估还要严重一点……”

  ……

  众人眼下的反应,正是南祝仁想要的。

  不过,虽然计划顺利,他却高兴不起来。

  这种情绪随着他的叙述开始蔓延。

  疑惑于咨询流程的咨询师们感受到了,但暂时没法共情,他们的注意力大部分还在案例本身的异常。

  站在最后排的夏天咬住了嘴唇,她双手握拳攥住了领口的衣服,缓缓收紧。

  【南老师……】

  台上,南祝仁继续,他知道接下来的才是重点。

  “咨询设置每周一次。”

  “第二、三周,主要帮助来访者学习认知行为疗法原理,帮助来访者识别自动思维,觉察自身情绪。同时用药量于第三周开始加大50%。”

  幻灯片闪过得很快,这里又是一笔带过。

  咨询师们愈发议论纷纷,第一排的教授们眉头皱得更深。

  “第四周开始,咨询进入下一阶段——认知重评,挑战自动思维。”

  “这阶段耗时很长,跨越五、六、七、八周。”

  “第五周时,用药量继续上调,艾司西酞普兰增加至10mg/d,伏硫西汀增至20mg/d。”

  这里还算是正常,抑郁处方药的初始时期用药一般是标准用药的50%,在随后的2周左右的时间内逐步增加。

  只是南祝仁说得太简略,以至于在场有医学背景的咨询师和咨询医生都不好判断这种药物干预是否有必要。

  因为这种增量也不是一定要做,也有可能发现干预情况良好,所以保持不变甚至逐渐减少的。

  此时,他们的大脑非常活跃。

  也是因此,当南祝仁展示出下一张图片的时候。

  很多人直接控制不住地发出了或是骇然、或是不敢置信的惊呼。

第247章 原来是干预有问题!

  “第八周时,保持艾司西酞普兰10mg/d,伏硫西汀20mg/d。在此基础上,增加帕罗西汀20mg/d,安非他酮150mg/d。”

  “同时,从这周开始,每次咨询提供一次艾司氯胺酮鼻喷雾剂吸入,稳定来访者情绪。”

  说到这里的时候,南祝仁虽然用的依旧是报告式的陈述语气。

  但心中的愤慨却已经压不下来了。

  这种情绪也随之像是喷涌而出的雾气,一样弥漫了出去。

  【情绪感染力】全开,效果近乎被动技能,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

  于是。

  “砰!”

  第一排的教授中突然有人狠狠一锤桌子,直接把桌上还开着的矿泉水瓶震倒,淋了隔壁的教授一裤子。

  “唉你……老刘你干什么?!怎么这么大的火气!”

  “你不懂,你又没有医学背景!”捶桌子的医生火气确实很大,说话的攻击性也很强,“这个姓林的简直乱弹琴!”

  这么冒犯的话,几乎无差别地把原本不是很气的没有医学背景的众咨询师都撩拨了一下;

  而随后,这位医生的话成功地把他们的愤怒从自己身上转移到了屏幕的药单上。

  专业知识被触动的医生仿佛后背都被点燃了一样,他指大屏幕上投射出来的那张照片直接道:

  “之前那个林笠霖开药的依据我不知道,毕竟患者的情况和干预过程不明晰;但我知道不管是什么样的患者,都不应该用他现在开出来的药方!”

  刘姓的医生说得斩钉截铁。

  而台下,其他医生、或者有医学背景的咨询师,情绪也开始被调动起来,止不住地开始窃窃私语。

  一旁的理事长板起脸:“老刘,解释一下?”

  刘医生狠狠地又拍了一下桌子:“帕罗西汀和安非他酮都属于抑郁症治疗时候的禁忌药,因为它们的作用原理是过度激活多巴胺和刺激交感神经,以此让来访者达成一种精神上的兴奋,让患者摆脱低情绪和无休止疲惫的状态。”

  前半句话在场的大多数人听不懂,但后半句都能。

  简单说,和常规的“让抑郁症患者什么都感受不到”的药不同,这种两种药是“让抑郁症患者开心起来”的药。

  这种药效光是一听,就会让人不由自主地皱起眉头。

  果然。

  “但这种药有着很强烈的副作用,它会对神经系统造成紊乱,进而增加自杀的风险!”刘医生狠狠道,“就算在住院治疗的情况下,这种用药也是要很谨慎的。”

  “而且你们看后面,姓林的在开了这两种药之后又做了什么?每周一次艾司氯胺酮鼻喷雾剂吸入!”

  边上几个人把目光投向刘医生,示意继续解释这个喷雾剂是什么。

  “艾司氯胺酮鼻喷雾剂是速效抗抑郁药物,因为鼻喷雾剂型的药剂能够快速影响边缘系统、到达血药峰浓度,简单来说就是起效快,所以一般用来进行紧急干预自杀行为!”

  刘医生几乎冷笑出声:“先开一个增加自杀风险的药,再开一个降低自杀风险的药。简直是脱裤子放屁,这个姓林的真是打的好算盘!”

  理事长低声询问:“不能这么开对吧?”

  “当然不能!”涉及到专业知识,刘医生连理事长都敢吼。

  “有什么别的可能吗?非常特殊的、非开不可的情况?”

  “要真的说的话。”刘医生冷笑一声,“这些药有国产的,也有进口的。但这个姓林的不但开了这些没必要的药,开的都还是进口的更贵的版本……”

  说到后面的时候,已经超越了专业知识的范畴,所以刘医生的声音越来越小。

  但话里话外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理事长顿了顿,点头表示明白,随后扭过头看向心理学院院长:“现在这个PPT上照片的笔迹,还能确定是那位林教授的吗?”

  和刘医生相比,理事长的语气还是比较客气的。

  但越是客气,现在的心理学院院长越不敢出声去答。

  他回头想看校长,却没能得到视线上的示意。

  于是只能含糊其辞:“看着……还是比较像的。但我和他不是很熟……”

  “那位林教授您还能联系上吗?我想要和他交流一下这么开药的依据。”

  ……

  有些事情不上台面还好。

  上了台面,而台面周围还都是懂行的人,尤其这些懂行的人里面还偏偏有一个暴脾气的被激出脾气,给别人做了科普。

  事情似乎就很简单了。

  但。

  林笠霖现在还不是出场的时候。

  就现在的汇报效果来说,南祝仁也只是向大家展示了“林笠霖药物滥用违规操作”,效果最多比翁娉婷直接举报要好上一点点,但绝对不值得南祝仁这么大费周章地演一出好戏。

  重点还在后面。

  在刘医生叙述的时候,南祝仁还在自顾自地继续往下捋课件。

  而刘医生、理事长他们,自然也不知道南祝仁接下来抛出的,才是真正的轩然大波。

  “第九、第十周咨询之后,应来访者要求休息一周。该阶段减少用药……”

  “第十二周来访者回归,进行第十一次咨询,用药量回升……”

  “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次咨询,咨询进度停滞,依旧在觉察自身阶段,且该阶段持续用药……”

  “第二十四次咨询,咨询终于进入下一阶段,帮助矫正不合理信念,教导合理信念。”

  第二十四次咨询,就算是每周都进行咨询,时间跨度也超过六个月,也就是半年。

  第一排的人都没有说话。

  后面有从咨询公司过来的管理层倒是左右看了看,找上一个看上去超过四十岁的老咨询师:“这位老师,一个中度抑郁症的案例连做二十四次咨询才进入转化阶段,从学术的角度看是正常的吗?”

  四十多老咨询师看了他一眼:“每个病症都不一样,可能这个来访者比较特殊?”

  说得比较保守。

首节 上一节 169/37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