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哈。”王建安说着,从竹篼里挑选出几根卖相最好黄瓜,大约有个四五斤的样子。
他把这几根黄瓜单独用带来的旧蚊帐仔细包好。
随后递给尹彬:“三哥,这个你带回去吃。说好的,第一批收成了,一定要请你尝尝鲜的。”
“哎哟,那我就不客气了哈。”尹彬笑着收下了黄瓜。
“好了,老李,再重新称一下。”尹彬对老李说。
随后老李将两筐黄瓜称完,又将竹篼和稻草单独称了一次。
“净重115斤。”老李报出最终数字。
接着,尹彬带着王建安去财务室办理付款手续,345元。
中午3人到外面找了个饭馆,点了两荤两素一个汤,全是当季菜。
席间尹彬说道:“你这黄瓜,3块钱1斤批给我们,真是友情价了。
我估计啊,供销社卖的时候标价起码得3块7、8一斤。
这些要是放到外面自由市场上,估计四块钱一斤都有人抢着要。”
王建安点点头:“嗯,我晓得。主要是头一批,也想跟供销社建立个长期关系。再说,量也确实不多。”
尹彬环视了一圈,没什么熟人。
他身体微微前倾,凑近两人,声音压得很低:“前阵子我去市里开会,跟蓉城那边几个大供销社的同行吃饭,顺便打听了一下行情。
他们说蓉城冬天里卖的那些黄瓜,大部分都是从南边省份长途贩运过来的。
路上折腾好几天,蔫巴巴的,品质远不如你这个水灵新鲜。
就那样的,在蓉城都要卖4块2、3一斤!”
“4块2、3?”王建安心中一惊,比他预估的4块零售价还要高几毛。
旁边的王建平更是惊得张大了嘴。
“对。”尹彬点点头,“而且这还不是最贵的。
等再过个把月,天气更冷些,这价格还得涨。
特别是临近过年那几天,估计涨到5块、6块一斤都有可能。”
“谢谢三哥的消息。”王建安默默的在心里估算着去蓉城卖多少价格合适。
第46章 庆祝
从饭馆出来,告别尹彬后,王建安两人又去了菜市场。
此时菜市场已经没有多少人了。
王建安走到一个肉摊前,指着案板上肥瘦相间的后腿肉:“师傅,这个给我切三斤。”
肉贩一刀下去,上秤:“三斤二两。”
“行,要得。”王建安没还价,接着又指了指旁边的猪蹄,“那三根猪蹄,还有那个猪耳朵,我都要了。”
肉贩一看这是个大主顾,脸上笑开了花,手脚麻利地把猪肉装进王建安带来的空竹篼里。
顺手拿起一块筒子骨塞进竹篼:“这个送你们,拿回去炖汤,香得很.。”
王建安道了声谢,两人便往汽车站走去。
回去的车上,王建平还感觉不太真实:“这么半天,300多块钱就到手了?”
王建安笑了笑:“大哥,这哪是半天的事儿?
从挖地基到今天摘瓜,几个月的心血呢,这钱挣得不容易。
这还只是刚开头,后面瓜还多着呢。”
到达施镇后两人又走了半个多小时,到达了李家沟。
院子里,张玉清正和挺着大肚子的尹祥平在摘菜。
王太平在新猪圈那边忙活,冯彬蓉在大棚里守着。
张玉清眼尖,看到两个儿子回来了,立刻放下手里的菜迎上来:“回来了?咋样?黄瓜都卖出去了?”
王建安没直接回答,笑着把装肉的竹篼放在地上,揭开了盖在上面的布。
张玉清一看篼里又是肉又是猪蹄猪耳朵,还有筒子骨,忍不住埋怨:“挣点钱就乱花,买点筒子骨熬点汤就行了嘛,买这么多肉干啥子……”
她话还没说完,王建平已经忍不住了:“妈,卖了375块。”
“啥?”张玉清猛地停住了唠叨,眼睛一下子瞪大了,直勾勾地看着王建平,“卖了多少钱?”
“375!”王建平大声重复。
张玉清像是被定住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一把抓住旁边王建安的胳膊:“建安儿,真卖了三百多?不是哄我的?”
“妈,真的。”王建安内衣兜里掏出钱,塞到母亲手里,“您点点。”
随后王建安给两人讲述今天卖黄瓜的经过。
“三哥还说了,蓉城那边,这种鲜黄瓜能卖到4块2、3一斤。
等再冷点,过年那段时间,五六块都可能。”
“哎呦,那你咋不挑到蓉城去卖?供销社才给三块。”张玉清一听蓉城能卖更高价,立刻心疼起那损失的一百多块。
王建安笑道:“妈,下次就去蓉城!”
“对对对,下次去蓉城。”张玉清这才释怀了些。
她把钱塞回王建安手里:“你把钱收好。”
接着指挥王建平,“建平,把猪蹄拿去燎燎毛,烧干净点。祥平儿,你坐着歇会儿,我去烧水收拾肉。”
很快灶房里,两口大锅都烧了起来,一直忙到夜幕降临。
“好香。”王湘不知从哪里钻出来,扒着桌沿,眼巴巴地望着那碗凉拌猪耳朵,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小馋猫,给你吃一块,其他等会儿上桌再吃。”张玉清笑骂一句,拿了一块大的耳朵喂到孙女嘴里。
饭菜很快摆满了一桌。
热气腾腾的猪蹄萝卜汤,油润喷香的泡菜肉丁,鲜红的凉拌猪耳朵,还有炒的莲花白炒肉。
王太平心情很好,给自己倒了杯白酒,又给张玉清也倒了小半杯,平时她是不喝的。
他端起酒杯:“来!今天建安儿搞的大棚黄瓜,第一次开张就卖了大价钱,这是咱们王家的大喜事,都端起来,喝一个!”
大家都笑着举杯。
“吃菜吃菜!”张玉清放下酒杯,先拿起筷子,夹了一块炖得软烂的猪蹄放到尹祥平碗里,“祥平儿,你多吃点这个,补身子。”
接着又夹了一块放到早就望眼欲穿的王湘碗里:“湘娃儿,这块给你。”
她还想再夹给其他人,王建安赶紧拦住:“妈,您快自己吃,我们自己来,自己夹。”
王太平抿了口酒,夹了片猪耳朵嚼着,问道:“建安儿,那去蓉城卖瓜,你打算咋个弄?”
王建安咽下嘴里的菜:“我跟大哥一起去。头天上午摘好瓜,然后就坐车去蓉城,在蓉城找地方住一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去市场卖,卖完了下午坐车回来。”
王太平点点头:“两个人去是要稳当些,互相有个照应。
就是怕你们路上奔波太累。
哦,对了,你不是还要给县供销社送货蛮?时间咋安排?”
王建安:“去蓉城也不累,都是坐车。就是送货只有麻烦爸您跑一趟了。”
王太平:“没得事,我找的到路。”
过了一会儿,王建安说道:“爸,妈,等这批黄瓜卖得差不多了,我想给家里添个东西。”
“啥东西?又是你那大棚要用的?”张玉清问道。
“不是大棚用的。”王建安摇摇头,“我想给家里买台电视机,黑白的就行。
快过年了,到时候大家围在一起看看电视,热闹热闹的,也有个看头。”
“电视机?”王太平和张玉清同时愣住了,互相看了一眼。
这东西在李家沟可是稀罕物,也就张泽安家有一台。
“这又得花不少钱吧?”张玉清下意识地心疼钱,觉得这玩意儿不当吃不当喝的。
“妈,钱挣来就是花的。买个小的,也让大家乐呵乐呵。”王建安笑道。
他这话一出,饭桌上其他人的眼睛都亮了。
王建平和冯彬蓉两口子脸上满是惊喜和期待。
王湘更是直接拍着小手跳了起来,兴奋地叫道:“噢,买电视机喽!有电视看喽!”
她绕着桌子跑了一圈,开心得不得了。
王建平两口子和冯彬蓉都眼睛一亮,充满期待。
王湘更是直接欢呼起来:“噢,有电视看喽。”
王太平看着孙女欢喜雀跃的小脸,又看看儿子儿媳们期待的神情。他端起酒杯,脸上露出笑容,点了点头:“嗯,要得,你看着办吧。是该添置点像样的东西了。”
吃完晚饭,王建安将骨头和饭菜给小黄打包了一份带下去。
第47章 打探行情
王建平挑着两个特制的竹篼,小心的走在小路上。
“哥,稳着点,路有点滑。”王建安扶着后面的竹篼提醒道,转过头又对父亲说道:“爸,您也慢点。”
今天三人一起出发,王建安和大哥去蓉城,王太平去雁县。
昨晚夜里下了雨,通往河边的小土埂变得滑溜起来。
“晓得,放心。”王建平应着,脚步也放得更缓。
篼里的黄瓜在他心里,已经不是菜,是一根根顶着花的金条。
在施镇挤上去蓉城的长途班车时,司机看到两个大竹篼,眉头紧皱:“啥东西?太占地方了,绑到车顶上去。”
“大哥,行个方便,自家种的菜,去蓉城找条活路。”王建安陪着笑,赶紧递过去一根好烟。
司机斜眼看了看那捂得严实的竹篼,又瞥了眼那根“红塔山”,脸色稍缓,不耐烦地挥挥手。
“抬上去抬上去,放发动机盖子边上,别挡着别人了。”
这也是王建安愿意分一部分黄瓜到县上的原因,客车带不了那么多黄瓜。
好在冬天去蓉城的人不多,能通融。
如果请专车运输,又太贵,划不来。
出了车站,王建安对大哥说道:“大哥,先找个地方把东西放好。”
很快王建安带着大哥来到上次买南瓜种子时住过的旅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