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从养猪开始 第32节

  柜台后面坐着个嗑瓜子的中年女人。

  “大姐,还有房间没?要个双人间。”王建安问道。

  中年女人吐掉瓜子皮,懒洋洋地翻开登记簿:“有,双人间18块一晚,押金5块,身份证。”

  王建安拿出两人的身份证和23块钱递了过去。

  中年女人扫了一眼,开始登记:“二楼最里头,207。厕所在走廊尽头,公用的。自己的东西自己看好。”

  房间狭小,两张木板床,墙壁上糊着旧报纸,不少地方已经发黄卷边。

  王建平把竹篼小心地放在两张床中间的空地上,一屁股坐在硬邦邦的床板上:“这地方……”

  上一次王建安来住的大通铺,2块5一晚,那环境才是一言难尽,相比之下这间屋子已经算不错了。

  “能落脚就行。”王建安放下包,“哥,你守着黄瓜,我去打听打听行情。”

  “要得,你快去快回。”王建平连忙点头。

  王建安打听着路,找到了市蔬菜公司下属的一个门市部。

  “同志,请问一下,你们这儿有海椒卖吗?”王建安走进后问道。

  “早上有,你来晚了,现在只有这些菜了。”营业员指了指柜台上零散的摆着一些白菜、土豆、萝卜等。

  “这样哦,那早上都有些啥子菜喃?”王建安又问道。

  “早上的菜就多咯,二荆条,芹菜,黄瓜……”营业员一一说着种类,“要买的话明天早点来。”

  “要的,要的。”王建安回应着,“再麻烦问一下,海椒和黄瓜多少钱一斤喃?”

  “海椒3块6、7,黄瓜的话贵点,4块1、2。价格不是固定的,要看当天到货情况。”

  “哦,谢谢,谢谢。”王建安问到价格后离开了门市。

  拿出地图辨认了下方向,王建安来到了抚琴菜市场。

  选择这里也是王建安综合考虑后的结果。

  一是1993年三妹两口子会从电线厂辞职,在这附近的生资市场做个体户生意,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住在抚琴小区。

  第二个就是这个菜市场刚建立没两年,没有黑恶势力,而且附近住户也不少,之后的几十年里这个菜市场会越来越繁荣。

  现在已经过了买菜的高峰期,市场里只有少数的人在逛着。

  大多数菜贩子,都在整理着摊位,或者互相递烟聊天。

  王建安走向挂着“市场管理办公室”牌子的铁皮房子。

  “幺鸡!”

  “碰!”

  房子里面烟雾缭绕,几个工作人员模样的人正在打麻将。

  一个烫着卷发的中年妇女坐在靠门口的小桌子后面嗑瓜子。

  “大姐,打扰下,请问还有没有固定摊位可以租?”王建安客气地问道。

  卷发妇女眼皮一翻,吐出瓜子壳:“固定摊位?早八百年前就没了。”

  “那还有没有临时摊位呢?”王建安问道。

  卷发妇女指了指远处的空地:

  “临时摊位随时都有,市场后头那片空地,看见没?就那儿。

  每天早上5点半开始排队,先到先得。交3块钱管理费,给你个号牌,管一天。”

  “5点半?”王建安有点吃惊,“那么早?”

  “早?”卷发妇女嗤笑一声,“也就是现在天气冷,卖菜的没那么多了,要是夏天,4点过就有人去排队了,就想着能占个好位置。”

  “哦,谢谢大姐。”王建安感谢道。

  随后王建安又问清楚了交钱拿牌的地方。

  离开管理处,王建安特意走到市场后头的临时摊区看了看。

  那是一块用白灰简单划了线的泥土地,紧挨着市场主体的后墙,位置相对偏僻,离几个主要入口都远。

  王建安估摸了一下,这地方虽然偏点,但只要位置靠前,也不愁卖不出去东西,更何况他卖的还不是一般货。

  回旅馆的路上,王建安还特意买了一个闹钟。

  回到旅馆,王建安跟大哥详细说了情况。

  “5点多?”王建平一听有点发怵,“这么冷的天……”

  “明天钱到手了保证你不喊累。”王建安看着大哥的模样笑道。

  “我今天看了下,租临时摊位的也不多,不晓得是不是因为下午的原因,保险一点,明天我们还是5点之前到。”

  “好嘛。”

  因为有这么两筐贵重物品,兄弟两人匆匆吃完饭就回到了屋内。

  躺在床上,王建安思考着是否要租个长租房。

  今年黄瓜的量不多,不可能每天都来卖,两天来一次,房子有一半的时间都是闲置的。

  而且过了这两个月,又得等几个月才会有蔬菜产出,中间的时间还是空置,划不来。

  最后决定明年再租,今年先将就几个月。

  ……

  不知何时睡着的,王建安只感觉刚合眼没多久,尖锐的闹钟声就在房间里炸响。

第48章 开张

  “大哥,起床了。”王建安一个激灵坐了起来,打了个哈欠,顺手关掉了闹钟。

  王建平揉了揉发涩的眼睛:“嗯,醒了。”

  用冷水洗了把脸,两人冻得一哆嗦,瞬间彻底清醒。

  收拾完后两人出了旅馆,昨晚已经和老板说了今天要早出,下午再回来退押金。

  凌晨4点多的蓉城街道,空旷得吓人。

  王建安背着包在前面带路,王建平挑着竹篼跟在后面。

  兄弟俩缩着脖子,都没有说话。

  赶到抚琴菜市场后门那片临时摊区时,还不到5点。

  空地上已经影影绰绰站了几个人。

  还有人正骑着三轮车,拉着板车从四面八方匆匆赶来。

  排队的人们跺着脚,哈着白气,低声交谈着,看样子是早就认识。

  王建安带着大哥加入了排队的行列。

  刚排了一会儿,身后又跟上来三四个人。

  王建安把包里的厚衣服拿出来给大哥披上,自己也裹紧了棉袄。

  王建平则始终紧张地盯着脚边的两个竹篼,生怕被人碰了。

  熬到5点半,市场管理处的铁皮房终于亮起了灯。

  那个卷发妇女裹着件更厚的棉袄,拎着个铁皮钱箱和一本登记簿,慢悠悠地走了过来。

  “排好排好,一个个来。”卷发妇女扯着嗓子喊道。

  随后她往空地入口处一站,开始收钱发牌。

  队伍开始缓慢地向前蠕动。

  “7号。”轮到王建安时,卷发妇女头也不抬,把一块用毛笔写着“7”的硬纸牌塞给他。

  “大哥,我们走。”王建安招呼王建平,找到和手中牌子对应的空地。

  地方不大,勉强能放下两个竹篼。

  临时摊子分成了两排,左1右2,依次往后排,7号这个位置很靠前。

  王建安发现有些人到摊位之后并没有带着菜。

  过了一段时间,才有人带着菜过来。

  看来他们是分成了两批,一人来排队,另一人去进货。

  天光渐亮,摊区也嘈杂起来。

  王建平掀开竹篼上面盖的蚊帐和稻草。

  一股独属于新鲜黄瓜的清香瞬间弥漫开来。

  旁边卖冬笋的中年男子和卖干辣椒的妇女都忍不住吸了吸鼻子,好奇地探头看过来。

  “嚯,黄瓜?!”老汉惊讶地瞪大了眼,“你从哪儿搞来的?”

  王建安笑笑没有回答,将稻草垫在地上,从竹篼里拿出黄瓜,一层层的码放在稻草上。

  很快,两人面前堆起了一座“翡翠小山”。

  “小伙子,你这黄瓜卖好多钱?”卖冬笋的男子好奇的问道。

  “4块钱一斤。”

  毕竟这是第一次卖黄瓜,定价比国营市场卖的便宜一些,吸引点人气,先把口碑打开。

  “四块?”旁边的卖干辣椒妇女倒抽一口冷气,“卖这么贵哪个买哦。”

  “就是,太贵了。”另一边摊子上一个20多岁的男子附和着。

  王建安没理会他们的反应,默默的整理着黄瓜。

  刚才围过来的菜贩子们见状也无趣的慢慢散去。

  见所有人都散开后,刚才附和的年轻男子走了过来。

  “老哥,你好,我叫邓建国。”男子低声说道,“你这黄瓜这么新鲜,不像是外地运过来的哦。”

  王建安瞥了他一眼:“你刚才不是也说这东西太贵的嘛。”

  “嘿嘿,刚才人多的嘛。”邓建国递过来两支烟,“你这是自己种的?我听说双流那边有搞大棚的,但是产量都不高,按理说流不到市场上来。”

  王建安拒绝了递过来的烟:“这不烦你关心,天要亮了,你还不回去看着你的摊子?”

  无利不起早,能长期在菜市场混的人,没有哪个是不精明的。

  不清楚男子的底细,王建安不想和他有过多的交集,何况他还一来就问这么“机密”的消息。

  “哎,哥,是我唐突了,你别介意,我先回去了。”邓建国讪讪地笑了笑,说了声抱歉回到了自己的摊位。

  天色逐渐大亮,真正的买菜高峰来临了。

  人潮涌入市场,固定摊区那边人声鼎沸,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

首节 上一节 32/1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