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从养猪开始
作者:最爱吃苕皮
简介:
王建安病亡后回到1992年。
上一世,他随大流外出务工,错过了和父母相处的最后时光,也错过了孩子成长的最重要时刻。
这一世,他只想陪在父母和孩子身边,感受这温馨的亲情。
第1章 重回1992
“又多活了一天。”王建安喃喃道,因为重病,他已经在医院躺了2个月了。
缓缓睁开双眼,王建安怔怔的看着眼前陌生又熟悉的环境,低矮的房梁,斑驳的土墙。
模糊的记忆和现实重叠,这不是医院,这是他的老家!准确地说,是32年前的老房子。
“还是没有熬到新年啊。”王建安心头涌起一阵悲凉,随即释然,“原来人死之后,真会回到最向往的地方……”
突然屋外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建安儿,起床咯,去河边帮祥平把衣服背回来。”
王建安陡然睁大眼睛,这是“妈妈”张玉清的声音。
他猛地翻身下床,冲出房间。
堂屋里,一个挽着发髻、穿着旧袄的女人正在收拾桌子。
看着那鲜活的身影,王建安的眼泪瞬间决堤。他冲上前,一把抱住女人,声音颤抖:“妈……”
“哎哟,咋子了?酒还没醒蛮?”张玉清被儿子突如其来的拥抱和眼泪吓了一跳,疑惑地拍着他的背。
“妈……我就是……太想您了。这么多年,我天天都在想你们……”王建安哽咽着,将头埋在母亲肩头。
“哎呀,二天你少喝点,这么久了都还没有醒。你再睡会儿,我去河边。”张玉清只当儿子是酒未醒说胡话,轻轻推开他就往外走。
王建安呆呆的看着离去的母亲,突然注意到墙上贴着的日历:1992年农历壬申年(猴年)。
“嘶~”王建安用力掐了掐自己的脸,剧烈的疼痛感让他明白他还活着,或者说他重生了。
反应过来的王建安冲出堂屋,快速追上了母亲:“妈!我醒了!您回去歇着,我去背!”
“好嘛,那你去嘛。”张玉清盯着王建安背影,似乎儿子有什么不同了,但具体是什么又说不出来。
王建安向着记忆中的洗衣地走去,思绪翻腾。
上一世,儿子1993年出生。为了生计,1994年他就跟同村人去了深港打工,两年后妻子尹祥平也跟了过去。
孩子留给了老家的父母,结果孩子跟他们夫妻越来越疏远。
2001年,母亲张玉清因胃癌去世,一年后父亲王太平也随之而去。
那时他还在外面拼命赚钱,连父母最后的日子都陪伴极少。后来他才痛悟:钱是赚不完的,有些东西远比金钱珍贵。
“老天给了我重来一次的机会,这辈子,绝不能再让这些遗憾发生!”王建安握紧了拳头。
而且用未来的眼光看,当年的农村也有很多赚钱的机会,只是局限于当时人们的认知,白白错过了这些机会……
还没到河边,远远就看见一个瘦小的身影,正背着一个硕大的、装满湿衣服的背篓,艰难地挪动步子。
那是他的妻子尹祥平。前年他在蓉城打工,经人介绍认识了她,随后便回到农村。
两人谈了半年,去年下半年结了婚。上一世妻子跟着他吃了太多苦,却从未抱怨过一句。
王建安心头一酸,赶紧跑过去:“祥平,我来我来!”
尹祥平没放下背篓,反而用双手使劲拉了拉两边的背绳,想让自己背得更稳些:“你醒啦?还以为你要睡到晚上喃。没得事,我背得动。”
冬天的衣服本就厚重,浸水后更是沉甸甸的。
在王建安坚决的坚持下,尹祥平终于把背篓交给了他。
回家的路上,王建安对尹祥平说道:“祥平,今年我们多养点猪吧,不要养那些黑猪了,长得太慢,我们去镇上进点他们研究的那个白皮杂交猪回来养。”
“那个猪不得行,我二哥他们前年就养的那个猪,长得也不快,还容易生病,去年他们都没有养了。”
“那是他们养的方法不对,杂交猪要喂饲料的,只喂猪草肯定长得慢。”
“猪饲料贵的很,好像要5、6毛钱1斤。”
“我们不用买那些配好的饲料,自己配饲料就可以了,之前我在镇上的畜牧站看到有书教怎么用酒糟配饲料,明天我去畜牧站找人学习学习。”
记忆中1992年7月,蜀省会全面取消“生猪派购计划”,猪肉正式进入市场经济模式,猪肉价格会迎来一波上涨。
所以王建安的第一个计划就是养猪,赶上这个风头,先积累资金和经验。
回到家,母亲不知去了哪里。两人合力把湿衣服晾在院坝里。
从妻子口中,王建安得知今天是2月13日,刚过完年。这周去买猪崽,养到七八月就能出栏,正好赶上政策放开后的行情。
衣服晾完之后,王建安回屋拿出纸笔,开始计算养猪计划的投资和收益。
在那个年代,养猪在人们眼里几乎是零成本的副业,就喂喂潲水和猪草,一年下来也能长到140多斤。
看着体重不合适就再多养半年,反正不需要投入金钱,突出一个随心所欲。
现在他想说服父母把养猪当成正经营生来做,光靠嘴说不行,得有实实在在的数据和计划支撑。
而且他想做的不仅仅是养自家的几头或者十几头猪。
算着算着,他发现自己记不清家里去年收了多少玉米。
虽然饲料具体配方比例还不清楚,但主料是酒糟和玉米加青饲料,玉米是主要成本。
他抬头问妻子:“祥平,我们家一年能收多少玉米?去年卖的时候啥子价钱?”
“你去卖的你都搞忘了?去年收了1500多斤,粮站的收购价是1毛7。”妻子诧异的看着王建安。
“咳……中午那点酒劲儿还没散完,有点蒙。”王建安赶紧打了个哈哈掩饰过去。
傍晚时分,王太平和张玉清扛着锄头回来了,正在灶房烧火的王建安连忙起身。
看着眼前步履稳健、精神尚好的父亲,王建安眼眶又是一热,赶紧抬手抹了抹:“爸,妈,你们下午做啥子去了?这阵不是农闲嘛?”
王太平“嗯”了一声,径直走向堂屋。
张玉清从后锅中舀出热水洗手:“翻地去了,过阵子要育秧苗了。对了,明天你去买点新的种子回来,听说今年又出新品种了。”
“哦,好的。对了,大哥他们去哪儿了喃?我今天一天都没看到他们。”
“去你嫂子娘家了,她们那边有喜事,明天才会回来。”
不一会儿王建安和尹祥平端着三碗面从厨房出来,王太平正坐在街沿上听着收音机。
王建安记得这是去年结婚的时候小妹送的,从那以后每天准时收听天气预报就成了一家人的固定节目。
“爸,吃面了。”王建安将面碗放到堂屋饭桌上,顺手拉了拉墙上的电灯开关线。
“咔哒。”
预料中的光明并没有到来。
端着面过来的张玉清见状抱怨道:“才刚过完年就又开始停电了,不晓得好久才来电,你们先吃着,我去给煤油灯挑下芯子。”说完放下面碗往厨房走去,尹祥平也跟着过去帮忙。
王建安知道,这种入冬后频繁停电的日子,要一直持续到三峡大坝建成之后了。
王太平走进堂屋坐下,借着门外微弱的天光,瞥见了桌上的本子,随口问道:“这是啥子?”
第2章 爸,我要养猪
“爸,这是我做的养猪计划,准备等吃完晚饭再和你们商量的。”
王建安将本子往旁边挪了挪,避免面汤洒到本子上,继续说道:“我仔细算过账了,把要卖的粮食拿来喂猪,比光卖粮食划算得多!一年下来,起码能多挣几百块!”
王太平闻言放下了筷子:“哦?你详细说说看。”
“我想的是今年我们养杂交猪,这种猪长得快,也长得大,用饲料喂的话半年就可以长到200斤,黑猪儿一年都长不到200斤。
成本我也算过了,所有饲料都买的话,养一头猪要花160块左右,出栏能卖240块左右。”
王太平眉头微蹙:“等一下,今年过年之前卖的猪是9角钱一斤,你咋个算出来的240块?”
“我按1块2算的,按照这两年的趋势,今年猪肉还要涨价。
还有一个事,听说今年要全面取消猪肉统购统销了!,到时候猪肉价格肯定更要上涨。
前几年蓉城试点的时候就涨了。这样算下来的话一头猪就能赚至少80块钱,养10头猪就能赚800块!”
这时张玉清和儿媳端着煤油灯走了进来,将灯放在正聊得起劲的父子中间:“面都要憨成一坨了,有啥子吃完再说。”
“要得要得。”王建安赶紧拿起筷子搅了搅碗里的面,大口吃起来。
吃完之后张玉清和儿媳去厨房收拾洗碗。
王建安挪了挪凳子,凑到父亲身边:“爸,杂交猪不能养密了,一个猪圈就养两头就好了,我们猪圈只养得了4头猪,等大哥回来了和他商量下,把他的猪圈也拿来养杂交猪。”
王太平皱了皱眉头:“建安啊,刚才你说给猪喂饲料,你晓得现在猪饲料好多钱不?跟米一个价!”
王建安知道父亲的顾虑:“爸,放心,我们不买配好的成品饲料,我们自己配!用酒糟和玉米当主料,再掺些青饲料,能省下一半的玉米!
酒糟镇上便宜得很,几厘钱一斤。现在会弄这个的人少,没人跟我们抢。
大致的法子我知道,就是些细节还得弄明白,明天我就去镇上畜牧站找专家请教。”
王太平脸上仍有疑虑:“酒糟饲料……怕是不好弄哦?去年一大队有人弄过,结果猪都遭毒倒了……”
“那是他们没保存好,我弄的时候肯定会注意这些的。”
王太平沉默了一会儿,看着儿子热切的眼神,缓缓道:“你这差不多要把家底都投进去,万一,我是说万一,出了岔子,咋个办?”
“爸,就算真的出现了万一,顶多把钱赔完,再差能比我小时候差吗?而且你要相信我的眼光,我们王家人有这个天赋的,当年爷爷能在那个年代赚到那么多钱,现在我也能!”
王建安并没有和爷爷生活过,但是经常听父亲提到,每次提起时父亲都是一脸的向往。
以前爷爷做生意赚了很多的钱,在十里八乡都是说的上话的人,后来还被委任为了保长,只是没当几天,就解放了。
王太平听到儿子的话也是一怔,沉默良久后叹了口气:“唉,等会儿我和你妈商量下吧。”
听到这话,王建安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母亲一向最疼他,只要他认准的事,母亲几乎没有不支持的。
第二天王建安起了个大早,到厨房时母亲正在烧火煮稀饭:“妈,我不吃饭了,今天有事要去镇上,我要去赶车了。”
“等会儿。”张玉清从锅里捞出两个鸡蛋,将米粒洗干净后递给王建安:“早饭还是要吃的,记得买谷子回来哈。还有,好好搞,妈相信你!”
在垭口等了几分钟,破旧的班车摇摇晃晃驶来。
两块钱的车费,在这个年代不算便宜,如果不是赶时间,王建安宁愿走3个多小时。
半个小时后汽车到达保镇,王建安下车直奔农技站。
王建安诧异的看着农技站外拥挤的人群,心想怎么这么多人来买水稻种子。
挤入人群,才听清工作人员扯着嗓子喊:“大家不要挤,都买的到……”原来今天是冈优22号水稻第一天开始售卖,来得早不如来的巧。
买到谷种,王建安又马不停蹄赶往畜牧站。和农技站的火爆相比,畜牧站显得格外冷清,只有几个工作人员在。
这年头,农村搞规模养殖的凤毛麟角,来咨询技术的人自然寥寥无几,技术人员更多是主动下乡去推广。
见到有人进来,一名年轻的男子热情的将王建安迎到屋内:“同志,有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