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从养猪开始 第117节

  王建安直接问道:“生意怎么样?”

  王小英脸上的笑容一下子垮了,叹了口气:“一天卖不了几个钱。

  这边人流量本来就不如老城区,而且这小区住的都是有钱人。

  他们宁愿多走几步路去大商场买东西,觉得那里更靠谱。”

  王建安在店里转了一圈,发现几个问题:

  一是菜品太单一,只有蔬菜,没有肉禽蛋奶,也没有水果。

  另一个就是价格标得比抚琴菜市场高了将近一半,虽然品质好,但没体现出差别来。

  王建安指着标价牌说道:“你这菜价定得有点高啊。”

  王建安的预想是比抚琴的菜高个2、3成就可以了。

  不过他没时间来主理,对于房租水电这些的开销不知道是多少。

  所以就让王小英根据情况自己定价。

  王小英解释道:“二哥,这店租金比抚琴那边贵了三倍不止,水电费也高,还有这装修,成本摆在那儿呢。不卖这个价,连本都保不住。”

  王建安点点头表示理解:“光靠高价不行,你得让人明白为啥值这个价。

  你看你这黄瓜,和菜市场的放一起,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哪个好,但你现在连让人进店的机会都不多。”

  尹彬插话道:“小英,你这店里咋连块介绍牌子都没有?得告诉顾客这些菜都是咋种出来的,为啥比别处好。”

  王小英一愣:“这还要写出来?买菜的不都看菜本身吗?”

  王建安说道:“这边住的都是文化人,讲究。

  你得告诉他们,咱们的菜是无公害种植,用的什么肥,怎么防虫,什么时候摘的,运输过程怎么保鲜……

  这些他们都爱听。”

  说着他走到冷藏柜前,摸了摸玻璃:“还有,你这柜子空了一半,可以进点水果,高档小区的人就爱吃水果。”

  王小英为难地说:“水果进价高,损耗大,我不敢随便进。

  而且我们也没有稳定货源,今天有明天没有的,顾客会抱怨。”

  王建安思考了一会,说:“这样,先帮你把宣传搞起来,我们印点宣传单。”

  说着王建安从收银台拿了纸笔,边写边说:“上面要突出几点:

  一是我们的菜是无公害种植,品质有保障。

  二是新鲜直达,从地里到店里不超过十二小时。

  三是可以电话订购,免费送货上门。”

  “送货上门?”王小英惊讶地问,“那得多大人力啊?我这儿就两个人轮班,忙不过来。”

  王建安笑道:“再雇一个专门送货的,这小区都是楼房,住得集中,送起来不费事。

  关键是方便那些不愿意下楼的,没时间来买菜的有钱人。”

  等二天生意好起来了还可以搞个会员制,比如一次充值一百元,打九五折,充二百打九折……

  这样也能锁住一批老顾客。”

第143章 棚鲜生零售店

  王小英听得眼睛发亮:“会员制?这个好,充了钱他们就相当于绑在我们店了。”

  她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顾客络绎不绝的场景,手里捏着会员卡,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王建安点点头,继续详细解释道:“对,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等级的会员。

  比如普通会员享受9折优惠,充值满200元升级银卡会员享85折,满500元金卡会员享8折。

  还可以设置会员日,每周二会员额外享受折上折。

  这样不仅能快速回笼资金,还能培养顾客的消费习惯。”

  随后尹彬去联系印刷公司。

  王建安则帮着王小英重新布置店面,两人忙得不亦乐乎。

  他们把最好的菜摆在最显眼的位置,每样菜都做了精致的小牌子写上特点:

  “温室黄瓜,当日清晨采摘”

  “生态种植番茄,自然成熟”

  “无公害叶菜,农药零残留”

  ……

  王建安还让王小英去批发市场进了几种高档水果,虽然量不多,但摆出来顿时让店里增色不少。

  “明天我再让屠宰场送点精品猪肉和土鸡蛋过来,”王建安说道,“要把这儿做成一个精品生鲜店,不只是卖菜。”

  而且现在是大冬天的,倒不需要担心猪肉变质的问题。

  王建安仔细打量着店内的布局,若有所思:“以后还可以增加一个现切水果区,雇个人现场处理,让顾客看得见的新鲜。”

  王小英有些担心:“哥,进这么多货,万一卖不掉......”

  她看着新进的各式商品,心里既期待又忐忑。

  王建安自信满满:“放心,只要宣传到位,不怕没顾客,高档小区的人舍得花钱,就图个方便和品质。”

  第二天传单就印好了,设计得很精致,除了店铺信息,还印了些蔬菜小知识和营养搭配建议。

  王建安、尹彬、王小英三人分头行动,在小区门口和附近街道发放传单。

  刚开始不少住户连接都不接,有的甚至看一眼就扔地上。

  王建安也不气馁,耐心地跟每一个路过的人介绍:“新开业的生鲜店,无公害蔬菜,免费送货上门......”

  发了一上午传单,回到店里时,三个人都累得口干舌燥。

  王小英有些怀疑地看着那一叠还没发完的传单:“有用吗?”

  她揉着发酸的手臂,心里打着鼓。

  王建安喝了口水:“别急,让子弹飞一会儿。”

  中午时分,终于来了第一个顾客,是个牵着孩子的中年妇女。

  她拿着传单进来,疑惑地打量着店面:“你们这菜真像传单上说的那么好?”

  王小英赶紧迎上去:“大姐你放心,我们的菜都是自家大棚种的,绝对无公害。

  你摸摸这黄瓜,今早刚摘的,刺还扎手呢。”

  说着她热情地递过一根黄瓜。

  那妇女仔细看了看菜,又对比了下价格,似乎有些犹豫。

  王建安上前说道:“大姐,今天新店开业,你第一次来,不管买多少,我们都送你两个西红柿尝鲜。”

  妇女眼睛一亮:“真的?那我买点黄瓜和青菜吧。”

  开张了!王小英高兴地称菜装袋,最后真挑了两个又大又红的西红柿塞进顾客袋子里。

  妇女走后,王小英兴奋地说:“二哥,你这送东西的法子真管用!”

  王建安笑道:“这叫体验式营销,让她尝到甜头,下次还会来。”

  果然,下午陆续又来了几个顾客,都是拿着传单找来的。

  虽然买的不多,但至少有人进门了。

  王建安让王小英留意每个顾客的购买习惯,偷偷在小本子上做记录。

  傍晚时分,店里来了个意想不到的顾客,一个穿着讲究的老先生,手里拿着一张传单。

  老先生推推眼镜,仔细看着货架上的菜:“你们这能送货上门?”

  王小英连忙回答:“能,能!你住在哪儿?买够十块钱我们就免费送。”

  老先生点点头:“我住三栋二单元501,腿脚不太方便,下来一趟不容易。

  这样,你给我配十块钱的菜,要一把青菜,两根黄瓜,再来点豆腐有没有?”

  王小英愣了一下:“对不起大爷,我们暂时没有豆制品......”

  她显得有些窘迫。

  王建安赶紧接话:“大爷,今天豆制品卖完了,明天肯定有。

  你要不先买这些,明天我们进了豆腐直接给你送去?”

  老先生想了想:“也行,那这些多少钱?”

  他仔细挑拣着蔬菜,看得出是个讲究人。

  称完菜,刚好十块零五毛。

  王小英爽快地说:“大爷,今天刚开张,五毛零头不要了,收你十块。我现在就给你送去?”

  老先生满意地点头:“好,好,你们服务真周到。”

  王小英让店员看着店,自己提着菜跟着老先生去了。

  二十分钟后回来,满脸红光:“二哥,老先生说以后就在我们家买了!他还给了我几个邻居的电话,说他们可能也需要送菜服务!”

  王建安笑道:“看吧,这就叫培养忠实顾客。”

  接下来的两天,生意渐渐有了起色。

  每天能有个一二十单,虽然不算多,但比之前强多了。

  王建安同时还在教王小英做销售记录:每个顾客买了什么,有什么偏好,什么时候来买东西,连顾客的闲聊话题都记下来。

  王小英不解地问道:“这是要干啥?记这么细多麻烦啊。”

  王建安解释:“这是大数据分析的基础。

  比如你发现买有机蔬菜的多是中老年人,家庭主妇,买进口水果的多是年轻人,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货。

  记住老顾客的喜好,下次人家一来,你就知道推荐什么,显得贴心。

  还可以根据消费记录,在顾客常来的时候说点个性化促销信息。”

  王小英恍然大悟:“原来做生意还有这么多门道,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该进什么货,该推广什么产品了。”

  王建安还设计了一种简易的订货单,上面罗列了店里常卖的菜品,让王小英发给那些老顾客。

  “让他们勾选需要什么,明天要送什么,提前一天打电话来订,这样你就知道该进多少货,减少损耗。”

  这个法子特别受那些不便出门的老人欢迎。

  不到一星期,就有了十来个要求上门送菜的顾客。

  一天下午,王建安送完货回店,看见王小英正在和一位中年妇女争执。

  “怎么了?”王建安上前问道。

首节 上一节 117/1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