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琴菜市场这边,尹志的摊位上,那些品相不佳的弯瓜、畸形瓜几乎无人问津。
哪怕他把价格标得比直瓜低一大截,甚至吆喝“弯瓜更甜,实惠首选”,顾客们也只是看看,摇摇头就走开了。
偶尔有贪便宜想买的,也被旁边的人“好心”劝住:“哎哟,买不得!那个样子,吃了不晓得有啥子问题哦!”
“听说用了激素的,娃娃吃了不好!”
流言蜚语也开始在市场里像风一样传播。
“7号摊那个新来的小伙子,卖的瓜是药水泡出来的!”
“听说吃了那种弯瓜对身体不好,是激素催的!”
“怪不得长得那么怪,以后可别去他家买了,还是买国营市场的稳当。”
第142章 营销
尹志每天愁眉不展,急得嘴上都起泡了。
每天收摊时,弯瓜几乎原封不动地剩下,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失去水分,变得蔫软,最后甚至不得不扔掉一些,损失不小。
他看着那些被丢弃的弯瓜,心里又委屈又心疼。
不仅零售如此,批发也遇到了更大的阻力。
尹彬拉着分级好的、装满弯瓜的筐子去批发市场试水。
虽然提前跟几个相熟的批发商打了招呼,但那些精明的批发商看到一筐筐奇形怪状的黄瓜,都皱起了眉头,纷纷摆手。
“尹老板,不是我不帮你,这瓜……品相太差了,我拿了也不好卖啊!现在的老百姓挑得很!”
“老尹,咱们合作这么久,直瓜我没话说,有多少要多少。
这弯瓜……呵呵,价格再低点我考虑要一点试试?不过话说前头,卖不掉我可要退给你!”
“这啥玩意儿啊?激素催的吧?吃了没问题?
我可不敢要,万一吃出事儿我的客户要找我麻烦的,我这小本经营,担不起这责任!”
无论尹彬怎么解释、保证,甚至拿出王建安那套亲自试吃的架势,批发商们大多将信将疑,不愿意大量接手。
只有极少数关系铁、胆子也大的,象征性地进了一点货,价格还被压得极低,几乎是成本价的一半。
晚上,王建安和尹彬回到住处,看着角落里那些没卖出去的弯瓜,心里像压了块大石头,沉甸甸的。
他们没想到市场的接受度这么低,谣言的威力这么大,分级销售的第一步就遇到了硬钉子。
王建安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子:“三哥,这样不行。光靠我们嘴说没用,得想个办法让大伙儿亲眼看到、亲口吃到,才能真正打消顾虑。”
尹彬叹了口气,揉着发胀的太阳穴:“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咋个让他们相信嘛?
总不能拦着路人硬塞给人吃吧?人家还以为我们是疯子。”
王建安沉思片刻,眼睛忽然一亮:“有了!我们搞个“试吃”!
就在菜市场里摆个小摊,现场切黄瓜给大家免费尝!
最好再能请个“权威”点的人来帮我们站台说句话!”
说干就干。
王建安立刻让尹志第二天就在摊位旁边支起一个小方桌。
铺上干净的塑料布,摆上洗干净、切好的弯瓜和直瓜,插上密密麻麻的牙签,又挂上个醒目的手写牌子:“免费品尝!”
同时,他赶紧给留在李家沟的小刘技术员打了个电话,简单说明了这边遇到的困境和他们的打算。
恳请小刘尽快抽空来一趟蓉城帮个忙,“以省农科院技术员的身份”帮忙解释一下,科普科普。
第二天,抚琴菜市场7号摊旁的小“试吃点”果然吸引了众多好奇的目光。
但一开始,人们只是远远围观,指指点点,交头接耳,没人敢第一个下口。
“免费的?真有这么好的事?”
“不会是吃出问题没人负责吧?”
“这弯瓜看着还是有点吓人,谁敢试哦……”
“说是农科院的新技术,哪个晓得是不是唬人的……”
王建安和尹志也不催促,自顾自地拿起牙签,扎起弯瓜一块接一块地吃,吃得津津有味,还不停地招呼:“大家都来尝尝嘛,免费的啊,尝了不要钱!”
这时,一位以前经常来买菜、认识王建安的老熟客陈阿姨逛了过来。
她去年就常买王建安的黄瓜,对他家的菜质量和王建安的为人比较信任。
陈阿姨笑着问:“小王,又搞啥子新名堂哦?摆起摊摊请客了?”
王建安一看是陈阿姨,立刻递上一块弯瓜,如同看到了突破口:“陈阿姨,你来得正好!快尝尝这个弯瓜,帮我们品品,看跟直的有啥区别没?
我们这正搞试吃呢!就指望你这老主顾给句公道话!”
陈阿姨犹豫了一下,看着王建安诚恳的眼神,又看看他确实吃了不少,终于接过了牙签:“要得嘛,信你一回,我尝尝看。
要是吃了拉肚子,我可要找你哟!”
虽是玩笑话,却也透着小心。
她小心地把弯瓜片放进嘴里,细细咀嚼起来,脸上的表情从谨慎慢慢变为惊讶,眼睛微微一亮:“嗯……是挺脆甜!好像……水分还足点?也没得啥子怪味道嘛?”
有了陈阿姨这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且她吃了还表示认可,围观的人群开始松动了一些。
陆续又有几个胆大的老顾客或好奇的年轻人上前尝试。
“咦?真的嘿,味道差不多!”
“好像这个弯瓜还更甜点?皮好像还薄些?”
“看来真不是药打多了或者坏了……”
正当试吃略有起色,开始有人询问价格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尖锐地响了起来:“哼!哪个知道你们是不是挑好的弯瓜来试吃?
坏的差的藏起来了?
再说了,谁知道短期吃没事,长期吃有没有害?
啥子激素不激素的,听着就吓人!
哪个晓得是啥子东西!”
这话一下子又勾起了人们内心深处对“未知”和“化学物质”的恐惧。
刚刚伸出的手又缩了回去,刚刚打消的疑虑又重新浮现。
场面一下子又冷了下来。
就在这时,一个戴着眼镜,看起来像个文化人的年轻人挤了进来,正是急匆匆从车站赶来的小刘技术员。
他额头上还带着汗,气息有点喘。
小刘技术员扶了扶眼镜,声音略显紧张但尽量清晰地大声说道:“各位叔叔阿姨,大哥大姐,请大家听我说两句。
我是省农业科学院的经济作物研究所的技术员,我姓刘。”
他拿出自己的工作证,向周围展示了一圈:“王家哥他们李家沟的大棚蔬菜种植,包括这个授粉新技术,我们省农科院一直在做技术跟踪和指导,也是我们的一个试验点。
我可以向大家保证,这种弯瓜的形成,确实只是因为使用了国家批准使用的、安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辅助授粉。
在特定条件下影响了果形发育,它和农药残留是两码事!”
他看到有人似乎没听懂,又换了个说法:“简单说,就是帮花朵结果子的药,只对植物有用,对人体没影响!
它的用量都是严格按照科学标准来的,安全性是经过很多实验验证的,大家可以绝对放心!
我们自己也经常吃!”
“农科院的专家?”人群一阵骚动。
在这个崇尚科学、尊重知识的年代,“省农科院技术员”这个身份在老百姓心中还是很有分量的。
“怪不得能种出反季菜,原来有专家指导……”
“农科院的人都说了没事,那应该就没事了吧?”
“我就说嘛,建安这孩子一直实在,不会骗人……”
“专家都吃了,那肯定没问题了!”
小刘技术员的出现和他的身份背书,加上王建安、尹志以及陈阿姨等人持续不断的试吃,像一阵风,逐渐吹散了人们心中的疑虑。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鼓起勇气上前尝试,尝过之后发现味道确实没差,甚至因为弯瓜通常更老成一些,甜度可能还高点,口感更沙一些。
“给我来两斤这个弯瓜!便宜这么多,味道一样,划算!”
“我也要点,回去凉拌试试!看起来丑,吃起来香嘛!”
“就是,过日子还是要讲实惠!”
接下来的几天,试吃活动继续。
王建安还让尹志把小黑板写得更加醒目:“弯瓜≠农药瓜!省农科院技术支持!放心食用!”。
弯瓜的销量虽然比不上直瓜,但逐渐有了起色,从几乎无人问津到每天也能卖出大半,损耗大大减少。
尹彬在批发市场那边,也采取了类似策略,
给相熟的批发商送去一些弯瓜样品让他们试吃、试卖,并着重强调这是“省农科院新技术产物,安全有保障”。
慢慢地,也开始有批发商愿意少量进货,尝试着推开市场。
虽然过程曲折,起步艰难,价格也卖不上去,但凭借着农科院技术的权威背书。
他们终于一步步地让市场开始接受并相信,这些长得丑的畸形瓜,真的不是农药打多了,只是换了种授粉方式,可以放心吃。
初步解决完抚琴菜市的零售问题,王建安终于有时间去看看王小英新开的棚鲜生零售店。
这个店开在蓉城东南边的一个高档小区附近,离抚琴菜市场有二三十里路。
店门口挂着“棚鲜生”三个大字的招牌,红底金字,看着挺气派。
玻璃门擦得锃亮,透过玻璃能看见里面整齐的货架。
王建安推门进去,王小英正站在收银台后面算账,眉头皱得紧紧的。
听见门响,她抬起头,见是王建安和尹彬,脸上立刻露出笑容:“二哥,尹三哥,你们咋来了?”
“来看看你这新店搞得咋样。”王建安说着,打量起店内的陈设。
店不算大,约莫四十来个平方,靠墙摆着几排开放式货架,上面整齐地码放着各种蔬菜。
黄瓜、西红柿、辣椒、茄子……
都是挑出来的上等货,个个品相端正。
店中央还有两个立式冷藏柜,里面放着一些菌类和嫩叶菜。
整个店面干净明亮,比抚琴菜市场的环境不知好了多少倍,完全配得上“高档”二字。
这是王建安第一次来参观这个店铺,王建安只是说了大概的装修方案,菜品的摆放方法。
之前都是尹彬帮着王小英在装修,现在看来都是按照王建安的安排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