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从养猪开始 第118节

  王小英气呼呼地说:“这位大姐非说我们的西红柿有农药味,要退货。”

  那妇女拎着袋西红柿,一脸不满:“就是有怪味嘛!跟我以前吃的不一样!还这么贵,这不是骗人吗?”

  王建安拿起一个西红柿闻了闻,又掰开看了看,然后笑了:“大姐,这不是农药味,是西红柿本身的香味。

  你尝尝,这是自然成熟的番茄,跟那种催熟的味道不一样。

  我们这西红柿虽然贵点,但是沙瓤的,炒鸡蛋特别出汁。”

  妇女将信将疑:“我以前吃的就不是这个味道,未必我吃的都是催熟的?”

  王建安直接掰了一小块放进自己嘴里:“你看,我都敢吃,这种番茄炒鸡蛋特别香,凉拌白糖也好吃。

  要不你拿回去试试,如果不满意,明天来退货,我们全额退款,再送你一斤黄瓜赔罪。”

  妇女被王建安的诚意打动了,犹豫了一下:“那我再试试吧,不过要是还觉得不行,我真要来退的。”

  王建安微笑着送走了妇女:“当然可以,我们开店讲的就是诚信。”

  等她走后,王小英不解地问:“二哥,为啥子对她那么客气?明明就是来找茬的。”

  王建安摇摇头:“小英,开店做生意,要记住一条:顾客永远是对的。

  即使是刁难的顾客,也要耐心对待。

  你态度好,她可能就成了忠实顾客。

  你跟她吵,她就会到处说我们店不好。

  况且,她可能真不是故意的。

  有些人吃惯了催熟的番茄,反而觉得自然熟的味道怪。

  这就需要我们耐心解释了。”

  王小英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那我以后注意态度。”

  几天后,那位妇女又来了,不过这次不是来退货的,而是来买更多西红柿的。

  她不好意思地说:“上次误会你们了,这西红柿炒鸡蛋确实香,我家孩子特别爱吃。今天多买些,送给我妈也尝尝。”

  王建安笑着说:“没事儿,你觉得好就行。今天新到了一批水果,要不要带点回去尝尝?清甜可口,孩子们都喜欢。”

  他顺势做了交叉销售。

  妇女从此成了店里的常客,还带来了几个朋友。

  随着生意好转,王建安开始教王小英一些更精细的管理方法:怎么计算毛利率,怎么控制库存,怎么安排送货路线最省时间......

  他还做了个简单的管理系统,用几个本子分别记录进货、销售、库存,虽然原始但很实用。

  他还建议在店里增加一个小型冷柜,进一些速冻饺子和汤圆之类的食品,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

  王小英有些犹豫:“可是这些不是我们生产的啊,质量能保证吗?”

  王建安说:“可以找正规厂家进货,要他们的质检报告。我们挑牌子响、口碑好的产品,不会砸自己招牌。”

  速冻食品在90年代初还是个新鲜事物,王建安特意做了个宣传板,介绍速冻食品的优点和食用方法,还准备了几个简易食谱供顾客取阅。

  慢慢地,棚鲜生零售店的商品种类丰富起来,从单一的蔬菜扩展到水果、蛋肉、豆制品、速冻食品等多个品类。

  虽然规模还不大,但已经有了现代生鲜超市的雏形。

  王建安还引入了组合销售概念,比如“火锅套餐”、“家常菜套餐”,将相关食材打包销售,既方便顾客,又提高了客单价。

  半个月后,王建安要回李家沟了。

  店里的生意已经走上正轨,日均销售额达到了三百多元,毛利差不多有一百块。

  扣除成本后,一个月能净赚两千左右,在当时算是非常高的收入了。

  而且随着市场占有率的提升,销售额还会提升。

  临走前王建安又给王小英出了个主意:“你可以搞个买菜积分活动,买一元积一分,积满一百分送一斤鸡蛋或者等价商品。这样能刺激顾客多消费。”

  虽然这个店的定位是高端品牌,但经过王建安这么多天的观察。

  这些当时已经实现“小康”的人也抵挡不了白嫖的诱惑。

  他笑着说:“人性是相通的,不管什么时代,占便宜的心理都不会变。”

  王小英现在对二哥的主意深信不疑,连连点头:“好,我明天就着手做积分卡。还要培训店员,让他们学会推荐和交叉销售。”

  王建安:“你顺便也想想怎么记录会员信息,想好方案之后给我打个电话说一下,我看看得行不。”

  现在这个年代计算机还不普及,一套收银系统得上万。

  所以都是人工手动记录。

  王建安已经做过方案,不过他现在想培养小妹,让她再做一套,这样印象更深刻。

  最后王建安又叮嘱道:“还有几点要记着:

  做生意要诚信,说到的就要做到。

  菜品质一定要保证,宁可不卖也不能以次充好。

  我们做的是长久生意,不是一锤子买卖。

  要建立品牌形象,让顾客提到优质生鲜就想到我们棚鲜生。”

  王小英郑重地点头:“晓得了,二哥。你放心吧,我一定会把店经营好的。”

  随后王建安跟着尹彬送菜的车往李家沟走去。

  路上尹彬感慨地说:“建安,你这些做生意的主意都是从哪学来的?一个个都这么管用。尤其是那个会员制度和积分计划,简直太绝了。”

  王建安望着窗外的田野,笑了笑没有回答。

  这些在二十一世纪司空见惯的营销手段,在九十年代初还是新鲜事物。

  他心中暗想,这才只是开始,将来还要引入社群营销、内容营销、场景营销等更多现代营销理念。

  随后王建安问道:“三哥,之前麻烦你搞的小泡沫袋子弄好没有?”

  尹彬点点头:“弄好了,样品就在后面车厢里面。不过建安,我们这么折腾,成本会不会太高了?”

  王建安:“不会,草莓最大的损耗就是运输,有了这个东西损耗能降到最低。”

第144章 草莓采摘

  王建安在垭口下了车,目送尹彬的货车掉头往县城方向驶去,这才转身沿着熟悉的小路往家走。

  刚走到院子门口,他便抬高声音喊道:“祥平,我回来了!”

  尹祥平正在厨房里准备着炸酥肉排骨。

  听见丈夫的声音,她连忙从厨房出来,手上还沾着面粉。

  见到风尘仆仆的王建安拎着包站在院中,她眼圈没来由地微微一红,嘴上却只道:“回来了?吃了没?”

  说完才觉手上还沾着面粉,又赶紧转身回厨房冲洗。

  王建安将行李放在堂屋的桌子上,空气中除了炸物的油香,似乎还隐约飘荡着一丝清甜的果香,若有若无。

  他深吸一口气,问道:“大棚里头怎么样?没啥子事吧?”

  目光习惯性地投向猪圈和大棚的方向。

  尹祥平擦干手走出来,脸上带着笑:“好得很!爸妈和大哥他们也天天都盯着呢,小刘技术员更是随时去查看,放心得很。”

  “草莓怎么样了?”王建安最记挂这个。

  尹祥平脸上立刻洋溢出欢喜:“红了好多哦,我们都摘了几个回来吃了。

  小刘说这几天就必须得开始摘了,不然熟过头就烂在地里了。”

  正说着,小刘技术员背着个帆布包,正好从外面回来,一见王建安就快步上前:“建安哥,你可算回来了!再不回来都准备给你打电话了。

  草莓第一批已经熟得恰到好处,再不摘怕是要软过头,影响品质和运输了。”

  “走,先去棚里看看!”王建安顾不上歇口气,转身就急匆匆往一号大棚走去。

  尹祥平看着他的背影,摇摇头,又回到厨房继续忙碌。

  掀开厚重的保温门帘,一股温暖湿润、夹杂着浓郁甜香的气息扑面而来。

  王建安只一眼,便被眼前的景象牢牢吸引,脸上瞬间绽开难以抑制的欣喜。

  立体种植架上,一层层翠绿的草莓叶铺展开,宛如绿色的瀑布。

  而在那繁茂的绿叶之下,一颗颗鲜红欲滴的草莓如同红宝石般镶嵌其间,不少果实从架子边缘垂挂下来,果形饱满端正,表面的籽粒清晰可见。

  有个别个头大的,几乎有小孩拳头那么大,在补光灯的映照下泛着诱人的光泽。

  这景象比他预想中还要好。

  小刘蹲下身,小心地摘下一颗颜色深红的草莓递过来:“建安哥你看,这“红颜”品种真是名不虚传,形正色艳,我尝过甜度也很不错。

  就是皮薄娇气得很,稍微碰一下就容易损毁,运输是个大难题。”

  王建安接过草莓仔细查看,果实坚实却又娇嫩,散发着浓郁的香气。

  他点点头:“所以得用泡沫网套一个个包好,轻拿轻放。

  我早就让三哥找厂子定制了一批,明天网套就能送到。

  网套一到,立刻组织可靠的人手采收。”

  回到家,王建安对尹祥平说:“祥平,你去跟泽安舅舅说一声,明天上午,合作社每家出一个人,到一号大棚这边来,我请大家吃草莓!”

  “请所有人吃草莓?”尹祥平愣了一下,下意识地有点心疼,这东西金贵得很,听说能卖十几块一斤呢。

  王建安语气肯定:“对。大家都没吃过,得让大伙儿知道我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到底是个啥子味道,以后也好一起往外推。”

  第二天一大早,一号大棚外就聚满了人。

  为了赶来,大家几乎都提前收完了自家大棚里的活儿。

  连好几家几岁的小娃娃也被爹妈抱了过来,睡眼惺忪却又充满好奇。

  人们早就听说王建安种出了稀罕的“草莓”,但到底是圆是扁、是酸是甜,谁也没见过,更没吃过,心里都揣着份期待。

  王建安和家人以及小刘技术员,天不亮就带着竹筐和剪刀进了大棚,借着灯光,小心翼翼地挑选那些完全成熟草莓剪下,轻放在铺了柔软衬布的筐里。

  尹彬也一大早就开着车把几大包定制的泡沫网套送了过来。

  不多时,几大筐草莓被抬出大棚,放在临时搬出来的长条桌上。

  那一片耀眼的红色,在冬日清晨灰蒙蒙的背景衬托下,显得格外夺目。

  张泽安敲了敲烟袋锅子,笑着维持秩序:“都静一静,静一静!排好队,一家派个代表来领。

  建安说了,今天管够,让我们李家沟的老老少少都尝尝这洋水果到底是个啥子神仙味道!”

  人们兴奋地哄笑着,互相谦让又迫不及待地排起了长队,个个伸长脖子往前瞅。

  王建安站在桌子后面,亲自给每家分草莓。

  他不按户分,按人头算,大人小孩每人差不多能分到半斤。

  第一个上来的是张老四。

首节 上一节 118/1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