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从养猪开始 第110节

  目前计划公司募集金额是30万,1股定1块钱,就是30万股,

  100股起购,也就是最少买100股。

  最多不能超过总股本的10%,也就是3万股。

  大队那10%的干股不算售卖的股份,由我们所有人平摊。

  剩下的90%就是27万,也就是27000股。

  买了股,就是公司的股东,公司赚了钱,按股分红。

  募集的这些钱主要就是用来扩建屠宰场,买新的设备,建冷库,还要留一部分做流动资金。”

  “30万?!”这个数字把大家都震住了。

  虽然去年大家收入都增加了,但三十万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天文数字。

  李家沟一共30户人,平均每户要出10000块钱。

  王建安:“大家别慌,我们并不是一来就搞这么大。

  30万是最终的目标,我们现在的初期目标是周边乡镇的猪肉批发,几万块的资本扩建屠宰场,招人已经够了。

  等明后年我们把周边市场都吃下来了,需要用到更多钱了,大家再增加持股。”

  这么一说,大家觉得压力小多了。

  大家去年加今年上半年的收入都非常好,现在村里万元户都好几个了。

  几千块钱虽然肉疼,但也不是拿不出来。

  “建安,买了这个股,咋个分红呢?一年能分多少?”吴磨贵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

  王建安拿起一张纸:“分红不是把所有赚的钱都分了。

  利润得先划出来一部分留在公司账上,用作公司以后扩大生产,比如再建新厂、买新设备。

  这部分比例不能低,我的想法是,每年至少要把利润的30%留下来。”

  下面又是一阵议论,但这次反对的声音小了点。

  王建安接着说:“扣除了这30%之后,剩下的70%的利润,才能用来分红。

  分红的时候,大队那10%干股照样参加分配。

  然后剩下的钱,再按大家持股的比例来分。

  比如说,今年公司赚了10万块,先留下3万在公司账上,剩下7万块用来分红。

  比如大队占股10%,就是7000块。”

  对这个分红方案,大家也没什么异议。

  也有人担心道:“那要是亏了呢?”

  王建安表情严肃起来:“亏了,那就没得分红。

  如果连续亏,大家的股本就可能缩水,甚至赔进去。

  所以公司能不能赚钱,就要是靠我们大家了。

  猪要养好,肉要卖好,所有人都要操心起来。”

  这话让大家都沉默了一下,感受到了压力和责任。

  “钱不够咋办?”又有人问,“以后再扩大公司规模,总不能我们一直投钱吧?”

  王建安点点头:“这个问题问得好,启动资金靠大家凑份子。

  后续需要的资金有两个来源,

  一个是刚才说的公司自己留下来的钱。

  另一个就会是去信用社贷款。

  成立公司后,可以用公司的名义和资产去贷款,贷款来的钱,用来扩大生产,产生的利润还了利息之后,还是大家的。”

  听到还能贷款,而且是用公司的名义,很多人都松了口气。

  让他们一下子拿出太多现钱,确实困难。

  能贷款,就好办多了。

  王建安把主要的框架都说完了,最后总结道:“大体方案就是这样。

  今晚大家回去好好想想,明天开始,找泽安舅舅这里登记,初步认缴一下,看看大概能凑到多少股。

  如果大部分人都愿意干,我们就正式启动,我去跑手续,泽安舅舅去找大队上谈。

  如果大家觉得风险大,不愿意干,那这事就到此为止。”

  说完王建安坐了下来,端起碗喝了一大口水。

  该说的他都说了,现在就看大家的选择了。

  院子里顿时热闹起来,人们三五成群地议论着,算计着自家能拿出多少钱,买多少股,合不合算。

  张泽安又敲了敲烟袋锅子:“好了好了,今天就到这。都回去好好商量,想好了来找我登记!”

  人群嗡嗡地议论着,慢慢散去了。

  但很多人并没走远,就聚在王建安家院子外面,继续激烈地讨论着。

  王建安知道,今晚李家沟没几家人能睡安稳觉了。

  第二天一早,张泽安家就成了最热闹的地方。

  不断有人来找他,有的爽快地登记认缴多少股,有的则犹豫不决,反复询问细节。

  张泽安和王建安等人不厌其烦地解释着。

  出乎王建安意料的是,社员们的积极性比他预想的还要高。

  可能是去年大棚的成功给了大家信心。

  到第二天下午,初步认缴的股份数就超过了60000股,已经超过了启动所需的资金。

  当然,也有几户比较谨慎的,只认缴了几百股,说是先看看情况。

  不管怎样,第一步算是迈出去了。

  看到社员们的热情,王建安和张泽安心里也有了底。

  接下来,就是要去和村集体正式谈论这个事情了。

  第二天王建安和张泽安来到了乡公社。

  寒暄了几句,张泽安就先开了口,把成立公司以及给大队10%干股的事情说了。

  霍守义听着,他沉吟了一会儿才说:“泽安,建安,你们有这个想法,是好事。

  能把我们村的猪肉产业做大,带动集体经济发展,我这个当支书的,肯定支持。

  不过,这10%的干股……

  其他社员会不会有意见?工作怕是不好做啊。”

  霍支书对于这天降的馅儿饼倒是不怎么在意,他更关注的是村民的意见。

  王建安接过话:“霍支书,社员那边的工作,我们已经做通了。

  大家一开始确实有点想法,但我们都解释清楚了,这是为了公司能办下来,为了长远发展。

  而且,这10%的干股,也不是白拿的。”

  霍守义眉毛一挑:“哦?咋个不是白拿?”

  王建安:“公司成立了,以后少不了需要村委会支持的地方。

  比如用地,比如和上面各个部门打交道,工商、税务、卫生检疫。

  这些事,以后通过村集体协调总会有一些便利性。

  村里拿了这份分红,以后为公司出力,也名正言顺不是?”

  霍守义听完脸上露出笑容,显然很受用。

  他点点头:“建安这话说得在理,是啊,公司发展好了,也是我们大队的成绩,大队支持企业发展,是应该的。

  那就按你们说的,大队占10%干股。

  具体的手续,你们先去跑,需要村里出证明、盖章的地方,尽管来找我。

  还有这股份的事,得白纸黑字写清楚签协议,拿到大队上和镇上去备案。”

  王建安立刻保证:“这个是肯定的,所有手续一定按规矩办好。”

  接下来几天,王建安和张泽安分头忙活。

  张泽安负责最终确认社员的入股资金,并收拢第一期缴款。

  王建安则开始跑镇政府、工商局、税务局,办理公司注册的一系列手续。

  有了霍支书的配合,一切都很顺利,虽然程序繁琐,但也没遇到太大的阻碍。

  接下来就等公司的营业执照审批了。

  预计是一个月之后拿到。

  虽然营业执照还没有拿到,一些前期工作也可以展开了,比如扩建屠宰场和招募工作人员。

第138章 扩建屠宰场

  王建安站在老屠宰场旁边那片空地上,手里拿着一张用铅笔仔细绘制的草图。

  张华强、吴磨贵、张泽安和张福德四人围在他身边,都伸着脖子看那张纸。

  王建安用食指在图纸上比划着:“这边起码还得再起三间大瓦房。

  “这一间最大的专门用来宰杀。

  里头砌三个灶头,配上两口烫猪用的大锅,加厚的那种,经烧。

  灶台也都贴上瓷砖,好打扫卫生。

  中间这一间,用来分割、晾挂,墙上钉好几排结实的大铁钩,挂肉用。

  靠窗那边,最好能砌个水泥台子,方便剔骨分肉。

  最边上这间小的,隔出来,做办公室和临时休息室。

  以后管账的、开票的,总得有个地方待着。

  杀猪师傅累了,也能进来喝口水、歇口气。”

  张华强眯着眼,顺着王建安手指的方向来回估摸了一下距离,点点头:“三间房,要是都照这么盖起来,会不会太大了?现在这三间房子还能用的嘛……”

  王建安打断了他:“地方得一次规划够,免得以后不够用又折腾。

  砖瓦、水泥、木头这些建材,我都请我三哥帮忙联系好了,明天就能送过来。

  人工也是现成的,合作社这么多劳力,轮流上来帮忙,伙食合作社统一管,不让大家白干。”

首节 上一节 110/1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