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选项,什么都不管,直接把信还给信使,让信使直接送到长安。这么做倒也不是不行,只是石守信不知道火漆的印信长什么样,这是邓艾的信物。
石守信当初只是复刻了钟会手中的大都督印,邓艾手里的那个,并不知道。
就这么送到司马昭手里,可谓是没吃到肉还惹一身骚。
显然不符合石守信平日里做事喜欢打三杆子的原则。
所以那就只能执行第三个选项:将这封信送给钟会,然后从钟会这里捞好处了。毕竟,帮忙拦截邓艾写给朝廷的书信,也是在不动声色向钟会表忠心。
当然了,信送给钟会没问题,但不能帮着钟会对付邓艾,因为在多方博弈中,邓艾是最弱的一方。唯有削弱强者帮扶弱者,才能维持“浑水局”。
然后浑水摸鱼!
石守信沉吟片刻,心中已经打定了主意。
是时候出招了!
他派人将李亮叫到了签押房内,然后一句话都没说,将邓艾的书信递给李亮阅览。
片刻之后,李亮长叹一声道:“邓艾实在是取死有道啊。”
这句话点评得很精准,石守信亦是点头赞同。
“这样,你现在就走,拿着上次我给你的书信,去成都找邓艾,将书信交给他。
记住,不要亲自去交,找个路边的乞儿去都行,万万不要暴露了行踪和身份。”
石守信叮嘱道,他已然改变了主意。
从这封信上邓艾所述的内容看,这位邓将军的政治智商低得可怕,石守信实在是害怕被他拖下水。
有些人发起蠢来,你真的很难猜到他会搞出什么幺蛾子来。
“明白,属下一定办好。”
李亮信誓旦旦说道。
石守信还是有些担心,因为自己的这封信,很可能没办法抵消邓艾上书朝廷带来的恶劣影响。
“邓艾写给朝廷的信,再让你妹妹誊写一份,跟我那封信放在一起送过去吧。
如果看到这些邓艾都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就实在是没办法了。”
石守信也露出一丝苦笑。
“石监军,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力就好了。”
李亮劝说道,他其实不太看好邓艾,但石守信是主心骨,他只能保留自己的意见。
有些历史,就是苦涩的
老版本《封神榜》主题曲里面有一句:
一滴苦酒,就是史书一册。
一滴热血,就是丰碑一座。
后三国的历史,就是一杯苦酒,入口苦涩,回味悠长。
第一卷是采用的“三幕式”的写法:
第一幕从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凡生活,主角小石因为伐蜀而被卷入旋涡,尽管躲闪腾挪坚持底线,但依旧改变不了身不由己的状况。
有人觉得
因为“什么都不用去想的快乐时光”,是短暂一瞬即逝的,剩下的,就是直面外面的风雨。
第二幕从小石被钟会拦截信件开始,到姜维退出剑阁为止。这一幕,是小石痛定思痛,决心建立以“世兵制”为核心的嫡系部曲,变更了过往预定的发展路线。通过利用钟会谋反的心思,来扩充自己的羽翼、
第三幕,就是成都之乱大吃鸡。
有人说节奏拖沓,有人说看不懂在写什么,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因为这就是三幕式写法的特点,有利就有弊。作者把控不好就会翻车,读者缺少一定历史基础,也就没法理解其中的剧情节奏。
插头和插孔,必须匹配才能接电。任何一方不适配,都会有问题。
很多东西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作者为了创新写法而付出的代价。网文是残酷的,只以结果论英雄,无论你付出多少努力,如果结果不好的话,那就是不行。
有时候作者的想法太超前,读者的思维跟不上,也会导致书“不好看”。
这些都没什么好说的,说了也不会有任何作用。
三国末期这一段历史,就是开国就有亡国之相,后续世家子弟磕五石散的剧情也会陆续上线。
要突破这重重黑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种主角无缘无故就可以大杀特杀的剧情,我想不会出现在书里面。
我想这本书,应该也是绝唱,起点大概不会有类似的作品了。
且看且珍惜吧。
第112章 以身入局
郪县郊外,两万蜀军将士正在列队离开,场面有些混乱。
有一队人马缓缓向东而去,大部分人停在原地,脸上充满了手足无措,以及对未来的迷茫。
“尔等自去吧,回家看看家中父老妻儿。”
张翼牵着马,对那些停在原地的蜀军士卒喊道。说完,他头也不回的继续向东,走在队伍的最后面。
姜维宣布投降钟会,蜀军之中很多人都有非议,认为他背叛了理想。当然了,这也是刘禅的降表所至。一个国家的皇帝都投降了,这个国家的士兵,还有战斗下去的理由吗?
因此这些蜀军士卒虽然不会跟着姜维去见钟会,却也没有怪罪他。
很多人心中对投降魏国感觉不忿,甚至拿着兵戈戳地,以发泄不满。
不过军中将领,似乎都知道姜维别有打算,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愿意跟着姜维走。
这两万人的大军,一下子就走了一万多士卒。
只有军中骨干基本上都留了下来,勉强算是个好消息。
假以时日若是姜维能让日月“幽而复明”。那么凭借这些骨干,再多招募两三万大军,没有任何问题。
姜维走在队伍的最前方,脸上无悲无喜,看起来非常平静。
对于他来说,这场游戏才刚刚拉开序幕。
不一会,张翼骑马赶到了队伍最前面,向姜维复命。
他们现在这支蜀军,都是对蜀国怀有旧情,并且意志坚定效力的死忠。虽然只有数千人,比之前两万人的队伍少了许多,但去粗取精,看似割肉,实则减肥。
不是说上下同欲者胜嘛。
军中上下一心,去掉了意志不坚定的墙头草,其战斗力未必减退了多少。
“大将军,士卒们都很不舍,但是……”
张翼没把后面的话说出来。
“人各有志,随他们去吧。”
姜维毫不介意,对那些脱队的蜀军士卒非常理解。他们毕竟什么都不知道,而知道姜维有自己谋划的蜀军将领,都选择了留下来。
张翼看了看姜维,似乎还有话想说。
姜维对他摆摆手,示意他无须多言。
姜维知道,张翼肯定是想问:你要怎么挑动钟会和邓艾闹起来呢?他们可都是魏军的将领啊!
但这样的计谋,无法对他人言语。姜维也不方便跟张翼说太多细节。
在事情没有尘埃落定以前,一切皆有可能。即便是你现在去解释,外人就算不去告密,也无法理解其中真意。
这正是计谋的奇妙之处。
姜维一生都在征战沙场,阵斩的敌人都不知凡几,纯粹就是一个在战场上指挥若定,纵横捭阖的大将军。
然而,他这一身的武力,几十年来的战阵经验,以及所学的兵法韬略,这一刻都已经用不上了。
姜维不得不使用那些毒士老硬币们常用的计谋,用软刀子杀人。
不得不说,这是蜀国谢幕的悲哀,也是时代谢幕的悲哀。
姜维忍不住长叹一声,收拾好了心情,准备装出一副诚惶诚恐的面孔,去面对钟会。
他已经跟钟会写信了,表示愿意带兵向他投降。这便是启动计谋,向死而生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现在即便是硬着头皮也要上。
不一会,在郪县收拾残局的老将廖化,也提着长枪赶上了队伍。姜维看到他问道:“廖将军,营地都收拾了吗?郪县情况如何?”
“回大将军,留下了五百士卒守城,免得那些脱队的士卒劫掠乡里。至于其他的,末将无能为力,只求他们兔子不吃窝边草吧。”
廖化大声禀告道,声如洪钟。
“廖将军辛苦了,总是让你殿后扫尾,姜某实在是过意不去。”
姜维感慨说道。
老将廖化几乎是为蜀汉打满了全场,劳苦功高,也见证了蜀国的兴衰。他的人品和能力都无可挑剔,即便是现在年迈了,也依旧是是任劳任怨不讲条件。
“大将军这话就见外了,廖某起于微末,深受国恩。只要大将军不一心降魏,替魏国做事,那廖某就甘愿为大将军鞍前马后侍奉,在所不辞!”
廖化一脸激动说道。
……
大剑关内,操练还在继续。
某个军阵之中,有人因为站了一个时辰有所不满,于是趁着巡视的亲兵队不注意,在那揉捏酸胀的手腕脚踝。
正当他准备恢复站姿的时候,几个亲兵队的人冲进军阵之中,将其拖了出来。
孟观二话不说将这个人按倒在地上,手持木棍的亲兵,对着那人的屁股啪啪啪就打了三下。
“入列,再动就是斩首了!”
孟观对其怒吼道。
那位士卒慌不择路的逃进军阵中的原位站好,哪怕屁股火辣辣的疼痛,他也一声都不敢吭,如同松树那般笔挺的站好。
这一幕,就在众目睽睽之下发声,许多人都看得一清二楚。
正在这时,一个亲兵跑到孟观耳边低声禀告道:“孟将军,队列训练时间结束了,接下来是吃饭。”
“按序列退场!一炷香时间后吃饭!”
孟观高喊了一声,城楼上的铜锣发出铛铛铛的响声。
校场内的队伍鱼贯而出,亦是整齐有序。
孟观松了口气,感觉这种训练比打仗还累!
之前,哪怕石守信在军中,也是正常管理,不曾主抓部队的训练。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无论训练多好,那些军队都是司马家的呀!
臭鱼烂虾是司马家的,精兵强将也是司马家的!既然如此,能用就行,我为什么要好好训练他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