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不服周 第120节

  姜维身后,老将廖化低声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与苦涩。

  很显然,刘禅的投降诏书,不可能只给姜维一个人看,这样的消息,也不可能瞒得住三军将士。

  军心震动,悲观绝望的情绪在迅速蔓延。刘禅都投降了,他们继续战斗下去还有意义吗?

  这是包括廖化在内的剑阁蜀军将领的心声。

  输了就是输了,犟嘴没有任何意义,掩耳盗铃只会显得自己跟小丑一样!

  他们希望姜维能说句话。

  “嗯,我这便去。”

  姜维答了一句,声音很平静,听不出情绪如何。

  他转身便跟着廖化一起来到大剑阁内的都督府书房,蜀军的主要将领,如张翼,董厥等人,都已经端坐于桌案旁,就等姜维落座后就开始军议。

  商议的事项只有一个:他们应该何去何从。

  姜维直接坐到主座,环顾众人询问道:“陛下的诏书,你们都看过了吧?”

  “看过了,只等大将军下令,我等誓死追随。”

  平日里向来沉默寡言的张翼说道。

  屯守剑阁的蜀军,以及军中将领,都是最忠心蜀汉的那一批人,也是蜀汉的常备军主力。

  张翼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是降还是干,就等你姜维一句话!

  “先退到郪县,再做计较。”

  姜维沉声说道。

  他既没有说战,也没有说降,更不说回成都!

  那他到底想干啥?在场众人皆是一惊。

  郪县这个地方可不简单。

  春秋时期,郪县这里有个郪国,夹在巴国和蜀国之间,是成都平原的边缘地带,是巴蜀两国交战的最前沿。

  蜀国攻打郪国,巴国则支援郪国,这个小小的“中立国”,居然长期屹立不倒。

  姜维选郪县这个地方也很有意思,进可以取成都,退可以顺流而下过垫江保巴郡。

  果不其然,姜维站起身,走到墙上挂着的那副蜀国疆域图跟前,指着郪县的位置说道:“我们先去这里静观其变。让开剑阁,将钟会放进来。钟会入蜀之后,局面就会不一样了。”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众将听到之后,都安心了不少。

  “大将军,我们退到郪县没问题,然后要如何呢?”

  老将廖化有些不解的问道。

  “廖将军,我冒昧问一句,钟会麾下十多万大军,被挡在剑阁以外不得寸进,劳而无功。

  邓艾的兵马,想来从阴平偷渡过来的,最多也就一万多人吧,却能拿下的成都,让陛下上了降表。

  试问你若是钟会,心中会作何感想?难道要跟邓艾同心同德?”

  姜维看着廖化问道。

  这下可把廖化给问住了。

  是啊,明眼人都看出这一战几乎就是靠邓艾,凭借一己之力灭亡蜀国。

  所以,旁人会如何看待钟会?司马昭又会如何看待钟会?

  在场的蜀军将领,听到这话面面相觑,脸上的凝重,也慢慢舒展开来。

  有意思,真的很有意思!

  能混进蜀军高层,还能外出领兵作战的将领,没一个是傻子,大家立刻都明白姜维想干什么了!

  放钟会这条恶犬进来,跟邓艾互相撕咬。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钟会伤了,他们高兴;邓艾伤了,他们也高兴!

  何乐不为呢?

  如果直接回成都,刘禅出面,剑阁的蜀军必降。

  如果现在直接投降钟会,那么寄人篱下性命都可能保不住,不排除全军被坑杀。

  如果死守剑阁,那么已经失去成都那边后勤补给,剑阁的粮草也支撑不了多久。

  前后左右都没有路可以走,退到郪县反而是一步妙招。

  “诸位,你们以为如何?

  没有意见的话,今夜我军主力便撤出剑阁。

  廖将军带三千人殿后,暂时守住大剑关稳住钟会,我们在郪县汇合。”

  姜维环顾众人说道。

  “末将没有意见!”

  廖化看向姜维说道,目光坚定。

  “末将附议!”

  “末将附议!”

  书房内众将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一致附议,遵从姜维的命令。

第104章 男儿到死心如铁

  剑阁,蜀地门户。既然是门户,那么也从侧面说明,只要过了剑阁,自此到成都也就一马平川了。

  姜维没有跟钟会讲客气,在拿到刘禅发来的投降诏书后,姜维当天就做好了军中将领的思想工作,趁着夜色带兵撤出了剑阁,留下老将廖化守剑阁断后。

  他自己则是带着两万多蜀军前往郪县。

  廖化能撑多久呢?

  不知道,不好说,反正姜维不指望他能挡住司马昭。能争取几天时间就好,反正,局面已经崩坏成这样了,皇帝刘禅都已经投降了。

  他们这些为国征战的将士还能怎么样?

  长期的操劳,长期的神经紧绷,让姜维感觉到难以描述的疲惫。刘禅的投降诏书,如同锋利的剪刀,剪断了身上的绳索。

  让他松弛下来了。

  姜维知道,通过正常的战场厮杀,已经无法赢得这场战争了。他决定另辟蹊径,想一想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挽救国家。

  战马颠簸,带着有韵律的节奏,又困又乏的姜维,竟然在马背上睡着了。

  ……

  “怎么办!怎么办!魏延居然跑了!他怎么敢的!

  魏军追来了!司马懿追来了!我们怎么退,退不走啊!”

  军阵之中,穿黑色官袍的长史杨仪急得团团转!

  斥候来报,魏军已经追来,而前去断后的魏延,居然不愿意听从杨仪调遣,率军从别道率先撤退了。

  简单来说,就是魏延只顾自己跑路,把中军给卖了。留下中军,还有一干文官团队,独自应对司马懿的追兵,这让杨仪瞬间惊慌不知所措。

  魏延本部人马是蜀军精锐,断后主力,他提前撤了不好说是为了自保还是公报私仇,但留下的大坑谁来填呢?

  “杨仪!你慌什么慌!我军并未遭遇败绩,你为何在此动摇军心?”

  刚刚年过三旬的姜维,举起佩剑指着杨仪大声呵斥道,声如洪钟!

  这声大吼,镇住了杨仪,也镇住了军中将领。

  他们都看向姜维,好像找到了主心骨。

  “司马懿知兵事,他知道丞相已经过世了,他现在就是来趁火打劫的,我们抵挡不住他的!

  你说怎么办,你说该怎么办啊!

  唉!丞相啊!要是丞相还在,岂能让司马懿得志!

  可是丞相已经不在了啊!”

  长史杨仪一边哭一边骂,顿时招来一旁蜀军将领的鄙夷。

  踏马的,你不鼓舞士气也就罢了,在这里呼天抢地像什么样子。

  只是杨仪官大,中军众将皆是敢怒不敢言!怕被这位军中长史借题发挥砍头。

  有些人平时挺有才干的,做什么事情都是井井有条。可是一旦遭遇变故,他们就会六神无主,平日里有十分的才干,临场连一分也发挥不出来。

  “众将听命!”

  姜维高喊一声,一旁的所有蜀军裨将、牙门将都打起精神,竖起耳朵。至于杨仪,此刻已经被所有人忽略。

  “擂鼓,准备冲锋!

  掌旗官打出冲阵大旗,我们不仅寸步不让,还要冲垮魏军军阵!

  我打头阵,你们跟在后面!

  现在是生死存亡之际,有我无敌,有进无退!

  后退者,斩立决!”

  姜维振臂高呼,这一刻彷如巨人挺身!

  随即他又转过头,看向杨仪小声叮嘱道:“马上把丞相的木雕推出来,待魏军冲锋时,广竖旗帜,摇旗呐喊!壮我声威!待魏军退去,再鸣金收兵!”

  这时杨仪才回过神来,想起昨夜安排好的计划。这个计划虽然因为魏延的临阵跑路,而出现了一些波动,但现在用好像也挺合适的。

  并无不妥。

  姜维也不管杨仪答应还是不答应,他直接翻身上马,举起长枪,策马向前。

  根本就不管魏军有多少人追来!

  来一千就杀一千!

  来一万就杀一万!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蜀军中军鼓声大作,越来越密集,那正是冲锋的鼓乐!

  掌旗官扛着冲锋时使用的大旗,紧紧跟在姜维身后。正在后方追击,朝着姜维迎面而来的魏军,猝不及防之下,因为冲锋时阵型不稳,瞬间被姜维冲了个七零八落。

  如同冬天屋檐下的冰锥,被铁锤砸断掉在地上,直接碎了一地!

  正在这时,蜀军中军附近的山坡上竖起了很多旗帜,几乎是漫山遍野。诸葛亮木雕坐在轮椅上,被人推到山坡上,远远看去就像是在观战一般。

  见此情形,魏军顷刻间兵败如山倒,根本止都止不住。别说冲锋去趁火打劫了,会不会被人倒卷珠帘都要两说。

  眼见事不可为,司马懿连忙鸣金收兵。此时姜维也见好就收,没有盲目头铁冲击正在布防的魏军。在听到中军那边传来的鸣金之音后,他便直接带着部曲顺利返回了中军。

  姜维如同英雄一样,回去以后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大家好像在他身上看到了诸葛亮的影子。

首节 上一节 120/1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