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晚唐:从田奴到第一权臣 第42节

  李正卿不再多问,起身离开:“你所言,本官会仔细斟酌。”

  他走出囚室,对狱丞吩咐道:“带我去见见李琰。”

  在李琰的囚室里,李正卿看到了那碗还没喝完的、散发着浓郁气味的艾草汤,以及李琰那虽然憔悴却因激动而有些潮红的脸。

  “李使君,”李正卿平淡的喊道:“慕容良所言漕运三策,你可知晓?”

  李琰早已打好腹稿,立刻挣扎着坐起,激动道:“回禀少卿!下官···罪官知晓!此三策,乃罪官与慕容良反复推演所得!皆因在康州时,亲眼所见漕运弊端重重,盘剥百姓,中饱私囊,实在触目惊心!罪官愿以项上人头担保,此三策若行,必能涤荡沉疴,充盈国库!”

  他说的情真意切,加上那病容和艾草气的衬托,更显得一副忧国忧民、乃至身陷囹圄不忘报国的忠臣摸样。

  李正卿看着这一幕,心中最后一点疑虑也消失了。他点了点头,没再多说,转身离开。

  当夜,一份密报便放在了萧俛的书案上,里面详细记录了慕容良的“漕运三策”以及李琰的“血泪担保”。

  几乎同时,另一份关于大理寺狱中莫名出现艾草气味、以及李琰恰好“旧疾复发”的细微异常,也被呈送到了某些人的案头。

  皇甫镈看着这份不起眼的报告,双手轻柔着太阳穴,眉头紧皱。

  “艾草?李琰?”他沉吟片刻,思索着其中的联系,突然起身,想到一种可能,脸色微变,“难道是···裴度?!”

  他快速在屋内不停地踱步,边走边厉声喊道:“快!快传令下去!绝不能让李正卿的奏章顺利呈递!还有···让御史台那边···动作快一点!”

  东风已悄然吹动,但逆风,也开始猛烈反扑。

  慕容良坐在囚室中,听着外面似乎比往常更急促的脚步声,知道真正的较量,现在才刚刚开始。

  他闭上眼,指尖在冰冷的地面之上,轻轻划下一个“裴”字。

第63章 暗流涌动

  李正卿的奏章终究没能直接呈递到御前。

  它被卡在了中书省,如同石沉大海,再无音讯。

  取而代之的是,第二天的朝会上,皇甫镈发动的猛烈反扑。

  一名御史出列,手持笏板,慷慨陈词:“陛下!臣等要弹劾原康州刺史李琰,及其同党慕容良,罪上加罪!”

  满朝文武的目光都聚焦于他一身。

  “李琰不止滥用民力,纵容慕容良把持工造,更在羁押期间,勾结狱卒,私传药物,暗通消息!其心可诛!而那慕容良,身在牢狱,仍不安分,妖言惑众,妄议朝政,诽谤漕运,动摇国本!此二人不除,国法难容!”

  又一名官员出列附和:“臣附议!慕容良所倡所谓三策,审计下沉?实乃架空地方,使御史擅权!新旧仓对照?实乃扰攘地方,逼反仓吏!以工代赈?更是蛊惑流民,聚众滋事之祸根!此三策,包藏祸心,绝非良臣所为!”

  字字诛心,直接将慕容良的策略定性为祸国殃民之举。

  朝堂之上,支持皇甫镈的官员纷纷出声,要求严惩李琰和慕容良,以正视听。

  萧俛听到此处,已知皇甫镈已做好准备,但也要勉力一试,于是出列辩驳:“陛下!李琰慕容良是否有罪,尚待三司核查。然其所言漕弊,并非空穴来风!审计、核仓、安民,皆是固本之策,岂可因言废人,因策定罪?”

  “萧中丞此言差矣!”皇甫镈亲自下场,冷声说道:“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法!如今漕运关乎京师命脉,岂容一介囚徒肆意诋毁,扰乱人心?此风绝不可长!当速速定罪,以儆效尤!”

  双方在金銮殿上再次激烈地争吵起来。

  龙椅上的宪宗皇帝,面色阴沉如水。他听着下面的争吵,心中烦躁异常。慕容良的策略,他私下觉得确有可取之处,但皇甫镈一党的强势反扑,以及“动摇国本”的大帽子扣下来,让他也感到了压力。

  尤其是“勾结狱卒”、“暗通消息”这一点,触及了他的逆鳞。

  “够了!”皇帝一拍御案,“慕容良、李琰一案,着三司加紧审理,五日内,朕要看到结果!退朝!”

  皇帝没有表态支持任何一方,但限期审结的旨意,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他不想再拖,也不想再听这些争吵。

  皇甫镈心满意足,五天?足够了!只要进了三司会审的大堂,他有的是办法让那两人“认罪”!

  退朝的钟鼓声响起,萧俛面色凝重地走出大殿,他知道,最危险的时刻来了。

  朝堂上的消息几乎是同时传到了大理寺狱和漱玉斋的。

  慕容良听到狱卒低声传来的消息,只是低头沉默不语,继续用手指在地上推演着复杂的算式,仿佛外界的一切纷扰都与他无关。

  而漱玉斋内,文茹雪当听到消息时,脸色发白,在屋内坐立不安:“五日?他们这是要下毒手了!”

  秦嬷嬷连忙拉住她:“雪儿,冷静点!越到这个时候,越不能自乱阵脚!”

  “我怎么冷静?!”文茹雪声音颤抖着说道:“良哥他在里面···他们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就在两人在屋内想着对策的时候,后院门被轻轻叩响。

  秦嬷嬷对着文茹雪比划个噤声的动作,然后警惕地走到门边:“谁?”

  “太原来的货,给秦嬷嬷送些老醋!”门外来一个被刻意压低的声音。

  秦嬷嬷眼前一亮,急忙开门,一个货郎装扮的精干汉子闪身进来,飞快地塞给秦嬷嬷一个小竹筒,小声说道:“相公手谕:风急,暂避。待雷响。”

  货郎说完,立刻转身离去,消失在巷弄里。

  秦嬷嬷关好门,打开竹筒,里面只有一张小纸条,上面是裴度熟悉的笔迹:

  “移驾升平坊,郑宅。静候。”

  秦嬷嬷长舒一口气,拉住文茹雪:“快!收拾东西,我们立刻离开这里!”

  “去哪?”

  “裴大人安排了安全的地方!皇甫镈的人可能已经盯上这里了!”

  两人迅速收拾了一些紧要的物品,尤其是那本密账,由文茹雪贴身藏好。秦嬷嬷从灶膛里抓了一把灰,示意文茹雪抹在脸上,又换上一身破旧衣衫。

  收拾片刻,两个毫不起眼的“贫婆子”挎着个破篮子,从漱玉斋的后门溜出,融入街上的人流之中。

  她们前脚刚离开不到一炷香的时间,一队京兆府的衙役便气势汹汹地冲到了漱玉斋前,以“搜查逃犯”为名,砸开门锁,涌入店内···

  然而大理寺狱内,同样气氛也骤然紧张起来。

  几名面孔生疏、眼神冰冷的狱卒接管了慕容良和李琰所在区域的看守。送来的饭菜也变得格外简陋,甚至带着一股馊味。

  李琰惊恐地看着这一切,扒着铁栏对着慕容良轻声喊道:“慕容先生!他们···他们换人了!饭菜也不对了!我们是不是···”

  “噤声!”慕容良用手比划着,打断了他的话,“沉住气,记住,无论发生什么,咬死漕弊,不改口供。”

  他话音未落,通道那头传来一阵冗杂的脚步声。

  那几名新来的狱卒打开慕容良的牢门,不由分说,将他拖了出去!

  “你们要干什么?”李琰惊骇地大叫。

  一个狱卒头目回头恶狠狠地看着李琰:“提审!”

  慕容良没有挣扎,亦如在刘家庄那时一样,任由他们拖着向外走去,只是经过李琰牢门的时候,面无表情地盯着李琰。

  那眼神平静无波,却让李琰莫名地感到一丝寒意和···嘱托!

  慕容良被带进了一间阴暗的刑房,里面各种刑具森然罗列在两旁,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

  主位上坐着的,却不是大理寺狱或御史台的官员,而是一个面色阴鸷、穿着紫色宦官常服的中年人——吐突承璀的心腹,内侍省少监,陈弘志。

  “慕容良,”陈弘志尖细的声音在刑房内回荡,“咱家奉旨,来问你几句话,你最好想清楚了再说。”

  他一挥手,两个膀粗腰圆的狱卒便将慕容良死死按在一条血迹斑斑的条凳之上。

  “你与裴度,是如何勾结的?”

  “那漕运三策,可是裴度指使你,用来攻讦皇甫相公,扰乱朝纲的?”

  “你在狱中私传消息,接应的人是谁?”

  问题一个比一个刁毒,直接指向了远在太原的裴度!

  慕容良脸上沾着地上污渍,却忽然笑了笑:“这位公公,问题太大,罪民听不懂,罪民只知,漕弊不除,国无宁日,此事,李使君可作证!”

  “冥顽不灵!”陈弘志眼中凶光乍现,“看来,不上点手段,你是不会说实话了!”

  他拿起烧红的烙铁,慢慢走近慕容良···

  就在这关键时刻,刑房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一个焦急的声音:

  “陈少监!陈少监!且慢动手!”

  一个穿着绿色官袍的小太监连滚带爬地冲进刑房,凑到陈弘志耳边,急促地低语了几句。

  陈弘志的脸色由白转青,惊疑不定地看了一眼慕容良,又看了看手中的烙铁,最终将其扔回火盆!

  “看好他!”陈弘志丢下一句话,匆匆离去。

  慕容良被重新扔回牢房,身上并无伤痕,但他知道,刚才只是一次预演。

  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而能让陈弘志临时停手的原因···他抬眼望向北方。

  裴公,您的雷,何时才响?

  此刻,太原留守府内,裴度看着手中刚刚收到的、来自河朔三镇的密报,脸上的杀意渐浓。

  时机,快到了。

第64章 雷霆将至

  陈弘志阴着脸回到吐突承璀的府邸,将刑房内的情况一一禀报。

  “···正要动刑,宫里就来了人,说是王监军(王守澄)问起慕容良的案子,让咱家‘谨慎些,莫要落下口实’。”陈弘志脸上带着不甘和疑惑,“相公,王守澄怎么会突然过问此事?”

  吐突承璀捻着佛珠的手指一顿,眼中闪过狠厉的光芒:“王守澄?他不是正被陛下责令闭门思过吗?手伸得倒长!”

  他低头沉思了片刻,冷哼一声:“不过是故作姿态,怕我们动静太大,把他那些破事再扯出来罢了,不必理会!陛下只给了五天期限,必须尽快拿到慕容良攀咬裴度的口供!”

  “可是···”陈弘志犹豫道:“若王守澄那边再插手···”

  “那就做得更干净点!”吐突承璀转头拿起茶盏,呷了一口,“告诉皇甫镈,让他们在天牢里的人,给慕容良加点‘料’,不必动刑,让他自己‘病逝’!还有那个李琰,一起处理点,免得夜长梦多!”

  “这些事让皇甫镈的人自己搞定,再注意一下王守澄和梁守谦这俩老狐狸有什么动作。”

  “是!”陈弘志眼中凶光一闪,领命而去。

  然而,他们的动作还是慢了一步。

  当夜,一份来自河朔的八百里加急军报,如同惊雷,炸响了长安城的宁静!

  ——新任义成节度使刘悟,其麾下悍将张煦、田弘正之子田布各率兵马,因淄青镇辖地之事,于镇边城外对峙,大战一触即发!幽州、魏博亦蠢蠢欲动,河朔局势瞬间崩坏,边关告急!

  军报传入宫中,宪宗皇帝连夜召集群臣,紧急商议对策。

  大殿之内灯火通明,气氛压抑。

  “陛下!”兵部尚书出列,话语急促,“自平定李师道以来,河朔之地暂时平息战事,然刘悟自恃战功,况且其麾下张煦骄悍,田布年少,恐难恐局面。若幽州刘总、魏博田弘正趁机吞并淄青镇,其势更大,后患无穷!请陛下速派重臣,持节前往,安抚调停,或···伺机平叛!”

  “派谁去?”宪宗皇帝面色严峻,目光扫过殿下群臣。

  众人面面相觑,河朔那是虎狼之地,调停不成反陷其中的例子比比皆是。这差事,办好了是大功一件,办不好就是掉脑袋,甚至可能引发全面战争。

  皇甫镈心中一动,这是个机会!一个将裴度彻底踢出京城,甚至让他陷在河朔乱局中的天赐良机!他立刻出列:

  “陛下!守司徒、兼太原尹、北都留守、充河东节度观察处置使裴度!裴相公老成持重,威望素著,曾督师平定淮西,又在此次平定李师道中功不可没,对藩镇事宜经验丰富,实乃不二人选!”

  不少官员闻言,纷纷附和。让裴度去,确实是最合适的选择,无论成败,都能暂时缓解朝中的党争。

  宪宗皇帝显然也心动了,目光看向一直沉默的裴度一派的官员。

  萧俛心中焦急,他知道这是皇甫镈的阳谋!河朔李师道虽已平定,但现在还是一个火药桶,裴相公此去凶险万分!他正欲出列反对,却见一个身影抢先一步。

首节 上一节 42/15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