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晚唐:从田奴到第一权臣 第142节

第228章 釜底抽薪

  朝堂上的风波,并未因皇帝的裁决而立刻平息。

  博陵崔氏、荥阳郑氏等山东士族,显然不甘心就此罢手。

  他们利用在地方盘根错节的影响力,以及朝中清议的力量,持续对慕容良及其推行的新政施加压力。

  一时间,关于考课法“苛政扰民”、盐铁新策“与民争利”的奏疏和流言,依旧不绝于耳。

  慕容良深知,与这些根基深厚的世家大族正面硬撼,即便能胜,也必是惨胜,且会进一步激化矛盾,动摇国本。

  他需要一种更巧妙、更能从根本上削弱对手的方式。

  这一日,他召来了李琰与几位绝对可靠的心腹谋士,于政事堂密室商议。

  “山东士族,所恃者何?”慕容良开门见山,抛出问题。

  一位精于吏治的谋士答道:

  “回相公,其所恃者三。一为千年积累之田产庄园,富可敌国;二为盘根错节之姻亲故旧,遍布朝野;三为垄断经学传承,把持科举清议,有‘文脉’之名。”

  慕容良点头:

  “田产、人脉、文名。田产与人脉,非一日可破。然这‘文名’……或许可做文章。”他目光转向李琰,“我让你查的事情,如何了?”

  李琰会意,立刻回道:

  “慕容兄所料不差。我们的人查到,博陵崔氏近几代虽仍有子弟入仕,但其家族内部,于经学传承上已显颓势,远不如其先祖。族中子弟多有耽于享乐、不修学业者。更有甚者,其族学之中,竟有数名教授,学问粗疏,德行有亏,曾被地方士子非议。只是崔家势大,无人敢公开指摘罢了。”

  “哦?”慕容良眼中闪过一丝锐光,“具体何事?”

  “其中一人,曾因强占民田,逼死佃户,被苦主告到县衙,最后却被崔家以势压了下去。另一人,则有好赌之名,欠下巨债,曾偷偷变卖族学藏书抵债,此事被遮掩得极好,但并非无迹可寻。”

  “好!”慕容良轻轻一拍桌案,“便是此处着手!他们不是自诩清流,标榜道德文章吗?那我们便将其族学之中这些藏污纳垢之事,连同证据,巧妙地散播出去。不必我们亲自出面,可通过那些被崔家打压过的寒门士子、或是与其有宿怨的其他家族去发声。务必将此事在士林之中炒热,剥下他们‘道德文章’的伪装!”

  这便是釜底抽薪之策。

  山东士族最大的倚仗之一,便是其累世清名和在士林中的话语权。

  一旦这层光环被打破,其影响力必将大打折扣。

  “另外,”慕容良继续道,“通知我们在御史台的自己人,可以准备几道弹劾奏疏,不必直接针对崔家,只就事论事,弹劾那几个德行有亏的族学教授,以及当年包庇他们的地方官员。将火烧起来,但要控制火势,避免引火烧身。”

  “妙计!”几位谋士皆抚掌称赞。此计若成,可谓四两拨千斤。

  安排完此事,慕容良又对李琰道:“淑妃那边,还有何动静?”

  “依旧与崔家子弟有秘密往来,但内容不详。我们的人尝试收买其宫中眼线,但未能成功,对方似乎极其警惕。”

  慕容良沉吟道:

  “继续监视,但不必强求。后宫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需更加谨慎。”他隐隐觉得,淑妃的举动,或许与立储有关,但又似乎不仅仅如此。在未弄清其真实意图之前,不宜贸然行动。

  处理完这些机密要务,慕容良才感到一阵疲惫。回到裴府时,已是月上中天。

  令他意外的是,吴仪文并未歇息,而是在书房外的暖阁里,就着一盏孤灯,翻看着一本厚厚的账册,眉头微蹙。

  “怎么还没睡?”慕容良走过去,轻声问道。

  吴仪文抬起头,见是他,放下账册,揉了揉额角,轻声道:“相公回来了。妾身在看府中近几个月的用度账目,发现有些异常。”

  “哦?有何异常?”慕容良在她身旁坐下。

  “府中日常用度,采买一项,近三月来比去岁同期超出了近三成。妾身仔细核对了采买单,发现多是些锦缎、珍玩、药材等物,价格也较市价偏高。询问管家,他只说是年节走动、人情往来所需,但妾身觉得,这数目似乎过于庞大了些。”吴仪文条理清晰地说道,眼中带着疑虑。

  慕容良闻言,神色微凝。他接过账册,仔细看了看吴仪文标注出的几项,目光渐冷。裴府如今地位显赫,人情往来必不可少,但如此大宗的采买,且价格异常,绝非寻常。

  “管家何在?”慕容良沉声问道。

  “已在外面候着了。”吴仪文显然早有准备。

  老管家被唤入,见到慕容良阴沉的脸色和摊开的账册,顿时面色发白,噗通一声跪倒在地。

  “说,怎么回事?”慕容良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

  管家冷汗涔涔,磕头如捣蒜:“相……相公恕罪!是……是老奴糊涂!几个月前,宫中淑妃娘娘宫里的掌事太监私下找到老奴,说……说娘娘知晓府中开销大,特意让内侍省拨了些‘份例’出来,让老奴通过指定的几家皇商采买,价格……价格是比市面高些,但……但其中差价,娘娘言明是补贴府中用度的……老奴一时贪心,就……就应下了……”

  淑妃!又是淑妃!

  慕容良眼中寒光一闪。她竟然将手伸到了他的府中!以“补贴用度”为名,行贿赂拉拢之实!这绝非简单的后宫争宠或示好,其背后定然有着更深的目的。是想抓住他的把柄?还是想借此将他绑上某条船?

  “那些‘差价’,现在何处?”慕容良冷声问。

  “还……还在老奴房中,分文未动!老奴不敢啊!”管家哭诉道。

  “滚出去!将那些银钱封存,明日交由李琰处置!”慕容良厉声道。管家连滚爬爬地退了出去。

  暖阁内只剩下夫妻二人。吴仪文担忧地看着慕容良:“相公,此事……”

  慕容良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怒意,握住吴仪文的手,温声道:

  “此事你做得很好,若非你心细,险些酿成大祸。”

  他看着她略显苍白的脸,心中既感欣慰,又觉愧疚。

  她不仅要打理府中上下,照顾幼子,还要替他防范来自各方的明枪暗箭。

  “府中之事,日后还要你多费心。任何异常,无论大小,皆要立刻告知我。”他郑重嘱咐。

  “妾身明白。”吴仪文重重地点了点头。

  经此一事,慕容良对淑妃的警惕提到了最高。

  这个女人,看似低调,手段却如此阴柔狠辣,竟想从内宅入手来腐蚀控制他。

  其心可诛!

  他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

  朝堂之上,山东士族虎视眈眈;宫闱之内,淑妃暗中布局;更有那“武周遗泽”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

  局面愈发复杂,敌手愈发隐蔽。

  但他慕容良,能从一介田奴走到今日,靠的便是这步步为营的谨慎和洞悉人心的智慧。

  釜底抽薪,已在对山东士族的斗争中展开。

  而对于淑妃和那更深处的阴影,他也必须尽快找到应对之策。

  春夜微寒,慕容良的书房灯火,再次亮至深夜。

  帝国的棋局愈发诡谲,而他,必须在这错综复杂的迷局中,保持绝对的清醒,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229章 风起青萍

  慕容良对山东士族的反击,如同春日里一场无声的细雨,悄然渗透。

  关于博陵崔氏族学藏污纳垢、教授德行有亏的消息,经由那些曾被其打压的寒门士子、或是与其素有嫌隙的地方家族“不经意”地散播,很快便在长安及山东士林圈层中流传开来。

  起初只是窃窃私语,随着几份语焉不详、却直指关键人证物证的“匿名揭帖”出现在几家影响力颇大的书院和文会场所,议论之声渐渐高涨。

  几乎与此同时,御史台几位并非慕容良嫡系、却素以刚直敢言著称的御史,也仿佛“偶然”得知了这些消息,经过一番“核实”,接连上本,弹劾崔氏族学中那几名劣迹斑斑的教授,并顺带质疑当地官员包庇纵容、有失察之责。

  奏疏引经据典,证据看似确凿,言辞犀利,直指崔家“治家不严,何以治国?”。

  这连环出击,打了崔家一个措手不及。

  他们惯于利用清议攻击他人,却未曾想这把火会烧到自己身上。

  千年积攒的清名,一旦被撕开一道口子,引发的质疑与嘲讽便如决堤之水。

  一时间,崔氏子弟在外行走,都能感受到周遭目光中的异样,往日里趋之若鹜的攀附者,也悄然少了许多。

  朝堂之上,慕容良对此事并未过多置评,只在中书门下复核相关弹劾奏疏时,秉持公心,建议皇帝下旨严查,以正视听。

  皇帝本就对世家尾大不掉有所忌惮,见此情形,自然乐得借机敲打,便准了慕容良所奏,派出了由刑部、吏部、御史台联合组成的核查组,前往博陵。

  消息传回崔家本族,族老们又惊又怒,内部争吵不休。

  他们知道,这是慕容良的报复,但也明白,自家确实留下了把柄。

  为免事态进一步扩大,影响家族根本,他们不得不紧急收缩在朝堂上的攻势,将主要精力转向内部整顿和应对核查,试图挽回声誉。

  来自山东士族明面上的压力,暂时得到了缓解。

  然而,慕容良并未感到丝毫轻松。

  淑妃那条线,如同隐藏在暗处的毒蛇,更加令他警惕。

  管家交代出的“差价”银钱,他已让李琰秘密处理,未留痕迹。

  但他清楚,淑妃此举未能得逞,绝不会善罢甘休。

  这日,慕容良正在政事堂批阅来自江南的奏报,言及漕运畅通,春盐丰收,新策推行顺利。

  窗外春光正好,他却无暇欣赏。李琰悄然而入,神色比往日更加凝重。

  “慕容兄,查到了些关于淑妃的旧事。”李琰压低声音,“我们的人费尽周折,从一位早年出宫、现已病重的老宫女口中得知,淑妃王氏,入宫前曾与已故的郇王李纬……有过一段婚约!”

  “什么?!”慕容良猛地抬起头,眼中满是震惊。

  郇王李纬,正是韩国公夫人张氏的丈夫,那“四灵纹玉璧”最初怀疑的源头之一!

  淑妃竟曾与郇王有婚约?

  “是,据说当年郇王与王氏女郎情投意合,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但后来不知何故,先帝一道旨意,王氏女郎被选入宫中,成了如今的淑妃。而郇王不久后,也娶了张氏。”李琰快速说道,“此事当年知晓的人不多,且涉及皇室颜面,被刻意压了下去。”

  慕容良心念电转。淑妃与郇王曾有旧情!郇王死后,其妻张氏执着于为夫“夺回江山”,甚至不惜勾结外邦。

  而淑妃,这个同样与郇王关系匪浅的女人,在宫中沉寂多年后,突然开始活跃,并向自己这个扳倒了张氏的人示好、乃至试图拉拢控制……

  难道……淑妃也是那“四灵纹玉璧”网络中的一员?

  甚至,她与张氏一般,对郇王旧情难忘,意图为其“复仇”或完成其“未竟之业”?

  这个推测,让慕容良感到一股寒意。

  若真如此,那这个网络的触角,不仅深入朝堂、禁军,更早已伸入了后宫!

  其图谋之深、布局之久,实在骇人听闻!

  “此事还有谁知晓?”慕容良沉声问。

  “那老宫女口风很紧,是我们的人许以重金,并承诺照料其身后事,她才在弥留之际吐露。应无其他人知晓。”李琰答道。

  “很好,此事到此为止,绝不可再外传。”慕容良叮嘱道。涉及先帝和现任妃嫔的秘辛,一旦泄露,便是滔天大浪。

  “那淑妃那边……”

  “继续监视,但要更加小心。”慕容良目光深邃,“她若真与那网络有关,经此试探失败,要么会暂时蛰伏,要么……会有更激烈的动作。我们静观其变。”

  处理完这惊心动魄的秘闻,慕容良回到裴府时,已是身心俱疲。

  然而,府中温馨的景象,再次给了他慰藉。

  次子如今已能满地乱跑,口齿也清晰了不少,正追着一只彩色的布球,咯咯笑着。

  慕容安则俨然一副小大人模样,拿着一本启蒙的《千字文》,像模像样地指着上面的字,教弟弟认读,虽然弟弟多半听不懂,只是胡乱跟着咿呀。

  吴仪文坐在廊下的秋千上,微笑着看着两个儿子嬉戏。

  春日的阳光透过稀疏的藤蔓,在她月白色的衣裙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宁静而美好。

首节 上一节 142/15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