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晚唐:从田奴到第一权臣 第131节

  就在慕容良苦思冥想之际,江南再次传来消息。

  对澄心观观主的审讯取得了突破!

  那观主在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确凿证据面前,终于松口,承认自己多年来一直为一位身份极其尊贵的“贵人”打理在江南的产业,并协助其与海外势力联络。

  而信物,正是“三叶苇草”和偶尔出现的“四灵纹玉璧”!

  “那位贵人究竟是谁?”负责审讯的皇城司干员厉声追问。

  观主却面露极度恐惧之色,连连摇头:

  “不能说……真的不能说……说了,贫道性命不保,观中上下皆要遭殃……那位……那位的手段……”

  无论如何威逼利诱,观主始终不敢吐露那位“贵人”的名讳,只反复强调其权势滔天,且身体似乎一直不好。

  但他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

  大约每两三个月,会有一位来自长安的“哑仆”,持“四灵纹玉璧”的一半作为凭证,前来观中提取巨额钱财,或者传递指令。而那玉璧的另一半,据说就在那位“贵人”手中。

  “哑仆”?“玉璧的一半”?慕容良抓住这两个关键信息。

  哑仆无法说话,难以追踪身份;而玉璧作为信物一分为二,更是增加了确认身份的难度。

  对手的狡猾与谨慎,可见一斑。

  “查!全力追查那个往来长安与江南的‘哑仆’!

  通知我们在长安所有眼线,留意任何行为诡异、定期离京的聋哑之人!

  尤其是与各王府、公主府、乃至……宫中有所关联者!”慕容良下令道。同时,他也在脑海中飞快搜索,朝中权贵,哪位府上有聋哑仆役?

  日子在紧张的调查与等待中一天天过去。

  北疆传来战报,柳公济利用冬季不利于骑兵作战的特点,稳步推进,又夺回两处军堡,朱克融的活动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朝堂之上,因慕容良处置江南澄心观一案手段得当,并未扩大化,也并未引起太大波澜,反而因其“秉公执法、不徇私情”而赢得了一些清流官员的赞许。

  这一日,慕容良难得休沐,在府中书房翻阅古籍,试图从故纸堆中寻找关于“四灵纹”的线索。

  吴仪文端着一碟新制的桂花糕进来,轻轻放在书案上。

  “相公歇息片刻吧。”她柔声道,目光落在慕容良微蹙的眉头上,带着心疼,“可是还在为朝务烦心?”

  慕容良放下书卷,看着她日益显怀的腰身(吴仪文已有身孕),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与责任。

  他拉过她的手,让她在身边坐下,温声道:“些许琐事,无妨。你身子重,这些事让下人做便是。”

  吴仪文浅浅一笑:“妾身不累。华老说适当走动于身子有益。”她顿了顿,看向书案上摊开的古籍,“相公在查什么?”

  慕容良不欲让她担忧,只含糊道:“查一些古玉的纹样。”他拿起一块桂花糕递给她,“你尝尝,味道可好?”

  吴仪文接过,小口尝了,点头道:“甜而不腻,正好。”她看着慕容良,犹豫了一下,还是轻声道:“妾身昨日入宫谢恩,去看了看郭……废妃郭氏。”

  慕容良目光一凝:“哦?她如今怎样?”

  “形销骨立,沉默寡言,只是抱着太子殿下昔日的旧物垂泪。”吴仪文语气带着一丝怜悯,“她见到妾身,只是反复喃喃说‘错了……都错了……’,却不肯再说其他。妾身离开时,她忽然拉住妾身的衣袖,塞给妾身这个……”

  吴仪文从袖中取出一个小小的、以丝线缠绕的物件,递给慕容良。

  慕容良接过,解开丝线,里面包裹着的,竟是一块质地温润、边缘有些残缺的古玉碎片!

  碎片上雕刻的纹样,赫然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环绕!虽然残缺,但那独特的“四灵纹”风格,与江南道士描述的“四灵纹玉璧”如出一辙!

  慕容良心中剧震!这块碎片,竟来自郭贵妃(废妃)之手!她为何会有此物?又为何要偷偷交给吴仪文?她口中的“错了”,又是指什么?

  “她还说了什么?”慕容良急问。

  吴仪文摇头:“她什么也没再说,只是流泪。妾身觉得此物蹊跷,便带回来给相公看看。”

  慕容良握着这块冰冷的玉璧碎片,心潮澎湃。郭贵妃!这个因太子之事倒台的女人,难道也与“四灵纹玉璧”、与那个神秘的“贵人”有关?她是知情者?还是……也是棋子之一?

  他立刻意识到,冷宫之中的郭氏,或许是一个被忽略的、极其关键的突破口!

  “此事你做得很好。”慕容良压下心中的激动,对吴仪文温言道,“此物关系重大,切记不可对外人提及。”

  吴仪文乖巧点头:“妾身明白。”

  送走吴仪文,慕容良立刻召来李琰,将玉璧碎片之事告知。

  李琰亦是震惊不已:“郭氏?!她怎么会……”

  “冷宫看似与世隔绝,但未必没有缝隙。”慕容良目光深邃,“安排我们的人,想办法接近郭氏,但要极其小心,不能引起任何注意。或许,能从她口中,得到关于这玉璧,关于那位‘贵人’的线索!”

  “是!”李琰领命,又道,“还有一事,我们排查长安各府聋哑仆役,发现郇王府旧邸,确实曾有一名老哑仆,但在郇王去世后便不知所踪。而安兴长公主府中,也曾有一名负责打理花木的哑巴花匠,在长公主事发前离奇暴毙!”

  郇王府!安兴长公主府!线索再次交织!

  慕容良感到自己仿佛正在一张巨大的网上摸索,每一根丝线,都通向那个隐藏在中心的蜘蛛。

  “查!生要见人,死要见尸!务必找到那个郇王府的哑仆,或者查明安兴长公主府哑巴花匠的死因!”慕容良斩钉截铁,“另外,加派人手,秘密监控所有与郇王关系密切的、仍在世的宗室老臣府邸!我就不信,找不到一点破绽!”

  “明白!”

  李琰离去后,慕容良独自摩挲着那块冰冷的玉璧碎片。

  四灵纹路在指尖划过,带着神秘而古老的气息。

  郭贵妃的异常,哑仆的线索,郇王府的关联……这一切,都指向一个可能

  :那个隐藏在最终层的“贵人”,其身份,或许就隐藏在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与已故的郇王,甚至与宫闱秘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玉璧迷踪,渐露端倪。

  但前方的路,依旧迷雾重重,杀机四伏。

  慕容良知道,自己必须更加小心,更加果决,才能在这致命的迷宫中,找到最终的答案。

第212章 冷宫幽影

  郭贵妃(废妃)手中流出的四灵纹玉璧碎片,如同在黑暗的迷宫中点亮了一盏微弱的油灯,虽然光线摇曳不定,却为慕容良指明了新的方向。

  冷宫,这个被世人遗忘的角落,或许埋藏着揭开最终谜底的关键。

  慕容良立刻进行了周密安排。他并未直接派人接触郭氏,那样目标太大,极易打草惊蛇。

  而是通过华老的关系,找到了一位在宫中侍奉多年、人脉颇广且绝对可靠的老尚宫,借其为冷宫送些基本用度之机,不着痕迹地观察、试探郭氏。

  与此同时,对郇王府旧邸哑仆及安兴长公主府暴毙花匠的调查也在加紧进行。

  然而,这两条线进展得并不顺利。

  郇王府的哑仆自郇王去世后便如人间蒸发,音讯全无;而安兴长公主府的花匠,尸检结果确为突发心疾,表面上看不出任何他杀痕迹,其家人也在长公主事发前便迁离长安,不知所踪。

  对手显然早已做好了清理痕迹的准备。

  就在慕容良感到些许挫败之际,那位老尚宫带来了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

  她并未能从郭氏口中套出更多关于玉璧的直接信息,郭氏大多时候只是沉默流泪,偶尔神神叨叨地重复着“报应”、“孽债”等词语。但老尚宫在几次接触中,发现郭氏对一种名为“瑞龙脑”的罕见香料反应异常。

  每当闻到类似气味,她便显得格外焦躁恐惧,有一次甚至失手打翻了茶盏,喃喃道:“他……他又来了……”

  “瑞龙脑?”慕容良目光一凝。

  此香极为名贵,非寻常人家可用,其气味清冽悠长,有提神醒脑之效,但也因性燥,用量需极为谨慎。

  宫中能用此香者,寥寥无几。

  “可曾留意,宫中何人惯用此香?”慕容良立刻问道。

  老尚宫沉吟片刻,道:

  “此香先帝在时颇为喜爱,但陛下登基后,因不喜其气,宫中便少用了。如今……或许只有几位年迈的太妃,或因旧习难改,仍偶有点染。还有就是……几位潜心修道、讲究养生的宗室亲王,府中或会备有此物。”

  宗室亲王!慕容良心头一跳。

  线索似乎再次指向了那个特定的群体。

  他立刻让老尚宫暗中留意,宫中以及几位可能与郇王有关的宗室王府,是否有频繁使用“瑞龙脑”的情况。

  同时,他也让李琰从宫外调查,哪些王府或权贵府邸近年来大量采购过此香。

  数日后,两方面调查都有了反馈。

  宫中几位太妃处确实偶用此香,但量极少,且与郭氏被废时间难以吻合。

  而宫外调查则发现,已故郇王府在其生前曾是“瑞龙脑”的大主顾,但郇王去世后便不再采购。

  然而,另一个府邸的采购记录却引起了慕容良的注意——安兴长公主府!

  在其被查抄前,府中竟常年大量使用“瑞龙脑”,其用量远超寻常!

  安兴长公主!又是她!

  她不仅与“三爷”网络直接相关,竟也与这能引起郭氏恐惧的“瑞龙脑”有着密切关联!

  慕容良脑中飞速运转,将所有的线索碎片尝试拼接:

  四灵纹玉璧(可能与郇王有关)、“瑞龙脑”(安兴长公主大量使用)、郭氏的异常恐惧、哑仆(关联郇王府与安兴长公主府)、身体不佳的“贵人”……

  一个大胆的推测逐渐成形:

  那个隐藏在安兴长公主之上的“贵人”,或许是一位与郇王关系极其密切、且身份地位比安兴长公主更为尊崇的宗室长者!

  他(或她)身体不佳,可能一直依靠“瑞龙脑”这类香料提神或缓解病痛,并且通过安兴长公主的网络,与倭国海部氏勾结,图谋不轨。

  而郭氏,可能因为太子之事,偶然知晓了某些内情,甚至可能被利用过,因此见到玉璧碎片、闻到“瑞龙脑”气味,才会如此恐惧失态!

  这个“贵人”会是谁?

  是郇王的同母兄弟?

  还是某位辈分更高的皇叔?

  慕容良感到自己正在接近真相的核心,但最后一层窗户纸,却坚韧无比。

  就在他苦思冥想之际,北疆再次传来紧急军报。

  不过,这次并非噩耗,而是期盼已久的捷报!

  “报——!陛下!慕容相公!柳公济节度使、河阳节度使联名八百里加急!我军趁雪夜奇袭妫州,里应外合,一举破城!朱克融率残部仓皇北遁,已逃入奚族境内!妫州光复!北疆大局已定!”

  紫宸殿内,先是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困扰朝廷多年的河北心腹大患朱克融,终于被彻底击溃!

  北疆战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穆宗皇帝激动得从龙椅上站起,连声道:

  “好!好!柳公济、河阳节度使,及所有北疆将士,皆有大功!慕容卿调度有方,功不可没!”

  满朝文武纷纷向慕容良道贺,这一刻,他这位年轻宰相的威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即便是那些暗中对他心存忌惮或不满的官员,此刻也不得不承认,慕容良确有其过人之处。

  慕容良心中也是激荡难平。

  北疆的平定,意味着他可以集中更多的精力,来对付那个隐藏在帝国核心的最终敌人了!

  退朝之后,慕容良回到政事堂,立刻以皇帝和政事堂名义,起草了对北疆将士的封赏旨意,并对河北善后事宜做出了详细安排。

  一直忙碌到深夜,他才拖着疲惫却兴奋的身躯回到裴府。

首节 上一节 131/15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