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晚唐:从田奴到第一权臣 第102节

  “娘娘,此事陛下已命元相、李尚书密查,臣不敢妄加揣测。臣只知,太子殿下乃国本所系,无论凶手是谁,其心可诛,其罪当诛!臣必竭尽所能,协助朝廷,稳定大局,以待真相水落石出。”

  他这番话,滴水不漏,既表达了对太子的支持和对凶手的愤慨,又严守臣子本分,未对具体人选做出猜测,将皮球踢回了皇帝和负责调查的宰相。

  郭贵妃深深看了他一眼,眼神复杂,有失望,也有一丝了然。

  她挥了挥手:“本宫知道了。侍郎……去吧。”

  慕容良退出偏殿,后背已是一片冷汗。

  他知道,自己刚才若稍有倾向,无论指向宦官、宗室或是其他朝臣,都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回到工部衙署,慕容良强迫自己将注意力拉回本职公务。

  西川的战报再次送达,郭钊在奏报中详细说明了前线物资,尤其是箭矢和伤药的匮乏,并提及吐蕃虽暂退,但斥候发现其正在砍伐林木,制造攻城器械,显然在为下一轮更大规模的进攻做准备。

  催促援军和补给的言辞,一次比一次急切。

  慕容良压下心中的焦躁,仔细核算着能挤出来的最后一点库存。

  他行文江南东、西两道观察使,请求他们紧急征调民间库存的麻布、皮革、生铁,由朝廷按价收购,火速运往西川。

  同时,再次催促将作监及各州军器作坊,日夜赶工。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

  度支司那边传来消息,去岁各地税收因战乱和天灾,多有拖欠,国库空虚,用于购买军需物资的款项,一时难以足额拨付。

  慕容良看着那份度支司的回文,气得几乎要笑出来。

  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后方却连买材料的钱都拿不出!他知道,这背后未必全是客观困难,恐怕也有人为的掣肘和拖延。

  他再次拿起笔,这一次,他并非行文催促,而是直接起草了一份奏疏,将西川前线物资短缺的严峻形势、后续补充的困难、以及度支司拨款延迟的情况,如实禀报皇帝,并附上了郭钊的求援文书抄件。

  他要让皇帝和整个朝廷都知道,西线的战事,正因后勤不继而面临崩溃的危险!

  写完奏疏,已是黄昏。

  慕容良疲惫地揉了揉眉心,准备回府。

  刚走出衙署大门,却见李琰的马车停在角落。

  李琰掀开车帘,向他使了个眼色。

  慕容良会意,上了马车。

  “慕容兄,宫里情况如何?”李琰压低声音问道。

  慕容良将面见郭贵妃的情形简单说了,李琰听后,面色凝重。

  “太子中毒,朝野震动。安兴长公主府那边,今日也异常安静。”李琰道,“不过,我这边倒是查到一点关于河北的新动向。”

  “哦?”

  “朱克融的那支精锐骑兵,并未继续向西南,而是在幽州与易州(今河北易县)交界处停了下来,按兵不动。而王廷凑和史宪诚的使者,似乎也离开了幽州,各自返回。看起来,他们的密会,并未立刻达成联手起事的协议。”

  慕容良沉吟道:“看来,太子的突发状况,也让这些藩镇产生了观望之心。他们在等,等长安这边的结果。”

  “正是如此。”李琰点头,“此外,还有一事。关于太子所中之毒……我通过一些隐秘渠道,查到内侍省最近有一位掌管药材库的宦官,与宫外某些来历不明的药商,有过秘密接触。但此人前日夜里,突然‘失足’落井身亡了。”

  灭口!慕容良心中一寒。

  线索果然被掐断了。

  这背后黑手,行事狠辣周密,绝非寻常之辈。

  “此事关系太大,我们不宜深入。”慕容良果断道,“眼下,稳住西川战线才是关键。李兄,还要劳烦你,再想办法,通过江湖渠道,筹集一批金疮药和箭矢,价钱好说,务必尽快送入蜀中。”

  “我尽力而为。”李琰郑重应下。

  回到裴府,华老刚从宫中回来。他被特许入宫为太子诊视,这是皇帝在太医束手无策下的一线希望。

  “情况如何?”慕容良急忙问道。

  华老神色疲惫,摇了摇头:

  “殿下所中之毒,确实混杂了数种药物,极为诡异,并非单一钩吻。下毒之人,用毒手法极其高明,既让毒性猛烈发作,又控制着不让其立刻致命,仿佛……仿佛是在故意折磨,或者说,是在等待什么。”

  “等待?”慕容良皱眉。

  “嗯。”华老捻着胡须,“毒性虽被老夫用金针和药物暂时压制,但殿下元气大伤,能否醒来,尚是未知之数。即便醒来,恐怕……也会留下严重的痼疾。”

  慕容良心情沉重。

  这意味着,无论太子能否活下来,一个体弱多病、甚至可能神智受损的储君,对帝国的未来,都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幕后黑手的目的,或许并非立刻弑君,而是要废掉这个太子!

  这一夜,慕容良久久无法入眠。

  长安城仿佛被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西川的战火,河北的威胁,宫闱的阴谋,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团巨大的、令人窒息的迷雾。

  他感觉自己就像怒海中的一叶扁舟,不仅要应对惊涛骇浪,还要提防来自水下暗流的袭击。

  而此刻,他唯一能牢牢抓住的,只有手中的权力和职责——工部侍郎的位置,以及维系帝国战争命脉的责任。

  窗外,夜色如墨,唯有巡夜卫兵沉重的脚步声,规律地响起,敲打着这死寂而危机四伏的长安之夜。

第167章 蜀道回春

  正月十五,上元佳节。

  长安城却无半点张灯结彩的兴致,连往昔最热闹的东西两市也早早收了摊,整个城池笼罩在一种诡异的寂静与不安中。

  太子的病情依旧没有起色,虽经华老与太医署联手施救,勉强吊住了性命,但昏迷不醒,脉象时好时坏,如同风中残烛。

  宫中的秘密调查似乎陷入了僵局,那个“失足”落井的宦官成了唯一的,也是死无对证的线索。

  然而,就在这片压抑的愁云惨雾中,一道如同破开阴霾的阳光般的捷报,自西川以六百里加急送入京城!

  紫宸殿内,当值的中书舍人几乎是踉跄着冲入,顾不上礼仪,高举着军报,声音因激动而颤抖:

  “陛下!西川大捷!郭节度使夜袭吐蕃中军大营,火烧连营,阵斩其大将乞藏遮遮,吐蕃溃败百里,已退至大渡河以南!黎、雅之围尽解!西川……西川保住了!”

  这消息如同惊雷,震得整个大殿鸦雀无声,随即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哗然!

  穆宗皇帝猛地从御座上站起,一把夺过军报,双手因激动而微微发抖,快速浏览着上面的文字。

  郭钊在奏报中详细叙述了此战的经过:

  他利用吐蕃主帅乞藏遮遮连胜后滋生的骄狂之心,故意示弱,弃守几处无关紧要的营寨,诱敌深入。

  同时,秘密派遣精锐,由熟悉山路的当地猎户引导,翻越常人难以通行的雪山密林,迂回至吐蕃大营后方。

  是夜,风雪交加,郭钊亲率主力正面佯攻,吸引吐蕃注意,迂回部队趁机突入其毫无防备的中军大营,四处纵火。

  吐蕃军大乱,乞藏遮遮在混乱中被唐军小校斩杀(郭钊将此功推于部下,更显其气度),群龙无首,遂全线崩溃!

  “好!好!好一个郭钊!真乃朕之卫霍!”穆宗皇帝连日来的阴郁一扫而空,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真正开怀的笑容,连声音都洪亮了许多,“传旨!晋郭钊检校司徒,封太原郡公,其余有功将士,着兵部从优议功,重重封赏!”

  “陛下圣明!”群臣齐声恭贺,殿内气氛瞬间热烈起来。

  西川大捷,如同一剂强心针,注入了这个濒临绝望的帝国躯体。

  慕容良立于班中,心中亦是激动难抑,但更多的是一种如释重负的欣慰。

  他深知,这场胜利的背后,也有他统筹后勤、竭力保障的一份功劳。

  郭钊在捷报中也特意提及,“赖朝廷转运不绝,将士得饱暖,弓弩得继,方有此胜”,这无疑是对他工作的最大肯定。

  然而,喜悦之下,慕容良的头脑依旧清醒。

  他出班奏道:

  “陛下,西川大捷,实乃社稷之福。然吐蕃虽退,其主力尚存,且据守巂州,根基未动。郭节度使亦言,需防其卷土重来。眼下当乘胜追击,至少需将吐蕃彻底逐出大渡河以北,收复巂州,方能稳固西陲。且将士久战疲惫,赏赐、抚恤、休整,以及收复失地后的善后,皆需大量钱粮物资支撑。恳请陛下及朝廷,万不可因一时之胜而松懈。”

  他这番话,如同给兴奋的朝堂泼了一盆冷静的冷水,却也点出了现实的问题。

  胜利是暂时的,巩固胜利果实需要更多的投入。

  穆宗此刻心情极好,并未因慕容良的“扫兴”而不悦,反而点头赞许:

  “慕容卿所言甚是。赏功、抚恤、善后,一事不可废!户部、兵部、工部,需即刻拟定章程,不得延误!”

  退朝之后,慕容良立刻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同僚们纷纷上前道贺,言语间不乏恭维与结交之意。

  谁都看得出,这位年轻的工部侍郎,不仅深得帝心,更在关键时刻展现了出色的能力,前途不可限量。

  慕容良谦逊地应对着,心中却无多少得意。他知道,西川的胜利,只是暂时缓解了一个方向的压力。

  河北的潜流,宫中的阴谋,依旧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

  回到工部衙署,他立刻着手处理西川大捷带来的后续事务——核算赏赐所需的绢帛钱粮,安排阵亡将士的抚恤发放,规划收复失地后的重建和防御加固。

  同时,他也没有忘记河北,依旧严格控制着流向河北方向的物资,保持着高度警惕。

  傍晚回府,裴府内的气氛也因西川捷报而轻松了不少。

  文茹雪脸上带着真切的笑容,亲自下厨做了几样慕容良爱吃的小菜。

  连一向沉静的吴仪文,眉宇间也舒展了许多,轻声向慕容良道贺。

  “此乃前线将士用命之功,我不过是尽了本分。”

  慕容良摆摆手,看着灯下妻子温婉的笑容和吴仪文眼中闪烁的微光,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片刻的安宁与温馨,在动荡的时局中显得尤为珍贵。

  然而,这份安宁并未持续太久。

  夜深人静时,华老从宫中回来,带来了太子的最新消息。

  经过连日救治,太子竟悠悠转醒!

  虽然极其虚弱,口不能言,但意识似乎恢复了一些。

  “殿下醒是醒了,但……”华老眉头紧锁,压低声音对慕容良道,“那毒素似乎损伤了脑络,殿下眼神浑浊,反应迟钝,只怕……智力受损,再难担当储君之任了。”

  慕容良心中一震。

  幕后黑手的目的,果然达到了!

  他们并非要立刻杀死太子,而是要废掉他!

  一个痴傻的储君,与死了何异?甚至比死了更麻烦!

  “此事,陛下可知?”慕容良沉声问。

  “老夫已如实禀报陛下。”华老叹道,“陛下当时……半晌无言,最后只挥挥手让老夫退下。只怕……宫中很快就要有新的风波了。”

  慕容良默然。

  太子虽“活”着,但国本已实质上动摇。

  那些潜藏的势力,恐怕很快就要浮出水面,进行新一轮的角逐。

  而西川的胜利,或许会让他们更加无所顾忌。

  他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

  西川的烽火暂熄,但长安城内的暗战,却即将进入更加惨烈的阶段。

首节 上一节 102/15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