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虎魔夜叉开始种魔长生 第388节

  在李存孝出神的功夫,和尚道士两人斗了一阵子嘴,最后还是契此退了一步,主动转移话题。

  这一说也提醒了太乙真人,后者的脸色转阴为晴:

  “哼哼,存孝天赋异禀,靠着自己参悟,连天眼通都有了——你的佛门神功还有何用?”

  “倒是我青龙一脉的《木公书》,仍能使灵相升华,化龙为神,有诸多妙用……”

  说到后面,老道士越发来劲,对于之前李存孝没能从《洞玄经》中领悟出道门神功,也不怎么介怀了。

  反正是自己的弟子,荣辱一体。

  若他自己能晋升为大宗师,从《洞玄经》中有所领悟,到时候教给李存孝,不也是一样?

  甚至于,还可以在修为和教徒这两件事上都压过契此一头,岂不是大大的乐事?

  如此一想,太乙真人念头更加通达,也就懒得再计较。

  一僧一道,先后以心传心,将两部神功传授给李存孝。

  如今李存孝已经打开玄关,在泥丸修筑神宫,更能清楚地感受到两位宗师传功的过程。

  宗师高手,精气神三元合一,其真元便是元神和记忆最好的载体。

  青碧和暗红两股真元触及眉心,比起两人本身汪洋一般的气海,其实传功渡入的这一点就如同一根毛发,微不足道。

  但其中蕴含的庞大信息,依旧让人头昏脑胀,同时也让李存孝暗自感慨。

  寻常武者,苦求一门绝学尚且不可得,而自己却轻轻松松获得两门神功。

  这种事情若是为外人所知,不知多少郁郁不得志者将嫉妒发狂。

  甚至于,若是太乙和契此愿意,他们完全可以在传功的过程中,同步注入自身的修炼感悟,让得到传功的人更轻松地上手。

  当然,坏处就在于,这不像大赤天中被太清玄气洗涤过的纯净感悟,其中还蕴含着两人的情感记忆。

  而这些外来的带有强烈个人特质的记忆,无疑会“污染”一个玄关武者新生的元神,暗中侵蚀对方的神宫。

  因此,不是传承断绝、危机存亡的时刻,没有宗师会用这种手段,来透支天才弟子的潜力。

  更何况在太乙和契此眼中,李存孝是能自创神功的天降猛男,上述做法完全是浪费时间,得不偿失。

  总之,新获得的两门神功,道门神功的作用不必多说。

  《木公书》作为《青龙真典》的后续,必不可少。

  就算是佛门神功,哪怕已经有了《广目天王》,契此所传《大威德明王》一样有很大价值。

  武者贵在专一——那是针对别人而言,对李存孝而言则是多多益善。

  积累的武学越多,将来推演完善时,得到的成果就越丰盛。

  唯独让人头疼的,还是煞气不足,抑制了金刚杵的作用发挥。

  光是一个《昊天上帝》就是消耗煞气大户,另外两门神功也不会轻松。

  龙舟里两大宗师级人魔同归于尽的巧合可遇不可求。

  真要从现实可行的角度考量,质不够量来凑,在成千上万人的战场上,士兵厮杀时的暴戾、陷入绝境的疯狂,还有临死前的绝望恐惧,带来的煞气必然是海量。

  在当今的世道,别的不好说,打仗和死人反而是处处可见的寻常事。

  而且讲一句冷漠的话,等大秦倒了,群雄争霸,到时候李存孝只需入得一方势力成为统兵大将,说不定会比今时今日更加如鱼得水。

  “你这秘境,四重宫阙,格局与如今的皇城大差不差。”

  “前朝,后宫,禁军,猎苑,器械甲仗、丹药金石……若是全部整理完备出来,少说可以养一千精锐。”

  李存孝和两位师父凌空踏虚,于秘境之中漫游,但心情与当初第一次来时相比,却是已经大不相同。

  当初群魔环伺,如今最后的威胁,文中子和杨英都已经同归于尽,再无后顾之忧。

  听到太乙指点江山,契此闻言思索了片刻,也没有反驳,只是补充道:

  “你这么算还是算少了,如果将来存孝能继续以灵物补足灵宝,使得这一方小天地自成循环,那这秘境说不得还能继续扩充。”

  “甚至是扩充到一整个县城那么大……”

  “别胡说八道。就算我们楼观道供养千年的三元极真洞天,也没有你说的那么夸张。”

  太乙真人皱着眉头反驳,大和尚闻言也不生气,只是笑着拍拍肚子:

  “我净土宗又不像你楼观道,灵宝都碎了,我不过随口一说。”

  李存孝闻言,下意识看向大和尚肩膀上打着补丁的布袋。

  后者见状,索性抖开袋子,示意李存孝来看。

  都是师徒,后者也不畏惧,干脆把整个脑袋都伸进去,倒是把两位师父都吓了一跳。

  “黑漆漆的,什么都没有啊。”

  心中的期待果然落空。放眼望去,这打着补丁的袋子里,虽然空间极大,但是一片混沌黑暗。

  只在中心的位置,有些破碎玻璃一般的裂纹,像是那里本该有残缺的另一半。

  而在断裂的虚空位置,一团青色的气旋膨胀收缩,呜呜作响。

  李存孝知道,这就是豹皮囊的本源。

  豹皮囊中,时不时有些杂物飘过。

  诸如衣物、粮食、药品……普通百姓的日用和救急之物多,武者修炼所需的天材地宝却少。

  李存孝不是第一天认识契此和尚了,自然知道对方急公好义、乐善好施,半生积蓄大多做了功德,没给自己剩下多少。

  堂堂宗师,本可以聚敛来许多资源,自在受用,任意挥霍,却偏偏将一腔热血,撒入受苦众生的浩荡江河。

  杯水车薪,却乐此不疲。

  因此,当李存孝将一颗头从豹皮囊里拔出,太乙真人看到的就是一副复杂的神情。

  他本能地升起好奇,但眼神还没落在契此身上,对方已经伸手把袋子扎好重新扛在肩膀上了。

  “要看,回去找你师兄严道通。这是我以后要传给存孝的。”

  “谁稀罕?”

  太乙真人哼了一声,不再多语。

  一旁的李存孝回过神来,却是从中联想到别的事情。

  按理来说,掌教严道通绝不是个迂腐之人,这从平时的言行举止当中都看得出来。

  如今正是危机存亡之秋,楼观道的处境众人皆知。

  如果可以。严道通必然是愿意让太乙真人参悟两仪幡的核心,晋升大宗师的,但他却没有这么做。

  要么是碍于宗门规矩,不愿;

  要么是碍于灵宝的机制,不能?

  “这样看,掌教师伯也未必得到了两仪幡认主,所以他才会对我如此热切”

  “他无法控制器灵,让对方展示出自己最核心也是最脆弱的位置。”

  之后,李存孝也没有浪费宝贵的人力,让两位宗师帮忙测试了一下灵宝的各项功能。

  首先是在修炼上。灵宝作为先天之物,本身天然带有聚灵的效果。

  在龙舟秘境中修炼,提纯灵气、炼化真元的效率基本上是外界的一倍。

  也就是说。如果不靠外物,正常修炼。李存孝只需要其他玄关武者一半的时间,就能抵达圆满。

  有鉴于如今三教合一已有雏形,虽然目前昊天灵相还只有一块残缺祭坛,无法修炼,只能加持。

  但至少,佛道两门已经隐见融合的雏形。

  《青龙真典》打破玄关之后,真元阴阳合一,能够自由变化性质;《西方护世大龙广目天王经》入门后,也修炼出了新的真元。

  为了避免麻烦,同时也是提取了二者共同的特征,李存孝干脆为全新的真元取名为龙元,也可以叫做龙珠。

  所谓“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如此取名,也是说明新练就的真元,其威力之强,如真龙潜伏九渊。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其二,龙舟秘境,自成天地。

  李存孝特意让二位师父协助,试验的结果是,遇到危险时只要躲进秘境之中,除非是道场掌控一方的陆地神仙,否则宗师也只能干瞪眼。

  如此一来,以后即便是遭遇第八境的高手,李存孝想要保命也不困难。

  在战乱将至的当下,这份能力来得不可谓不及时。

  李存孝已经打定主意,回头就往龙舟里补充修炼和生活的物资。

  万一将来发生意外,自己就带着亲朋躲进来,等外面局势稳定,自己神功大成,再离开不迟。

  不过那也只是极端失利情况下的考量,正常情况下,李存孝还是想要在这大争之世有所作为。

  “对了,你这秘境准备叫什么名字?”

  一切完毕,太乙真人正打算在天亮前带李存孝回山,免得让楼观道的人发现端倪。

  在告别时,契此忽然有此一问。

  李存孝先是一愣,玉虚宫、凌霄殿等名字在脑海一闪而逝,但最后他还是选择了最方便的那一个:

  “就叫龙宫吧。”

第292章秘境天地,再铸神兵

  龙宫,乾阳殿。

  宽阔的龙椅,形似一张矮榻,金红二色交织,李存孝盘坐其上,灵气氤氲。

  灵气垂流,好似一道水帘,如圆环将龙椅圈在中间。

  在此仰头观望,一幅震慑人心的场景映入眼帘:

  龙。

  盘龙。

  赤红的盘龙如同一幅凝固的神话画卷,静静悬于头顶藻井之中。

  龙身矫健,雄壮有力,鳞片在光线的映照下仿佛闪烁着金属的光泽;

  龙爪张开,似要腾云驾雾,直冲九霄;

  龙身周围,祥云缭绕,云纹细腻而灵动,如同轻纱般环绕。

  藻井有上中下三层,圆井、八角井、方井三层组合。

  数十组贴金斗拱,衔接回环的莲瓣花座,加上无数游动在浮云中的小龙。

  远观之下,李存孝仿佛端坐天地的中心,宇宙的原点,天圆地方,赤龙环绕,龙口吐出的灵气氤氲如天河垂挂,加持其身。

  而在李存孝的身后,全身华贵甲胄的天王端坐龙华殿,与之前不同的是,大殿的屋檐上,苍青巨龙盘旋。

  而在巨龙的双角之间,一方古朴的祭坛,上有十二陛阶,勾勒二十八宿百余星辰。

  氤氲灵气似天河,从祭坛的星宿之中穿过,更加精纯,好似化作七彩星光。

首节 上一节 388/45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