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在学生的认知里,许教习的实力和胆魄极为惊人。
谢玉就很欣赏这样的人,往常也很想与这位新教习多交流。
他本身自北方而来,经历之多在学生之中已经颇为传奇。
而这位教习不论是之前的先贤遗篇,还是日常早课的小故事,都可以得出此人的见识之广阔不似凡俗。
起码在读书的广度上远超众人,这一点非常了不起。
好学之心在谢玉这样的读书种子身上是被真正贯彻的。
于是下山路上许宣就没有机会看风景,而是要应对一个接一个的问题。
幸好不是正儿八经的学识问题,让他还能勉强应对。
谢玉对于故事本身兴趣寥寥,听上去有的就很假。
反倒是对那些和中原不同的思想文化更有兴趣。
比如传说中的宫廷画师达芬奇画鸡蛋是追求的形似还是神似之类的。
问的多了也让人非常头疼。
这孩子怎么跟十万个为什么似的?
而且有些思想知道多了,被感染一点点都是会死人的。
就在问答之中车乘也到了钱塘县的大门,在马车内都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许宣松了一口气,总算到了。
而谢玉则是有些意犹未尽,眼神之中全是获得知识的喜悦。
许教习确实非常人,早课的小故事之中隐藏着非常多的隐秘。
尤其对方在讲及深处时总是有所保留,即便是透露而出的只言片语都有点让人心惊肉跳之感。
以后有机会再多交流交流。
这时想到了什么,于是从袖口掏出某样东西。
“许教习,之前是学生失态了,耽误了您的时间。这是学生的一点谢礼,希望您收下。”
“那怎么可以,还记得我当初说的,师者,传道授业你们谢礼直接送玉牌?”
这么富有的吗?
玉色清透,刻有花鸟云纹,一看就又贵又有文化,中间镌刻了一个颇有韵味的谢字。
“先生不要误会,学生绝对没有侮辱您的意思。”
许宣不解,侮辱什么了?
“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您传我知识,我也只能用无比的尊敬和些许财物来勉强回报您的情义。”
“这”
“此玉牌本身的价值自然不够,但持此玉牌可入住谢家的所有酒楼,以及获得当地谢家所属产业的帮助。多少可以解决您一些小问题。”
“那”
“也是学生一点私心,希望下次能继续跟您请教知识,还请先生收下。”
不是都说谢玉在学生中恃才傲物,每天冷着一张脸把钱仲玉气的直跳脚吗?
这不是挺会说话的一个好孩子。
既然如此,这面包机,不是,这玉牌先生我就收下了。
看到许宣收下后谢玉才离开书院的马车,换乘了谢家的车架。
车夫驾着马车则是继续行走,过一会就到了李老夫子的宅院。
还未靠近就听到了和尚道士诵经的声音。
李家的门口已经被各路凭吊的车队占据,只是崇绮书院的马车一到,其他人立刻让开位置。
就连门童看到后也是立刻冲出来为贵人到来做准备。
尽管府里的少爷死了,可该有的礼节依旧是一点不能乱。
就连李老夫子也不得不强忍着悲痛出来迎接。
“夫子,唉.”
“许宣!你,你,你..”
李老夫子没想到会是许宣代表书院前来,这位曾经的教书先生如此的.擅长搞人间关系吗?
就算身处悲痛之中还是被眼前人狠狠的震撼了。
还是身后的老管家小声点了一句。
“对对,进去再说。”
李老夫子死死的攥住许宣的手,非常用劲,就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
他自问在锦天时对待许宣不薄,而且一个多月前才结下善缘。
儿子死了已经无法挽回,可小孙子至今无踪更是让他绝望。
写了那么多信,没有一个可以帮得上忙,书院就是最后的希望。
所谓天无绝人之路,没想到竟然是许宣来了。
内心之中悲伤,愤怒,喜悦,各种情绪复杂的交织在一起。
而许宣跟着老夫子一路往里走,看到了几十名佛道正在开坛诵经。
打开法眼一看,里面没有一个是入道之人,甚至一丝法力都没有,淫邪之气到是有几分。
这让他的心思安慰几分,哪有那么多的邪魔外道啊。
尚未靠近灵堂就感到一阵寒气。
老夫子为了不让案子完结也是豁出去了,拿冰块镇着尸身不下葬,硬撑到了今天。
许宣整了整衣衫后迈入灵堂,瞳孔一缩。
棺椁之上一抹黑气正在不断的消散。
钱塘县的天空之上无形的力量落入修行者的命运之中没有泛起丝毫波澜。
第26章 往生极乐
李家老宅。
许宣硬压下内心的悸动,开始祭拜这位锦天学院的师兄。
虽然交集不多,也知道对方也不是什么坏人。
没有过人的才华能力,又有一定底线风骨,才会多年寻求投效而不得。
于是认真祭拜,又因代表书院前来,遂附上一份祭奠之词。
手持清香,缓缓开口。
“大晋文和三十五年,愚弟许汉文,心怀沉痛,谨遣所使,具清酌庶羞之奠,敬祭于亡友李君灵前。
昔我许汉文,与李君子厚,有幸得见登秀才之科,春风得意,誓以壮志赴朝堂,正是风华正茂之时。”
许宣刚刚开头,无形的波动开始以其为中心扩散,旁边最近的李老夫子开始嚎啕大哭。
想起了当初儿子刚刚考中秀才后的意气风发之态,那时自己也是颇为得意。
一时酒后放浪,拉着孩子来到祠堂明誓,让君儿背负了过多的野望。
要是当年能教其和光同尘的道理,或许.或许
“文和三十五年,我于南山埋首经文之中,时而忆锦天书院之情谊,遂等闲暇下山访友。然天不遂人愿,李君子竟以谪死之讯传来”
许宣此刻自述在南山上教书的时候会时常回忆起与李公子以及同窗们的情谊,等待旬假就下山访友.倒也不假。
前身同窗关系处的不错,李公子也是请过风月画舫的。
“我闻讯如遭雷击,百感交集,泪如雨下,痛呼:“呜呼李君!卿真死矣!终我此生,无相见矣。”
此句一出整个李府上下哭声震天。
也不是什么感人肺腑的名句,就是哀叹一声死讯的悲伤。
但作为修行者,神魂自带的感染力已经通过悲伤的情绪为纽带,散播了开来。
“回首往昔,我与李君相识相知”
老夫人此刻已经哭瘫在椅子上,李老夫子则是一边锤墙一边痛哭吾儿吾儿。
心中的悲意被引动后开始剧烈波动,并朝着体外溢散。
“今日我许汉文,特备三炷清香,以祭李君之灵。愿在天之灵,得以安息。我深知生死有命,然心中哀思,难以言表。愿天地神明,佑我友人,使其灵魂得以超脱,往生极乐。”
往生极乐.
最后一句说完,金色的光辉随着手中的清香慢慢的飘向了棺椁。
柔弱缓慢的烟气化作了一把锋利的小刀,斩中了缠绕在上方的黑色鬼气,将其打的烟消云散。
这不是什么功法,而是许宣想这么做了,就这么做到了。
师兄让他照看书院,钱塘也算是书院脚下,自然还是要管的。
而当许宣念完祭词之后,整座李府的人也停止了哭泣,开始擦拭眼泪。
“咦?”“唉?”“感觉.”
在场哭过之人顿觉这段时间压抑的悲伤被减轻了很多,胸口也没有气闷的感觉。
室外的阳光照在身体之中,把温度带回了体内。
之前的阴冷全部消失,就连灵堂之中都显得空旷了许多。
人去世后请道士和尚念经、诵咒、祈祷是希望帮助亡者消除业障,累积善业,引导其灵魂走向更好的轮回。
对于生者来说,这样的仪式也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安慰,有助于缓解悲痛,接受生命的无常。
作为少见的修道且入道之人,还是净土宗的俗家弟子,以一篇祭文在现世自然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寻常权贵世族都找不到比许宣还厉害的诵经人。
当然轮回什么的就管不了了。
哪有念经就可以消除别人业障的,许宣不信,不止不信,甚至觉得即便真的存在这也是错误的。
可能这也是他佛门修行毫无寸进的原因。
侍女搀扶起有些脱力的老夫人离开了这里,留下了李夫子和许宣等人。
“汉文,多谢了。”
脑中的悲愤之火随着眼泪倾泻而出,老夫子的理智重新回来。
明白自己之前写信给许宣,还拜托人家找盛教授的事情多么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