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梁祝开始燃烧世界 第21节

  立刻行了一礼。

  许宣也没有让开,因为李老夫子这件事也确实让书院做了决定。

  “去县衙吧,事不宜迟。”

  “路上详细讲一下细节。”

  李老夫子恢复理智之后很拎的清自己的身份,默认了对方的主导权。

  二话不说跟着许宣就上了车架,直奔县衙。

  车上经过细节补充才明白这件事中的不寻常。

  5天之前有附近村民发现现场,立刻报官。宋县令大为震惊,立刻亲自在衙门督查,派出了县尉和快班衙役赶往现场。

  经过现场勘察以及仵作的检验后,发现车队是在午夜时分遇袭,很快就被尽数杀害,而财物也被席卷一空。

  行事风格非常残忍,肆无忌惮。

  唯一不和谐的地方就是少了一个李家幼童。

  “.不像是山匪所为。”

  这句话是李老夫子花钱从县尉口中买到的。

  现在整件事已经被县里封锁。

  理论上这种案子到了这里几乎就是无头公案了,不会有哪个山头敢站出来认领一个秀才的死亡。

  所以之前没有处理的那些山贼据点则是要面临一次大清洗。

  许宣沉思。

  这件案子不正常,非常不正常,就算是为了年底的“功过行能”也不应该如此仓促的结案。

  知府派人监督,知县五天就放弃追查,是真的不怕巡察使手中的推鞫狱讼,审录冤枉之权吗?

  来到县衙,许宣和李老夫子经过通报后直接走到后方二堂见到了一县之父母官。

  宋县令今年五十多岁了,华服贵气,头发梳理的一丝不苟。

  外貌看上去倒是有几分老帅哥的样子,就是嘴角起的火泡让他看上去苍老了很多。

  而且身上早没了念书时的书生意气,只有官场的权位之气。

  钱塘是天下数得着的富县,为了能调动到这里,背后可是花了大代价。

  就为了上任后好好表现,争取体面的拿到自己应得的回报。

  结果碰上这么一件大案,考评是不用想了。

  关系再硬,一个秀才死了都不好掩盖。

  况且此案还有一些不太方便明说的隐秘。

  从缉拿到口供再到卷宗,每一步都要经得起推敲才行。

  毕竟若是在巡查使来之前无法结案,自己这乌纱帽都可能保不住,盯着钱塘县令位置的人多了去了。

  就算最后保住了,结果被发配到了郭北县那样的地方,还不如辞官而去。

  他也是头痛欲裂啊。

  李夫子不是第一次找来,但又能怎么样呢。

第27章 许某好读书

  “哎呀,李夫子,李师兄,不是我不帮你,而是刑名是要讲究方法的,衙役们已经找到了大龙山上独眼金刀的证据,正准备去”

  这一次李老夫子没有之前那般焦躁。

  “有德贤弟不要误会。”

  老夫子让开身位露出一个年轻人。

  宋县令还以为这个人是李夫子的弟子,以前好像还在钱塘县内见过几面,现在看来还有其他干系。

  许宣不卑不亢的站到前头行礼,出门在外,身份一定要先报出来。

  “崇绮书院教习,许宣,见过大人。”

  宋县令顿时内心一沉。

  老李这是搬救兵来了,崇绮书院里都有什么人他还是清楚的。

  这些年里他一直对南山里的教授们恭敬有加,就是不希望那些退休的老大人们指指点点,想不到这次会被请动了,事情不好办啊。

  于是热情的走上前把住许宣的胳膊。

  “唉~~~许先生,此乃内堂,有德未着官服,大家都是读书人,万万不可行礼,岂不是折煞老夫。”

  “我当年也是深深向往崇绮书院,可惜终究是”

  给书院面子就是给自己面子。

  在钱塘县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

  一顿商业互吹之后许宣在宋县令郁闷的眼神中掏出了一封信递了过去。

  盛原辅三个字让他心惊胆颤,前刑部侍郎,也是现任刑部侍郎的座师,根本不存在人走茶凉的事情。

  学阀的力量已经初现端倪。

  不过这位老先生一直以铁面无私而著称,不应该插手地方事务吧。

  看完信后脸上的忐忑消失不见,老先生还是很有大局观的。

  大意上并没有要求继续大规模搜寻下去,当然孩子还是要找的,要注意分寸。

  宋县令琢磨一下,懂了,这就是大佬的意思意思。

  李夫子求到学院头上,不管不行,不管书院的风评就会降低。

  管也不行,擅自插手刑名工作此乃越权,此事可大可小,盛教授也是个爱惜羽毛的人。

  分寸二字就是关键,要狠狠拿捏住。

  若是做的好,这件事反倒是自己的进身之资。

  老教授和朝堂之上的朋友们写信交流的时候随便写上一句钱塘县令如何如何,对他而言都会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于是脸上故作沉痛的说道。

  “贤侄遇害我也是分外痛心,难以入眠。但为了县城内数十万人的民生安危也必须要有所取舍。

  经盛教授提点一二,有德也是醒悟之前作为略微有些急躁。

  正所谓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既然如此,就让宋某人为了上下平再胆大妄为一次。”

  这话说的很漂亮,之前不是不管,而是为了钱塘百姓才没有继续搜寻。盛教授提点之后就恍然大悟,为了公平正义愿意再试一试。

  在场都是读书人,很明白这话是对谁说的。

  许宣非常上道的表示会和盛教授转述宋县令为了钱塘百姓付出的艰辛,以及这一次“顿悟”上下平的事情。

  双方满意。

  接下来就是具体安排。

  县衙会抽出两三个捕快继续追查,寻找李夫子的小孙子。

  同时在城墙上和布告栏里张贴寻人。

  其次是安排负责缉盗刑名的县尉这几天跟在许宣的身边提供帮助。

  因为卷宗是不能给外人看的,这一条是铁律。

  所以绕过卷宗,直接让写卷宗的人来亲自讲述。

  同时也能保护这位书院出来的许先生,也是另一种监视。

  书院固然是庞然大物,可要是这年轻书生突然犯浑,阻了自己的前路,也得有个人来通报不是。

  双方表面上喝喝茶,事情就解决了。

  李老夫子对于这个结果已经是感恩戴德。

  出了县衙的大门对于许宣是连连道谢,要是没有书院出面,为了前途宋县令是真的会立刻抓到“凶手”的。

  “事不宜迟,您回去让家仆继续寻找,我和县尉去案发地看看。”

  进来时是两人,出来时是三人。

  一个身材不甚高大,体魄也不魁梧,肤色微黑,眼睛细长,面貌普通,手持铁尺的男人跟在了身旁。

  这就是钱塘县尉,赵虎。

  许宣带着赵虎走向马车,打算趁天色还没黑,去钱塘郊外看看。

  若是残留的气息没有化开,凭借自己的灵觉肯定可以发现什么。

  马车再次往城外奔去。

  赵虎也讲了案件的详细经过,以及封锁的消息,还有为何会着急结案。

  大体上李夫子说的一致,但是细节上不同。

  车队尸体之中有不少是被巨力砸碎,一般只有山石滚落才会造成的伤势。

  可以勉强解释为有武林高手出手。

  但还有部分人身上的痕迹是自相残杀,刀痕和倒地的痕迹可以一一对照出来。

  更诡异的是有几个人是被抽干精血而亡,整个人蜷缩成了猴子模样。

  说到这里的时候这位县尉眯着的双眼之中依旧残留有惊讶之色。

  而之所以加快结案是不想横生枝节。

  这样的案件在大晋各地都有出现过,包括本地县志上也出现几次。

  各地的县令在遇到这些特殊案件时一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就是遇到诡异的尸身,或者超出逻辑的案件不要深究,早早结案可以避免更大的危险。

  就算是巡查使到来,只要可以佐证其中蹊跷之处,也不会不依不饶的查下去。

  当然一个劣等还是跑不了的,就是县令治理失责,才会引来这些牛鬼蛇神。

  许宣听到这里才觉得正常。

  修行者不可能脱离人间,邪魔外道也不会遵纪守法。

  朝廷选择的就是小事息事宁人,死几个普通人也不算什么。

  这一次李家公子就是牺牲品之一。

  而到了现场之后两人走出马车。

  许宣打开灵觉望去,这片地方被血色,怨气,以及黑色绿色的气息所覆盖。

  过人的灵觉让他仿佛可以看到那一晚的血腥和杀戮。

首节 上一节 21/7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