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武:被邀月捡到,成移花宫少主 第468节

赵辰笑着说道。

“额……”

这一下,朱标还真有些哑口无言。

先前胡惟庸在的时候,他还不会这么累,他的父皇自然也是如此。

可是自从胡惟庸被杀,他的父皇废除丞相制度后,整个大明的所有奏者都由他父皇操持,身为太子,自己自然也要帮忙。

这就有了现在这么累的原因。

弄的连自己的爱妃都没有时间陪,总是抱怨自己。

只是没想到到了这里请教赵辰后,竟然出现这么多叉子,连自己头疼身体乏力的问题竟然都是因为劳累所致,这找谁说理去。

“公子可有解决方法。”

朱标诚恳的问道。

“这个,自然是减少熬夜时间,在找医生好好调理一番自然就能解除。”

闻言,朱标皱起了眉头。

这应该是不可能的事情。

大明那么大,每天那么多奏者,他身为太子,怎么可能放着不管呢?

“唉,公子难道不知道大明每天奏折那么多,我怎么可能置身事外呢?”

“是吗?那就没办法了。”赵辰自然有办法,但是以朱元璋那变态的掌控欲,就算他说出来恐怕也很难实现。

怎么说呢?如果给前世两千多年那么多皇帝排个勤政的顺序,朱元璋绝对位列前三,他历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他从来不害怕给自己增加工作量。

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

勤政爱民,却也控制欲极强,似乎在他看来,作为管理者就应该掌控一切。

朱元璋对待自己的子孙好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众所周知,他出生于农民,生世坎坷,在他看来,江山是他朱元璋辛苦打下来的,给后世子孙福利是应该的。

一生出生入死,推翻元朝统治,又通过一系列的兼并战争,才又一统中原。

登上宝座,风光无限,让朱元璋很骄傲,规划朝堂,甚至于插手子孙后代。

一个男人为什么要艰苦打拼?在那个民不聊生的时代,希望可以活下去,可以为民谋福祉,最主要目的其实还是为了自己的老婆孩子过上好日子。

自己当了皇帝,子孙们享福是应该的。

这时候,作为管理者的他控制欲便显现出来了,规定了自己26个儿子起名方法,并给每个儿子建立了族谱,直接导致朱氏后代取名困难。

在朱元璋看来,“高薪养廉”,子孙大团结,才能保朱氏江山稳固。朱元璋想通过利益均沾的方法,让自己子孙可以有自己封地,有自己的军队,有国家高薪供养,使自己的子孙可以团结起来,永固大明江山。

这种过于溺爱的政策直接导致明朝后060期的国力衰弱和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他的梦想实在太过理想化,现实中不可能长期实施。

税收,国家财政主要的收入来源,子孙后世免税收,还要发薪给他们,国家收入如何支撑得了!加上皇家庞大的人群,财政收支更是力不从心,直接导致明末国力衰弱。

朱元璋一定没有想到,他的控制欲后患无穷,他的溺爱助推的明王朝的灭亡。

朱元璋的控制欲并非止步于家事,在军事上,废除了管理全国军事的大都督府,将其分为中、左、前、后、右五军都督府,并和兵部互相牵制。

兵部有权颁发命令,但是不直接统率军队,都督府掌管军队的管理和训练,但是没有调遣军队的权力。这样,军权便集于皇帝之手。

政权军权一人独握,作为一个管理者,没有有效分权,授权,无疑他的压力会很大。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却所有事都独揽,即便荣登宝座,又能如何,一辈子就被禁锢了。

求自动订阅……………………………….

第七百二十五章 除了外在自由,思想上也不放过

控制人身自由还不算,朱元璋还要控制他们的思想。

其实汉代以来的编户制度的本意就是力图控制人身自由,但秦汉以来的皇帝还没有想到控制人的思想。

不过,朱元璋非常重视控制民众思想。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白莲教脱胎于佛教净土宗,夹杂民间信仰,在元末农民起义起到发动作用。

不过,朱元璋做皇帝第一年,即颁诏书禁止佛、道以外一切民间宗教,宣布白莲教、弥勒教、大明教等为非法的邪教。

朱元璋的禁令立刻成为法律条文写进大明律,凡组织者处以绞刑,信徒杖一百还要流放边地!

元末明初和清朝晚期的读书人的精气神完全不同,因为元末明初的读书人有见识、思想活跃,而清朝晚期的读书人毫无创造力,只会循规蹈矩。

朱元璋关于人才的政策是矛盾的。朱元璋一方面广招有学之士,为其所用;一方面公开申令: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者,诛其身而没其家。

对愿意为新朝尽力的读书人,朱元璋要求思想统一于程朱理学,朱元璋声称:“非五经四书,则无由知道理”。

为什么朱元璋推崇理学?因为先秦儒家还没有“君为臣纲”的理念。

朱元璋读《孟子》,见有“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等几句话,大怒说:这老头儿要活在今天,我非宰了他不可!

朱元璋下令删节《孟子》85条有违君权神圣的语句,只准颁行《孟子节文》。

程朱理学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上升到“天理”,要求人们无条件遵守,这完全符合朱元璋的政治要求。

朱元璋最重视的道理是敬天、忠君、孝亲,朱元璋特别指派东阁大学士从经典中摘取有关语录,编成《精诚录》广泛发行。

其实,学历史的人不难发现敬天是为抬高君主地位,论证君权的神圣与合法性,为忠君作理论依据。因为“奉天承运”,所以全国臣民都应绝对服从。忠君与孝亲都是道德规范。为此,朱元璋不惜表彰为元朝尽忠的将帅,树立榜样。

尽孝与尽忠相辅相成。理学家强调修身、齐家,认为治国要从家庭抓起。朱元璋深明此理,积极推行“以孝治天下”,下令全国各乡里每月组织老人巡游六次,边敲打木梆,边呼喊“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他用这种方法宣教民众安分守己,将“六谕”传送到每家每户。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大力表彰孝子、义父和节女。

洪武五年,朱元璋下令各乡村城镇建立“申明”“旌善”两个亭子,用以集中传达上谕、宣讲律令和表彰好人好事。

教化民众的点子都是朱元璋想出来的,做得如此到位,谁人能比?

朱元璋不仅命令科举考试必须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以朱程的注疏为认知标准,而且规定“军民一切利病,并不许生员建言。”

宋代一般读书人都关心国事,北宋和南宋都发生过学生群体干预朝政的事件。

朱元璋严令生员妄议国家政事,造成读书人不看现实、不关心国家和民情,进而使整个社会思想日趋僵化.. .........

对于少数不肯合作的读书人,朱元璋毫不手软。

洪武初年,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不愿应召为新朝服务,以自残手指的方式拒绝。

朱元璋闻之大怒,令把二人抓捕送京,并亲自审问,后下令抄家、押回原籍处死,“以绝狂夫愚夫仿效之风”。

苏州人姚润、王谟拒绝作新朝的官同样被处死、抄家。

“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者,诛其身而没其家”写入法律案例,让所有人知晓,断绝读书人的后路。

百姓都是这样的,官员能好过吗?

朱元璋建立明朝前夕,朱元璋就广征耆儒,研究礼制。洪武元年,他下令启动礼制建设工程;洪武二年指定刘基等人分头拟定各方面的礼书;洪武三年颁行《大明集礼》。

在皇帝的亲自督促下,李善长、朱升、刘基等20多人加速工作,陆续完成《大明礼制》《礼制集要》《洪武礼制》等十几部涉及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比3.4如官员,下级见到上级,下级要站到右边,让开左边,行两拜礼。

三品以上官员出行乘轿,四品以下骑马。

一至三品的官员可带随从6人,四至六品官可带4人,七品官只能带2人。

明朝洪武年间,官员的服饰也有繁琐的规定,住房也按级别,高官7至5间不等,六品以下3间,普通百姓3间(都是指一栋标准,低级官员和普通百姓不能造大房子,拥有多栋都不能僭越),不许用斗拱。

求自动订阅……………………………….

第七百二十六章 一桩桩一件件只说明一件事情

就这些可还不止呢?

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要做的事很多,比如剿灭元朝的残余势力,改善战火摧残的民生,增加财政收入等,但他却花费大量时间,制订出了一系列繁文缛节,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细致入微,可谓空前绝后。

他首先规定了全国人民怎麽穿衣,天子、亲王、大臣、老百姓的衣服样式,衣服颜色,衣服长度,衣服用料全都做了规定,甚至连袖长、开衩的高度,都规定得一清二楚,衣服上绣的图案也做了明确规定。

除皇族外,老百姓不能穿绫罗绸缎,衣服上不能绣大鹏、狮子和云朵等图案,不许使用黑紫绿黄等颜色。

每个阶层佩戴的首饰也完全不同,老百姓无论多有钱,首饰上都不能出现黄金、白玉、珍珠、翠玉等珍稀物品,隻能用银子。

朱元璋还亲自发明了束发用的头巾,是一种网状的,四四方方的东西,还取了个很吉祥的名字,叫“四方平定巾”,坐在金銮殿裡,想到自己的子民把四方平定带到祖国的四面八方,朱元璋心裡一定特别爽吧。

朱元璋崇尚简朴,他希望老百姓也勤俭节约,所以规定老百姓的靴子上不能有任何装饰。

有人为了漂亮,在靴子上绣了一些小花纹,朱元璋发现后,勃然大怒,好,既然你们不听话,那我就下令让你们从此以后不许穿靴子。

官员们的靴子发出的声音太大,朱元璋也不满意,让他们都带上软底皮鞋,进宫后就套在靴子外,出宫了再脱下来。

朱元璋大概特别看不惯女人们的打扮,居然专门下旨,严格规定女人的发型和衣饰。

没出嫁的姑娘,扎三个小髻,戴金钗,丫环们在头顶上扎髻,穿绢布狭领长袄,下身著长裙。

而乐妓不能穿华丽的衣服,只能穿皂色,头上还得戴角冠,这样一来,本来应该花枝招展的乐妓们就想美也美不起来了。

对妇女的发型也有严格规定,洪武五年朱元璋下令,没出嫁姑娘头发只能梳三个发结,小丫鬟要梳两个发结,衣服也有区别。

除了穿著打扮,行动举止也是朱元璋关注的焦点,对于大臣们,皇帝让你坐你就坐,不许假装客气,皇帝问话,第一次站起来回答,第二次就不用站了。

多人说话时按顺序,一个说完了,另外一个接著说,不许随便插话。

跟皇帝一起走路,身子要朝北,不许朝南,要是往东西两侧走,就得像螃蟹似地横著走。

对于老百姓,见了官员如何下跪,如何磕头,跪在哪儿,都有明确规定。

老百姓之间相见,如果是晚辈见长辈,就要行四拜礼,同辈相见,行控首礼。

家庭裡,子孙每天必须到祖父母跟前请安作揖。

各个阶层盖什麽样的房子,出行坐什麽样的车子,也都有详细规定。

甚至官员死了棺材漆成朱红色,普通人用黑色不能用红色棺材。

这些规定,专制而蛮横,完全是一人喜好,真算得上管天管地管得不许人放屁。

朱元璋为什么用心管这些生活细节呢?目的就是让所有人从小事中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明白自己的身份,同时也是为了巩固他朱家天下,只是,这样的管制,除了让老百姓变得死气沉沉之外,并没有保証明朝千秋万岁。。

不止如此,社会等级划分清晰,使人的不平等成为一种生活常态,久之人就麻木了,就像《红楼梦》里的丫头,做惯了奴隶反而不愿离开大观园。朱元璋的礼制名义上是培养顺民,实际上是建设专制秩序!

朱元璋的礼制有效,还是因为朱元璋时代的法治高悬。早在明朝建立前一年,朱元璋就颁布了律令,并下令用通俗口语编写《律令直解》,普及民众。

洪武七年又发布《大明律》,后来他又亲自编定《大诰》(用法案例及他本人对法治的训话)。

明朝刑法恢复了很多极刑,还增加了许多花样。

死刑有凌迟、枭首、刷洗、秤竿、抽肠、剥皮,等等。

对挑战君权的行为都要处以极刑。

子弑父、妻弑夫也要凌迟处死。违反三纲的行为都要受到处罚。

违反礼制的各种规定也有相应的处罚,比如破坏“申明々~ 亭”杖一百,流放三千里;

违反住房规定除房主治罪外,造房工匠鞭打五十;

民女不准用金首饰和玉翠,一经发现必然没收,还要问罪。历代法律都维护礼制,明朝亦如此。

由此可见,朱元璋的种种治国手段不仅仅继承了前朝限制人民人身自由的传统,还通过文化控制和打压读书人,使得明朝洪武年间的百姓也失去了思想自由!

由此可见,明朝朱元璋统治时期的明朝政府,把人民的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统统包办了!

这不是控制极强又是什么呢弓?

首节 上一节 468/54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