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刻,书雅似乎已经理解了丈夫内心的焦躁不安,和那仿佛明天就要面临生死存亡的戒备。
她站起来,从后背抱着丈夫,将脸颊侧贴在丈夫的后背,然后轻声细语喃喃道:
“你应该告诉我这些事情,毕竟我们是一家人,有什么事情我们应该共同面对,不是吗?”
“抱歉!我只是不想让你太烦恼。”江淼转过身来,再次紧紧抱着书雅,手掌轻抚着那一头乌黑的秀发。
书雅头埋在他胸膛,平静地说道:“那你和我说一说,33号项目的事情吧!”
“那个项目是老何的老战友王砺锋牵头,和我们集团合作的机密项目。”
“老何?”
“幼薇她爸。”
“了解。”
江淼继续用只用两人听得到的声音解释道:“33号项目的主要目的,或者说表面目的,就是研究生物外骨骼装甲,用于提升人类的战斗力和环境生存能力。”
“这一点我看了论文,倒是分析出来了,不过既然是表面目的,那内在目的呢?我猜猜看…”
江淼没有打断妻子的分析。
“你的内在目的,大概率是进化吧?让人类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生物飞升。”
“没有错,这就是我真正的目的。”
书雅的声音中,也带着一丝惆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吗?”
江淼叹息道:“进入白金时代之后,我就觉得以前的自己太天真了,我低估了自己和人类的发展速度,而这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书雅的身体微微一颤,她听懂了丈夫的话中之意,正是因为听懂了,她才不由自主地颤栗。
江淼带来的影响太大了。
几乎以一己之力,撬动整个时代的发展,他就是白金时代的缔造者。
但是他也有可能成为人类的掘墓者。
这正是江淼感到如此焦虑,以及迫不及待尝试通过技术,让人类迈入生物飞升的核心因素。
当前的白金时代,亚洲联合体在各种科技研发的投入资源量,几乎是黄金时代的几十倍。
这个数字没有一点夸张。
甚至有一点保守。
单单以航天领域为例子。
在黄金时代末尾的2025年,赛里斯在航天领域的官方资金投入大概在700亿华元左右。
到了203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3100亿华元。
而且白金时代的3100亿华元,至少相当于黄金时代的8000亿华元。
这是一个何等可怕的数字。
在一个物质大丰富的时代,科学家们是幸福的,特别是在亚洲联合体这种势力中,资金基本被落实到了实处上。
如此庞大的资源注入科研领域,加上亚洲联合体内部的理工科大学生规模,几乎是全球最多的势力,这些情况加在一起,产生的连锁反应,让亚洲联合体的新科技宛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这也是江淼为什么说,他低估了时代的科技发展速度,也觉得难以刹车了。
亚洲联合体的科技在未来二十年年,会发生翻天覆地的进步。
而这种翻天覆地的科技进步,究竟是引领人类更进一步,还是让人类文明走向末日,就存在一个巨大的不确定性。
江淼虽然有鉴定面板,可以快速研发出很多技术。
但这并不影响人类有可能走向末日。
因为技术没有好坏之分。
真正决定技术好坏的关键,是人类自己。
当前的生产力,已经高度溢出,但人类能不能在生产力大井喷的白金时代,牢牢掌握住科技带来的好处,同时压制住科技的负面影响,就非常考验人类的定力了。
因此江淼才说,我们已经在未来了。
这如神如魔一般的科技,正一点点走向失控的边缘。
用新潮一点的话来形容,那就是:人类把握不住当前的科技。
但是如此庞大的资源投入,又不可能收回去,要压制科技的发展,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情。
比如江淼一直非常担忧的人工智能技术,在获得白金时代的庞大资源支持之后,现在AI的智能越来越高,已经出现了中级人工智能。
如果按照这个发展速度,估计十年内,极有可能出现第一个强人工智能。
这绝对是一个坏消息。
人类文明在思想、哲学方面,还太薄弱了;人类本身的身体,也被先天基因锁住了上限。
一旦强人工智能出现,失控的可能性几乎是99.999%以上。
第363章 优势与威胁
第二天。
天微微亮。
在蝉鸣声中,十几辆磐石汽车从海陆丰集团总部的地下车库出口鱼贯而出。
不过这些汽车并没有一起走,而是分为四个车组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前往海丰县,另一个车组则前往红海湾的捷胜镇。
江淼就在其中一辆车上。
他闭目养神,靠着座椅上,思考着一些事情。
一个多小时后。
他的车队来到了捷胜镇的一处医学研究基地。
捷胜镇医学研究中心就是这个研究基地的名称,基地建设在一旁榴莲种植园中间的小山中。
车队并没有停在基地外面,而是直接进入了基地的地下停车场,然后从地下停车场搭乘电梯上去。
其实这个基地表面的建筑设施,确实是研究普通医学的地方,而真正的机密区,则是建设在小山内部。
他搭乘电梯上去的区域,就是机密区的范围。
一出电梯,他就看到了昨天刚刚到汕美的王砺锋等人,还有这个机密区的科研负责人李秋荣。
“江院士!”
“老板!”
“大家早呀!”江淼向众人微微点头:“里面聊吧!”
“好。”王砺锋和江淼并排而走。
来到一间实验室外面的走廊,江淼停下脚步,透过实验室的观察窗口,他看到了里面的一些情况。
李秋荣在一旁小声介绍起来:“老板,这是第一基因编辑实验室,专门做克隆眼球的基因编辑工作。”
“现在可以实现多少种功能?”
听到老板的询问,李秋荣如实回答:“目前只能分别实现红外眼、磁场眼、望远眼,没有办法进行集成。”
对此江淼并没有感到意外:“克隆眼的信号传递呢?”
“这方面目前的研究进度还没有太大的成果,主要是人类的视觉神经系统和这些人造眼球不太匹配,几个参与测试的受试者,在测试过程中,都出现了视觉丢失或者画面不同步的情况。”
这个基地的受试者,都是王砺锋那边提供的,一共有100人。
当然,这种实验测试的安全性还是比较好的,并没有对受试者进行人体改造之类,而是采用了纳米管传感器,植入受试者的头部神经系统之中。
这些植入的纳米管传感器,通过电子设备进行信号的转变和传递,让克隆眼球看到的画面信号,可以传递给人类的大脑,从而实现外置眼球的设想。
而这些植入的纳米管传感器是可以移除的,并不是植入之后不能移除,而且移除难度并不算困难,也不会对受试者造成不可逆的生理性损伤。
毕竟江淼一开始,就给这个33号项目定了一个基调,那就是外置生物辅助系统。
顾名思义,就知道这个外置生物辅助系统,并不需要直接改造人类的身体,至少不需要大改。
而江淼设想中的生物飞升,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如果没有足够的技术积累、实验数据,就急匆匆对人类的基因进行改造,那其中的风险将难以避免。
“这个方向就这样吧!”江淼没有说什么赶时间之类的话,因为他们还有备份计划:
“变色细胞薄膜项目呢?”
李秋荣随即回道:“这个项目进度还可以,目前已经编辑出可以按照特定神经信号,改变颜色的定制变色细胞薄膜。”
“去看看。”
在李秋荣带路下,一行人来到另一个实验室的走廊外面。
很快他们就看到了所谓的变色细胞薄膜。
这东西将如同一片检查色盲的色块图案,看起来五彩斑斓。
几个研究员将这种薄膜,接入模拟的神经信号设备之后,很快这些薄膜表面就开始出现各种变化。
首先是单色调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然后就是各种色彩组合的图案。
随着研究员们的调节,这些图案越来越精细,最后出现了类似于微缩的镜头画面。
“不错,不过要结合那些克隆眼球进行测试。”
李秋荣微微点头:“我们计划下个月开始进行结合实验。”
江淼想了想,便提醒道:“如果复合功能的克隆眼球难以实现,可以考虑多眼球并用的方案,反正克隆眼球可以做得比较小,将几种克隆眼球集成起来,然后通过切换模式的方式,说不定可以尽快拿出一个实用产品。”
他这样说,当然不是因为自己内心着急,而是考虑到王砺锋那边的压力,毕竟对方推动这个项目,之前可是遇到了不少阻力,尽快拿出一个实用成果,可以减少一下王砺锋受到的压力。
李秋荣信心满满地保证道:“老板,请您放心,我们有信心在今年年底拿出一个有实用性的成果。”
对于这一点,江淼倒是没有怀疑。
主要是不需要植入人体这一点,就减少了很大的难度。
这让研究人员可以尽情地改造生物,并不需要担心出现伦理问题。
目前的第一版方案。
就是设计一个头盔型的生物辅助系统,其功能也比较简单。
头盔的骨骼由高强度硅泡沫材料制造,然后填充高能量利用率的人造植物细胞、能量储存细胞,这些设计的功能是防护、光合供能、生物储能。
然后头盔还带有专门的定制生物器官,比如多功能眼镜。
多功能眼镜的骨架是硅泡沫材料,上面集成多种功能的克隆眼球,每一个眼球大概就比苍蝇大一点,可以将多个红外眼、磁场眼、望远眼集成在上面,然后通过神经系统连接变色细胞薄膜制造的镜片上。
这样一来,植物细胞通过光合作用供应能量,功能器官则提供各种功能,让这一套生物辅助系统设备,初步具备实用性。
一旁的王砺锋这几个月,也一直在关注着研究进度。
他从实验室的报告之中,可以总结出生物辅助系统的几个优点。
其一,那就是高度自持能力,如果只是单纯考虑一些低能耗的辅助功能,比如红外眼、磁场眼之类,这套生物设备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提供额外的能源补充。
其二,生物辅助系统的使用寿命非常漫长,可以达到十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