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则是抗电磁干扰。
其四,生物设备容易小型化。
其五,容易生产。
这个最后的容易生产,是一种相对概念。
生物设备的容易生产,主要体现在可以在持有母本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克隆的方式大量复制,而其原材料就是各种蛋白质、糖、淀粉、纤维素、油脂、维生素和矿物质。
以目前海陆丰集团掌握的生物技术,生产生物设备的各种原材料,都可以通过室内农场进行生产。
这比起电子设备、机械设备的生产,其生产链条缩短了很多。
比如电子设备,其全套生产流程太复杂了,还需要非常多精密仪器和高净度的无尘车间,各种原材料的要求也非常苛刻。
电子设备的生产一旦哪一个环节出问题,要在短时间内进行补救,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从某种程度来讲,生物设备是一种生产条件相对比较低的设备,比较符合核战环境下使用,也适合在末日环境下使用。
生物辅助头盔只是捷胜镇医学研究中心的第一个产品,以后肯定会研究其他生物辅助设备。
但生物辅助头盔比较容易研究,各种技术也都差不多凑齐了,这也是江淼一开始选择该方向的原因。
其实生物辅助设备还另一个优点,那就是生物有很多功能,是目前机械无法替代的。
比如生物辅助头盔的磁场眼。
这东西的灵感来自于鸟类的眼睛,一部分鸟类的眼睛,是可以看到磁感线的。
也就是说,不少鸟类其实是可以看到磁场的。
比如鸽子、燕子、大雁之类,这些有远距离迁徙的鸟类,它们之所以可以年复一年的跨越几千公里进行迁徙,这不仅仅靠基因遗传的下来生物记忆,还有可以依靠磁场进行定位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人类本身是不掌握的。
同时人类目前的各种机器,也很难进行复刻。
虽然人类可以通过外太空的人造卫星,探测到地球的磁场,但人造卫星探测到的磁场数据,通过各种分析之后,才勉强可以作为科研参考,很难用在日常工作上。
更何况人造卫星的磁场数据,如果要发送给个人使用,需要经过通信系统的传递,这就存在被干扰和屏蔽的风险。
就算是可以使用,其随身携带的设备也很难做得很小。
生物设备在小型化方面,和特殊功能上,确实拥有先天性优势。
比如在信息素探测方面,生物方向的设备和机械方向的设备,两者的大小和精度,有可能存在好几个量级的差别。
在李秋荣带领下,江淼和王砺锋在基地内逛了一圈。
然后几人在基地的一间办公室坐下来。
“老王,上一次我提的那个问题,你们讨论得怎样?”
王砺锋先是一愣,随即便想起来江淼说的那件事,只见他眉头一皱:“江院士,你之前的提醒,我们研究之后,确实觉得其中的风险非常大,但我们内部的分歧也非常大。”
李秋荣默不作声地给两人倒茶,并没有开口插话。
“人工智能的风险,我想你们应该非常清楚,现在的AI技术进步太快了,很多AI已经到了中级人工智能的范畴。”
王砺锋头疼地解释道:“我对此也是非常担忧,但有人觉得不能因噎废食。”
“不能因噎废食,不代表放任不管,比如现在很多私营企业都在搞AI,我们很难把握他们的具体进度,一旦他们搞出强人工智能,又控制不住,让强人工智能逃入互联网中,后果将不堪设想。”
“您的意思是?”
江淼说出自己的一些想法:“要对于所有参与AI技术研发的企业、研究机构,进行全面监管,如果中级人工智能可以满足生产生活的要求,那就尽可能不推动高级人工智能的研发。”
“这样吗?这可以考虑。”王砺锋思考着。
“另外,我建议从现在开始,要开始进行物理隔离的准备,虽然我这样提议有点逆潮流,但是我们不能将希望寄托在强人工智能不会诞生上,而是要以一旦强人工智能诞生了,并且失控了,进行全面的准备。”
王砺锋从江淼的言语中,听出了浓烈的不安和提防,他眉头紧锁着问道:“江院士您的意思是未来出现强人工智能的概率非常大?”
“老王,你知道今年亚洲联合体在科研方面的投入是多少钱吗?”
“…”王砺锋回忆了一下,突然他额头上冷汗直冒。
“看来你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
王砺锋站起来,在两人面前来回走动着,脸上越发纠结和凝重。
他被江淼这一提醒,才惊醒过来。
要知道白金时代和黄金时代的科研投入,差别实在是太多了,虽然这么多资金资源的投入,不一定都可以结出成果,但只要有百分之一的项目获得成果,那都是一个极其可怕的数量。
也就是说,现在亚洲联合体已经处于科技大爆发的前夜。
那些资金资源被科研人员转化为相关成果,大概只需要五到十五年左右。
从2028年开始计算,今年就是白金时代的第三年,距离出现成果井喷的五年之期,也就只剩两年半左右。
王砺锋和其他同事在讨论人工智能威胁的时候,其代入的科技发展速度,其实黄金时代后期的数据,这和白金时代的数据存在天壤之别。
当他将目前的科研资金投入数据,代入到相关模型之后,发现以前预估的强人工智能出现时间预测点,可能要提前二十年左右。
之前他们预测强人工智能可能会在2060年前后诞生。
现在这个时间点,则是2040年前后。
而今年是2030年,只剩下不到10年。
这下子,王砺锋真的坐不住了。
此时此刻他甚至比江淼还警惕人工智能的威胁。
他郑重其事地看向江淼:“江院士,非常感谢您的提醒,我会尽快回去重新研究这件事。”
江淼目光深邃地凝视着王砺锋:“不用客气,我虽然是一个科学家,但是首先我也是一个人类,现在的科技发展速度太快了,我也不想看到有一天人类被自己的造物毁灭。”
王砺锋沉重地握紧拳头:“现在的人工智能非常有必要进行限制,同时非常有必要采用物理隔离手段,类似于电网系统、工业生产场所、交通系统,不能继续推动联网了,要是万一出现不可控因素,我们可能会被打得措手不及。”
两人讨论了一会。
王砺锋便急匆匆告辞,然后马不停蹄赶回京城。
第364章 去往彼乡的航班
2030年,6月11日。
南半球的澳洲东南,悉尼。
一架波音客机从空中缓缓着陆在机场的跑道上。
从机场出来,高文·范一家人拉着行李箱。
外面阴雨绵绵,气温在十七八摄氏度间,不大不小的西风,吹拂着一家人的脸庞和发梢。
小女儿吉娜从夏天的尼德兰,来到冬天的悉尼,也不由自主地紧了紧羽绒服:“爸爸,我们以后就要住这里吗?”
高文打着伞,温柔地摸了摸女儿淡金色的卷发:“是的,小吉娜。”
叫了出租车,一家人先前往之前购买的房子,妻子已经在上个月提前过来,购买了房子和处理一些事情。
他们购买的房子并不在悉尼老区,而是悉尼西新区,位于悉尼老城区与奥兰治城之间。
一个多小时后,从机场离开的高文一家,便抵达了悉尼西新区。
看着车窗外的城市,高文也露出一丝惊讶。
开出租车的棕色皮肤司机,用翻译器好奇地问道:“高文先生是过来旅游的吗?”
“不,我是过来定居的。”
“哦?欧洲过来这边定居的人还真比较少见。”出租车司机一脸诧异,同时轻轻打了一下方向盘,拐向另一条街道。
高文有点不解地问道:“这边很少欧洲人过来吗?”
“西新区的亚裔比较多,去年澳洲对亚洲联合体开放移民签证之后,很多亚洲移民都集中在这边。”
闻言,高文眉头一皱,心里面也不由自主地担忧起来:“那我们白人入住西新区会不会有什么麻烦?”
“那倒不用担心。”司机摇摇头:“这边也有不少白人,就是饮食习惯之类,看你们可不可以接受了。”
“只是饮食习惯吗?”
“嗯。”
“那我就放心了,我对于亚洲的饮食习惯还可以接受。”高文暗自松了一口气。
“那就祝您生活愉快。”
“这边现在有多少人?”
“这边?嗯…大概十几万吧!”
在一问一答中,出租车已经来到一个小区门口。
告别出租车司机,高文拉着小女儿吉娜的手,大女儿安娜、老二马库斯,则各自拉着自己的行李箱,跟在他后面。
一番询问下,终于来到了老婆提前购买的房子,一套150平方米的房子,还带有500平方米的阳台绿地。
这一看就知道是采用赛里斯工艺和设计理念的新型住宅。
叮咚…
随着大门打开。
“好久不见!亲爱的!”
“珍妮。”
高文和珍妮轻轻亲了一下对方的脸颊。
然后珍妮便接过丈夫的行李箱,看向三个孩子:“进来吧!孩子们,我已经准备好了午餐。”
“太好了,妈妈。”
“妈妈,吃什么东西?”
“我要吃炸鸡。”
珍妮将几个孩子安排在三个房间,然后才带着他们上桌吃饭。
餐桌上,都是用锡箔纸包裹着的一次性铝箔盒,珍妮一边扯开锡箔纸,一边笑着说道:
“这些都是我在附近中餐馆定的菜,这些天我一直忙着购买家具和清洁房子,就一直吃外卖,他们家的饭菜还不错。”
打开锡箔纸后,六个盒子的菜也露出庐山真面目,分别是:宫保鸡丁、手撕包菜、湿炒牛肉、白斩鸡、蒲烧鳗鱼、虎皮青椒。
紧接着,珍妮又从烤箱拿出三盒海鲜炒饭,将炒饭分成五份,一家五口一人一份。
“呜~好烫…”
珍妮板着脸训斥起儿子马库斯“马库斯,你慢点吃,吃太烫对口腔不好。”
“呃…好的,妈妈。”马库斯慢了下来,用勺子和叉子慢慢吃着。
哧!高文打开一瓶易拉罐啤酒,喝了一口:“呼…珍妮,你怎么选择这边的房子?我听说这边都是亚裔。”
“当然是因为这边是新区呀!如果是老区,基础设施太老了,而且价格还没有太多优惠,我们预算有限呀!”
“这边的房价是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