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了一切 第225节

  但是江淼却明白,生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北极甜虾之所以生活在深度100∽600米的海水,那是因为它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而这种习惯是可以改变的。

  只要光照、水温符合,100米深度的水压,并不是不能改变。

  特别是北极甜虾在海水深度的区间,本来就是100∽600米,上下水压差别近5∽6倍,这本身就说明北极甜虾的身体机制之中,就含有可以调节水压的能力。

  江淼通过干扰其体液的无机盐浓度,加上其他养分的诱导,保证了这些北极甜虾虾苗可以生活在水深15∽20米的水层之中。

  “这个池养殖了多久?”

  “老板,这是第一批投苗的北极甜虾,目前已经过去了12天。”养殖小组长拘谨地回答道。

  “不错。”江淼一眼就看出这些北极甜虾被照顾得很好。

  比起自然环境下,至少需要两三年才可以上市的生长周期,在这里的人工养殖场中,这些北极甜虾只需要半年左右,就可以生长到14∽18克的上市标准。

  江淼看向另一个水下摄像头的画面。

  画面之中,是一大片帝王蟹幼蟹,它们栖息在不锈钢网格板上方,即10米以上的水层。

  此时它们还非常小,只比手指头大一点。

  通常自然环境下,帝王蟹需要8∽12年才会生长到3∽4公斤的上市阶段。

  但人工养殖却不需要,在这个养殖场内,它们有最佳的栖息水温、光照、海水盐度、不需要经常跑来跑去,加上吃最适合的饲料,只需要18个月左右,就可以生长到2~2.5公斤,28个月左右就可以生长到3∽3.3公斤。

  在此期间,即第12个月,就会开始第一次换壳;第24个月,开始第二次换壳,同时也代表帝王蟹进入性成熟阶段,这个时候如果再养殖4个月,期间通过调整饲料和水温,打断这些帝王蟹的繁殖,就会让这些帝王蟹体重猛然飙升,很快达到上市标准。

  如果不打断帝王蟹的繁殖,那只需要按部就班养殖多8个月,这些帝王蟹就会开始产卵。

  其实养殖这些帝王蟹,不过是顺带的。

  这些超低温养殖池因为要养殖北极甜虾,但北极甜虾不能适应15米以上的水深,为了避免浪费掉这一部分空间,就用来养殖帝王蟹。

  毕竟比起半年收一次的北极甜虾,帝王蟹的生长周期还是相对比较缓慢,需要28个月才可以达到上市标准。

  而根据目前的养殖情况,一亩超低温水池,一次亩产为3000公斤左右的北极甜虾,一年生产6000公斤。

  当前北极甜虾进口到岸价为每公斤30∽50块钱,按30块钱每公斤计算,年亩产值为18万元。

  帝王蟹虽然贵,但它的生长周期太长了,而且饲料成本不低,养殖密度也比不上北极甜虾。

  毕竟帝王蟹有自相残杀的习性,养殖密度太高,它们很容易自相残杀,从而导致大规模减产。

  为了避免帝王蟹自相残杀,只能采用双层不锈钢网格,隔出上下两层,才勉强增加了一倍的养殖密度,而且必须每隔半年给它们更换一次养殖池,调整它们在水里面的养殖密度。

  一龄的帝王蟹养殖密度,就必须保证3个平方米的活动表面,一亩养殖池的一层,最多只能养殖222只帝王蟹,两层就是最多444只。

  收蟹时,这些帝王蟹单体就3公斤出头,亩产1332公斤左右。

  哪怕是这几年帝王蟹价格不崩盘,维持在每公斤400块钱的价格,亩产值为53万左右,平均每年亩产值22万,就比北极甜虾高几万块钱。

  问题是帝王蟹每公斤400块钱的价格,是明显虚高的,还有这几年极端天气的影响,导致帝王蟹大面积减产,才有这么高的价值。

  当然,对于海陆丰公司而言,反正也是废物利用。

  养殖帝王蟹和北极甜虾,都是为了增加养殖池的综合效益。

  哪怕是帝王蟹价格跌到了有100块钱一公斤,对于海陆丰公司也是有利可图的。

  建设如此大面积的高标准、冷水养殖场,江淼自然要挑选那些高价值的水产品进行养殖,普通鱼虾根本收不回成本。

第211章 特优级

  从陆丰养殖基地返回。

  江淼顺路考察一下马宫镇盐町养殖场的情况。

  作为海陆丰公司的发家之地,这里的700亩养殖场,在半年前进行了一次升级改造,主要是将500亩露天鱼塘的的池底和池壁,进行了全面硬化,那200亩室内养殖场还是维持原来的状态。

  不过随着鳗鱼繁殖技术的再次突破,目前鳗鱼育苗区域,已经被缩小到只剩下10亩室内养殖场。

  其他空闲出来的露天鱼塘、室内养殖场,都用来搞其他水产品的养殖。

  露天养殖区1片。

  负责该养殖片的片长林永公正在拘谨地向他介绍着1片的养殖情况,此人是盐町本村人,之前一直在养殖生蚝,去年六月份被招聘成为该养殖片的片长。

  “老板,100亩生蚝都是三倍体生蚝,由于我们第一批投苗的蚝仔比较大,目前已经达到了上市标准。”

  看着蚝塘之中,一大片石柱上,生长了一大堆生蚝,江淼通过鉴定面板,看到了这些生蚝的肉质详细情况。

  林永公已经下去,撬了十几个生蚝上来。

  柯勇帮忙用小刀撬开蚝壳,露出里面乳白的蚝肉,蚝肉并不算太大,大概就三手指并拢那么大。

  江淼倒是没有忌讳,拿起一个敲好的生蚝,一口闷下去。

  入口滑嫩,先是微微的海腥味,紧接着便是甜鲜,嚼了几口,非常脆爽,蚝肉毫不费劲就被嚼烂,没有那种橡皮筋一样的韧劲。

  而柯勇等人喜欢吃生蚝的人,也各自吃了一个。

  “这个味道?”

  “比我之前吃过的国内生蚝好吃很多,几乎进口的几种顶级生蚝差不多。”

  “确实不错。”

  “很鲜甜。”

  作为在海边讨生活几十年的林永公等人,加上以前家里面有养殖生蚝,他们自然知道本地普通生蚝的味道。

  本地生蚝养殖户追求的肥大,但养殖场都是土塘养殖,这种养殖方式无可避免一个问题,那就是生蚝会吸入土塘底部的淤泥。

  同时养殖户要么直接抽海水养殖,或者直接依靠涨潮进行换水,这种情况,就非常考验周边的海水质量了。

  显然长沙湾附近的海水质量是达不到优质的,毕竟这里是河口海域,从河流带下来的污染物,肯定会或多或少污染这些海水,因此这里的普通养殖生蚝,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重金属问题。

  这也是之前汕美专门整改了梅陇镇、可塘镇的金银器、镀金镀银、珠宝加工产业的重要原因,那就是这些产业就在长沙湾上游河道上,将大量污染物排入了长沙湾。

  现在哪怕是经过整改,长沙湾入海口的水质仍然一般,这是很多河流入海口海域的先天性问题,特别是河流周边的工业越发达,入海口水质就越差。

  为了保证盐町养殖场的养殖水安全,公司陆续投资建设了好几套专门的海水净化装置,专门去除天然海水之中的重金属、污染物。

  而作为可以生食的生蚝养殖场,水体质量是时刻处于监控状态,喂养的饲料和水藻也是精挑细选的,就是为了保证这些生蚝不会被污染,无论是重金属污染,还是微生物污染,都不允许出现。

  甚至还包括了微塑料污染,都在海水过滤和净化,以及饲料、水藻遴选过程中,进行了严格限定。

  这种级别的生蚝,海陆丰公司会使用特别的标签,即“特优级”。

  目前海陆丰公司的产品有两个标签,一个是“特级”,另一个就是“特优级”。

  其中特优级,代表的含义就是特级之中的优秀品质,即优中选优。

  要达到特优级,必须在重金属残留、农药残留、微生物污染、微塑料残留上达到严格限定范围内,同时还要求风味、口感、外观,也要达到此类产品的最佳状态。

  江淼咽下蚝肉之后,放下蚝壳:“永公,这批生蚝可以采收了吧?”

  “差不多了,就看专营店那边的安排。”林永公点了点头。

  江淼知道要售卖高级水产品,必不可少的东西,就是水族箱和专业的水产品活体运输车辆。

  水族箱方面,那些面积比较大的专营店,和近期陆续开业的6家仓储超市,都已经配备了专业的水族箱和配套设施。

  而水产品活体运输车,目前只有8辆,显然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8辆专业运输车是远远不够的,物流事业部已经让采购部加紧采购。

  江淼洗了洗手:“这一亩蚝塘,估计可以达到亩产1.6万公斤,产量还可以。”

  对于这一点,养殖过生蚝的林永公一清二楚:“我们采用了高标准的管理技术,必须控制养殖密度,不然会影响生蚝质量。”

  如果不采用高标准管理,那一亩甚至可以亩产2.5∽3万公斤。

  别看亩产上万公斤,实际上去掉壳之后,就3200公斤左右的蚝肉,壳肉比为4:1。

  江淼问了一下黎子轩:“子轩,市场调研部给这个生蚝的定价是多少?”

  黎子轩赶紧翻了翻手机的备忘录,才抬起头来回道:“老板,是每公斤100块钱。”

  “100块钱?还可以,对了这个生蚝有名字吗?”

  黎子轩看了一下手机:“就叫汕美特优级生蚝。”

  江淼摇摇头:“太普通了,而且汕美这个地区太广泛了,不能使用这个名字。”

  他思考了一会,吩咐道:“你给市场调研部传达一下,将这个生蚝的商品名改为盐町生蚝,加上特优级标签。”

  “好的,老板。”黎子轩迅速在手机备忘录上记录下这件事。

  这种顶级生蚝,自然要搞一个区域限制,如果使用之前的汕美生蚝,那汕美其他地方的养殖户,也可以说自己的生蚝是汕美生蚝,毕竟这种市级名词是不能申请专利商标的。

  江淼又想起一件事:“永公,你这几天有空去找一下你们村的村委会,让他们成立一个生蚝养殖合作社。”

  虽然林永公心里面非常高兴,老板还是关心本地村民的,不过他还是提醒道:“老板,我们这个技术条件太高,普通村民承受不了这种养殖成本。”

  “所以才让他们成立生蚝养殖合作社,统一规划好蚝塘,然后由公司帮他们采购和建设一个海水净化站,加上公司出售的特种饲料,就可以养殖好生蚝,既然我用了盐町这个名头,就应该让当地村民一起养殖。”

  “没问题,我相信村委会一定会全力配合的。”林永公笑着点了点头。

  江淼也是考虑到管理问题,加上周围已经没有多少鱼塘可以租了,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必须拉上周边的村民。

  至于隔壁镇的晨洲村,他们那边的生蚝养殖养殖规模非常庞大,生蚝水上养殖面积达12平方公里,约1.8万亩,生蚝年产量高达1.8万吨。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晨洲村养殖生蚝的技术相当落后,1.8万亩养殖面积,才年产1.8万吨,平均亩产就1000公斤左右。

  如果按照海陆丰公司的技术,1.8万亩养殖面积,哪怕是从小苗开始养殖(养殖周期需要9∽11个月),每年差不多可以生产36万吨生蚝。

  这就是技术的碾压。

  而且盐町生蚝的质量是可生食级别的高标准生蚝。

  尽管两者的蚝种是一样的,但是养殖技术和养殖条件的差异,给两者的价值带来了天差地别。

  不过这个产能绝对是过剩的。

  江淼不会允许如此大面积养殖,毕竟盐町生蚝每公斤100块钱的价格,属于偏高一档的产品。

  盐町养殖场100亩蚝塘,加上盐町村一千多亩蚝塘,平均每年可以生产2.4万吨生蚝,即2400万公斤,这差不多已经满足国内的生蚝爱好者需求了。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生食生蚝的。

  一旦产能扩得太大,很容易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到时候反而得不偿失。

  不过除了盐町生蚝之外,盐町养殖场还有其他水产品。

  比如此时江淼正在查看的南美白对虾。

  以及不远处的中华绒鳌蟹(大闸蟹)、罗氏虾、青蟹和新对虾。

  高标准养殖条件下,这些水产品的质量都非常好,全部属于特优产品。

  江淼老家的新乡那边,已经在前段时间,组建了一个对虾养殖合作社,专门给海陆丰公司养殖白对虾。

  这是海陆丰公司正在推动的一村一品计划。

  晨洲村那边的情况则比较复杂,不少养殖户不愿意改变传统养殖方式,他们内部分歧比较大。

  因此江淼也没有勉强,只能在盐町村、新乡、浪清村这三个地方先推动一村一品计划的落实。

  盐町村养殖盐町生蚝、浪清村养殖青蟹、新乡养殖白对虾,这些村的养殖面积都在上千亩左右。

  江淼看着网兜里,活蹦乱跳的白对虾,在鉴定面板的数据之中,这些白对虾的质量非常好。

  由于水质和食物被严格管控,让它们体内的重金属积累非常少,各项重金属含量只有普通白对虾的百分之一不到。

首节 上一节 225/4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