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动画系导演 第309节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旁边,高适已经看呆了,他的眼前甚至出现了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意象。

  “妙啊,真妙啊!真是大才!”

  高适激动不已,像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直夸这首诗写得太好了。

  “崔公子又年轻,又俊秀,出身又好,又那么有才华……”

  店小二又夸赞起崔颢来。

  李白手握狼毫笔,此时怎么也无从下笔,气得一把将笔扔了,随后愤而离去。

  这时,有旁人嘲笑,说:“哈哈哈,哪里来的两个蠢材,年幼无知,也能理解,就是两个蠢材!”

  高适则盯着崔颢题的这块诗板,独自看了好久好久。

  这段剧情,看得所有观众都愣住了,说不出话来。

  在他们那粗略的认知里,李白是诗仙,写诗天下无人能比,不管走到哪里,只要一说到写诗就该是他装逼的时候了。

  然而,崔颢题的《黄鹤楼》一出场,顿时镇住了所有人。

第337章 诗人不幸诗家幸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名气之大,哪怕是九年义务教育漏网之鱼也多少听过几回,没想到竟然会出现在这里,和李白联动了起来。

  听店小二说,这首诗是崔颢前年题的,而且崔颢还不满二十岁,又是出身六大世家之首。

  这一刻,很多观众都非常能理解李白的心情。

  有崔颢的这首诗镇楼,哪怕才华横溢如李白,也难以写出一首能与之相媲美的诗来。

  “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啊,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名气大得吓人,我都能背下来。”

  “想不到李白和崔颢还有这么一段故事,别说,挺有意思啊!”

  “哇喔,这就是大唐盛世吗,强如诗仙李白,也有提笔难下的时候?”

  “这个高适貌似也是一位非常出名的诗人吧,他写过什么诗来着?”

  “这个时期的大唐,大街上一棒子下去能砸晕好几个诗人,哪个不是才华横溢意气风发呢?”

  “啧啧,还真是天下英雄如过江之鲫……”

  影厅里,观众们逐渐体会到这部《长安三万里》的韵味之所在了。

  当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和诗作从枯燥的史书记载中活了过来,一一在影片中登场,诗人与诗人之间产生互动与关连,呈现出诗人的生活环境,以及一部诗作的创作源头,这种震撼是无可取代的。

  就好比在江夏黄鹤楼这一段戏,李白和崔颢虽然没有见面,但却通过一首诗进行了交流,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互动。

  经典的诗作所带给人们的感动是亘古不变的。

  哪怕一千多年过去了,我们如今读到崔颢的《黄鹤楼》,仍旧会感叹这首诗写得是多么精妙绝伦,正如一千多年前,李白和高适站在黄鹤楼看着这块诗板时所思所想一样。

  这种感动传递一千多年,丝毫未见减弱,或许,这就是《长安三万里》想要表达的主题吧。

  “看到这里,忽然让我想起了很多小学和初中时候学过的唐诗……”

  唐焉轻咬嘴唇,她逐渐意识到,这部《长安三万里》好像并不只是想要给小孩子科普唐朝诗人诗作那么简单。

  实际上,就算是学过唐诗三百首的成年人,对大唐盛世的诗人们又有多少了解呢?

  “我也是。”

  刘亦非点了点头,她小时候对于语文课本的记忆也被唤醒了。

  哪怕是历史小白,看到这里也清楚了,大唐时期,人们很看重出身。

  而崔颢,无疑全方位碾压了李白和高适。

  影片里,李白和高适离开黄鹤楼后,两人开始告别,一个西去长安,一个东返扬州。

  李白立下一年之约,邀请高适一年后来扬州再聚首,随着念着《扶风豪士歌》泛舟而去。

  “高三十五,你心中的一团锦绣,终有脱口而出的一日!”

  临别之际,李白站在船头上对着高适大喊。

  之后,高适来到长安,看见了繁花似锦的长安城,还偶遇了正要去参加科考的常建。

  这位叫常建的诗人,写过一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其中一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非常出名。

  不过在影片中,常建也仅仅只有一个几秒钟的镜头罢了。

  这里把王昌龄、常建等大诗人参加科考的状态描绘得相对笨拙,略带喜感,是为后文高适与李白的境遇做铺垫。

  在盛唐,有才华者不稀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天下英雄如过江之鲫。

  高适在长安投奔无门,只因为,长安人的心中,高家早已败落了。

  一身武艺的高适万没想到,自己的高家枪没能上阵杀敌,却成了在街头咋耍的把式。

  岐王府夜宴玉真公主,“唐代乐圣”李龟年化身艺人经纪,要高适好好准备,只要晚上博得公主好感就有可能被举荐入朝。

  高适心不在焉之际,听见了隔壁歌姬唱的《采莲曲》。

  夜宴表演,在乐圣李龟年的击鼓伴奏下,高适拼尽全力枪法出神,但在只喜欢书画歌舞的玉真公主眼里,他不过一介莽夫。

  玉真公主的评价是:“有些吓人。”

  “额,这是上阵杀敌的了不起枪法……”

  旁边,岐王努力解释,可惜,并没有什么卵用。

  有临阵杀敌之勇却因无法取悦一个贵妇而遭受奚落,这就是盛世的暗面。

  奈何生活在这暗影中的才子,远不止高适一人。

  在后台,高适遇见了嘻嘻哈哈的少年杜甫。

  “鄙姓杜,单名一个甫,杜甫,京兆人士。”

  当杜甫报出名号,影厅里,观众们都很是激动,景恬甚至说出了诗圣的名号。

  在杜甫介绍下,高适看见了诗画双绝的王维也在夜宴中抚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我听说他诗画具妙,没想到琴技也这么高超!”

  高适自然听说过王维的大名,此刻对于王维很是敬仰。

  少年时期的杜甫古灵精怪,给观众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甚至还在这里留下了一句很凡尔赛的话,他说:“可是写诗,人人都会啊。”

  这,其实是实话,盛唐时期,随便在大街上拎一个出来都会写诗。

  虽说有些夸张,却也侧面反映出盛唐是何等的辉煌,除了地大物博物产丰饶,遍地都是才华横溢的诗人。

  次日,年轻的高适鼓起勇气,从歌姬口中打听出了那首《采莲曲》是李白所作。

  自此,高适想通了一件事,王维和李白他们是对的,无名之辈不该来长安,他应该先去外郡,成名之后再来长安发扬光大。

  高适准备回乡,不过,回乡之前,他来到了扬州,来赴李白的一年之约。

  “一年之约,决不食言。”

  “啊?什么一年之约?”

  可见了面,李白却完全不记得当年的约定。

  此时,李白旁边还跟着一个男扮女装的裴十二,她是一名剑客。

  李白以救人之名,邀高适一同夜入民宅,不曾想大动干戈,抢出的却是一个舞姬。

  烟花三月,千金买笑,放歌纵酒,青春作伴。

  “青春已复过,白日忽相催。”

  “但恐荷花晚,令人意已摧。”

  李白在船上击鼓吟诗,另一条船上,舞姬则翩翩起舞,两岸桃花连片盛开,飘落的花瓣随着流水冲走。

  这一幕,美到令人窒息,是独属于盛唐时期的浪漫,李白沉醉其中,醉生梦死。

  裴府夜宴,高适第一个撞见的是草书书圣张旭,这里,张旭因为看了裴旻舞剑便得了书法之道。

  “以兄这等才华,要消耗在这夜夜笙歌之中吗?大丈夫,当……报效国家,建功立业!”

  夜宴结束后,当李白和裴十二还要继续到风月场所饮酒时,一直压抑的高适终于爆发。

  看着高适自负大才,沉默寡言的裴十二提出要和高适比武。

  正可谓,人面桃花映荷塘,曼舞红缨斗银霜,枪似游龙剑如燕,凌波微步月堂皇,但见黄龙破天罡,精卫百转化柔肠。

  在月光下,裴十二和高适的打斗非常精彩,旁边有梨花花瓣飘落,堪称美轮美奂。

  最终,裴十二的剑以柔克刚破了高适的高家枪。

  裴十二虽然赢了,但她接着所说的话才令人潸然感叹,只见她说道:

  “我父亲剑法高明,军功卓著,可是当下是李林甫为相,他只想提拔藩将牵制汉家世族,我父亲他就算有再高的剑法才华,也只能在扬州家中舞剑为人一乐。”

  “裴家所有子侄,只有我,尽得了裴家的剑法真传,可是,我是一个女子,才华,报国无门,一个女子的才华呢?”

  裴十二走到桥上,月光下,她摘下发冠,露出一头长发,表明女儿身。

  高适被震惊得无以复加,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梨花醉春色,碧溪弹夜弦。”

  “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

  裴十二在月光下漫步吟诗,伸手接住飘落的梨花花瓣。

  这一段,浪漫至极,意境达到了巅峰,看得无数观众为之动容。

  裴十二的悲剧,侧面反映出了李白为何终日醉生梦死,大环境如此,空有一身才华却无用武之地,不摆烂又能怎样呢?

  权贵的舞台上,普通人的才华再高,也不过是助兴的节目。

  读懂了这时代的悲歌,高适的心通透了,言语自然也就顺畅了。

  “高适才学不够,武艺不精,我要回乡去勤读苦练,直到有一天我准备好了,终有我大展身手的一日!”

  “大鹏终有直击云天的一日!”李白和高适告别,“高三十五,你方才突然不口吃了!”

  自此,扬州一别,故事进入到了第二阶段。

  现实时间线里,军情愈加危急,吐蕃大军全军出云山城,向泸水关而来。

  程公公有些急了,高适反而从容了,叫程公公坐下继续聊。

首节 上一节 309/3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