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故乡梁园的高适读书习武,日夜勤奋。
几年后,村民抓到一个贼,自称是高适好友。
高适定睛一看,竟然是李白,他洒脱依旧,刚一照面就再次拉着高适操练起相扑之术。
而高适的技艺大有精进,李白已不是对手。
晚上,两人于月下对饮,李白吟唱道:“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
这是高适所写的一首诗其中一句,没想到李白居然听说过,说明这些年高适不止武艺增长,诗作也在民间小有名气了。
反观李白,父亲去世,家财散尽,被同宗赶出家门,流落异乡,可谓十分悲惨。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皎洁的月光从窗户照了进来,李白手握酒杯,吟诵了一首诗,尤其是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他差点忍不住痛哭起来。
这首《静夜思》大家都熟,连小学生都会背,但放在此处,从李白的口中吟诵出来,一些观众潸然泪下。
“这一刻,我好像才明白了这首《静夜思》想要表达的情感……”
唐焉红了眼眶,多么简单的一首诗啊,其所蕴含的情感也是多么的质朴。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前怎么没发现这首诗如此感人呢?
“同样一首诗,换个处境,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刘亦非轻轻搓了搓手臂,李白吟诵《静夜思》这一段剧情,看得她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若是换一首没听过的诗,反而还没有这种效果。
正是因为《静夜思》大家在小学时候就学过,那种熟悉感造就了固有印象,而此时,对《静夜思》的固有印象受到了这部影片的二次重塑。
在重塑过程中,每个人所受到的情感冲击都是不同的,感悟也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此刻,影厅里,有人为之落泪,有人嘴巴微张,有人怅然若失,有人喟然长叹……
“没想到李白的生平这么惨!”
热芭开口,她印象中,李白的诗歌都是非常洒脱非常豪迈的。
像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她以前以为李白的人生都是一帆风顺平步青云,如今,结合李白的际遇,再去读他的诗,又有了不同的感悟。
“这部影片,小朋友看还真体会不到其中滋味!”
北影动画学院的胡院长说道,《长安三万里》这部片子适合有一定人生阅历的人看,才看得懂。
“是啊,别看是一些语文课本上教过的诗句,实际上每一句诗里面所蕴含的情感,不是你会背诵就能理解得了的。”
李院长深表赞同,就好比一首《静夜思》,人在不同的阶段读到,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影片中,李白和高适把酒言欢之后,坦言自己要入赘名门,安陆许家。
李白做赘婿,高适第一个看不过去,极力反对。
李白决定去咨询最尊敬的一位朋友的意见,正是孟浩然。
两人追至黄鹤楼,孟浩然给出了同意的意见,李白在此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里,李白问店小二,我这几句绝句,写得比崔颢的怎么样?
店小二表示,写得好是好,可是你这首诗才四句,人家崔公子那是八句。
气得李白质问店小二,诗的好坏与句子多少有关系吗?
李白去找高适询问这首诗,却发现高适已经离开了,只在桌子上留下了一个“否”字,意思自己不赞成李白入赘。
高适不辞而别,毅然投军,一代边塞诗人的戎马生涯就此开始。
……
在蓟州边关,高适执意不做文官,要上前线。
在打赌中,他使用熟练的相扑之术战胜了人高马大的同僚后,他如愿成为一支马队的队正。
这个官可以理解为前线侦查连的连长。
蓟州一年,高适没有写一首诗,他兢兢业业履行着军人保家卫国的职责。
然而,在一次行动中,他所率领的队伍中了契丹敌军的埋伏,并因为上级指挥的失误,延误战机,高适的马队伤亡惨重。
好不容易撤回营地,一看,营地的守将却歌舞升平,美酒美人作伴。
高适的报国之心又被一瓢冷水浇灌。
“高三十五,蓟州军,不是你该久留的地方,回乡吧。”篝火旁,同僚劝他。
回乡途中的驿站,高适看到了须发皆白,却不得不继续远征的老兵。
回想一年军旅的见闻,心有所触,高适不禁又拿起了愤懑的笔,在诗板上写下一首诗。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
这,正是高适写的乐府诗旧题《燕歌行》,字里行间满是民族矛盾,鞭策弊端和人民的苦难。
以今比古,诗歌就是大唐的新闻媒体,高适既是训练有素的战士,又是一个优秀的战地记者。
入夜,李白突然造访。
诗仙到处,必有诗吟,李白吟唱出了高适所写的《燕歌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这都是会流传千古的好句啊!”
李白大赞高适的诗,当初那个口吃青年心中的一团锦绣终于脱口而出了。
夜里,两人围着火炉促膝长谈。
高适得知,李白入赘许家不久后岳父便去世了,遭到本族排挤的李白与丹丘生游历问道一段时间后投奔了幽州军营。
李白在幽州军营发现安禄山有谋反之心,遂遭追杀,逃亡至此偶遇高适。
二人正商议如何上报朝廷,此时郭子仪却暗中现身。
郭子仪作为一个真正的军人,一语点醒了两个略有公职的诗人,他说道:
“安禄山之心,边关人尽皆知,但是李林甫要安禄山史思明这些藩将做臂膀,圣上呢,年纪大了,不想多生事端,报了还不如不报呢!”
还没来得及问清楚郭子仪为什么戴着镣铐,屋外的追兵就已赶到。
郭子仪挺身而出,一夫当关,用过人的胆识,借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的威名吓走了前来杀李白的一群蒙面人。
危机解除后,高适和李白想办法解救因军务失职即将被哥舒翰斩首的郭子仪。
“哥舒大夫与我家有旧谊,我去求他。”
最终,高适及时求来赦免令,将郭子仪从刀下救了下来。
之后,高适和李白分别之时,高适说要给自己十年时间,然后去投奔哥舒翰的幕府。
两人再次定下十年之约,李白策马而去,吟诗一首: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影厅里,热芭愣了愣,她刚才想到了李白的这首诗,没想到在这里出现了。
此情此景,她对这首诗又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合着李白那些积极励志的诗句,其实都是对自己的勉励。
正因为现实生活中屡受挫折,他的诗才愈发慷慨激昂,诗歌,可以看做是他对于美好愿景的描绘。
“诗歌界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叫诗人不幸诗家幸……”
这时,老谋子说道。
第338章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诗人不幸诗家幸,最先让人联想到的,是屈原,是杜甫,是李煜。
意思是,诗人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困难、挫折、魔难,如贬谪、亡国、流亡、失意、贫困、疾苦,甚至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等巨大的个人悲剧,客观来讲,对诗歌艺术本身、文学传统以及后世的读者来说,却是一种“幸运”。
因为诗人的这些深刻的人生不幸,往往成为了其创作最深沉、最动人、最具艺术生命力的源泉和动力。
巨大的不幸为诗人提供了独特的题材和视角,同时,痛苦也驱动着他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艺术表达,直面生命的本质,追问人生的意义,拷问命运的不公,反思社会的弊端。
正如杜甫的乱世飘零描绘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大悲悯。
正如李煜的亡国之痛造就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经典诗词。
李白也是如此,如若他仕途一帆风顺,家庭幸福美满,他恐怕也不会以生命为笔,以血泪作墨,写下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
“咱们念书的时候,语文老师每教一首古诗,都会讲解诗人的生平事迹,以及创作这首诗时诗人正在经历着什么,那是因为只有了解了诗歌的创作背景,才能真正了解诗人在这首诗里想要表达的情感。”
馆虎的语气充满了怀念之感。
这部动画片《长安三万里》有些出乎他的意料,让他记起了很多年前刚开始读书学诗时的感觉,他现在愈发觉得,这些优秀的古诗值得大力宣传推广,属于每一个中国人都该学习的文化精魄。
影片中。
和李白分别后,战地记者高适返回故土。
他在边塞前线的作品被广为流传,市井民间他已成为小有名气的边塞诗人。
但这一次,历经了繁华与艰险的高适,内心更加沉淀,转眼已是不惑之年。
这天,他又收到了李白的来信,李白邀请高适去长安,说自己在长安结识了很多朋友,朝内朝外都很受欢迎。
“速来长安,速速速!”
信中,李白称自己要帮高适谋功名,成功业。
高适起身去了长安。
整个长安城,大街小巷都传颂着李白的诗,此时李白已跻身翰林待诏学士。
但,高适再次邂逅杜甫,杜甫却背出了高适的诗作。
“这些年我一直读到你的诗,清风几万里,江上一归人,洒脱极了!”
这首《别刘大校书》出现在此处,注定此趟赴约还是要留下遗憾与渺茫。
果然,李白依旧终日醉生梦死,根本没回府邸。
杜甫猜到,他定在曲江的胡姬酒肆,便领着高适一同前往。
进入酒肆的瞬间,华灯恍如白昼,胡姬闻乐起舞,“饮中八仙”逐次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