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点毛病谁学心理学啊 第189节

  南祝仁插进去一个小幽默:“毕竟根据‘变态心理学’,没有一个人是正常的。连坐在这里的我和正在开车的翁老师,都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正常人’。”

  这段话的意思,是作为一个铺垫,告诉陈医生,陈捷的【抑郁】情况的出现其实是完全不可控,却也合理的。

  为陈医生减轻一层自责感。

  “最后酿成这样的悲剧,只能说是……阴差阳错吧。”南祝仁叹了一口气,“林笠霖的药物滥用毁了一切。”

  南祝仁和陈医生的拳头不由自主地都握了握。

  “然后把话说回来。”南祝仁抿了抿嘴唇,“为什么小捷会有一开始的【抑郁】的问题。”

  “问题,就出现在她的‘懂事’上。”

  “……不。”南祝仁突然顿了顿,纠正了自己的措辞。

  “她不是‘懂事’,她是‘听话’。”

第275章 “懂事”和“听话”

  她不是“懂事”,她是“听话”。

  听闻南祝仁得出了这个结论,翁娉婷慢慢地把头转了回去,把注意力全都放到开车上了。

  而陈医生则是愣了愣。

  “‘听话’和‘懂事’,不一样吗?哪里不一……”

  之前就说过,此时不是心理咨询,而陈医生也不是来访者。

  他是拿问题来“请教”南祝仁的。在南祝仁说话的过程中,陈医生的思维也开始高速地活跃起来。

  在下意识地以常识提出疑问之后,他很快就开始尝试性地去理解南祝仁话里的意思。

  他说话的声音也开始逐渐小了下来。

  南祝仁抿了抿嘴,给了陈医生一点思考的时间。

  在默数了差不多五个呼吸之后,南祝仁话锋一转,好似变了一个话题。

  “我之前看材料,陈医生您爱人也是医生对吗?”

  陈医生点头:“对,我是急诊的,我老婆儿科的。当初也是在医院组织的活动里面认识的……”

  急诊科和儿科。

  南祝仁深吸一口气。

  “我接下来说的东西,可能会结合一些经验论的猜测,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您可以随时纠正或者打断我。”

  南祝仁说得很客气。

  但结合他有意无意之间的了解,此刻的“猜测”,其实可以说是一种“事实”了。

  只不过用这样的方式说出来比较委婉罢了。

  南祝仁问道:“平时上班忙吗?”

  陈医生点头:“最近几年还好,早几年的时候我几乎可以说是24小时不间断,哪怕休息时间也随时有可能会被电话喊回去;我老婆好一点,但也基本没什么在家的时间。”

  “工作压力肯定很大吧?”

  陈医生这回甚至都不想说,只是笑笑。但想到自己还在和南祝仁对话,还是接了一句:“这怎么说呢……大。”

  这个回答的语气近乎叹气。

  “那这些压力,有很好的排解方式吗?有没有曾经……带到过家里的呢?”

  南祝仁这么说道。

  以陈医生的理解能力,等到这个时候,他已经很明白南祝仁的意思了。

  他露出一个自嘲的笑:“肯定是有的。不仅仅是我们,所有医生都很普遍。上班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压力,让我们回到家里要么就是不想说话,要么就是一点小事就会炸——如果遇上一些大的事故,或者一些什么繁琐的会议或者乱七八糟的报告,情况会更严重。”

  “除了工作压力之外,我们因为上班的时间和家庭没办法平衡,也经常有吵架……但那也是早几年的时候,最近要么是习惯了,要么是升职了,所以压力相对变得小了一些……”

  南祝仁点点头,问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你们吵架的时候,有当着小捷的面吗?”

  ……

  对于南祝仁提出的这个问题,陈医生下意识地回答:“没有,我们都……”

  但是下一刻,他又一次自己否定了自己。

  “我们都……刻意避开她去吵。但,那是以后才注意到的事情,在她小的时候,可能确实是没有注意……”

  “甚至在她长大一点之后,我们最多也就是没有当着她的‘面’吵。”

  陈医生目光垂了下来:“但都是在一个家里,就算避开小捷,但要说小捷一次都没有听到的话……这种话也就是,自己骗自己罢了。”

  陈医生没有进行【防御】和【否认】。

  在下意识的想要辩解之后,他很快能够去深度思考,然后给出一个尽可能客观的事实。

  如果是在咨询室里面碰到这样的来访者,不知道能有多省力,南祝仁又能有多高兴。

  但此刻,南祝仁只能在心里叹一口气。

  陈医生的眼神变得有些无助:“南老师,小捷得了【抑郁症】,是因为我和她妈妈以前吵架,给小捷留下心理阴影了吗?”

  南祝仁并没有肯定这一点。

  他反而是提出了一个更加刁钻的问题:“你们吵架的内容,有关于小捷的吗?比如她的教育情况,该去上哪个学校、该报哪个补习班,今天该由谁去接送……”

  “这些‘需要父母为孩子耗费心神’的问题,有让你们争吵过,并且让小捷有听到的可能性吗?”

  陈医生第二次【沉默】了。

  这一回的【沉默】,不再是【思考式的沉默】,而是终于出现的【回避式的沉默】。

  南祝仁观察了一下陈医生的表情,确认对方此刻虽然回避,但依旧是能够接收外界信息的状态。

  他深吸一口气。

  “之前在那个会议的报告里面,我对小捷做出过的分析——小捷有着【迎合型社交】,或者说【讨好型人格】。”

  “任何个人特征的形成都是‘先天基因’加‘后天环境’的双重影响,最终塑造而成的。”

  “而任何个体的人格底色在形成的最初阶段,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就是他们最初接触的环境——家庭。”

  “小捷最开始迎合、讨好的对象,其实是——你们。”

  南祝仁知道自己接下来说的话会有些残忍,但他必须这么说了。

  “这也是我为什么会说她是‘听话’,而不是‘懂事’。这两个词是有本质区别的。”

  “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听话’还是‘懂事’的反义词。”

  “‘懂事’,说明她明事理,知道自己眼下的情况意味着什么,知道该怎么做出选择,而选择的后果有哪些。”

  “而‘听话’,反而意味着她——”南祝仁放慢了语速,近乎是一字一句,“什么都、不、懂。”

  南祝仁的声音近乎感叹。

  “或者换个说法,她确实‘懂’点什么,她懂自己需要让你们开心,让你们省心。”

  “而可怕的是——她只懂这个。”

  ……

  空气沉默着。

  甚至连整辆小轿车都安静了下来,不再震动。

  直到前方的红灯缓缓转绿,一直一言不发的翁娉婷缓缓踩下油门,座驾重新由静转动。

  周遭才略微有了活的气氛。

  陈医生这才像是回过神来一样,缓缓开口道:

  “我们……一直觉得很幸运,幸运于小捷这么……‘听话’。我们每天上班这么忙,她很给我们省心。”

  “但其实,这种想法不对是吗,南老师?”

第276章 那些听话的孩子

  因为孩子听话,因而高兴。

  这其实没有什么不对。

  但是——

  “你们觉得小捷给你们‘省心’,那之后你们的反应呢?”

  南祝仁问出了至关重要的问题:“有因此,而让你们的生活去‘省事’吗?”

  这个问题,非常尖锐。

  这个问题,陈医生没有回答。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在父母工作繁忙、并且因此常常爆发争吵的家庭中,孩子常常会有两个极端的分支:

  一、变得叛逆。

  二、表现得听话。

  而陈捷显然是后者。

  对于陈医生夫妻来说,陈捷的这种表现,无疑是让他们觉得幸运的。

  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女儿如此“懂事”,不需要花多少心思去照顾、去担心。

  那么父母也能够更加顺理成章、并且心安理得地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然后也是因此,他们会进一步地——忽视女儿。

  形成一个循环。

  最终,让他们对女儿的关注降低到一个临界点。

  南祝仁微微侧身,让自己能够更好地面对陈医生:“你们在早先的时候有过时常在家里争吵的经历,并且这些争吵有让小捷听到的可能性。那你有去安慰过她,或者说和她谈论过相关的事情吗?”

  陈医生缓缓摇头:“没有。”

  “什么?”

  “因为小捷……懂事。”

  南祝仁垂下目光。

  他又道:“那么在家里的时候,小捷有主动提出过自己想要什么东西吗?比如你说的兴趣班辅导班,有她主动想去学……或者退一步讲,有她说过自己不想去学的吗?”

  陈医生停顿了一下,缓缓地还是摇头。

  “小捷……从来都没有说过什么,只是……听话。”

  “她不仅仅在学习上面没主动说过什么……其实房间的装饰、衣服、平时出去玩的地方,也都是她妈妈和我张罗的;偶尔考了第一名、或者拿什么奖的时候,出去吃点好吃的庆祝,她也说不知道,听我们的……”

首节 上一节 189/37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