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竞赛单元的影片在映后通常都会举行发布会,这不仅为了展示了电影的成果,也为电影人和观众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发布会场设在电影宫二楼的大型新闻厅内,半弧形的拱形吊灯洒下金色光晕,玻璃幕墙外是傍晚时候静默的蔚蓝海岸。
巨幅背景板上,“《黑牡丹》”几个金色大字在光影下若隐若现,下方则是黑底银线勾勒的牡丹轮廓,花瓣缓缓展开。
会场内座无虚席,不少观众、记者、影评人还站在最后一排,现场早已响起低声交谈与按快门的咔哒声。
当工作人员引导《黑牡丹》剧组入场时,众人仿佛一下安静了几秒,随即爆发出热烈掌声。
主持人是一位金发女记者,带着标准的戛纳式微笑:“女士们先生们,欢迎来到第60届戛纳电影节,《黑牡丹》剧组新闻发布会现场。”
“首先恭喜吴宸导演,带来一部令人震撼的作品。我们先进入自由提问环节,请大家按顺序举手。”
第一位提问的是《银幕日报》的记者,一位戴眼镜的中年人,他用标准法语提问,经翻译转为英文和中文:
“吴宸导演,您同时将昆曲与惊悚融合在一起,这在东西方几乎没有先例。
请问您当初为何选择这样一种‘混合风格’来讲述‘戏剧女演员’的故事?你觉得你电影中的‘戏’究竟是什么?”
吴宸拨弄了一下台上的麦克风,不紧不慢地应道:“从创作之初,我就希望拍一部既极东方,又极现代的电影。
所以我选择昆曲,这门有六百年历史的古老艺术,它本身就是关于梦、关于死、关于爱的艺术。
而昆曲的核心唱段《游园惊梦》,讲的正是梦境与真实的混淆,情感与幻觉的交融,它几乎天然地贴合了我想讲的故事。
至于‘戏’的话,它是人的魂。
人在台上死一回,就要在台下活一回。但有些人,从台上下来,就再也回不来了.”
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第二位是《卫报》记者,她的目光落在刘伊菲身上:
“刘小姐,您的表演极为精彩,特别是那段舞台坠落的表演,有一种‘献祭’般的极致感受。
那么在这部作品中你扮演的是一个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撕裂的角色,请问你在表演过程中是否真的感受到‘角色侵入了现实’?”
刘伊菲微微怔了一下,随后笑着点点头:“其实.我拍那一场戏的时候,是真的怕得不行。所以我有时候也搞不清楚自己是在拍戏,还是在做梦。
但我没有被角色控制啦,我有在吃饭,有睡觉,有偷偷打游戏和吃好吃的小蛋糕.”
说完刘伊菲好像真的想到好吃的小蛋糕,不禁抿了抿唇,这呆萌的一幕,让台下的众人都惊呆了,随即发出一阵哄笑声音。
此时一个小女生举行手中的小蛋糕:“Crystal,我这里有,待会我送给你。”
“真的吗?”刘伊菲惊讶中带着点小惊喜。
吴宸震惊地看向刘伊菲:“什么,你居然要和一个小女生争蛋糕?”
“哈哈哈”
这温馨又搞笑的一幕,顿时让提问的气氛忽然间热烈了不少。
影评人和记者们不停地交叉提问,不过偶尔观众也会突然间开口:“吴,许薇真的死了吗?”
“你觉得呢?”吴宸反问着提出这个问题的法国女士。
“我觉得她好像没有死,因为我看你的电影最后舞台虽然重建了,但是光影还是和之前一样。
而沈音的登场,感觉不是‘传承’,更像是‘复制’,似乎命运从来都没变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是我喜欢你的这一版。”
吴宸没有给出标准回复,但给出了赞赏.
第256章 竞争态势,迟早的事
翌日,戛纳清晨,海风仍旧轻柔,阳光如粉尘般洒落在红毯残留的金边上。
电影宫前人潮未散,媒体的帐篷仍在运作,而街头每一处报刊亭内,《黑牡丹》的剧照赫然出现在今日多家影展日报的头版位置。
《电影笔记》率先以整版长评给出评价:
“一场古典唱腔包裹下的心理风暴;一支献给被规训的灵魂、为美而殉的女子的哀歌;一面镜子,映出六百年未醒的宿命”
而《银幕》的标题则更为直白:《她是谁?她是谁?她是谁?<黑牡丹>里的东方迷宫》
影评人盖瑞·斯通在文中写道:“观众从许薇坠落的那一刻起,就被丢进了一个关于身份、艺术与性别规训的深井,而那声‘我醒了’恰恰是整部影片最残酷的讽刺。她醒了,但她也碎了。
这是一个讲述一个演员如何被角色吞噬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女性在传统规训中寻找“情感表达”与“身份边界”的挣扎史.”
紧随其后,《综艺》刊出专栏长文:
“从《逃出绝命镇》到《黑牡丹》,吴宸导演的作者性越来越明显。
他不再满足于好莱坞的叙事结构,而是试图将文化身份、身体意象与舞台空间融合为一种东方的心理装置。
这种装置在《黑牡丹》中第一次具象:镜子、梦、妆容、唱腔.一切都在替角色说话”
评论区中,不少影评人也对刘伊菲的表现赞誉有加:
“刘伊菲的许薇演出了女性身份、东方宿命与审美牺牲的深沉叩问.”
“刘伊菲的表演是全片最难模仿的部分,她不仅承担了双重角色的心理演绎,更承担了‘昆曲语境’这一文化重负。
特别是在舞台坠落那一幕,她让我们真正看到了‘死亡不等于终结’,而是一次身份消解后的自我新生。
如果评审团愿意奖赏真正的“内敛表演”与文化挑战者,那么刘,将成为本届影后的最大惊喜。”
“.”
而此时,主竞赛单元的“战局”也更加复杂。
罗马尼亚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的《四月三周两天》凭借少女堕胎这一社会题材放大为针砭时弊的社会讽喻,被《银幕》评分为3.5分,一跃成为媒体评分榜首。
对“死亡”的迷恋的日本女性导演河濑直美的参赛影片《殡之森》也获得了媒体的高度评价。
而在这样一场风格迥异的影展争鸣之中,《黑牡丹》的横空出世,各大媒体评分陆续更新,暂时定格在了3.4分,仅次于《四月三周两天》。
距离27号的闭幕式也没几天了,刘伊菲格外珍惜这次和吴宸一同来戛纳,没有行程的日子,几乎把整个小城走遍了。
25号下午,韩三评临走前特意找到吴宸,不由调侃着:“你倒是挺忙的.发布会后,人影都找不着。”
“难得悠闲嘛。”吴宸笑了笑,一点也不尴尬。
“版权那中影海外负责人在沟通了,你认识,人员都是专业的,这个你放心,而且距离闭幕式没两天了,暂时也只是口头谈,没签。”
韩三评随即说起了正事,“档期我来的时候看过了,六月中旬安排了一部《加勒比海盗》、七月中旬有一部《变形金刚》.
你这文艺片和他们硬钢不合适,我建议要不放六月下旬,要不就七月下旬”
档期上韩三评也认真考虑了一番,毕竟《图雅的婚事》上映惨剧还历历在目,这部柏林金熊的电影首日票房都没过一百万。
“优先选六月下旬吧”吴宸想了想,随即说道。
“行,先这样,有问题再调整。”
吴宸的选择在他意料之中,若是能拿奖项的话,借助热度宣传一波,不能拿奖的话,对于文艺片而言宣传时间也够。
“明后天有好消息的话,给我发条消息.”
“嗯!”
吴宸点了点头,随即打了电话给刘伊菲,不料电话里传来了刘伊菲苦兮兮的声音。
“刚香奈儿的品牌PR找了我,说是要洽谈新的合作,我看我妈和她们谈的样子估计要蛮久的,傍晚的海滩漫步去不了了.”
“阿姨在谈,那你在干什么?”吴宸好奇。
“我听着啊,我妈这方面比我强多了”
“那就晚上去。”
“嘻嘻,你说的啊,不能找借口,这两天你走着走着,就会说脚累”
听到刘伊菲说起这个,吴宸也有点迷茫。
走久了会累那不是很正常吗?
但是他不懂怎么刘伊菲压根没这个感觉,还是说女人都是天生的闲逛圣体?
国内这边,越是临近戛纳闭幕式,猜测报道越多。
【本届戛纳主竞赛胶着异常,《四月三周两天》《黑牡丹》《殡之森》等多部电影成立鼎立之势!】
【刘伊菲能否国际登顶?戛纳内部影评人专业分析出炉!】
【.】
与此同时,京城电影学院。
初夏午后,阳光透过窗外映得楼道一片温暖。
表演系教师办公室比以往时候热闹了许多。
茶水桌边坐满了几位老师,文件堆在一边无人动笔,茶香氤氲中讨论声正热。
“老王,你有没有问问伊菲戛纳那边现在媒体和影评人分析情况啊?”崔新琴靠在椅背上,语气里藏着一点急切。
她这几天把国内的报道全都翻了一遍,按照国内的报道,目前刘伊菲的影后呼声很高,各大专业的影评人都将其纳入这一届戛纳影后的主要竞争者。
“影评人和媒体这些言论都当不得真的,最终还是评审团的人。”
“要是还是王家卫那一届就好了,到底还是评审团主席,不过.”崔新琴想到上一届,也有点无语,因为一次性出了六个影后,堪称离谱。
王劲松坐在靠窗那张茶桌边,抿了一口新泡的碧螺春,不紧不慢地道:“我觉得不用操心太多,有吴宸在,伊菲这事儿啊不是迟早的事嘛。”
经过王劲松这么一说,众人愣了一下,随即纷纷大笑起来。
“可以啊,老王还是你眼光独到,一分析就到位了。”
“那确实,瞎操心了,这次不行还有下次。”
“后天等结果吧。”
“.”
第257章 这张照片会永远记录着这一刻
26号夜晚,戛纳海滩。
海风柔缓,沙粒细腻如织,潮声在耳边轻拍。
吴宸与刘伊菲并肩走在沙滩上,海浪卷起涟漪,一圈圈推至脚边。
“还没收到戛纳的信息吗?”
刘伊菲光着脚丫踢着一颗小小的贝壳,脚尖轻巧地一勾,细白的足背微微绷起,趾尖圆润而灵动,粉粉嫩嫩的煞是可爱。
“还没呢。”
“师弟,”刘伊菲转过头,眼眸晶亮,“如果拿不到奖,你会不会很失落?”
吴宸低头看着她,夜色之下,那眼神里却透出一丝真挚的认真。
“还好吧。又不是没拿过,缺一个奖而已,没多大影响。”吴宸摇了摇头,没有就没有呗,又不是没了奖就会造成多严重的后果。
“那你呢?”他反问。
“我啊?”刘伊菲眨了眨眼睛,随后在一块礁石上坐下,双膝抱起,“我觉得能来这里就已经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