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我一个后富怎么了 第398节

  不过,她也不解:“东京交易所明显是要帮三菱一把,戈恩这样顶着出来还是很刺眼的,三菱的事情没有定下来,日产也没有遭受实际损失,他从旁边踩了一脚,也难怪日本舆论沸腾。”

  “这叫圣人秉性。”俞兴调侃道,“相较于戈恩,我倒挺好奇三菱那个公然否认造假的副社长,他肯定知道这种油耗会很快被验证出来,怎么还敢那样否认的?”

  刘琬英略一沉吟,指出一个类似的情况:“美国那边已经测过奔驰C级的正面偏置碰撞,国内的高管不也还是不想认吗?”

  俞兴转了转念头,笑道:“倒有点找垂直定位的意思,把话说给愿意相信这话的人来听。”

  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专访的网易到了。

  俞兴中止与小英的交流,估摸着三菱的僵局已经松动了,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复牌。

  记者费嘉树与俞总握手问好,等到摄像机架设好之后就迫不及待的甩出近期风波的相关问题。

  “俞总,你的‘用车说话’测评灵感是来自前阵子和汽车厂家的交流吗?”

  “是也不是。”俞兴言简意赅,“你问点我没在微博上回应过的,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没什么意义,还是看测评结果有用与否就好。”

  费嘉树略微调整专访情绪,提出一个容易遭受嘲讽的问题:“俞总,你自己也开奔驰,对吧,你对它和这个品牌有什么评价?”

  “是的。”俞兴没有否认,“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觉得奔驰还不错,但同样从我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买车换车是很轻松的,而且出于工作需求,我经常开着不同的车体验它们各自的特点,百测的这个测评不是为了我个人而测,更多的是为消费者展现最真实的东西,这也是大家说的‘用车说话’。”

  费嘉树立即追问:“那你觉得奔驰有溢价吗?从它的价格来衡量它的性能,它是否言过其实呢?”

  俞兴喝了口茶,斟酌道:“什么叫溢价呢?包括奔驰在内的许多知名品牌,它确实拥有很好的品牌力,而品牌给车主带来的情绪价值也是一种实际生活里的体验,这一点无须讳言,是客观存在的,是否言过其实,那就从不同人的不同主观来看了。”

  费嘉树一定要问出一个答案:“俞总,就从你个人的主观来看,你觉得它有溢价吗?”

  “我个人的情况比较特殊,我的用车体验是能体现在工作之中的,我开奔驰,我开GL8,我开汉兰达,我开比亚迪,我开哈弗,这是我不同的情况,而且我这种情况在汽车市场不会有太多的相似群体。”俞兴笑道,“我是要造车的,哪怕我刚买一辆车,还没开就直接拆了,我也可以说它没有溢价,情况不一样,对不对?”

  费嘉树勉强接受这个答案,笑道:“俞总,你比我想象中真诚,我本以为你要谈奔驰包括宝马和奥迪的溢价,或者,要提国产车的发展前景。”

  俞兴平静的答道:“我只是客观来说这个事,任何能在市场销售的车都是国家许可的,也不存在强买强卖,而国产车的发展,别人看衰也好,不信也罢,它都会那样发展下去,不管质量还是名声都会更好。”

  他又补了句:“同时,仍旧客观来看,国产车发展越好,进口与合资品牌的价格也会自然的受到冲击,大家能选择的也就更多,这一点其实很明确。”

  费嘉树问道:“俞总,那你认为国产车现在无法占领更大市场的问题是什么?”

  “工业发展总是需要时间和进程的,就像这次测评中体现的汽车A柱强度,国内以前没有1500Mpa的高强度钢,这是全球一流的水平,但现在已经有且即将量产。”俞兴认真的说道,“同样数据的材料,同样工艺的处理,没道理它用在外资上面更好,用在国产车上面就更差,对不对?”

  他在这个问题上多说了一些:“我最近发现我造车的立场总是容易被注意,我说的话可能容易被多想,现在尽量抛开我这个立场,咱们看全球不同国家的汽车品牌,美国市场有福特和凯迪拉克,欧洲市场有BBA,日本有丰田和日产,韩国有现代,它们都很畅销,国内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但这么大的市场没有一个相对高端的品牌,这听起来的感觉也有点……我不说遗憾,我就说,奇怪。”

  “有全球第一的市场,有不断发展的供应链,这或早或晚都应该出现一个更知名的汽车品牌才合理,逻辑上是不是这样?”

  费嘉树忍不住点了点头,笑道:“所以,俞总,你认为这样的品牌会诞生碳硅集团?”

  “我是从逻辑上谈这件事,也许是碳硅,也许是长城,也许是吉利,也许是比亚迪,也许是未来更多的新品牌,我只是认为国产品牌的崛起是必然。”俞兴说道,“至于碳硅能不能做到,我是创始人,我当然希望可以。”

  费嘉树提到当前的舆论:“俞总,既然碳硅集团在为自己的第一款车型而努力,那么,你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容易遭受非议的测评?”

  俞兴简洁的答道:“我认为它能推动行业进步。”

  费嘉树问道:“能吗?”

  俞兴再答:“我认为能,并且,我还会做更多的能够推动行业进步的事情。”

  费嘉树笑道:“俞总,你还要做更多车型的测评?”

  “不,我不是说测评的事情。”俞兴脸上闪过善良的光芒,“我们未来会免费开放专利,希望能一起推动行业的进步。”

  费嘉树惊讶道:“啊?开放专利?免费?真的吗?”

  俞兴确认道:“真的,你觉得这样能推动行业进步吗?”

  费嘉树觉得这真的能啊……那是专利诶……

  他难以置信的再次询问:“这确实能推动行业进步,碳硅真的会开放吗?”

  俞兴点点头,推动是肯定能推动的,至于能推动多少,到时候再看。

  特斯拉免费开放过专利,但它开放的专利大部分都已经被抵押出去了,更多的专利仍旧在保护之中,而且,开放部分的使用条件非常苛刻。

  同样有过这样操作的还有丰田,相较于特斯拉开放的几百项专利,它在2019年一口气免费开放了2.4万件混动技术的专利,但也隐含着条件,需要进行技术路径的绑定,还要采购它昂贵的配套的行星齿轮组及电控系统,以及,软件校准也依赖丰田有偿的技术服务。

  专利开放的精神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并不是无条件的技术普惠,更属于精心设计过的商业策略。

  俞兴也要策略一把。

  但费嘉树确实被这种策略震住了。

  他愣了一会才又称赞俞总这种推动行业发展的进步举措,这特么的听起来傻到极致的简直像是圣人啊!

  费嘉树甚至忍不住把心里几个刁难的问题都收了收,随即才问道:“俞总,很多人都说,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撞的,百测的测试没有实际意义。”

  俞兴笑道:“这当然,车是用来开的,没谁买车是为了撞,但也没谁不愿意自己的车更耐撞,安全冗余能更多总是好的。”

  费嘉树点点头,又问道:“俞总,你对于三菱造假怎么看?我看你直接就没测三菱的车了。”

  俞兴踌躇,这怎么回答呢?

  费嘉树从最开始的采访到现在,瞧见俞总少见的迟疑,思考几秒后笑着问道:“你是不想在这个关头再踩一脚三菱吗?”

  俞兴摊摊手,保持无声的回答。

  费嘉树暗暗感慨,看看俞总,再看看之前嘲讽他的三菱!

  三菱应该出来给俞总道歉!!

  费嘉树继续提问:“俞总,你对之前不少车企的‘用车说话’的这种态度怎么看?”

  俞兴想了想,摸出手机:“我现在就在微博上把它们@回来,第一个先@三菱。”

  费嘉树“呃”了一声,嗯……俞总虽然圣,但也有性情。

  他亲眼见证俞总在微博上@先前的汽车品牌官号,邀请他们参与系列测试,主打的确实就是一个以车会友。

  费嘉树喝茶润喉,还有许多问题想问面前这位碳硅集团创始人。

  ……

  网易的这次专访获得很多传播度。

  尤其,俞兴表态的开放专利获得很多舆论上的支持。

  作为这这次测试沾亲带故的人,临港副主任朱泽辉第一时间浏览了专访内容。

  随即,他询问同样看了专访的秘书:“你怎么看俞兴这个人?”

  秘书有些迟疑,但见领导等着自己的答案,只好用了一种经得住琢磨的评价:“俞总这个人有点直。”

  听起来像是夸奖,细细琢磨又好像不太对味。

  朱泽辉先点头后摇头:“他不是一点直,他是很直,但直和直也是不一样的啊,有的人是莽撞,是不讲方法,俞兴这个人啊,他是谋定而后直,就选择用直来达到效果。”

  秘书委婉的说道:“有时候就感觉不太能让人接受。”

  朱泽辉笑道:“你不能接受,那是你的思想觉悟不高,人家揪着事实做事,你不接受又怎么办?”

  秘书严肃点头,坚决要跟在领导身边继续提高思想觉悟,俞总揪着事实做事,领导揪着俞总做事,没准副主任以后就能不副了呢。

第382章 融资

  不同于俞兴做的事,网易专访中的他显得颇为温和,表态甚至算是包容。

  因为有车展上不愉快的交流与后续的舆论以及紧接着引起轩然大波的测评,许多人都觉得这位转战到汽车行业的创业者会抓住机会对奔驰等品牌大肆批评,但他在专访中竟然颇为克制和理性。

  而且,俞兴竟然还要开放专利……

  网易放出专访,不同媒体的解读和评价大相径庭,如新浪转载报道后给了不错的评价,认为“临港的海水逆流而上,年轻的创业者意气风发,俞兴依旧并不畏惧任何流言蜚语”,而企鹅则是抓住这次测评的合法性,认为不论结果如何,必须坚持程序上的合规。

  相较于不同媒体的态度,更多的围观群众产生比较明显的倾向变化,不同平台里出现类似的话——他都要开放专利了,还要他怎样?

  这种大众舆论变化除了专访的因素,不少媒体挖掘和传播俞兴提到的美国IIHS八月份的测试结果也是关键。

  原来确实不是俞兴瞎编乱造,确实是行业最前沿的测试,也确实同样存在奔驰C级的表现不佳。

  不仅如此,媒体找到的IIHS测试所显示的还有奥迪A4同样是最差的“Poor”,宝马3系也就是略好的“Marginal”及格,反倒是铃木、斯巴鲁等通俗认知上不如德系结实的车型获得优、良。

  这样单纯一个环节的表现不能作为车型整体的安全评价,但不同车型在正面25%偏置碰撞的差异表现也确实是客观存在的。

  以及,经过媒体传播和分析讨论,这种角度的偏置碰撞确实在交通事故中比较常见。

  既然如此,纷乱的舆论就回到了重要的起点,BBA在这样的测试中确实表现很差啊。

  新浪微博陆续出现了回旋镖式的热搜,#用车说话#、#向俞总道歉#……

  先别管人家俞总的车造没造出来,别管人家以后造的怎么样,就这批售价不低的豪车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表现?

  许多汽车品牌的官号没有了先前的活跃,纷纷陷入沉默。

  汽车之家趁机又做了一个投票,结果……得分最低的是压根没参加测试的三菱。

  至于,俞兴压根没测它,为什么它会受到这样的差评,理由也很简单——它都造假了,它必须最低啊!

  又是车展纠葛,又是用车说话,又是碰撞测评,又是三菱造假,又是戈恩抨击……

  近期的车圈风云颇为出圈,但对于互联网的人来说,嗯……“俞兴”这个名字还是冒出来了吗?听说俞总去老实造车了,终究还是按捺不住禀性了吧?!

  甚至,传说还有马伝在阿里内网的隔空评价。

  有阿里员工在内网聊到汽车行业的新闻,声称俞兴简直是个搅屎棍。

  结果,马伝的帐号出现在评论里,给了一句:“车没成功就是搅屎棍,车做成功,那就是敢作敢为。”

  可惜,或许是子虚乌有,或许是马伝在微信的蜜月结束后不想掺和到这样的舆论里,后来听闻的员工想过来考据截图发到百晓生却没找到原贴。

  9月6日,车圈热度渐降,一则关于百测的处罚从工信发出,依据《道路机动车辆产品检测工作监督管理规定》,对没有取得CNAS和CMA资质的百测予以通报批评。

  百测的正面25%偏置碰撞测试在流程上确实不符合“规定”,而按照“规定”,这样的违规可以处以“通报批评”的处罚。

  违规了吗?违规了。

  处罚了吗?处罚了。

  还能继续搞吗?

  俞兴没有回答来自微博、百晓生、汽车之家等平台的问题,但百晓生论坛有人透露,“百测”的活动将会接受指导,等到申请了CNAS和CMA资质才会进行第二期的测试。

  至于何时能申请下来……这就没有消息透露了。

  不少人就觉得已经事实上不会出现下一次的碰撞测评了。

  9月8日,IDG的章苏阳、今日资本的徐欣、启明创投的胡煦波、浙产投的蔡皓宇,应邀前来临港商量碳硅数据公司下一阶段的发展与融资。

  蔡皓宇是自己来的,前三位是联袂而来。

  等到徐欣他们到的时候,能明显看到俞兴已经和蔡皓宇聊了一会。

  “俞总,都被通报批评了,你还挺淡定?”徐欣上来说了这么一句。

  俞兴确实很淡定:“是保护性批评,这个流程就走完了,估计明年上半年能再继续做一做。”

  章苏阳好奇道:“明年上半年,是那两个资质能申请下来了?”

  俞兴点头道:“市里的其实这个月就行,但看起来比较惹眼,那就都等明年了,正好明年上汽有车型用宝钢的1500Mpa的高强度钢,到时候可以一起测测看。”

  他说着这话又冲启明创投的胡煦波点头致意,算是打过了招呼。

  胡煦波本来还略微踌躇怎么开口,但见到俞总没有丝毫异常,也就同样点头,算是揭过之前的事。

  两边关系的缓和来自蘑菇街与美丽说的合并,他之前面对企鹅的时候展示立场,而在见到阿里结束蜜月后有意出售碳硅数据的股份,也就积极联系的吃下了一份。

  不管怎么说,启明创投还是百晓生的股东,虽然在微信上面有些龃龉,也不是什么过不去的事嘛。

首节 上一节 398/44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