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我一个后富怎么了 第393节

  姑且不看新能源的前景到底怎么样,三菱在新能源确实没什么作为,而它今年在华夏市场的销量是下降了至少15%的。

  以及,三菱今年刚成立的广汽三菱,但东南三菱也还存在,两边互不统属,管理方面确实存在很大问题。

  记者没有纠缠俞总,而是带着回应去寻找三菱当事人的身影。

  当事人只要吵架就好了,媒体需要考虑的事情就多了。

  俞兴是过了一会才稍微知道这次的批评从何而来,据说,出声的那位广汽三菱副总经理昨天就在人群里询问过自己,却没得到解答。

  他看到手机屏幕上的信息,愣了好一会:“这玩意,这……”

  罢了,缘分吧。

  李一帆今天没跟着来车展。

  俞兴只是带着秘书章阳煦,确实更像是消费者在逛展。

  他没有让花絮影响自己的心情,边看车,边询问两项供应链的项目情况。

  章阳煦仍然在百晓生挂名,但现在的工作基本是跟着俞总转到碳硅集团。

  他回答了问题,瞧见老板心情还行,问了句近期感受到的变化:“俞总,崔总现在负责的工作内容挺多的,好像就是供应链工作还没布置过去。”

  “嗯,崔之愚是业内老手,有点像刘浩刘总在百晓生的作用,但没刘总在业内那么高的地位。”俞兴这么评价一句,“崔之愚能解放我手里的工作,不过,供应链是重中之重,现在还不能放。”

  章阳煦不解的问了句:“俞总,我感觉集团里的很多工作都挺重要的,为什么供应链是重中之重?”

  俞兴觉得这个事能从各个角度聊很多,但脑海中浮现了一个很适合体现却不适合说的情况。

  奔驰的E级换代,从16到18款出现了断轴的情况,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供应商倍适登的避震筒相较于德国原装的薄了1毫米,再加上国产E级的覆盖件改成铁的而重量更大,最终导致断轴情况的召回。

  汽车不同于其它产品,再加上碳硅集团又是不容易取信于消费者的第一次造车,所以,俞兴生怕出现这种小问题酿大影响的事情。

  “好好学习嘛,大家都这么做,那我也这么做。”俞兴这么乐呵呵的回了句,脑海中这一瞬间又闪过小鹏汽车的钢材成本有问题而很久都没被创始人何小鹏察觉的案例。

  章阳煦冲老板笑笑,自己已经是一名成熟的秘书了,知道俞总是不想多说。

  如此逛了半圈车展,俞兴正寻思着申城车展的浏览就到今天结束,视线里出现拿着话筒的记者以及气势汹汹的陌生人。

  他虽不认识,第一感觉却是这位就是广汽三菱的副总经理谭永泽了。

  看这架势,不像是记者挑事领他过来,倒像是他率领媒体找自己问罪来了。

  “俞总!”谭永泽昨天就记住俞兴年轻的脸,刚到近前便不客气的重申批评并增加最实在的内容,“俞总,你要造车就好好造车,你要是看不起三菱,你可以不使用三菱的发动机!”

  他诘问道:“碳硅集团在使用三菱的发动机,这是不是事实?!”

  “增程车里的发动机只用来发电,而不参与对车轮的驱动。”俞兴先说了这一点,随后皱眉道,“谭总,是你先在媒体上牵扯到我,你要说事实,三菱的销量下滑、管理不够统一与新能源的开拓不顺,这难道就不是事实了?”

  “俞总,你不能既用着我们的发动机,又这么心安理得的批评我们?”谭永泽提高声音。

  “不是使用,是和沈航三菱的联合研发,也不是你们,碳硅集团是和沈航三菱合作。”俞兴问道,“你们是谁?你是谁?你是三菱的?还是东南三菱的?还是广汽三菱的?又或者,你这么关心沈航三菱和我们的合作,你是沈航三菱的?”

  谭永泽听着一连几句的询问,怔了怔,换了个前辈的姿态:“俞总,碳硅集团是要第一次造车,你不觉得你的指指点点太不谦卑吗?”

  “你是想让我对技术谦卑,还是对不知道哪里的三菱的副总经理谦卑?”俞兴笑吟吟的问道。

  谭永泽深吸一口气,发觉对方很擅言辞,以规劝的方式说道:“俞总,碳硅集团没有自己的车,最好还是用车说话,而不是这样蹭着别家的名头。”

  俞兴看着谭永泽,心里闪过之前的考虑和想法,态度反而温和下来:“好的,谭总,碳硅集团是要向行业里成熟的车企与车型学习,尤其是安全方面,我们近期会做一批车型的安全测试,欢迎谭总带车来参加,我们都用车说话,怎么样?”

  谭永泽是代表广汽三菱,乃至觉得自己是代表三菱来诘问和规劝俞兴,但此时此刻面对这个邀请,忽然觉得自己没法代表公司,反而只能代表自己了。

  他没有给出明确回应,只是冷淡的说道:“俞总,好自为之。”

  随即,转身就走。

  俞兴冲着这位谭总的身影,引用他刚说话的话:“谭总,咱们用车说话,别忘了。”

第376章 交个朋友

  申城车展今年的时间一共有五天。

  俞兴到场两天就在这两天里碰见交流的小花絮,实是有些无趣,也就不打算继续后面的浏览,反正也把所有的展车都看了一遍。

  他小小的反思了下,但没觉得自己多过分,明明回答记者问题时也夸了宝马试水方向的正确,但指出续航问题就被陆奕以“我们是宝马”的倨傲态度顶了回来,后面的交流自然就相互升级。

  至于广汽三菱的谭永泽,那更是莫名其妙了,真就是连自己不愿恶语相评,也能被视为一种冒犯吗?

  俞兴倒是更宁愿相信是自己以前什么地方得罪过这位副总经理,不然,这心胸气度着实不够大。

  当然了,不够大也正常。

  俞兴意识到自己结束车展之旅的第一件事就是重看三菱的做空研报,也就先原谅了谭副总的应激。

  不过,想做的事还是要做的。

  俞兴让人去和临港打了招呼,希望再挂靠一个用来测评汽车以供学习的小活动。

  朱泽辉主任知道了这个事,在询问碳硅集团最新进展的时候顺便问了问情况。

  “我们就是想研究同行的车辆优点,然后对比学习,要是能推动行业进步,那就更好了。”俞兴解释道,“但这种测评还是有官方的背书更好一些,等我们组织好了还要找公证员在旁边公证。”

  朱泽辉下意识的问道:“那你这么测试,不同品牌的车肯定有优劣啊,肯定有企业不满啊。”

  “是啊,所以,我们要公证啊,全程记录加公证,还有咱们临港的背书,有优劣也没什么,应该不会太劣的。”俞兴笑道,“我们要汲取大家造车的经验,要是有什么额外的压力,主任,你能扛压不?”

  朱泽辉想了想,应该也不至于有太多问题。

  他当然是能扛压的,但也没直接应这个话,只是不置可否的说道:“你不能搞太出格的东西。”

  “不出格啊,就是正面25%偏置碰撞、侧面碰撞等常规标准,可能比国标略高一点,看看不同车型的表现。”俞兴说着想法,“百晓生是上市公司,旗下有个‘百测’栏目,之前就有不少电子产品的测评,这次正好可以做一做。”

  朱泽辉迟疑片刻后说道:“那就不要挂在临港这边,直接挂在市里面,挂到交通局那边。”

  俞兴立即感谢道:“那更好,谢谢主任。”

  朱泽辉还没开口让俞兴自己去跑这个事,对方已经谢到耳朵里了。

  他转念一想,算了,也不麻烦,碳硅集团的新能源项目展开的很稳定,而且,碳硅数据公司这个之前没怎么注意的移动互联网项目居然也能称之为意外之喜了。

  朱泽辉轻微的“嗯”了一声,最后问道:“俞总,你们的车到什么地步了?”

  俞兴的声音变得更认真了一些:“车身安全方面刚确定笼式车身加上后地板的一体化压铸,现在正在探讨前悬架是用双叉臂还是麦弗逊,不同的声音比较激烈。”

  朱泽辉不是完全不懂车的,问了句:“双叉臂是比麦弗逊好的吧?”

  “通常来说是这样,但价高如保时捷911也有用麦弗逊,底盘调校也很重要。”俞兴简单解释道,“双叉臂的成本虽然比麦弗逊高,我们还是想用双叉臂的,可是,它需要更多的空间,也就要求发动机纵置来释放横向空间,这会带来一连串的要求,如果用麦弗逊的话就简单不少,我们还在犹豫。”

  朱泽辉隐约有些明白,碳硅集团要用好的,但好的东西会带来连续的变化要求。

  他鼓励了两句,觉得自己只要知道俞总的电车正在稳步推进就行了。

  俞兴结束与朱主任的通话,视线重新放在面前的文件之上,这正是碳硅集团内部对于车辆不同设计方案的讨论,其中很大分歧的一项就是双叉臂+多连杆还是麦弗逊+多连杆的悬架组合。

  就目前市场上的产品来看,汉兰达、奔驰GLK、沃尔沃XC90这些售价三五十万的都有使用成本更低的麦弗逊,碳硅集团用它是没问题的。

  只是,仍旧需要考虑市场上对“第一款”这个概念的接受问题。

  那么,普遍认识中更高级别的悬架自然是更好的选择,但如果前面使用双叉臂的悬架,机舱空间的问题就必须得到解决,就需要给双叉臂留出更大的空间。

  发动机横置+麦弗逊+多连杆,或者,发动机纵置+双叉臂+多连杆。

  问题在于,发动机纵置会导致驾驶舱后移,进而让车内的纵向空间减少,而且,纵置布局的输出动力是纵向的,由此带来的是要与后驱或者四驱系统相搭配。

  碳硅集团的电车定位于家庭,这车内空间也自然希望得到保障,要让乘客获得舒适的乘坐体验。

  既想要更好的双叉臂来提供更强的产品力,又想要车内空间不受发动机纵置的侵占,那……应该怎么办?

  目前的第一个方案就是放弃双叉臂,回归发动机横置,既有空间保障,本身的麦弗逊也能说得过去,人家奔驰、宝马、沃尔沃等车型都这么使用。

  第二个方案就颇为激进了。

  既要又要的局面之下就需要创新。

  发动机纵置是会侵占空间,但增程车需要的是增程器,可以把联合研发的增程器小型化,再在前舱布置前电机,不使用传动轴而直接把后驱电机集成在后轴。

  这样一来,前后双电机的独立驱动,既能提高前舱的横向空间利用率,也能实现动力的分散布局,从而一举解决既要又要的局面。

  按照第二个方案提交的估算,这种激进设计可以把横向空间的利用率提高30%。

  只是,由此又带来一个新的问题,激进的设计会显著提高成本,像供应商博世如果提供基于碳硅集团新车型的双叉臂,它要开发新的模具,进行设计的验证,还要与上游供应商重新匹配材料规格。

  一个是稳妥+横置+麦弗逊+低成本的方案,一个是激进+纵置+双叉臂+高成本的方案。

  俞兴琢磨之中就颇为纠结。

  同样纠结的还有胡铮南,他在参加多次的方案讨论会之后觉得选择哪一种都没有错,但现在就是需要决定如何选,以及,这样的选择又关乎后续的市场定价,实在不能说不重要。

  第一款车型的价格如果不被接受,后果真的很严重。

  胡铮南在被俞总点名见面之前左思右想,几乎就要支持第一种稳妥的方案了。

  可是,来自工程部的亚当斯知道他要和老板讨论方案之后专程找过来,极具信心的表态:“我们可以完成纵置的设计落实,前后双电机的独立驱动正是电气化所赋予我们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案,如果不是电车,我们反而没有这种机会,胡,你要珍惜呀。”

  胡铮南立即就变得重新纠结了。

  等到敲响办公室的门,他觉得自己开始属意激进的方案,但是……这还得看俞总支不支持。

  “坐,胡总,我看你最近为了不同方案,加班挺多的,注意身体啊,人都憔悴了。”俞兴伸手示意,边说边重新把视线落在文件上。

  胡铮南出了一口气:“嗯,大家对不同方案的理由都很明确,所以就得多聊聊。”

  “双叉臂这个很好,但博世那边的价格是真高啊,一套铝合金锻造的搞下来至少得1.2万了。”俞兴用笔圈出来数字,这是初步接触后的双叉臂+多连杆的悬架报价。

  “博世的这套报价是要搭上它集成的电子稳定系统的,所以是最贵的,还需要看量,大概就是1.2万-1.5万的区间。”胡铮南斟酌道,“如果是换成采埃孚的高强度钢加铝合金,估计是在1万-1.2万,如果是日进的,估计能低到0.8万左右。”

  博世是搭着卖,价格最贵,日进的是钢制双叉臂,只有基础的传感器,厚度也要薄一些。

  因为只是初步接触,所以聊的价格都定不下来,而且涉及到模具开发,也具有不同的支付方案,要么是模具钱额外付掉,要么是平摊到悬架成本里。

  俞兴微微点头:“要是规模化采购,这一套降个10%或者15%,也不少。”

  胡铮南凝重道:“那更要看市场情况怎么样了,我们的定价肯定会产生很大影响。”

  要是一年的需求量超过5万套,成本能够降低,但一年五万就意味着每个月至少是4166辆销量。

  4166辆……

  胡铮南觉得风险还是比较大的,毕竟售价是奔着中高端去的。

  他这么一想,脑子里的小人又开始往第一套方案站了。

  要是用麦弗逊,一套铝合金的麦弗逊+多连杆+电子稳定系统ESP,博世的价格差不多0.8万左右。

  一辆车的利润能多少?

  这两套方案最多就能有7000块钱的差额了。

  俞兴踌躇片刻,问道:“国产化替代的效果怎么样?”

  “申城汇众有麦格纳的技术,但没有铝合金锻造,宁波华翔那边有对博世的逆向研究,但很难满足我们搞纵置的定制化,它俩的产品效果差不多是博世的六七成,博世的疲劳寿命是80万次循环,它们大概50万次,价格也差不多是六七成。”胡铮南给了一个明确的答案。

  六七成的效果对应六七成的价格。

  只是,华翔肯定不行,碳硅这边做纵置会占用机舱中部空间,这就迫使双叉臂悬架的上下摆臂要向两侧延伸,也就导致安装位置、摆臂长度都是定制化的。

  俞兴默默思考许久,询问道:“胡总,你更倾向于哪种方案?”

  胡铮南忽然觉得嗓子好痒,他连续喝了三口茶又开始觉得头皮发麻,踌躇着说不出倾向。

  “没事,你尽管说,又不会把责任推到你身上。”俞兴看出来胡总的迟疑和紧张,这么说了一句后又说道,“我是感觉我们如果能在整体框架上先具有竞争力,这肯定是好的。”

首节 上一节 393/44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