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我一个后富怎么了 第394节

  什么是具有竞争力的整体框架?

  就是从硬件上先给更高级别。

  安全层面的笼式车身+一体化压铸后地板就是这样的抉择。

  先不论会调校成什么样,至少,硬件先堆上来。

  胡铮南见俞总站队,嘴上不由自主的说道:“双叉臂更需要有经验的调校,不然容易松松垮垮的。”

  俞兴笑道:“调校不好是能力问题,硬件上的选择是态度问题,该给的还是都给了吧。”

  胡铮南听到老板这样说,心里并没有松了一口气,仍旧觉得不知这样是对是错。

  俞兴沉吟两秒:“博世对于新能源的接触是挺积极的,既然我们在和它聊iBooster线控制动,那就看看能不能搞个打包价,该省省,该花花。”

  他对于博世所表现出的技术前瞻还是挺佩服的。

  胡铮南有些艰难的问道:“俞总,你确定支持这套双叉臂的方案吗?”

  他虽然今天是要看俞总是否支持,但事关重大,这是和车价、销量、内部设计等一系列问题都相关的决策。

  俞兴没有立即回答,这个方案的成本确实会上升……不过,最终的定价是能调的……

  实在不行,真的亏本卖卖?

  他心里闪过这样的念头,把事情落在了钱的上面,继而忽然心里一宽,最终怎么样还得看三菱和大众支不支持。

  它们支持吗?

  没有声音,沉默就代表赞同。

  俞兴合上文件,认真的询问胡铮南:“胡总,现在不考虑成本问题,你觉得就我们目前的情况,这两个方案里选哪一个是能造出来更好的车?”

  胡铮南叹息道:“那肯定是双叉臂那一套,不单单是悬架,还有更适合电车的前后电机设计。”

  俞兴点点头:“行,那就再讨论和验证这一套方案,再和博世他们谈谈,如果大家都觉得能够施展,那就定下来这一套。”

  胡铮南感觉嘴唇发干:“就怕造出来的车亏钱啊。”

  俞兴笑道:“要是真亏钱,那也是钱亏给用户了,大家交个朋友,支持下销量。”

  这么亏钱,至少比换电拼命亏掉的钱强吧。

  胡铮南忍不住仰了仰脖子:“希望我们的车大卖,销量规模上去,成本就能下来,谁家也不能一直亏啊。”

  俞兴感觉到胡总的压力,笑道:“造出好车才能提升销量,提升销量才能降低成本,这么看,我们的这一步是正确的。”

  胡铮南只能希望如此了。

  他辞别老板,走出办公室,只觉身上都直冒汗。

  等到一路整理思绪又见到工程部的亚当斯,胡铮南面对这位从美国Fisker公司挖过来的人才,沉声道:“我们需要继续验证双叉臂的方案,俞总更倾向于这个。”

  亚当斯欢欣鼓舞的挥了挥拳,很好,很好,这是更好的选择!

  胡铮南继续和多位员工沟通方案的选择与验证,连续开了两场小会,虽然不知道到底选哪一个才是正确的,但既然选了,那就尽力把选的做好。

  他这一天依旧加班到很晚。

  等到回家,思维上的疲惫和兴奋仍然交织在一起袭击着大脑。

  “哎,你有没有看微博啊?”沙发上的胡夫人刚见到开门的胡铮南就这么问了句。

  胡铮南疑问:“嗯?怎么了?没看。”

  “就你们公司的老板好像被人批评了,三菱的要让他用车说话呢。”胡夫人关切的说道。

  胡铮南有些茫然,不清楚老板前两天去车展的小花絮。

  等他打开微博,还没搞清楚事情原委就先看到了三菱在媒体上的言论,殷殷期盼碳硅集团的俞总用车说话,而不光三菱,还有多家汽车行业的媒体同样持此论调。

  胡铮南皱着眉头,大致弄明白车展上的事情,还没说话就又刷到新的车企声音。

  宝马在微博的官号转发了三菱的动态,同样是四个字:用车说话。

  胡夫人见丈夫回神,问道:“怎么回事啊?”

  胡铮南摇摇头,思考片刻后说道:“也没什么事,这种微博平台的运营都是员工在负责,无非就是凑凑热闹,搅点风雨罢了,俞总也不会当回事的。”

第377章 以车会友

  三菱盯上了俞兴。

  准确说,是广汽三菱自觉受辱的谭永泽盯上了俞兴。

  第一回被无视,第二回被挑着三菱的问题攻讦,本以为带着媒体记者一起到面前能拿沈航三菱的发动机说事,结果在媒体和路人的视线之下听到车型的安全测试又职业性的怂了下来。

  谭永泽作为混迹行业里的老狗,当面没敢针锋相对,晚上躺在床上却觉得碰面时没发挥好,辗转反侧之后更是羞恼。

  你要是宝马的老板,你骄横就骄横,你一个搞新能源的创业者,你有什么好骄横的?

  谭永泽颇为不忿,连带着找媒体批评碳硅集团和微博上用运营帐号发言都是亲自操刀,想要出一口恶气,非要给对面一个难看。

  让他没想到的是,除了他自己用关系打招呼的圈内媒体,近期正在关注申城车展的行业媒体也或多或少的注意到这个事,还有被揪着续航问题的宝马也凑了热闹,紧接着便席卷到更多的看客和参与者。

  微博属于新媒体平台,这两年非常火热,吸引了很多传统媒体入驻,但传统媒体对于这种玩法不够适应,还在琢磨和摸索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光发热,像“汽车周报”的小编就意外发现这次关于俞兴在车展里的花絮获得不少评论和转发。

  他知道俞兴曾经在微博上搅动过和企鹅的竞争舆论,但平心而论,这位近两年都颇为低调,上一次的微博动态还是春节,瞧着已经是一个过气的“老网红”,不曾想还能激出来一些浪花,也就愈发愿意掺和这事。

  与之相比,论坛讨论氛围更浓厚的像汽车之家、易车网等垂直汽车网站,虽然俞兴主要探讨的是新能源领域,但互联网上有一条箴言。

  “要断章取义”——节选自《不要断章取义》。

  作为严重利益相关的碳硅集团创始人,俞兴的指指点点既显得颇为刺眼,又在不同的传播途径中有所变形,由此甚至在论坛上掀起一股对新能源是否有未来的讨论。

  汽车之家上面发起了一个投票。

  A,新能源汽车具备发展前景。

  B,新能源汽车没有前景。

  C,新能源汽车是什么?

  结果,这场投票有53%的人选择B,34%的人选择C,13%的人选择了A。

  这种对新能源前景的讨论和判断又在简化后传到微博,继而酝酿传播之后传递到纸媒,再连带着波及如今已经在做混动车偏偏前两年不如意的比亚迪,俨然是刮起了一场舆论风波。

  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时代,传播越来越碎片化,而“用车说话”与“俞兴无车”这样的标签无疑极具传播性。

  俞兴本人是真没想到自己逛个车展还能逛出来这样的事,颇有些瞠目结舌,确实搞不清楚到底是从哪里刮起来,又如何刮成了这样一场风雨。

  IDG的章苏阳不算专门给俞总打电话过问,他是借着与阿里谈成收购对方手里碳硅数据公司的股份这事而顺便问了两句情况,也委婉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车都还没出来,这种舆论负面标签是很不利的。

  俞兴当然知道这一点,但感觉冤枉之余也安抚了章总的忧虑:“没事,章总,我这边已经安排公司和交通局挂靠对接了,这种舆论好运营,过半个月搞个汽车测评,负负得正。”

  章苏阳不解:“俞总,怎么说?”

  “别人给我贴标签,我搞出来个更大的标签就行,现在这种舆论挺无聊,既对行业没推动,也对消费者没作用,无非就是闲聊掰扯。”俞兴笑道,“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在这个月引入了一个25%偏置碰撞测试,我们这次一样用这种设置来测一测不同品牌的汽车。”

  章苏阳还是没理解:“25%偏置碰撞是干什么的?”

  “大家以前都是测正面全宽碰撞、中度偏置碰撞等什么的,都不测这种25%偏置碰撞,但这个角度在真实事故中占比挺高。”俞兴解释道,“车企为了测试获得成绩都会有意无意的进行针对性加强。”

  章苏阳一下子明白了,业内以前没有25%偏置碰撞测试,车企自然不会刻意加强能在这个环节起作用的零部件强度,现在这么一测……

  如果这种偏置碰撞真在现实事故里占比颇高,一是看看到底谁更安全,二是可能会倒逼车企加强这部分的结构强度。

  而且,以前没有,现在来测很可能出现让人大跌眼镜的测试结果。

  章苏阳琢磨一会后说道:“俞总,什么车的成绩会差啊?舆论注意力是转移了,但车企不得更抨击你啊?”

  “我这是和市里联合的活动,也和我们临港的主任说过了,又不做什么小动作,全程拍摄加公证,车企要是喷我,自然有消费者帮我喷回去的。”俞兴说道,“我这是立足消费者的立场,提高行业标准,学习前辈经验,让大家一起造好车。”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这还没测呢,我也不知道什么车成绩差,要是关注度足够高,国内高强度的热成型钢也能扩大需求,宝钢在搞1500MPa的热成型钢,湘省的华菱明年可能就投产了。”

  章苏阳迟疑片刻后说道:“车肯定越安全越好。”

  他觉得能推动行业标准提高当然是好的,不管是偏置碰撞对真实场景的模拟,还是汽车结构强度的加强,但要说拉动需求,那得是什么样的测试结果才能震动行业……

  章苏阳倒是知道俞总有哪些考虑,碳硅集团论证的笼式车身+一体化压铸据说让前沃尔沃的安全负责人都很有信心,极可能会是一个优势点。

  俞兴说道:“安全要有冗余嘛,我们是要看看好车到底都有多好。”

  章苏阳指出一点:“俞总,你这身份还是免不了有非议。”

  “是的,谁让我造车呢。”俞兴这时候反而笑道,“我前几天在车展的时候觉得就车论事就行,但人的立场确实是抛不开的,别人看我是全方位的看,既然这样,也没什么需要抛开的,做的事有用就行,非议于我何加焉。”

  章苏阳“嗯”了一声,成功了,非议就变成谈笑戏谑,不成功,非议就是数落的罪名。

  他结束通话,本来还在继续琢磨车圈的这场风波,没想到只在晚上就瞧见一篇对于碳硅数据公司的报道,标题就很有吸引力——《得罪了阿里和企鹅的俞兴还能走多远》。

  标题是这么起,实际内容是探讨碳硅数据公司的未来。

  碳硅数据的“最新热点”已经和阿里的微信中断合作,又出现对蘑菇街、美丽说的异议态度,而创始人俞兴与企鹅的恩怨情仇全网皆知,更是不可能合作。

  BAT三大巨头的合作之路已失其二,碳硅数据公司又能有什么样的未来?

  文章里除了对巨头合作关系的论述,还谈到“最新热点”这种做资讯整合的模式,认为它和整个公司的前景一样,都很黯淡。

  章苏阳仔仔细细的看了几遍这篇报道,再在思考时就看到它已经被多家门户网站所转载。

  他想了想,没有致电俞总,而是把报道链接发给今日资本的徐欣,询问她的看法。

  “俞总从一开始,甚至没和阿里的微信合作之前就聊过这方面的想法,他觉得碳硅数据公司是要走自己的路的,不被百度绑定,不依赖企鹅,不寄生阿里,我觉得他心里有数。”徐欣的回复很快。

  没过一会,她又发来一条消息:“如果说不愿意被阿里收购股份就是得罪,那谁能有办法啊?得罪就得罪呗,碳硅数据公司现在的软件矩阵也有规模了,都是和一帮移动互联网的软件相互导流导起来的。”

  章苏阳回复道:“徐总,你比俞总的信心还足啊。”

  徐欣最后回复:“我只是觉得移动互联网的玩法逻辑有变化了,这种所谓的得罪也没有和碳硅数据最开始的战略相违背,既然按照想法在走,那也没什么值得说的。”

  通过收购阿里股份而进入碳硅数据公司的两位投资人交流了意见,都没有询问俞兴这方面的想法。

  不过,俞兴是需要在碳硅数据公司进一步阐述想法的。

  先是车圈批评,又是得罪巨头。

  舆论伤不到俞兴,只是有些恼人,他在自己的朋友圈都看到有人在转发这篇报道了。

  8月23日,碳硅数据公司召开高层会议,探讨下一步的走向。

  俞兴主持会议,先是聆听近期状况,随后聊到明年需要加码的动作,提出一个明确的目标。

  “我们碳硅数据公司明年要成为国内智能机的预装之王,能谈多少家就谈多少家,能拿多少份额就拿多少份额!”

  钟志凌迟疑着提到两个字:“预算……”

  “预算不用担心,IDG、今日资本、启明创投这三位老朋友分吃了阿里在我们这股份,正好进来贡献力量。”俞兴表示决心,“如果他们给的钱不够,我手里还有百晓生的股票,有一半质押的钱还没怎么花,另一半没质押的也可以拿来质押。”

  会议室的人感受到老板的坚决,颇为惊讶。

  “从去年到今年,我们软件矩阵和移动互联网的其它中小软件,该相互导流的都导流了,这种方式的效果已经有瓶颈。”俞兴说道,“我从做微信的时候就在关注智能机的发展速度,今年的增长已经很惊人,明年在今年的基础上会更惊人,我们现在把预装市场抢下来,这就是未来让我们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微信曾经受限于国内智能机总量的上限,这是大家后来才知道的情况,但今年已经不存在这个问题,也让微信与微聊的竞争格外激烈。

  只是,随着智能机的发展,预装市场的效果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此时的合作抢占就很具有性价比。

  俞兴这时提起前两天的那则“得罪”报道,重申公司发展的逻辑,免得在座的人被蛊惑。

  BAT确实是实力强大的三巨头,但实际上移动互联网诞生出的后来被并称为TMD的字节、美团和滴滴,它们能发展起来都不是依附于BAT,而是或平衡或合作或独立的走出自己的路。

首节 上一节 394/44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