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之后王建安便开始煮起猪食来。
刚把火点燃张玉清和尹祥平一人扛着一把锄头回来了。
昨天开始全家人都在忙着把所有的空地都翻出来施肥,过段时间要开始种玉米了。
不过肥料还没有回来,大队只有一台拖拉机,要一个生产队一个生产队的送,估计今天下午才会运过来。
当然这是队上统购的化肥,有些自己去供销社购买的,早就送上门了。
“妈,祥平,你们回来啦,爸喃?”王建安将一把柴放入灶台,把水盆端到街沿上。
张玉清边洗手边答道:“他和你大哥还要再挖一哈儿,我们先回来弄饭。”
尹祥平洗完手进到厨房,皱着鼻子在空气中嗅了嗅,然后看到了灶台旁的酒糟饲料。
“这个饲料终于可以用了蛮?”尹祥平语气中带着惊喜。
这段时间猪仔一直都喂的精饲料,家里的玉米早就吃完了,已经从张春城家搬了1000斤玉米回来了。
看着每天加在猪食中的玉米,尹祥平着实心疼。
“对,今天开始喂酒糟饲料了。”王建安把桶提了起来,在尹祥平面前晃了晃,
“不过现在猪还小,又是刚开始喂,所以先少喂点,差不多这么多,等它们适应了,再慢慢加量。”
吃过简单的午饭,王建安独自一人往街上走去,今天是张维民酒厂出酒糟的日子,之前已经打好招呼了。
王建安到酒厂的时候张维民和他妻子陈艳霞正在忙着把酒糟装到塑料袋中。
“三娃儿,艳霞,你们动作也太快了,说好等我来装的嘛,整得我都不好意思了。”
王建安赶紧放下自己带来的几个空袋子,跑过去帮忙。
“建安儿来啦,没得事,快搞完了,就剩这最后一簸箕了。”他指了指旁边地上还冒着热气的一小堆酒糟。
几分钟后酒糟全部装完,王建安看着明显比上次多出不少的袋子,有些疑惑:“三娃儿,这回的酒糟咋个这么多喃?你这怕不止两百公斤哦?”
张维民嘿嘿一笑:“运气好,两个结婚的来定了点酒,所以多酿了一点。”
两人合力将酒糟袋子搬上木板车。王建安向张维民夫妇道了谢,拉起车把就准备往回走。
张维民跟了上来:“这么多,你一个人不好弄,我陪你回去嘛,下午反正没啥子人来。老婆,我送建安儿回去哦。”
“要的,早点回来哈。老汉儿喊了今晚上回去吃饭的。”陈艳霞答应了。
“放心,送拢就回来。”张维民答应着,走到车后,双手抵住车板,“走起。”
路过一个陡坡时,一辆拖拉机正停在半坡,车头离地半米,动弹不得。而驾驶拖拉机的正是小队长张泽安。
看到王建安两人到来,张泽安连忙喊道:“建安儿,三娃儿,你们来的真好,快来帮哈忙。饲料太重了,车脑壳压不住。你们站到车脑壳上去。”
“要的,泽安舅舅。”闻言两人放下酒糟,走到拖拉机前面,车头底部本来就已经绑了一块很大的石盘,奈何这次货物实在太重。
张维民和王建安对视一眼,一人一边,爬上了拖拉机头。
两个成年男子的重量一加上去,车头猛地往下一沉,“哐当”一声,前轮落回到了地上。
“好,稳住。”张泽安见状大喜,赶紧抽出拖拉机的启动摇柄,插进发动机一侧的启动口。
他一手扶住摇柄轴,另一只手猛地抡圆了膀子摇了起来。
“突突突……”黑烟滚滚中,发动机启动了。
翻过了陡坡,王建安两人跳了下来:“舅舅,我们先去推车了,你慢慢开。”
“要的,记得等哈来搬肥料哈。”张泽安向两人挥了挥手。
酒糟运到家,休息了一会儿,张维民向猪圈走去。
“哇哦,这个品种可以哦,才不到一个月,都长这么大了。”张维民看着半人大的小猪惊奇的说道。
“那是当然,天天都是玉米这些,吃得比我都好。”
“啊?”张维民更惊讶了,“你不是弄了那么多酒糟蛮?没喂?”
“才开始喂。”王建安解释道,“之前猪太小了,怕它们消化不了酒糟。今天才刚开缸喂第一次。”
“哦,哦。”张维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那我走咯,等哈还要回我老汉儿那儿吃饭。”
“要得要得,今天就不留你了,改天专门请你喝酒。”王建安把张维民送到院门口。
送走张维民,王建安顾不上休息,又把刚运回来的新鲜酒糟,摊开倒在晒垫上。还是老规矩,先晒上两天。
刚忙活完酒糟的晾晒,王建安才想起了肥料的事。
他拿起扁担和箩筐又跑了两趟张泽安家,将3家人的肥料背了回来。
第13章 农忙
转眼间,王建安回到这个世界已经两个多月了。
家里的玉米仓又快见底了。今天王建安准备去粮站购买玉米。
昨天一家人围着猪圈,看着里面那十头膘肥体壮的大白猪,个个笑得合不拢嘴。
虽然王建安一直说这“三元猪”长得快,但这速度还是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连王建安自己也没料到能长这么快。照这势头下去,七月初长到两百斤,看来不是问题。
粮站里,工作人员刘德能看着王建安,一脸难以置信:“啥子?你要买玉米?”
他下意识地追问了一句,“买这么多玉米做啥子用哦?”
自从计划经济开始转型以后,粮站也开始对外出售农作物。
但这还是近几年来第一次听到有人来买玉米。
“对,我要买2000斤。”王建安之前去施镇买酒糟的时候已经见过这个表情,“买来喂猪。”
“喂猪……”刘德能愣了一下,随即恍然大悟,“哦,想起来了,就是你在搞养猪场。”
农村就是这样,谁家有个什么奇闻轶事,十里八乡很快都会知道。
“玉米啥价钱?”王建安问道。
“2毛1一斤,都是去年收的新粮,干得很。”刘德能报了价。
王建安没接话,从口袋里摸出一包烟,自然地塞到刘德能手里。
“刘哥,我买这么多,给个实在价嘛。都是乡里乡亲的,以后我那养猪场搞起来,用量只会更大。”
刘德能捏着烟,想了想:“行,看你爽快,也图个长远。给你1毛9一斤,不过话先说好,以后你养猪场的玉米,都得从我这拿货。”
“没问题,只要价格公道,我肯定先找你。”王建安爽快答应。
他也考虑过去农户家里直接收玉米,但仔细一想,问题不少:
一来现在养猪的少,玉米有富余,以后养的人多了,农户自己能卖的玉米就少了。
二来他也没那精力去挨家挨户收购。
最主要的是,和粮站搞好关系,路子更稳当,你好我好大家好。
两人口头定了协议,以后王建安的玉米都从粮站买,按九折算。
刘德能办事也利索,当场安排站里的拖拉机帮王建安把两千斤玉米送回去。
拖拉机路过之前遇到张泽安陡坡时,王建安想起上次张泽安拖拉机翘头的事。
提前跳下车,抱了块大石头压到车头上,稳稳当当地爬了上去。
将玉米搬到自家和大哥家的粮仓后,王建安满头大汗的坐在凳子上休息。
这时,尹祥平扛着锄头,拖着疲惫的步子回来了:“玉米买回来啦?”
“嗯,都搬进去了。你们挖水渠那边,还剩多少?”王建安问道。
下个月要开始插秧了,这两天队上每户人都要出一个人去挖水渠,好从大河里抽水来灌溉田。
其他人还得赶时间把田里的油菜砍了,油菜砍了还需要晒几天才能打菜籽。
眼下正是最忙的“双抢”时节,收割水田的油菜、犁田、移栽水稻,接着收旱地的小麦和油菜。
要一直忙到6月份,这段时间基本都是天刚亮就出门,除了中午那两个小时,其他时候都在地里一直忙到晚上天黑才回家。
“分给我们那段,明天差不多就能挖完。”尹祥平放下锄头,“下午你要有空,去帮忙把咱家地里的油菜砍了吧。”
猪长大了,胃口也翻着倍地涨。
原来煮一大锅猪食够喂,现在连大哥家那口大锅也得用上,一天得煮两次,喂四顿。
再过段日子,猪再大些,恐怕每顿都得现煮才够吃。
所以王建安每天下地干活,都是晚去早回,得顾着家里这摊子。
吃午饭的时候,王建平扒着饭,突然问:“建安,你下面那个新猪圈,打算啥时候动工?”
“反正8月之前要修好,要不然就赶不上春节的猪出栏了。”
“哦。”王建平应了一声,沉默地吃了两口饭,又像是想起什么,放下碗。
“对了,修猪圈用石头不?我们自己去河边石场打。”
他说的石场,就是河边一处山崖下,那里全是坚硬的大块石头。
队里不少人修房子都是去那里打石头,省下买砖钱。
“怕是没时间。”王建安摇摇头,“打石头太费工了,还是买砖吧,多花点钱就多花点。”
他也想过打石头省钱,但眼下农忙加上喂猪,实在抽不出人手和时间。
王建平看了看父亲王太平,又转向弟弟:“忙过这阵子,农闲了,我们就去石场打。能打多少是多少,能省一点是一点嘛。”
“就是嘛,建安,你大哥说得在理。”王太平也放下筷子,附和道。
王建安看着父亲和大哥脸上还没褪去的疲惫,心里不是滋味:“我是怕你们太累了。刚忙完农忙,又要去打石头,身体遭不住……”
“有啥子遭不住的嘛。”不等王建安说完,王太平就急了,“年年农忙不都这么过来的?再说,打石头又不是一天到晚干,慢慢来嘛。”
桌上其他人,也都纷纷开口,说“不累”、“能行”。
王建安见拗不过,只得点头:“那好吧。不过说好了,只能趁着早上凉快和傍晚太阳下山那会儿去干,大中午的太阳毒,绝对不行。”
大家见他答应了,都松了口气,脸上露出笑容,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午饭后,趁着家人午休的时间,王建安独自来到猪圈。
随着猪仔日渐长大,圈里的气味也变得浓重起来。
一旦几天不清理,混杂着饲料、粪便和猪体味的气息,便会像个小小的发酵沼气池。
收拾完猪圈,其他人也都起来了,王建安跟着去田里砍油菜。
这是分家时分给王建安的水田,但已经被他换出去了。
为了拿下新家那边的半亩土地,王建安就是用这块水田和别人换的。
种了这一季水稻,这块田就正式成为别人的了。
下午已经嘱咐尹祥平早点回家喂猪,所以今天一直忙到天黑,王建安才和父母一起背着镰刀回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