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从养猪开始 第35节

  中午两人在附近找了个饭店,王建安在菜单里竟然看到了凉拌黄瓜,黄瓜炒蛋,黄瓜蛋汤……

  “这饭店是刘主任小舅子开的。”尹彬小声的说道。

  王建安露出来了原来如此的笑容。

  吃完饭回供销社的路上,王建安对尹彬说道:“三哥,你下海吧。”

第52章 骂架

  “下海?”尹彬疑惑的看着王建安。

  “对,我想你也发现了从今年开始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个体经济的兴起,供销社已经没有任何优势了。

  现在还有收益,一方面是现在有些东西还算是你们“特供”,

  另一方面是人们习惯了以前的节奏。

  等过两年供销社就没有“特供”产品了,人们也会发现市场上的东西更具性价比。

  供销社的消亡是大势所趋。”

  尹彬听着王建安的话语,陷入了沉思。

  身处销售科,他很清楚现在市场行情,有时候他也为未来感到些许的迷茫。

  “出了供销社又能干什么呢?”尹彬望着妹夫,既然他提出来了,肯定想法。

  “卖菜。”王建安微微一笑,“我们可以一起成立一个蔬菜批发公司,以你这些年采销的门路和人脉,很容易建立起销售网络,到时候你负责销售,我负责产菜。”

  尹彬听的明显非常意动:“建安,你详细说说。”

  但王建安没有继续说下去:“三哥,这个事我现在只有一个雏形。

  不急,我那边蔬菜基地都还没有建立起来。

  你可以先和三嫂商量一下,过年有时间我们再详细聊。”

  “行吧。”尹彬没有继续追问。

  最后王建安找了个小货车,自己跟着一起把薄膜运回了李家沟。

  车子晃晃悠悠驶进李家沟,刚过村口那个大皂角树,就听见前面传来一阵高过一阵的尖利叫骂声。

  货车司机也放缓了速度,探头张望。

  王建安往车外一看,前头不远,正是张春城家院坝外的岔路口。

  两个女人叉着腰正吵得脸红脖子粗,唾沫星子横飞。

  旁边围了一圈看热闹的村民,七嘴八舌,有劝架的,也有帮腔对骂的。

  叉腰的是张春华的老婆,叫李翠花:“刘桂芬!你个砍脑壳的!眼瞎了还是心黑了?那坡上的青冈树,是我家的,界石就在那儿立着,你是眼珠子被狗叼了?砍柴砍到我家柴坡上来了,要不要狗脸?”

  被骂的是几十米外的另一户张德福的媳妇刘桂芬,也不是省油的灯,指着李翠花的鼻子回骂。

  “放你娘的狗臭屁!李翠花,那坡啥时候成你家的了?

  那界石怕不是是你家半夜自己搬过去的吧?

  欺负我家男人老实?我砍的是公坡上的柴,是大家的。

  你管得着?你算哪根葱?”

  “公坡?你放屁!那坡从我嫁过来就是我家管着的,队里分柴坡那年月,你还在你娘裤裆里呢。”

  李翠花气得浑身发抖,抄起地上半块土疙瘩就想砸过去,被旁边看热闹的汉子赶紧拦住。

  “你才放屁!老不死的!仗着年纪大就胡说八道?那坡就是公家的!大家伙都能作证。”刘桂芬手指头差点戳到李翠花脸上。

  “你骂哪个老不死?你个小娼妇……”

  “你才是老娼妇!占坡霸林的老泼皮……”

  两人越骂越难听,祖宗十八代都问候了个遍,眼看就要互相揪头发了。

  柴坡地界不清,是村里陈年的老纠纷,平时为几捆柴火拌嘴常有,但像今天这样撕破脸皮骂得这么难听,还是头一遭。

  王建安感觉到有点不对劲了,他刚想下车看看,就见人群外挤进来两个人,正是刚从新猪场赶过来的张泽安和张春华。

  张春华跑到妻子身边,小声询问着事情的经过。

  张泽安沉着脸,几步冲到两个女人中间将两人隔开,大声吼道:

  “吵!吵!吵!吵个锤子!李翠花!刘桂芬!你们俩吃饱了撑的?为几根烂柴火,祖宗的脸都让你们丢完了!”

  说到底大家都是张家人,搞这么一出实在是太难看了。

  张泽安先各打五十大板镇住场子,然后才转向李翠花,“翠花,那柴坡的事,队里账本上写得明明白白。

  是不是你家的,查查不就清楚了?有理不在声高,你在这跳脚骂街,能骂出个道理来?”

  他又瞪向一脸不服气的刘桂芬:“桂芬!你也是!砍柴不看界石?”

  张泽安在村里威望最高,又是队长。

  两个女人被他吼得一滞,虽然脸上还是愤愤不平,但气焰明显矮了下去,互相狠狠剜了一眼,嘴里不干不净地嘟囔着,被各自家里人半拉半劝地拽了回去。

  看热闹的人群状,也意犹未尽地渐渐散了。

  张泽安抹了把额头上的汗,一扭头,正好看见从货车上下来的王建安。

  “建安儿?你回来啦。”张泽安走过来,脸上还带着点余怒和无奈,摇头叹道,“唉,我看才不是因为柴坡,估计是合作社养猪的事。”

  王建安瞬间明白了。

  刘桂芬家没有参与新建猪场,而是打算在自己家养猪。

  两家素来就有些许矛盾,估计是刘桂芬看到李翠花家这批肥猪都快要出栏了。

  又想到他家以后还能在新猪场养猪赚大钱,心里不平衡,故意找茬。

  王建安看着那两个女人消失的方向,又看看堆在路边还没搬回家的那一小捆引发大战的青冈柴,不由得摇了摇头。

  这还只是队内一大家子间的眼红,不会出现大的幺蛾子。

  外队的人,可没有“老祖宗”这个羁绊,想到此王建安一阵头疼。

  告别张泽安,王建安带着货车来到自家猪圈旁边。

  “汪汪汪”

  小黄率先发现了王建安,叫唤起来。

  听到声音的张玉清也从大棚里走了出来。

  王太平在帮着修猪圈,这段时间都是她在守大棚。

  而一天大部分的时间她都在大棚里面。

  将塑料薄膜等物品拿下车后,王建安对走过来的母亲说道:“妈,你不要一直待在里面,闷得很,对身体不好。”

  “没得事,里面热和。”张玉清摆了摆手,无所谓的答道。

  王建安眼珠子一转:“妈,现在不需要那么注意里面的温湿度了,现在主要是注意外面。”

  “外面?”张玉清不解道。

  “要注意别个来捣乱,你在里面,别个在外面丢几坨石头把棚子打烂了,你都发现不了人。”

  王建安知道现阶段来搞破坏的人应该没有,毕竟这是在为大家“做实验”,但是明年就不一定了。

  张玉清闻言连忙点头:“哦,对,对,对。得在外面守着。”

第53章 小妹回来

  (感谢书友提出的问题,第一次卖猪时计算成本玉米的用量有误,本应该是3000公斤的,算成了3000斤,已经修正。这样第一次卖猪的利润由2342元修正为1692元。在此向各位表示歉意,欢迎各位看到有不合理的地方,也提出来,谢谢。)

  新的大棚基地上,此时正有十几个人在忙碌着。

  现在村里大部分人都在忙着修建猪圈。

  所以这次招工只有那10户没有在家养猪的人来了。

  按照王建安的估计,再过两天那边也就不需要那么多人了,来挖基地的人也会变多。

  王建安要督建大棚,蓉城和县城的送货完全交给了大哥夫妇和父亲处理。

  傍晚时分,从蓉城回来的车路过不久,4个人背着挑着行李走近了王建安家的院子。

  “爸,妈,二哥,二嫂,我回来啦。”刚打开院门,其中的年轻女子便喊了起来。

  灶房中的张玉清听见声音,拿着锅铲就跑了出来,难以置信的问道:“小英儿,你咋回来啦?”

  进来的四人正是王建平夫妇,和坐同一班车的小妹王小英,以及她写信时提到过的对象周英华。

  王小英跑到母亲身边拉着了她的手:“妈,我写信的时候不是说过的嘛,今年早点回来。”

  张玉清看着同回来的王建平夫妇:“还巧勒,你们刚好一起回来。”

  又看向旁边有些局促的青年向小女儿问道:“这个就是你说的那个对象,叫周,周啥子喃?”

  “周英华。”说完王小英看向周英华,“这是我妈,快喊人卅。”

  “阿姨好,我叫周英华,是小英的男朋友。”

  周英华赶忙跑过去,慌张的想把手中的礼物递给张玉清,才发现张玉清一手拿着锅铲,另一手只被王小英拉着,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

  见状王小英哈哈笑出了声,放开了母亲,顺手接过了锅铲。

  张玉清双手在围裙上擦了擦,接过礼物:“小周啊,坐,里面去坐到耍,小英儿你陪小周摆会儿龙门阵。

  建平你去看看建安他们在搞啥子,刚才祥平带着湘娃儿去喊他们回来吃饭,这么久了还没有回来。

  彬蓉,扯点蒜苗回来,我再炒个回锅肉。”

  王建平刚准备出门时,又传来了张玉清的声音:“建平,再摘几根黄瓜回来,烧个汤。”

  王建平诧异了一下,便乐呵呵的走了,平时要吃黄瓜,张玉清都要念叨好一阵:

  “黄瓜这么贵……”

  “拿去卖钱才好……”

  “要吃二天再吃……”

  不多时王建平几人便回来了。

  王湘在最前面,蹦蹦跳跳的跑到堂屋:“小孃……”

  王建安扶着妻子走在最后。

  周英华一一向众人打招呼,已经没有刚来时那么紧张。

  王建安拍了拍周建军的肩膀,笑道:“欢迎欢迎。这一节泥巴路颠安逸了哇?小英你也是,回来都不提前捎个信。”

  “想给你们个惊喜嘛。”王小英笑嘻嘻地说道,“二哥,听说你大棚整的有声有色哦。”

  “小有收获,小有收获。”王建安故做谦虚状。

  “二哥,你太装了,我都听大哥说了,今晚我也要尝哈这4块钱的菜是啥子味道。”

首节 上一节 35/1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