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围坐下来,王建平顾不上吃,刚拿起筷子又放下:“你们是不晓得,我跟建安儿在那儿干站了小半天,一直都没啥人买,急得我哟,后背心都冒汗了。还是建安儿稳得住,喊我别慌。”
他佩服地看了弟弟一眼,“嘿,后来买黄瓜的人真的一个接一个的来,一会儿就卖了几十斤。
后来更绝,来了个开馆子的陈老板,把剩下的三十多斤全买了,你们猜这老板是谁?”
他故意卖了个关子,见全家人都竖起了耳朵,才得意道:“就是海洋和他二爸打工那个馆子的老板,你们说巧不巧。”
“巧得很。”相比这个,张玉清更关心赚了多少钱,“卖了好多钱?”
“400……400多哇?”王建平不确定的看了看弟弟。
“嗯,443块5。”王建安笑着答道。
王建安放下碗,从怀里掏出一个厚厚的旧手帕包,放在桌上。
王建平也赶紧从自己内兜里摸出卷得整整齐齐的票子。
回来的时候为了安全起见,兄弟俩一人揣了一部分钱。
张玉清小心翼翼的拿起两摞钱,慢慢的数起来。
王建安微笑着看着母亲,没有阻止。
尹祥平看着丈夫眼下的青黑,心疼地给他夹了块肥瘦相间的肉:“多吃点,累坏了吧?”
王建安对她笑笑,扒了一大口饭:“不累,不累。”
吃完饭后张玉清将钱又还给了王建安,包括王太平从雁县带回来的90块。
家里早就说好了,钱财由王建安统一保管,黄瓜卖完之后再发工资,分红。
第三天凌晨,王建安两人来到抚琴菜市场后门那片空地的时候,前面已经排了10来个人。
刚走到队伍末尾,一个身影就从队伍前头小跑着迎了过来,正是前天那个搭讪的年轻菜贩邓建国。
“大哥,大哥,这边。”邓建国脸上堆满了笑,搓着手,嘴里呼着白气,“哎呀,可把你们盼来了,来来来,位置我给你们占好了。”
他不由分说,半推半拉地把王建安兄弟俩直接带到了队伍最前面。
排在第二、第三位的人不满地嘟囔了两句,邓建国立刻回头,赔着笑脸递烟:“刘叔,李哥,我今天不卖菜,没有抢你们的位置。”
那两人接了烟,没再说什么。
“邓老弟,这不合适吧?”王建安皱了皱眉。
“嗨!有啥不合适的。”邓建国满不在乎地摆摆手,“大哥,兄弟我排第一个,那位置就是我的,我愿意让给谁就给谁。”
王建安看了看邓建国那张写满“真诚”和“算计”的脸,没再推辞:“那就多谢了。”
“应该的应该的。”
拿到号牌后王建安两兄弟照例把黄瓜摆好,邓建国一直陪在旁边。
他先是装模作样地夸了几句“这瓜真精神”,然后搓着手,脸上堆起满了恳切:“大哥,跟你商量个事儿呗?你这瓜能不能卖点给我?”
正题来了,王建安心里想着,表面平静:“你要买好多?”
邓建国一听有门,眼睛唰地亮了,伸出三根手指:“三十斤,行不?价钱好说,就按你前天的零售价,4块。”
王建安淡淡的说道:“可以,但是你要把你的销售渠道告诉我。”
“这……”邓建国迟疑着。
“放心,不是去和你抢生意,我没那个精力。”
王建安需要的是市场调研,比如哪些区域购买力高,哪些区域菜卖得好……
听王建安这么说,邓建国靠了过来,声音压得极低:“兄弟我呢,在城东那片几个小区有点门路,认识几个厂子食堂采购……”
“可以给你20斤。”王建安想了一下说道。
“20斤?”邓建国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有点不甘心,“王哥,20斤哪够啊?”
“就20斤,要就卖给你,不要就算了。”
“要要要。”邓建国连忙点头。
“行。”王建安点点头,不再多说,示意大哥给邓建国称20斤黄瓜。
小心翼翼地把黄瓜塞进带来的大背篓里,跟王建安打了声招呼,邓建国背着背篓匆匆离开了临时摊区。
这一幕,旁边几个心思活络的菜贩子看得清清楚楚。
邓建国前脚刚走,旁边卖冬笋的老刘就凑了过来,递上一根烟:“老弟,你这黄瓜,能不能也匀我一点?价钱好说。”
接着,卖干辣椒的李大姐和另一个卖咸菜的赵老五也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表达着同样的意思。
“可以给你3人一人15斤。”王建安看着围上来的人说道,“把你们的销售渠道告诉我。”
几人都警惕的看了看王建安,又看着其他人。
王建安见状继续说道:“单独告诉我就行,只有我知道。你们也放心,我没空去和你们抢生意。”
“行。”几人也是干脆,挨个告诉了王建安自己要去的地方。
至于他们有没有保留,王建安不得而知,不过听起来都挺像那么回事的。
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王建平看看篼里还剩下小半的黄瓜:“建安儿,为啥子不都卖给他们喃?价格没差别的嘛。”
“大哥,你想的太简单了。”王建安笑了笑,把1号牌的硬纸板在摊位上摆正,“销售渠道太单一了,会被别人拿捏。”
第51章 下海
吃完晚饭,张玉清和冯彬蓉在灶房洗碗洗锅,尹祥平则上床歇着了。
“爸,大哥,我打算赶在过年之前再建一个大棚。”
“再弄一个?没得挨着的好地了的嘛。”王建平搓着手,脸上又是兴奋又是发愁。
王建安:“我想过了,春城和春华他们家挨着我们现在大棚边上那两块地,加起来有9分出头,差不多合适。”
“换地?”王太平疑惑道,“那两块田是他们的田,每年就那里产粮最多,他们肯换?”
“试试嘛。”王建安早就盘算好了,“就拿你们河湾子那两块跟他们换,加起来一亩左右,比他们那两块还大点。
而且那两个田离他们也近,他们应该会答应。”
“那你去问一下嘛,我没意见。”王太平想了一下说道。
“我也同意。”王建平也回应道。
“对了,还有个事,我想了一下,打算以后不给你们发工资了。”
王建平表情由喜悦转为不解。
王太平则是一脸淡然,他知道二儿子后面的话还没说完。
王建安憋着笑看了眼大哥,继续说道:“之前说好了你们帮我管理大棚,菜卖完之后给你们发工资。
不过现在新大棚是在你们的地上盖的,你们也是老板了,从下次开始,就不发工资了,给你们分红。
你们不需要出钱,所有的材料费都我出,一次大棚种植结束之后利润给你们各1.5成。”
“分红?1.5成?”王建平一脸迷糊的看着弟弟。
王建安解释道:“就拿现在种黄瓜来说,我们一亩能收6000斤以上,保守按亩产6000斤,均价按3块5一斤算。
接近两亩地一季能卖40000元,成本就按10000元算,你们一人能分4500元。
第二季去除薄膜成本,能分更多,一年下来能分小10000。”
“嘶!”王建平听到这个数字,倒吸一口冷气,出去打工几年也存不下10000块。
王太平也被惊呆了,手中的烟燃到滤嘴了都没发现。
片刻后王建平不好意思的开口道:“建安儿,这大棚主意是你出的,钱也是你贷的多,技术活路都是你担着,我们就是出把子力气,这分的太多了。”
王建安摆摆手:“力气也是本钱,没爸妈和大哥大嫂在地里顶着,我一个人也玩不转,就这么定了。”
王太平扔掉燃尽的烟头:“听建安的,建平,你也别推了,一家人就是要互相帮扶嘛。”
事情说完王建安就回大棚了,临走时听到大哥在给大嫂说分成的事,一阵阵惊呼从大嫂口中传出。
第二天,大棚外。
“大哥,嫂子,今天这些黄瓜,就麻烦你们俩跑一趟蓉城。”王建安对着两人嘱咐道,“卖法照旧,来批发货那几个人,可以增加到一人20斤了。”
随着日子的过去,黄瓜的日产量也在逐步提升,现在每天已经能收160多斤了。
王建平跟着弟弟跑了这么多躺,也算历练出来了:“建安儿,你放心,我都懂了。”
冯彬蓉也附和:“就是,建安你放心忙你的去,卖菜的事交给我跟你哥。”
送走大哥大嫂后,王建安转身朝张春城家走去。
来到院子外王建安呼喊了几声:“春城,在家没?找你商量个事。”
张春城闻声从灶房走了出来:“建安儿?快进来,你这段时间不是天天往蓉城跑吗,今天咋有空?”
“今天有点事。”王建安笑着走进院子。
随后他把用稻田换他挨着大棚那块地的想法告诉了张春城。
张春城没有犹豫立马就答应了,他知道王建安的为人,有恩必报。
张春城清楚,上半年王建安养猪,可以直接去粮站买玉米,却故意来找他,最后还以当时的粮价结账,相当于白送他几块钱,既然现在他提出换田,那也一定不会让自己吃亏。
随后王建安又找到了张春华,迟疑了一阵,他也同意了换土地。
随后王建安写好协议,三人找到大队会议室,提出了申请。
本来需要王太平和王建平亲自到场的。
不过霍支书巴不得王家这棵“摇钱树”越长越大,带动全村,便没有计较那么多,很快三方便完成了土地置换。
办理完成之后王建安又背着黄瓜赶到施镇坐客车到雁县,塑料薄膜还得到县里购买。
将黄瓜交付给库房后,王建安熟门熟路来到办公室,尹彬正跟供销社刘主任说着话。
刘主任一抬眼看见王建安,眼睛“唰”地亮了,几步就蹿了过来,一把抓住王建安的胳膊。
“哎呀哎呀,小王同志,你总算来了,我还以为今天你们不来了。”刘主任声音中透着股亲热得过了头的急切。
“今天刚好你来了,给你商量个事,能不能多给我们点黄瓜,这东西比我想象中还好卖,每天一会儿就被抢光了。”
王建安被他晃得有点晕,赶紧稳住身形,苦笑道:“刘主任,刘主任!您先松手,现在黄瓜产量就那么多,没办法。”
“啊?”刘主任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失望之情溢于言表,“那你来干啥?”
那语气,活像王建安欠了他几百斤黄瓜。
尹彬在一旁看得好笑,过来解围:“刘主任,建安这次来,肯定还有其他事。”
“对,三哥。”王建安松了口气,“我准备再修一个大棚,薄膜、压膜绳,还有搭小拱棚的细塑料,这些都得买。”
听到王建安说要新建大棚,刘主任的脸上又堆起了笑容:“小王同志,新大棚建好之后,下一季是不是能多给我们供点货?”
“当然可以。”王建安应承着。
“好好好,小尹啊,你帮着你妹夫选这些东西吧,走特价。”刘主任交待了尹彬后笑着离开了。
随后王建安跟着尹彬去仓库办手续、交钱、提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