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可以。
但是有一点要提醒下哈,现在统一修建猪场,规模都是预定了的,以后要想再修,得修新的公共设施。
现在加入的话成本会低一些。”
“哦……”
最终有15户打算去坡上修建统一猪场,其余10户打算先在自家猪圈养。
第43章 预订猪仔
确定好养殖场位置之后,众人又继续讨论猪仔订购的问题。
“养在坡上的15户,每户30头,养家里的10户,每户10头。”王建安边说边在本上记录着,“加上我那儿15头,一共就是565头。
要想长远发展,还得有母猪和种猪。”
“对头。”张泽安附和道,“自己配种生猪仔,划算得多。那母猪和种猪需要买好多喃?”
王建安:“1头母猪按平均生12头猪仔算,需要45头母猪。
1头公猪一年能给20多头母猪交配,每个养殖周期交配10头母猪,可以再买4头种猪。
这样的话一共需要购买614头猪仔。”
“母猪和种猪养在哪里?还有,它们的归属问题又怎么算?”张泽安又问道。
“在坡上建养猪场的这些人,家里的猪圈不是就空出来了吗,可以自己养母猪,刚好之后能满足自家猪仔需求。
公猪数量有限,谁家想养可以再讨论,然后每次配种,需要交一点费用,毕竟养种猪也要粮食嘛。
最后,其他10户没有种猪和母猪的,可以在其他人那里购买多余的种猪,按合作社友情价给,具体多少可以再议,但肯定比去镇上买要便宜。”
“那明年下半年就不用再去镇上买猪仔了,一头3、40呢。”张春城笑道。
王建安给他泼了盆冷水:“虽然半年母猪就会发情了,半年就生猪仔很伤元气的,可能导致母猪后面产量爆减。最好就是一年之后再进行配种。”
然后他给众人算了一笔账:“
比如一头母猪一般能生产4年,一年两次,一次12头,一共就是96头。
但是提前半年生产,可能之后一次只能生7头,持续3年,一共能生42头。
为了节约500头猪仔的钱,损失2000多头猪仔,划算吗?”
“不划算,不划算。”张春城脑袋摇得拨浪鼓似的。
“还有。”王建安又补充了一点。“这565头肥猪仔,最好分批进栏,错开时间。”
他看向张春城、张春华这些积极份子:“第一批,2月份先进栏,新猪场那15户,每家先养15头,15户就是225头。
加上家里养的10户,每户10头,100头。
2月份总共进340头肥猪仔。”
“那剩下的呢?”张春华问。
“第二批,5月份进栏。”王建安说,“等2月份这批猪养到三个月左右,大家管理上也顺手了,再把剩下的225头补进去。”
“为什么要分开进栏?一次养满不好吗?”张春城问道。
“有几个原因。
第一,提高猪圈利用率,一开始的猪仔是不是养在一起的,等长大一些了才会再分圈。
那在未分圈之前其他猪圈是不是就一直空着的?多浪费啊。
分批进栏,轮转起来之后,除了出栏之后消毒那段时间,猪圈里面随时都有猪,没有闲置时间。
第二,也可以对冲一下价格风险,可能某个月猪价低,但是隔几个月就涨起来了。
或者猪价一直跌,就直接减少后续批次的猪仔数量。
第三,也可以节省人力,分栏之后需要花最多精力去照顾的就只有15头。”
“豁,你太凶了,是咋个想到这些的哦,听都没听说过。”张春城感叹道。
“你听懂了?”张春华小声的问着弟弟。
“没有,但是我觉得很有道理。”
张泽安像是听懂了,点了点头:“2月份这一趟就得买389头猪仔,农场能拿出这么多不?”
“提前这么久定,应该没啥问题。”王建安心里也没底,“明天早上我们就去镇上农场问下。
顺便去酒厂把明年的酒糟采购也敲定下来,量大,价格上还能再压压。”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王建安和张泽安就搭上了去镇上的客车。
王建安和农场门卫已经认识,这次没有阻拦,他带着张泽安直接走了进去。
“陈叔。”王建安笑着敲门进去。
陈明礼抬头,看到是王建安,脸上露出笑容:“哟,小王,又来定猪仔了?”
“嘿嘿,上次没买够,这次早点来预定。”
王建安把张泽安让到前面:“这是我们高龙养猪基地的张泽安。今天是代表集体,来跟场里谈笔大买卖。”
张泽安跟陈明礼握了握手,将一份文件递过去:“陈场长,这是我们养猪基地的文件。”
随后又将需求清单递给陈明礼:“还有这是我们养猪基地明年2月和5月要的猪仔数量,您看看。”
陈明礼接过单子,扶了扶眼镜,仔细一看:“你们这是要职业化养猪了啊。”
“陈叔,我们也是响应号召,科学养殖,共同致富嘛。”王建安笑道,“您看,量这么大,又是老主顾了,这价格上……”
陈明礼心情大好,手指在桌面上敲了敲:“好说,猪仔一直在涨价,这样,还是给你们上次的价格,另外每头再给你们少5毛。”
王建安大喜他点点头:“谢谢陈叔关照。不过今天我们没有带那么多钱,只带了几百块,可不可以今天只交一部分钱,过几天再来补剩下的定金?”
建养殖场的贷款今天才开始申请,这几百块还是王建安自己的钱。
“行。”陈明礼爽快答应,“今天你们先交一部分,我好安排增加交配数量。”
交钱签订合同后王建安两人又马不停蹄赶往宝莲酒厂。
王建安将张泽安引荐给了刘建国。
王建安笑着递烟:“明年养猪基地规模起来了,酒糟用量要翻好几十倍。我们今天是来商量一个长期合同的。”
刘建国就喜欢这种大客户,“大概需要多少喃?”
“一年差不多250吨。”
刘建国倒吸一口凉气:“你们这规模有点大哦。”
这数量远超他的预期。
“所以刘哥,这价格?”王建安看着他。
刘建国搓着手,满脸堆笑:“量大从优,量大从优,6分一斤,比上次又便宜5厘,老哥我够意思吧。”
“刘哥爽快!”王建安笑道,一年能省1200多块钱,“今天先签一个意向书哇?下次要酒糟的时候再签正式合同。”
“要的!”
养猪合作社的进货渠道算是正式交出去了,以后王建安可以花更多时间在大棚上了。
第44章 采摘
11月24日,天才蒙蒙亮,王建安哈着白气钻进了大棚。
一股暖流立刻包裹了他,把他早起的困倦全冲散了。
他走到最中间那几垄黄瓜架下,借着棚顶透进来的微光,眯起眼看着。
绿莹莹的黄瓜条子,顶着没掉干净的干花蒂巴挂在藤蔓叶底。
粗的已有擀面杖大小,细点的也快赶上筷子长了。
退出大棚,王建安往家里走去。
刚走到半路,就看见大哥挑着两个竹篼,父亲拿着几个筲箕,后面跟着母亲和大嫂,几人迎面走来。
“爸,妈,大哥,大嫂。”王建安笑着招呼着他们,“你们起的早哦。”
王建平打着哈欠道“一晚上没睡好,巴不得早点过来。”
其他几人也是差不多的表情。
这段时间合作社的人都在忙着修建养猪场,
他们已经有一段时间没到大棚来了。
昨晚王建安突然告诉他们今天要采摘黄瓜了。
几人当即就跑到大棚里看了情况,王太平跑得块,还差点被脚下的田垄绊了一跤。
回去之后几人激动的一晚睡不着……
昨晚点的煤油灯,看的不太清,现在借着天色,终于完全看清这片大棚了。
脸上的疲倦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收获的喜悦。
“开始摘吧。”王建安指挥着家人,“只摘中间这片区域,长大了的哈,小的留着。”
“晓得,这还用你教?”几人笑道。
一家人立刻行动起来。
摘下来之后小心的放入竹篼,这是之前王建安请父亲定制的,一个能装70-80斤的黄瓜。
竹篼底部已经放了一层稻草,每放一层黄瓜,就在上面盖上一层稻草,再放下一层。
随着黄瓜的采摘,空气里充满了清香,最后完全覆盖了其他气味。
冯彬蓉一边码着瓜,一边问道:“建安儿,这些你打算卖好多钱?”
王建安手里不停:“雁县的消费没蓉城高,而且之前还没有卖黄瓜的,这次就按3块一斤卖,看看行情。”
这个年代蜀省是有从外地进货黄瓜等回来卖的,但只限于蓉城,还供不应求,其他市县几乎没有货源。
忙活了近一个小时,这批成熟的黄瓜基本都摘完了。
“差不多了,大哥,称呢?”王建安抹了把额头的细汗,“来称一哈有好重。”
“搞忘了,等一哈,我回去拿。”说着王建平快速往家跑去。
不一会儿家里那杆大秤被扛了过来。
王建平抬起一个竹篼挂上秤钩,王建安移动着秤砣。
“74斤3两。”王建安报数,同时在本子上记录。
第二个竹篼挂上去。
“71斤6两,总共145斤9两。”王建安计算着,“去掉竹篼和稻草,净重估计130斤左右。”
其他几人听着这个数据,都呆住了,这还只是第一批日产量,之后日产量还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