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从养猪开始 第113节

  问他们要不要稳定的、处理干净的猪下水、猪头肉、猪蹄之类的货源。

  果然,有两家饭馆的老板表示了兴趣。

  他们现在都是从周老幺那里零散着买,价钱不便宜,而且收拾得也不够干净。

  最主要的是数量有限,得抢着买。

  王建安趁机报了价,比他们现在拿的价低,而且保证每天送货,收拾得干干净净。

  其中一个开卤肉店的老板当场就订了两副猪下水和一个猪头。

  他和周老幺的关系不好,这些稀罕货从来都没有他的份,每次他都是提前去县里买回来的。

  王建安也很兴奋,虽然这量跟鲜肉没法比,但总算打开了一个口子!

  而且这东西利润其实不低,只是费人工。

  王建安回来,立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张华强他们,让他们以后杀猪,猪下水这些都单独收拾出来,弄干净,分类放好。

  “保镇那边,鲜肉暂时进不去,我们就先卖这些副产品,慢慢来,不急。”

  至于那个动粗的河坝乡,王建安直接放弃了。

  一个是那里猪肉需求量不大,顶天了就一头多,不到两头的量。

  另一个就是这种家族氏的暴力行为,比周老幺那种更危险。

  他们不会动脑子,突出一个莽。

  没必要去招惹这种明显很危险的地方,安全第一。

  王建安决定把精力主要放在巩固施镇市场和开发类似河坝乡这样没有屠宰场,但是民风相对淳朴的乡镇上。

  他又派了两拨人,往另外两个方向去探路。

  一个叫青岗乡,一个叫石塘乡。

  青岗乡比较顺利,跟施镇情况类似,谈下来了两家肉贩子。

  石塘乡则反应平淡,那边的肉贩子似乎对换供应商没什么兴趣,即使提出了价格优势,他们觉得现在这样也挺好。

  王建安也不强求,能多开一个点是一个点。

  随着往外送的肉量增加,原来的小拖拉机不够用了。

  王建安跟张泽安商量了一下,动用了一部分股金,去买了一辆二手的双排座小货车,专门用来送肉。

  这样跑得更远,拉得也多。

  不过合作社没有会开货车的,只得从外面请一个司机。

  这也让王建安意识到,李家沟得培养自己的货车司机了。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屠宰场的新厂房也终于盖好了。

  三间砖瓦房,水泥地面,砌了标准的灶台和大锅,挂了新的肉架,看着就正规了不少。

  请来的三个杀猪匠也上了手,加上张华强他们三个,现在一天稳稳能杀十五到二十头猪。

  不过现在还没有达到过最大负荷,平均一天就杀十头猪。

  一部分供应高龙乡本乡,大部分都送往施镇和青岗乡。

  那位退休的陈会计也正式来上班了。

  戴着老花镜,先把社员入股的钱从新统计了一番,随后又把买设备、修房子、开公司认缴等资金都一一做了详细账本。

  王建安让他帮着拟了个简单的工资表,杀猪匠、送肉的司机、还有偶尔来帮忙的社员,都按天或者按量记工发钱。

  一切都开始慢慢走上正轨,虽然磕磕绊绊,但总算把摊子撑起来了。

  王建安暂时兼任着这个“高龙乡绿色畜禽产品加工有限公司”的经理。

  晚上,他坐在临时办公室里,就着一盏昏黄的灯泡,看着陈会计做的账本。

  虽然粗看还没什么大利润,但仔细计算,现在屠宰场一年批发的猪几乎快和养猪场相当了。

  这意味着以后养猪场的猪不需要再出售给其他猪贩子了,彻底摆脱了中间商赚差价的问题。

  不过现在养猪批次比较集中,需要优化养殖时间。

  要不然肥猪都到了出栏时间,为了配合养殖场,还得在猪圈白养一段时间。

第140章 坐果灵

  这天早上,王建安正在家吃着早饭,大哥王建平戴着顶草帽,一头汗地冲了进来。

  “建安,建安,你快去看看,大棚里的黄瓜开花了!”

  王建平的声音里带着兴奋。

  “坏了!”王建安一拍脑门,“差点把大事忘了!大哥,你先吃饭,我去大棚里面看看。”

  他急匆匆扒了几口早饭,抓起草帽就往外走。

  尹祥平端着碗从厨房追出来:“哎,又不吃菜?这么急干啥去?”

  “大棚里的瓜该授粉了!”王建安头也不回地喊了一句,人已经跨出院门。

  最近王建安一直忙着屠宰场扩建和猪肉批发的事,已经有一段时间没去大棚了。

  一直都是小刘带着大哥大嫂和父母在管理着大棚,差点忘了这个大事。

  也幸好有小刘这个专业人士在,王建安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猪肉批发公司那边。

  今年的大棚数量增加了2倍多,要是还按照之前的人工授粉方式,每天忙24个小时都完成不了。

  更何况没有24个小时,每天的黄金授粉时间就只有早上那2、3个小时。

  所以授粉方式得升级,对此他也早就想好了策略。

  王建安赶到河边湾的大棚区转了转。

  果然,不少大棚里,黄瓜和西葫芦的黄花已经陆续开始绽放。

  王建安蹲在一株西葫芦前,仔细查看花蕊。

  雌花花柱已经分泌出晶莹的黏液,这正是授粉的最佳时机。

  要是再晚两天,这些花就白开了,根本结不了果。

  他立刻转身往合作社办公室走去,一边走一边在心里复盘之前的策略:

  现在李家沟总共六十亩大棚,他家占了近十亩,剩下二十八户人家加起来差不多五十亩。

  黄瓜和西葫芦马上就要开始授粉,月底番茄也需要授粉,二十八户近60人……

  刚进办公室王建安就喊起来:“泽安舅舅,赶紧通知大家,上午九点开会,大棚里的瓜要授粉了!”

  张泽安正和几个社员在办公室门口说话:“去年你就教过了,大家早都会了,不用你提醒。”

  王建安:“去年一户才一亩大棚都要全家出动,今天大棚翻倍了,光靠人工肯定搞不完,要升级一下方法。”

  张泽安也想明白了,来不及问升级了什么方法,连忙回应道:“要的,我马上去通知。”

  还不到九点,合作社的院子里已经挤满了人。

  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还不明白开会干什么。

  王建安站在台阶上,抬手让大家安静:“今天叫大家来,就为一件事:授粉。

  我早上去看了,黄瓜和西葫芦的花都开了,要赶紧开始授粉了。”

  下面有人喊道:“我们都开始弄了,去年你教过了的嘛。”

  “就是,我们刚才就在大棚里面授粉。”

  王建安也是略显无语:“你们就没有发现忙不过来嘛?”

  不等其他人说话,王建安继续说道:“今年我学到个新的授粉方法,比人工授粉快几倍。”

  “啥子方法?”

  王建安:“激素授粉,就是用药物点花。

  不过用激素结的果可能长得不太好看,有的会弯,有的会大头小尾。

  所以我打算激素授粉和人工授粉两种方法同时使用。

  激素授粉的菜就主要供应批发市场,价格会低一些。

  人工授粉的菜主要供应大饭店和高档小区,价格会高一些,和去年差不多。”

  底下顿时嗡嗡地议论开来。

  王建安等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才继续说:“我原本想着我们统一规划,划出专门的激素授粉区和人工授粉区,然后成立授粉小队,互相帮忙......”

  话还没说完,下面就有人打断了他:“建安,这样不行吧?”

  说话的是张老四,他家人多,大棚面积也不小:“统一划区,要是我家大棚被划到激素区,那不是亏大了?我家又不缺人。”

  他这一说,立刻有好几个人附和:“就是!我家劳动力多,不怕费工夫,就想全部人工授粉,多卖点钱。”

  王建安皱了皱眉,他还是有点理想主义了。

  他原本想着统一管理效率高,但现在看来行不通。

  大家的情况不同,想法也不一样。

  张泽安磕了磕烟袋,开口道:“建安啊,我看这样,谁家想用哪种方式,自己决定。

  愿意人工授粉的就自己多费工夫,想省事的就用激素。

  你看行不?”

  王建安想了想,也只能这样了:“那好,各家自己决定。

  不过我先把话说在前头,人工授粉的菜,收购价每斤比激素授粉的高一些。

  而且激素授粉的长畸形了要降价。”

  底下又是一阵骚动。

  有人迅速在心里算起了账:

  一亩地产量起码8、9千斤,每斤就算多一毛就是8、9百块钱,虽然人工授粉费事,但多赚这么多钱,值了。

  但也有人摇头,特别是张春城等去年就种了一亩多,今年更是扩展到近三亩地的人。

  谁都想多赚钱,但也得看有没有那个实力。

  授粉时间就上午那么2、3个小时,去年一亩多地就让他们全家齐上阵才堪堪弄完,再多绝对搞不完。

  “最后我再提醒一下,授粉时间早上9到11点过最好,过了这个时间再授粉坐果率低得很。

  有的人去年没有跟着干,不晓得这个工作量,我再说一下这两种授粉方式的需要的人工差距。

  人工授粉平均一亩大棚要3个人才能完成授粉工作,

  而激素授粉平均一个人可以管理两亩大棚的授粉工作。”

  王建安让大家讨论了一会儿,然后说:“这样吧,愿意人工授粉的站左边,想用激素的站右边。”

首节 上一节 113/1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