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领主:从每日情报开始 第280节

  不是那种敷衍的鼓励,而是真正打从心底的认可。

  这些坐在场上的人,无一不是从泥地里起家的,最懂得一片菜叶在寒冬里意味着什么。

  冬季温棚种植计划,不仅仅是为了让百姓冬天吃上几口绿菜,更是一整条连接未来的路。

  地热温棚的建成,使麦浪领摆脱了传统农业对季节的绝对依赖,真正跨出了“全年耕作”的第一步。

  它意味着即便冰雪封山,大地冻裂,也能有生命在棚中生长,有收获从泥土里冒出来。

  快速蔬菜和根茎菜提供日常餐桌的保障,而轮作豆类不仅维地养土,还为春季提供珍贵的绿肥来源。

  更重要的是,那些番茄、黄瓜、药草,有了在北境的冰层之下,尝试种出来的可能。

  格林在掌声落定后站起身,手中还攥着那本账册,语气不急不缓地说道:“有一件事,各位之前都听路易斯大人提过,但眼下粮收已定,是时候落实了。”

  他抬手指向远处那一片堆得像小山一样的麦袋,声音微微提高:

  “目前我们麦浪领的仓储设施,哪怕是新建的三座临仓,也已经吃紧。按照春天时大人定下的规划,我们将把六成五的粮食统一转运至赤潮领那边。”

  他停顿一下,看向众人。

  “赤潮那边有更稳定的地形、更完备的仓储体系,还能直通各中转站,不管是对外支援,还是战时调配,都更安全更高效。

  而麦浪本地,则保留三成五的粮食,用于日常口粮、配发村社、备用应急、种子留存,全都按标准细分好了。”

  台下没有一人出声反对,反而有好几位村长点头。

  毕竟这是春耕开始前就由路易斯亲口定下的事。

  路易斯坐在主座,只是静静地听完了整场报告,脸上没露出什么夸张的神色。

  但眼底那一丝光,所有人都看得清那是满意,也是认可。

  等所有人都说完,他这才缓缓点头,嗓音不大,却让人一下子打起精神:“都安排得不错,收割是胜仗,接下来的活儿,是把这胜利果实变大。”

  这句话一落,众人便下意识挺了挺腰杆,脸上也多了几分自豪感。

  路易斯顿了顿,忽然露出一丝轻松的笑:“当然,庆祝也是必须的。”

  他目光扫过一圈村长代表:“你们这些村长,回去都张罗起来,每村举办丰收日庆功宴,必须向村民宣扬秋收成果,别藏着掖着,要让他们有信心,也要让每个干过活、流过汗的人知道,这片地记得他们的名字。”

  “同时,等最终产量定稿后,照《春耕绩效榜》发放今年的奖赏。耕王、十佳户等劳模,分配永久优质私田,额外粮分、工具奖励,或者提拔机会,表现突出的劳力,各村优先推荐入管理队。”

  “就这些,”路易斯起身,拍了拍袍角,“散会。”

  他一走出帆布会议席,金色的麦浪在风中轻轻摇动,仿佛也在为这场收成与决策致以敬意。

  身后一众人纷纷起立,笑意一个比一个藏不住,鱼贯而出,回到各自的岗位,准备为秋收做最后的工作。

  这是一场胜仗之后的退场,但更像是一场新的序幕。

第274章 赤潮的战略锻炉

  昨夜,整个麦浪谷地沉浸在一片真正属于丰收者的欢腾中。

  各村社在自家晒谷场或村头广场燃起篝火,搭起长桌,杀鸡宰羊,热汤咕嘟咕嘟地煮着,大块肉、大碗酒不计其数地往来。

  最热闹的是谷地中央的主庆场,十几座最为出色的村社连席合宴,几十锅菜齐齐出炉,香味在夜风中飘得老远。

  夜色下火光映着人们的笑脸,《春耕绩效榜》一一宣读,奖项逐个揭晓。

  “今年的‘耕王’来自十三村社的霍尔·桑恩!”

  欢呼声震天响起,霍尔·桑恩一脸通红地上台,双手颤巍巍接过那张盖着赤潮领印的土地契。

  一块永久优质私田,还配了新式铁犁和两只役牛的使用权。

  为此他早起摸黑,是整个麦浪领最勤奋的人,当然在今晚一切努力都变得值得,他的命运因此被改变了

  “十佳户名单如下——洛伊、凯拉、贝希……”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村社一年的拼命。

  村民们兴奋地推着自家亲友上台领奖,有孩子牵着父母衣角大声喊“是我父亲!”

  也有老人颤着手接过奖状,还没回座就被年轻人高高举起。

  奖品有粮、有布、有铁器,还有地契和牲畜。

  对这些脚踩泥土的农人来说,这不只是奖赏,更是一种认可。

  而就在“十佳户”名单公布之后,一批年轻人被各村社代表点名站出。

  他们多是二十上下,肩膀还没完全挺直,眼神却已经坚定。

  格林点到他们的名字时,语气特别郑重:“以上十五人,因工作出色已获推荐,将于下旬赴赤潮主领参加初级管理队训练,学成后回乡,优先担任社队副职,协助统筹农务、调运、后勤及灾备事务。”

  村民们一片哗然,继而又是一阵响亮的掌声。

  这不只是表扬,更是通往更高阶层的大门。

  这些年轻人今后不再只是一个好劳力,而是有望成为负责一村、一社,甚至一领的骨干。

  在这个曾经只有奴隶和流民的北境谷地,这一刻无数目光看着他们,羡慕而带着希望。

  而在那样喧闹的一隅,主席区却显得安静了些。

  路易斯端着酒杯,整个人窝进椅背里,披风被火光映得暖色泛红。

  他一边听着村民笑谈,一边半眯着眼看那粮堆。

  火光时不时跳到他脸上,让他看起来不像个领主,倒像个刚打完胜仗的老兵,放下武器,靠在某个火堆边喘口气。

  他没说什么,但那目光说了许多。

  那不是自满,也不是放松,而是一种长久奔波之后终于落地的踏实。

  他确实没喝多少。

  艾米丽瞥了他一眼,笑着摇了摇头,伸手拿过他酒盏,自己倒了小半杯温蜂酒,又递回来。

  “你总这样,”她低声说,“最该享受的时候,却总想着明天。”

  “没办法,北境两郡一十三领,可是在我的肩上担着,不敢懈怠。”路易斯笑着接过。

  他眼神里有点顽皮,也有点自嘲。

  艾米丽没说话,只轻轻倚在他肩上。

  …………

  庆典的第二天,午后阳光暖淡,路易斯坐上了回赤潮主领的马车。

  随着他登车,一声令下,整支车队随之出发,与来的时候不一样的是带着几十辆粮食一起出发的。

  马车两侧,是全副武装的赤潮骑兵列队护送。

  他们并不陌生,这已是第三批运输粮队。

  前两批的成功让所有人都更为沉稳熟练,路线、守备、节奏都已摸得滚瓜烂熟。

  马蹄踏地,车轮压路,干道上尘土飞扬,阵列井然。

  这支庞大的运输队伍,严格按此前路易斯制定的“主干线运输方案”执行:

  主干道自麦浪领直达赤潮主城粮仓,全程约五至七日,沿线铺设有压实石道,适合大车通行。

  路途中共设三处中转点和固定护粮哨站,以防匪盗、魔兽突袭等意外。

  车队按“十车一组,一组配备一支护卫骑士小队”的模式组织行进。

  运输工具包括牛车、骡车、以及新制的精铸铁轮马车,载重能力在五百至八百公斤之间,昼夜轮替不断推进。

  为防损耗,每袋粮食均用油纸内衬并标记处理状态,红条为“晒干”、蓝条为“已烘”、黄条为“待筛”。

  每日安排巡检,以防发芽、霉变与鼠患。

  路线上还特设“临时晒粮垛”,供遇雨中转。

  本来路易斯曾考虑使用麦浪境内那条中型河道,将粮食以船运形式转送赤潮,以节省人力与车马。

  但目前的造船技术尚未成熟,且北境入冬早、河道结冰快,贸然实施风险过高。

  为此他已亲自写信,向卡尔文公爵请求支援,希望调派几位造船匠北上支援。

  特别是卡尔文家族素以造船闻名帝国,若能成事,将不仅解决内河运输,更是他未来打造海上贸易网的关键一步。

  阳光斜照,照亮了蜿蜒而出的粮队车阵,尘土被马蹄踏起,轻烟般在队伍后飘散。

  每辆马车都载满沉甸甸的粮袋,袋口紧封,标记布条随风轻摆。

  赶车人手持长鞭,紧盯前路,车轮碾过干道石板,发出沉闷的滚响。

  前排骑士高举马鞭,猛然一喝:“一路直行,不许耽搁!”

  声音划破谷地,车夫们齐声应答,队列微微提速,长蛇般蜿蜒驶入主道尽头,向赤潮领缓缓推进。

  …………

  夜风渐紧,山谷深处凉意渐浓。

  路边林中,一队蛮族斥候悄然逼近。

  他们是北境某支蛮族先锋,约莫五十人,骑着皮毛蓬乱的短脚战马,脸上涂着黑泥,手持短弓与斧矛,行动如狼群般隐秘。

  瞧见谷中那支浩浩荡荡的粮队,他们伏在岩石后,眼神像饿狼盯着肉堆,泛着贪婪的光。

  “这怎么回事……光是粮车就近百辆!”

  “啧,看那麻袋,都是烘干晒过的成粮,抢到一车就是大赚。”

  “但骑士也不少……”领头的蛮族头人皱了皱眉。

  他不是傻子,一眼就看出这队护粮骑兵的编制非常正规,人数虽不算多。

  但每十车就配一组精英骑士,若是强攻,很容易全军覆没。

  但贪念已经烧得他们心痒难耐。

  那是一列真正的金山粮山,一车就能救活一个部落的冬季。

  “直接冲进去抢不现实。”他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眼神一冷,“但他们人再多,夜里也有盲区。我们不打全队,只撕一道裂口,抢完就走。”

  他目光在山道下方一段斜坡上扫过,那处地势相对低缓,距离车队边缘仅两百步,且岗哨间隔略远。

  再往前,就是几辆停靠稍慢的后队粮车。

  “从那边下,趁夜色、趁他们换岗,冲进去干脆利落抢两车。”

  “劫完就散,分三路撤进林子,不恋战。”

  他比了几个手势,示意兵分三路,一组突击车队,一组牵制外围骑兵,另一组在山林设伏接应。

  “只要一波冲锋,趁他们不注意砍开一点口子,马上拖车走。打快战——别磨蹭。”

  底下人纷纷点头,握紧了武器,眼神跃跃欲试。

  有人甚至悄悄在自己战斧柄上缠紧了麻绳,准备一搏。

  只要突入成功,这趟就值了。

  冬天来了,谁不想囤上几袋谷子、几桶麦粉?比啥都值钱。

首节 上一节 280/33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