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第186节

  李哲心里的顾虑瞬间烟消云散,连忙点头,声音都比刚才亮了点:“郑师傅,那就麻烦您了。”

  ……

  万安镇大营村。

  下午三点多,李家新宅基地上干的热火朝天。打桩机“咚咚”地敲着地,钢筋碰得“叮当”响,工人们扯着嗓子喊号子,乱哄哄的。

  新房从 3月 21号开工到现在,已经有五十天了。原先平平整整的地面上,两层小别墅的架子立起来了。

  一层的墙砌到四米高,砖摆得齐整,水泥缝填得满当当;二层的柱子刚浇完,露着顶上的钢筋头。

  院子的边儿也显出来了,外围拦着圈临时的破板子,上面用红漆刷了“注意安全”,字写得歪歪扭扭。

  工人们各干各的,有的扛着钢筋在架子里钻来钻去,有的拿着抹子把墙抹得溜平,还有的搭脚手架,个个汗珠子顺着脸往下淌,衬衫都湿透了,可手里的活儿没停,嘴里还时不时唠两句家常。

  老李蹲在工地边上,瞅着那快成型的房子,嘴角就没放下来过。

  他从裤兜里摸出包烟,抽出一根递给旁边的施工队头头刘金亮,笑着说:“刘师傅,受累了啊。”

  “应该的。”刘金亮接了烟,老李赶紧摸出打火机,“咔嗒”打着凑过去。

  刘金亮吸了一口,烟圈慢悠悠飘出来,眉头皱了皱:“李哥,有件事我得给您说一声,今年这水泥价跟坐过山车似的,最近又涨了,比咱们当初算的得多出不少钱,可能盖房的成本还会增加……”

  老李脸上的笑淡了点,点点头:“水泥涨价这事儿,谁也没料到。钱的事你放心,绝不能耽误干活。”

  刘金亮又说:“新房一层的墙已经砌完,等楼板浇好,再砌二层的墙。还有屋顶的桁架,也得提前弄好,这样能快点儿。”

  老李听得认真,时不时“嗯”一声,等刘金亮说完,他补了句:“刘师傅,有几个事儿我得跟你说。

  天越来越热,这房子里得装空调,你们干活的时候记得留好管线;

  咱北方冬天冷,暖气管道也得提前弄,别到时候再扒墙返工。

  最关键的是厕所防水,这可是大问题,必须做好,别留着漏水的毛病。”

  刘金亮拍着胸脯保证:“李哥,你放心,这些要求我们都记着呢,肯定按你的标准来。

  至于工期,按现在的进度,要是后面材料能及时到,钱也没问题,大概还得一个多月就能完工,争取入夏前让你们搬进去。”

  老李心里算了算,一个多月还行,他满意地说:“行,那辛苦你们了,有啥情况随时跟我说。”

  老李在工地又待了半个钟头,这儿瞅瞅那儿看看,跟工人嘱咐了几句“小心点”“别摔着”,然后才离开工地,往村北的蔬菜大棚去。

  走到大棚附近,就见到一辆军绿色卡车开来。

  卡车稳稳停在路边,副驾驶门先开了,李哲从车里下来,穿了件干净衬衫,手里拎个公文包,老李望着李哲一时间有些感慨,儿子越来越像城里人了。

  接着,副驾驶室又下来个中年男人,老李一看,眼睛一下子亮了,又惊又喜,这人是他弟弟李振国。

  儿子三天两头回来,老李见着他不意外。

  李振国可有日子没回来了,老李别提多高兴了。他快步走过去,一把拉住李振国的手:“振国,你咋回来了?快,进棚里坐。”

  李振国也笑:“哥,老二不是要租赁个罐头厂嘛,我帮他把把关,又想着好久没见你了,就趁这机会回来看看。”

  三个人进了 3号蔬菜大棚,棚里绿油油的,蔬菜长得旺,看着就喜人。

  老李拿出几个凳子,又去倒了两杯茶水,递给李振国和李哲,热情地说:“振国,一路累了吧,快喝点水歇歇。”

  李振国接过茶水,喝了一口,瞅着棚里的蔬菜,夸道:“哥,这菜长得真好,得种到几月份去了。”

  老李瞅了一眼李哲:“咱也是头一回种蔬菜大棚,听老二的意思是大部分菜都种到六月底,七月份夏菜上市,就把大棚收了,休耕两个月,八月底再说。”

  李哲补充道:“也不全是这样,有些特殊的作物种植期比较久,可能会一直栽种。”

  李振国似乎想到了什么,好奇道:“老二,你现在供菜的那些酒店,夏季就不供菜了?”

  李哲喝了一口茶水,答道:“供,这渠道不能丢。”现在是反季节蔬菜稀少,所以不缺市场,但以后市场的重要性会愈发明显。

  李振国有些疑惑:“那你都没菜了咋供?”

  李哲笑道:“没菜了就去收菜,这是金哥的老本行,哪怕夏天供菜是不赚钱,这些供应渠道也得保证了。”

  李振国点点头,暗道侄子的成功不是偶然,确实是个做生意的料。

  老李坐了一会,就骑着自行车去了代销店买了新鲜的鱼和肉,让李酒缸做了一桌子菜。

  晚上,老李搬出一箱子汾酒,众人边喝酒,边谈租赁罐头厂的事。

  李振国说了一些自己在京城罐头厂的经历,讲罐头怎么生产、怎么管理,李哲听得认真,时不时问两句,一直到晚上十点才散场。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金百万就早早来了李家。

  他穿件宽松短袖,肚子有点鼓,脸上带着憨厚的笑。李振国也收拾好了,背着个帆布包,里面装着考察罐头厂用的笔记本和工具。

  俩人坐上李家运菜的卡车,去金百万提前选好的几家罐头厂二次考察。

  同时,李哲也没闲着,蔬菜大棚外的空地聚了好些人,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聊天。

  这些人要么是村里的民兵,要么是李哲新招的种植户,都跟四季青公司签署了蔬菜大棚种植和收购协议,属于李哲招到的第一批合作的大棚种植户。

  李哲今天要带他们去镇信用社贷款。

  不远处田埂上,还站着些看热闹的村民,凑在一块儿嘀咕,眼睛时不时往这边瞟。

  人群里,李哲穿件浅蓝色的衬衫,袖口挽到小臂,他刚跟老爹老李交代完大棚里的活计,转身就被人围了个严实。

  “李老弟,咱啥时候去信用社啊?”

  “是啊,咱一会咋走啊?这么多人,可别误了点。”大家七嘴八舌地问,话里都带着期盼。

  李哲抬腕看了眼手表,已经过了八点二十,他清了清嗓子,拔高声音喊:“大家伙静一静!再查查手里的手续——跟四季青公司签的种植收购协议、身份证、户口本,还有蔬菜合作社的证明,少一样都办不成贷款,别到了信用社才发现漏带,来回跑冤枉路,不值当!”

  “带了带了!”人群里立刻应和起来,有人干脆把揣在怀里的纸包掏出来,当着众人的面又翻了一遍。

  “手续我昨儿个就揣怀里了,数了三遍,没差!”有人还下意识地摸了摸胸口的口袋,生怕手续飞了似的。

  王二麻子从人群里挤出来,穿件洗得发白的褂子,领口还卷着边,脸上的麻子在晨光里格外显眼。他搓着手,嘿嘿笑:“李老弟,咱到底啥时候走啊?我昨儿个晚上兴奋的一晚上没睡着。”

  他话音刚落,旁边的赵兵就凑过来,故意逗他:“你是光棍想媳妇了吧?”

  “哈哈哈哈!”这话一出口,人群里立马爆了哄笑,连田埂上看热闹的村民都跟着笑,有人还拍着大腿。

  王二麻子的脸瞬间红到脖子根——他今年二十八了,因为脸上的麻子,一直没说上媳妇,一脸愁相,看着比同龄人要老不少。

  这事一直是他的心病,这会儿被戳中,只能尴尬地低着头,嘴里嘟囔:“别瞎说,我就是想好好种大棚赚钱……”

  老李见他窘得慌,赶紧打圆场:“行了行了,别拿二麻子开玩笑。等咱大棚赚了钱,到时候十里八乡的姑娘都来瞅,还愁找不到好媳妇?”

  这话既给王二麻子解了围,又让众人心里更热乎,纷纷点头:

  “就是这个理!”

  “等赚了钱,啥都有了!”

  远处传来“突突突”的拖拉机声,两道黑烟从田埂那头冒出来,越来越近。

  众人抬头一看,是赵铁柱和王大庆,各自开着辆红色拖拉机往这边来。

  李哲拍了拍手,大声说:“人差不多齐了,大家伙赶紧上车!”

  二十多号人立马涌到拖拉机旁,争着往上爬。有的踩着车轱辘借力,脚一滑差点摔下来,旁边人赶紧拉了一把。

  原本空落落的车斗,没一会儿就挤满了人。

  孙强虽说腿脚不好,但积极性高,第一波爬上了拖拉机,抢了个靠近车头的位置。

  等所有人都上了车,赵铁柱和王大庆发动了拖拉机,“突突”的声音更响了。

  孙强坐在车头旁,看着路边越聚越多的村民,心里突然涌上来一股劲儿——

  他清楚,这些村民其实也想跟着李哲种大棚,只是李哲这次只选了他们第一批信得过的人。想着这些,嘴角就忍不住往上翘。

  孙强忍不住扯着嗓门唱起来:“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瓜儿连着藤,藤儿牵着瓜……”他嗓门本就大,这会儿借着拖拉机的轰鸣声,歌声顺着乡间小路飘出去老远。

  车斗里的人一听,也跟着唱。有人记不住歌词,就跟着哼调子,跑了调也不在意。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歌声里满是希望——盼着贷款能顺顺利利办下来。

  拖拉机沿着乡间小路慢慢走,歌声一路飘向远方。路边的村民都探着头往车斗里看,眼神里满是羡慕……

第256章 钱多多

  半个多小时后,拖拉机开进了万安镇。

  土路变成了石子路,路边多了几家商店和饭馆,门口挂着红布幌子,行人也渐渐多了。

  路上的人看到这两辆载满人的拖拉机,都停下脚步,好奇地打量,有的还指着车斗里的人小声议论。

  拖拉机最终停在了镇信用社门口。

  李哲第一个跳下来,扯了扯压皱的衣角,径直往信用社大门走。

  孙立国听到动静,也起身迎接,看到进了大厅的李哲,笑着说:“老弟,人都来齐了?”

  “齐了,第一批总共 28个。”李哲扭头往门口瞅,那帮人正挤在台阶上,模样各不一样——

  孙强左腿有点跛,腰杆倒挺得笔直;王二麻子怀里紧紧揣着一叠手续,脸绷得紧紧的,嘴唇抿成条线;赵兵跟旁边俩种植户凑着脑袋嘀咕,右手指着信用社大门,可眉梢眼角全是兴奋;

  还有几个人缩在人群后头,眼神躲躲闪闪的,一看就是头回进信用社办贷款,心里没谱。

  孙立国朝着柜台里头喊:“小张!赶紧出来招呼人!”

  张进学立马从柜台后钻出来,鼻梁上的黑框眼镜滑到鼻尖,他腾出一只手往上推了推,冲李哲点头:“李哥。”

  接着喊上另外俩业务员,从储物间拖出几张折叠桌,往大厅角落一放,桌腿“吱呀”响了声。

  他抱来一摞资料表格,往桌上“啪”地一放,冲门口喊:“大伙儿别挤,按顺序排队!先登身份证,再填申请表,哪儿不懂就问,别急着瞎填!”

  种植户们慢慢排起队,孙强一瘸一拐挪到最前头,王二麻子攥着手续跟在后头,赵兵还帮着维持秩序,原本乱糟糟的场面倒顺当了。

  孙立国引着李哲进办公室,屋子有十几平米大,靠墙摆个旧书柜,漆掉了不少,里头塞满了金融政策文件和账本,堆得老高。

  办公桌是深棕色木头的,桌面擦得亮,就放着盏掉漆的老式台灯、一个印着“劳动模范”的搪瓷杯,还有几本摊开的笔记本,页边都卷了。

  孙立国拎着暖壶泡了一杯茶水,递给李哲:“老弟,先喝点茶水。对了,柳主任知道你今儿带种植户来,估摸着一会儿就到。”

  李哲接过杯子,指尖碰着温热的杯壁,愣了下:“哟,这可使不得,该我去区里见柳主任,哪能让她跑过来。

  这样……中午我请客,您对镇里比较熟,咱安排在哪合适?”

  “别别,信用社有招待经费,哪能让你掏腰包。”孙立国摆着手,又凑近些,声音压得低:“不过老弟,我听柳主任说,今儿要带个朋友来。”

  “啥朋友?”李哲眉头皱起来,心里犯嘀咕——柳主任突然带朋友来,难道贷款的事要变?

  “说是家农业公司的老板,姓钱。”孙立国顿了顿,又补了句:“而且我听人说,这姓钱的背景不一般,家里有不少人在农行工作。”

  李哲手指在杯沿磨来磨去,就这点信息,摸不清啥意思。他想了会儿说:“要不叫上陈镇长?”

  有对方在,真出点啥情况也能圆个场。

  孙立国点头:“我也是这想法。”

  上午十点多,信用社门口传来汽车引擎声。

  李哲和孙立国赶紧起身往外走,就见一辆蓝色拉达轿车停在门口,柳主任从副驾驶下来,穿身藏青色西装套裙,头发梳得整齐,个子高挑,脸上架副白色眼镜,看着干练。

  她旁边跟着个二十五六岁的小伙子,穿身熨得平整的黑西装,个子不高,眼睛亮,嘴角一直带着笑,手插在裤兜里。

  “柳主任,欢迎欢迎。”孙立国快步上前,热情的伸出双手。

  李哲也跟着迎了上去。

  柳主任跟两人握手,笑着对李哲说:“李老板,听说您今天要带合作的种植户办理贷款,今儿特意来看看。”

首节 上一节 186/1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