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往旁边让了让,介绍那小伙子:“这是钱多多钱老板,他也开家农业公司,听说了您种植蔬菜大棚的事,非要跟着来见识见识。”
钱多多立马往前凑一步,双手握住李哲的手:“李老板,久仰大名!您种植蔬菜大棚的事都传到市里去了,真是年轻有为,我早想跟您学学了!”
李哲笑道:“钱老板,您客气了。”
孙立国笑着邀:“柳主任,钱老板,咱去办公室坐?”
柳主任摆摆手,眼睛往大厅里瞅,种植户们正排队办手续:“先不坐,我去大厅看看贷款办得咋样,问问种植户们的需求。”
说完就往队伍那边走,站在张进学旁边,看着他给种植户登记,还时不时停下问:“您以前办理过贷款吗?这钱打算先买啥农资啊?”
种植户事先就做好准备,按照李哲教的回答。
等柳主任在大厅转了圈,了解了一下情况,才跟着孙立国进办公室。
孙立国请众人坐下,泡了壶绿茶,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镇里条件就这样,办公室简陋,招待不到位的地方,各位多担待。”
柳主任端起杯子,轻轻抿了口,看向李哲,语气诚恳:“李老板,我今儿来,主要想问问种植户贷款的后续保障。这么多种植户贷款盖大棚,我最担心的是他们把钱挪去干别的,没用到正地方,最后到期还不上,种植户吃亏,信用社工作也难办。”
李哲早想过这事,坐直身子说:“柳主任您放心。所有贷款的种植户都加入大营村蔬菜合作社了,合作社专门设了监督小组。
种植户每笔贷款咋用,买农资也好,买建大棚的材料也好,都得拿票据到合作社登记,我们及时跟信用社核对,保证专款专用,绝对不会挪作他用。”
这话他之前跟孙立国聊过,现在再强调,就是让柳主任彻底放心。
柳主任点点头,又问:“现在大概多少种植户报名贷款盖大棚?以后规模还会扩吗?”
李哲想了想,答道:“目前报名的超三百户了,天天还有新种植户来问,人数还在涨。”
旁边的钱多多插话了:“李老板,这么多种植户贷款盖大棚,他们懂蔬菜大棚的种植技术不?要是技术不行,这大棚蔬菜能长出来吗?会不会冻死冻伤。”
李哲看向钱多多,不慌不忙地答:“我们四季青蔬菜公司有二十多个技术员,都参与过大棚蔬菜的种植,经验足得很。
而且距离种植大棚蔬菜还有一段时间,我们还会继续培养一批技术人才。
种植户盖完大棚,技术员就上门手把手教,育苗、施肥、病虫害防治,每个环节都教到。真要是蔬菜出了病害,技术员立马赶过去处理,保证大棚蔬菜能好好长,有个好收成。”
钱多多眼睛一亮,又追问:“李老板,我还听说,去年冬天您那大棚蔬菜一斤卖到七八块,利润可不少啊。”
李哲笑了笑:“去年是头一年种越冬大棚蔬菜,市场上少,所以价高。今年种得多了,价肯定得降点,但就算降了,利润也比种普通蔬菜高,能让种植户多赚点。”
“那您估摸着今年大棚蔬菜能卖多少钱一斤?”钱多多追问着,眼神里带着探究,身子往前倾了倾。
李哲心里很清楚,这钱多多大概是盯上反季节蔬菜这块肥肉了,不然不会老问盈利的事。
他没直接说具体价,绕着说:“具体价现在说不准,我们公司跟京城蔬菜公司有合作,今年的收购价还得跟他们谈。不过有京城蔬菜公司这个稳定渠道在,销量肯定没问题,种植户不用愁卖不出去。”
特意提京城蔬菜公司,就是想让钱多多知道,四季青公司有靠谱的合作伙伴,不是随便能拿捏的。
几人又聊了会儿蔬菜大棚种植和市场行情,钱多多突然看向李哲,语气热乎:“李老板,听您说这么多,我对您这蔬菜大棚更感兴趣了,想去您的大棚瞅瞅,学学种植经验,不知道您方便不?”
李哲愣了下,随即笑了:“方便,咋不方便。钱老板想啥时候去,我安排。”
钱多多赶紧说:“要是您不忙,我想今儿下午就去,正好趁这机会多了解了解。”
李哲看了眼柳主任,见她含笑点头:“行,那下午我带您去。”
“谢谢您了,李老板!”
……
下午三点,万安镇大营村村北的土路上,尘土还带着春日午后的温热。
一辆蓝色拉达轿车停在李家蔬菜大棚附近,车身锃亮,在灰蒙蒙的土路上格外扎眼。
这年代的农村,拖拉机都算是稀罕物,小轿车更是见所未见。
这几日李家大棚本就热闹,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都往这儿凑,轿车一停,村民们就好奇的围过来。
有人手伸到半空中想摸下车盖,又赶紧缩回去,好像那铁壳子烫手似的,小声嘀咕:“这玩意儿得值多少斤粮食?”
“莫不是市里干部来视察了?”
见李哲从车里下来,王大脚就挤开人群凑过来,大嗓门一喊:“李家二小子!这轿车是你买的?”
在她想来,李家最近太能折腾了,先是买拖拉机、三轮车、建新房,现在买辆小轿车……好像也不是不能接受。
周围人“唰”地全看向李哲,眼神里又好奇又羡慕。
李哲赶紧摆手,笑着说:“哪能啊,这是朋友的车。”话刚说完,驾驶室门“吱呀”一声开了,钱多多钻了出来。
钱多多个子不高,穿身合身的黑色西装,头发梳得溜光,鼻梁上架着副黑框眼镜,一看就不是干农活的。
他刚站稳,目光就被路两边的白色大棚勾住了——那些大棚像一个个鼓起来的白帐篷,被风吹得轻轻晃,一眼望不到头。
“李老板,您这蔬菜大棚一共种了多少亩啊?”钱多多快步走到李哲身边,语气里满是惊叹,手朝着大棚的方向比划,“这一片白花花的,看着就气派。”
李哲朝着土路西边抬了抬下巴:“一共二十四亩。这边四个是最早的,是去年秋冬建的,路东那二十个是今年建的第二批、第三批。”他顿了顿,又补充:“东边这些是规模化建的,往后还打算接着扩。”
钱多多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西边四个大棚看着旧些,东边二十个倒崭新,大棚前面还有个小砖房。
他凑到西边大棚跟前,伸手摸了摸棚顶的塑料膜,皱着眉问:“就这塑料大棚,能扛住冬天?咱廊方冬天零下好几度,这薄薄一层塑料,里头的菜不得冻坏了?”
李哲笑了,领着钱多多往三号大棚走,抬手拍了拍夯土墙,“咚咚”的闷响传出来:“钱老板,这夯土墙有两米多厚呢,全是黄土掺着麦秸一层层夯出来的,就为了防寒。”
“嘿,真够厚实的!”钱多多弯下腰,用指甲抠了抠夯土墙的缝,土块硬得很。
他直起身,指着墙顶上卷着的草帘——那些草帘用麻绳捆着,一卷卷堆在那儿,看着挺沉,“那是干啥用的?看着像干草编的。”
“那是草帘子,专门保温的。”李哲伸手拽了拽草帘,沉得很,“白天太阳足,就把帘子卷起来,让阳光照进棚里升温;到了晚上,气温降下来,再把草帘子放下来盖在塑料膜上,能隔寒保温。”
说着,李哲掀开大棚入口的棉帘,一股温热的潮气涌出来,还带着股蔬菜的清香味。他侧身让钱多多先进,笑着说:“钱老板,您进棚里瞅瞅。”
钱多多迈腿进去,没有注意注意到脚下台阶,差点一脚蹬空:“诶呦。”
他低头看了看脚底下,又抬头瞅棚顶,惊讶地问:“这大棚咋比外头低?我还以为是平的呢。”
“大棚往下挖了 1米深,就是想借着地温保暖。”李哲领着对方往里走,指着前方的菜地:“只要满足这几个条件,冬天也能保持在十几度,再加上夯土墙和草帘,棚里温度就能稳住,冬天菜也能正常长。”
钱多多蹲下身,盯着青椒苗看——绿油油的叶子舒展开,枝桠上挂着不少小青椒,有的都有拇指大了。
他伸手碰了碰叶片,软乎乎的,还带着点潮气。
“厉害!真厉害!”他直起身,忍不住感慨,“我之前就听人说咱廊方冬天能种黄瓜,一开始还不信,想着冬天那么冷,菜哪能活。今儿见了您这大棚,彻底服了,这法子想得真妙!”
李哲倒了一杯茶水递给钱多多,笑着说:“条件简陋,您多担待。过些日子我打算在大棚旁边建个食堂,顺带当会议室,到时候有桌椅,也有正经茶具,待客也方便些。”
钱多多接过茶杯,杯壁温乎,凑到嘴边喝了一口,“李老板,我听人说这蔬菜大棚是您自己琢磨出来的?”他放下茶杯,眼神里满是好奇,“您咋想到要这么建大棚的?”
李哲也坐到旁边椅子上,慢悠悠地说:“其实也不是我凭空想的。以前村里也有简单的大棚,就是用竹竿搭个架子,蒙上塑料膜,只能提前几天育种,或者晚十几天采收,根本没法越冬。
我想着冬天蔬菜少,要是能在冬天种出菜,肯定能卖好价钱。后来就琢磨着咋提高保温性,一开始试着把墙砌厚点,后来又想到利用地温保暖,一点点改,才做成现在这样,能一年四季种蔬菜。”
钱多多听完,朝着李哲竖了个大拇指,真心实意地说:“您可真有本事!能从老法子里头琢磨出新门道,还能把保温做得这么好,一般人可真想不出来。”
之后,钱多多又问了不少关于大棚的事——棚里种的啥蔬菜、一年能收几茬、销路咋样。
聊了一会儿,钱多多站起身,看着棚外连绵的大棚,提议道:“李老板,能带我去其他大棚瞅瞅不?我想再看看别的棚里蔬菜长得咋样。”
李哲放下茶杯,领着钱多多走出三号大棚,又去了旁边的一号、二号和四号棚。
这四个最早建的棚里,种的菜还不一样——一号棚种着西红柿,枝叶间藏着青红相间的果子;二号棚种着黄瓜,藤蔓顺着竹架往上爬,挂着不少嫩黄瓜;四号棚则种着芹菜,一畦畦的,绿油油的,长得整整齐齐。
每到一个棚,钱多多都看得仔细,一会儿蹲下来看蔬菜的根,一会儿问施肥浇水的法子,还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时不时记两笔。
可就算看了四个棚,他还觉得不过瘾,又看向路东的二十个新大棚,问道:“李老板,东边那些新建的棚,能也带我逛逛不?”
“没问题。”李哲带着钱多多穿过土路,往东边的大棚走。
这些新棚比西边的规整,棚跟棚之间的距离都一样,夯土墙也更平整。他们挨个进棚看,每个棚里的菜都长势很好——有的刚种没多久,幼苗嫩得很;有的已经长到半高,眼看就要结果。
看着眼前这生机勃勃的样子,钱多多脸上的笑越来越多,眼神里也多了点盘算。他跟在李哲身后慢慢走,忽然开口问:“李老板,这些大棚都是您一个人的?”
李哲脚步顿了顿,转过头看着钱多多,如实说道:“暂时是我的。等六月底,棚里这一茬菜收完,大棚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就都归四季青公司了。”
“您说的这个四季青公司,是您自己的,还是跟别人一起开的?”钱多多赶紧追问,眼神里带着点期待。
“前期公司是我一个人开的,前几天又有一批人投资入股,现在算是股份制公司了。”李哲答道,看了钱多多一眼,心里大概猜到他的心思。
钱多多点点头,又接着问:“您让别人入股,是因为公司缺资金?”
李哲轻轻笑了,坦言道:“资金是一方面,但不是最主要的。刚入股的都是大棚技术员,有丰富的蔬菜大棚种植经验,入股的钱不多,但他们的技术对公司发展更重要。”
他顿了顿,意有所指地补充:“比起资金,我更看重股东能带来的资源——不管是技术、渠道,还是别的,只要能帮公司发展,都是好的。”
钱多多心里一下就明白了,李哲这是在点他,想投资不光得有钱,还得有公司能用得上的资源。
他琢磨了一会儿,觉得没必要绕圈子,干脆直说道:“李老板,实话说,我对蔬菜大棚这行挺感兴趣,也看好四季青公司的前景,想投资您这公司。”
见李哲没说话,就看着自己,他赶紧补充:“我家长辈在市农行上班,认识不少银行的人。您公司要是需要贷款,不管是短期周转还是长期贷款,我都能帮着牵线,还能拿到最低的利息,比在信用社贷款划算多了。”
李哲心里一动——他哪能不需要贷款?
今年他规划了两种种棚模式:一种是跟村里种植户合作;另一种是公司自己种蔬菜大棚,这种模式利润更高,也是公司的根本。
今年公司预计至少要种一百亩以上的蔬菜大棚,但公司目前的资金显然是办不到的。
要是钱多多真能帮公司借到更多、利息更低的贷款,对公司的帮助还是很大的。
但李哲没立刻答应——他还不清楚钱多多的底细,他斟酌着说:“钱老板,谢谢您看重四季青公司。不过您也知道,现在公司已经有其他股东了,投资这事我一个人做不了主,得跟其他股东商量商量,看看大家的意见。”
“应该的。”钱多多见状,也不着急,从口袋里掏出张名片,双手递给李哲,“这是我的名片,上面有我电话和地址。等您跟股东商量好了,随时可以联系我。”
李哲接过名片,上面印着“廊方市绿源农业公司总经理,钱多多”,下面还有一串电话号码。
他把名片放进西装兜里,笑着说:“好,我尽快跟股东们商量,有结果了第一时间联系您。”
第257章 大酬宾
暮色早早裹住了大营村,远处的蔬菜大棚成了模糊的白色轮廓。
傍晚七点,李卫东家闲置的地里已经热闹起来,泥土混着木炭的气息在空气中散开。
李哲蹲在地上,手里捏着块红色方砖,正仔细调整着垒好的简易烧烤架。方砖之间的缝隙不大不小,刚好能架住铁签子。
旁边火堆里的木炭烧得通红,偶尔“噼啪”响一声,溅起几点火星。
他刚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就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回头一看,是李志强端着个印着“为人民服务”的大铝盆走过来,盆沿晃得肉串“哒哒”轻响。
“叔,羊肉串穿好了!”李志强把铝盆放在旁边的石头上,掀开盖在上面的纱布,里面密密麻麻码着串好的肉串,每串都裹着鲜红的羊肉,肥瘦相间。
李哲拿起一串看了看,肉切得大小均匀,铁签子从肉里穿过,扎得紧实。
“串得不错,挺规整。”他笑着夸了句,用铁钳夹起烧得通红的木炭,一块块放进红砖垒的烤架里。
李哲为了招待钱多多,特意让人买了三十斤羊肉,奈何钱多多有事,并没有留下来吃晚饭。正好他们自己人热闹热闹。
他把肉串整齐地摆在红砖上,没多久,羊肉发出“滋滋”的声响,油珠落在木炭上,腾起一缕缕带着肉香的白烟。
周围早就围了不少人,有李哲手下的种植户,也有村里的民兵,嘴里说着闲话,眼睛都盯着烤架上的肉串。
林小虎和葛青山两人各提着两个大铁桶,“噔噔”地走过来,把桶放在地上,里面泡满了玻璃瓶啤酒。
“李哥,刚从井里捞出来的,冰得透心凉!”林小虎从桶里拿出一瓶啤酒,“啪”地一下用牙咬开瓶盖,递给李哲,“您一边喝,一边烤,这才得劲。”
李哲接过啤酒,冰凉的瓶身贴着掌心,他仰头喝了一口,清爽的水啤顺着喉咙滑下去,解了一天的疲惫。
这时,堂哥李酒缸凑了过来,他穿着件半旧的蓝布褂子,手里也捏着个啤酒瓶,眼睛直勾勾盯着烤肉串:“老弟,这么多肉串,你一个人烤哪儿来得及?我帮你一起烤。”
“行啊。”李哲往旁边挪了挪,给李酒缸让出一个位置,又从旁边的布包里掏出孜然粉和辣椒面,
“你看着点,烤到肉变色就翻面,别烤老了。孜然多撒点,辣椒面分着来,一半串放,一半不放,家里小孩和不吃辣的人也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