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你就知道了。”沈亚楠径直往外走。
苏明远追问:“那我跟您出门,不算旷工吧?”
沈亚楠瞪了他一眼:“不光不算旷工,我还给你发奖金。”
“嘿,那您早说呀!要早知道有这么好的事,我还换啥衣服?”苏明远抢先一步'噔噔噔'下了楼梯。
等他换好衣服进了大堂,正好见到沈亚楠推门出去。他和马蒂打了一声招呼,也跟着出门了。
一辆卡车停在路边,李哲从副驾驶上下来:“二姐,咱上车走吧。”
沈亚楠看了看卡车:“20吨罐头都在这辆车上?”
李哲笑着摇头:“那怎么可能,还有两辆更大的卡车,都是罐头厂安排送货,从仓库里拉货后直接去了京城火车站仓库。”
“嘿,我就说嘛。”沈亚楠指了指身后的苏明远:“他会俄语,叫上他一块去,指不定能用得着。”
“还是您想的周到。”李哲挥挥手,“大庄上车吧。”
装你妹!苏明远气不打一处来,面无表情地往副驾驶上走。李哲拍拍他的肩膀:“前面没那么多座,你去后面。”
苏明远看了一眼后车厢,愣了:“我……你……”心里更气了,但他终究没说啥,还是老老实实地爬进后车厢。
李哲看他的眼神,就知道这小子有些不服气。
但那又怎样?
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
上了副驾驶室,李哲问道:“二姐,您看上苏联啥货了?还把这小子带上?”
沈亚楠眉开眼笑:“你猜猜,我看上啥了?”
“这我哪猜得到,您就直接说吧。”
“你不猜,我也不说,等你去了就知道啦。”沈亚楠露出一脸期待的神色。
一时间,李哲还真猜不到她要买啥,也懒得想了,闲聊了几句,不大一会儿,卡车就到了京城火车站仓库。
到了火车站仓库西门口,不远处停着两辆更大的卡车。见李哲走下卡车,金百万和洪三也迎了上来。
李哲将沈亚楠介绍给他们认识,众人简单寒暄一番,就见到仓库门口快步走出一名男子。
这名男子看起来三十岁出头,穿着一身藏蓝色中山装,左胸口戴着中苏友好的纪念章,隔着老远就打招呼道:“达瓦里希哈拉少!”
苏明远提醒道:“他在给咱们问好,不过他这俄语发音……”他撇了撇嘴,没往下说。
“沈小姐,还以为您下午才过来,怠慢之处还请见谅。”男子小跑两步,主动跟沈亚楠握手。
沈亚楠笑道:“我是想着早点来,早点把事情办完。”
“您说的对,赶早不赶晚嘛。”男子笑着应道。
沈亚楠对李哲介绍道:“这位是外贸公司的吴绍辉经理。”
李哲跟对方握手道:“吴经理好,我叫李哲,以后还请多多关照。”两人近距离接触,李哲隐隐能闻到一股酒味。
吴绍辉也打量着李哲:“李老板好,真是年少有为啊。”
沈亚楠指着后面的卡车:“吴经理,第一批罐头给您带来了,一共是20吨——8吨酸黄瓜、7吨青刀豆、5吨番茄罐头,您验收一下。”
“好的。”吴绍辉应了一声,叫来几个手下指挥着卡车进入仓库,而后对着两人说:
“沈小姐,李老板,验收可能要花一些时间,咱们去我办公室坐会儿。我那有刚到的格鲁吉亚红茶,倍儿正宗。”
一种外国红茶还用“倍儿正宗“三个字,怎么听都有些不伦不类。
吴绍辉领着两人进了一栋灰砖小楼,办公室就在一楼东侧,门口挂着“东方外贸公司经理”的牌子。
开门进去后,办公室大概二十平米左右,墙上挂着中苏两国国旗的合影,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外汇管理条例》,办公桌对面的橱柜里还放着几瓶伏特加……
吴绍辉邀请两人坐在沙发上,从橱柜里拿出一个铜壶,从暖壶里倒入热水,而后将铜壶坐在煤炉上,说道:“这格鲁吉亚的传统做法是煮茶,茶汤的颜色更深,香气也更浓郁,口感特别丰富。”
沈亚楠笑道:“我去年在苏联喝过一次,味道确实不错。”
“我这有不少苏联的好茶,一会走的时候给您二位带些。”水烧开了,吴绍辉往里面添了一些红茶。
沈亚楠说道:“吴经理,我记得上次见面,您说我们卖罐头的货款,可以直接在外贸公司购买苏联的货品是吗?”
“对,以物换物嘛。苏联地大物博,资源丰富,重工业也比咱们先进,他们那边也有咱们需要的资源和工业产品。”吴绍辉站起身,从办公室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递给沈亚楠,
“沈小姐,这是一份苏联进口商品订单。只要是上面有的东西,我们仓库里都有。您可以直接用货款购买。”
沈亚楠快速扫了一眼清单,指着汽车列表问道:“伏尔加和拉达还有吗?”
“有的。就在仓库里。这次一共送来了几十辆汽车——伏尔加有7辆,已经有单位预定了一辆;拉达有6辆,您喜欢的话可以随便挑。”吴绍辉提着茶壶给两人倒上茶水,
“沈小姐,您尝尝我的红茶正不正宗?”
沈亚楠现在哪有心思品尝?喝了一口,敷衍道:“不错,挺好喝的。”
她话锋一转问道:“吴经理,您经手的汽车多,您觉得拉达和伏尔加哪个品牌更好?”
吴绍辉想了想:“我觉得这两款车都不错。伏尔加车身尺寸较大,外观大气,注重舒适性,有一定的档次感,更适合公务或商务场合。
拉达则是以皮实耐用、维修便利著称。零部件都比较好找,很适合基层单位、小企业和个体户使用。
您觉得这两款车哪个更适合,您就买哪款。”
沈亚楠问道:“价格方面呢?”
吴绍辉回忆了一下,答道:“伏尔加较贵一些,常规的进口价是9万元,我们以物易物的贸易在8万元左右,二手车价格在2.5万到3.5万之间;
拉达的常规的进口价是8万元,我们以物易物的贸易在7万元左右,二手车价格在3万万到4万之间。”
吴绍辉停顿了一下,意有所指:“新车的价格是固定的,但您要买二手车,我可以给您最大的优惠。”
她想看过车后再决定,扭头望向一旁的李哲:“老弟,你要买啥?”
李哲指着清单上的农资列表:“吴经理,我想进口化肥和农药,比如说碳磷钾复合肥、硝酸钠钙、磷酸二氢钾;还有有机磷类杀虫剂、波尔多液、生长调节剂等,这些货都有吗?”
“有,这批货刚回来,只要是清单上的都有,一会我带您去仓库看。”
“谢谢。”李哲语气中透着欢喜。
这些苏联的化肥纯度更高更稳定,溶解快、无残渣、不易烧根,效果要比现阶段国内的肥料好得多。
反季节蔬菜对于化肥的要求更高,需求量也更大。
而国内的优质化肥生产不足,都是依赖进口,十分紧缺,很难买到。
有了这些化肥和农药,对于李哲来说如虎添翼。同样的方法种出来的反季节蔬菜,它的产量更高,品质更好,更容易垄断高端市场。
二姐喝完了杯中的红茶,也有些按捺不住了,“吴经理,能不能带我们去仓库看看货品?”
第230章 贵人(两章合一)
一行三人出了办公室,三辆卡车就停在仓库大院,几名外贸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抽查检验罐头。
三人走到卡车旁驻足,吴绍辉背过双手询问:“还没检查完吗?干活怎么磨磨蹭蹭的,一点都不利索。”
外贸公司的员工哪里听不出言外之意,赶忙说道:“吴经理,我们已经完成了抽查检验,货品符合验收标准,正准备跟您汇报呢。”
吴经理满意的点点头:“商品价格统计出来了吗?”
“具体的数量还没有核对。如果是按照沈小姐提供的货物清单:番茄罐头收购价2.3元一罐,五吨价值23000元;青刀豆收购价2.8元一罐,七吨价值39200元;酸黄瓜收购价3元一罐,八吨总价值48000元。总货款为110200元。”
“这样的工作态度才对嘛,办事不能拖拖拉拉,一定要提高效率。一会儿就按这个价格结算吧。”吴绍辉说完,又对着一旁的沈亚楠问:“沈小姐,您看这样成吗?”
沈亚楠笑着应道:“吴经理,就按您说的办吧。”
李哲也暗暗算了一笔账:番茄罐头出厂价1.7元,青刀豆出厂价2元,酸黄瓜出厂价2元,总收购款七万七千元。再加上租赁仓库和一些其他的杂费,总花费在七万七千三百元左右。
那么这笔生意的纯利润就是32900元。其中李哲已经答应将两成的纯利让给二姐的长辈,也就是6580元,剩下的26320元,李哲四人按照比例分配。李哲拥有百分之五十的股份收益,也就是13160元。
李哲仅仅是投资了三万元,几天功夫就获得13160元的收益,足见出口贸易的暴利。当然,这主要还是靠了二姐的关系,否则这种好事哪轮得到他们。
这也间接说明那两成的纯利没有白花,李哲甚至觉得自己给的少了。
如果不是二姐也投资获得了收益,他甚至想单独再给二姐一份。这种靠关系和渠道拿到的生意,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当然,现在说这话其实还有些早,因为李哲还没拿到货款,终究还不能完全放心。等钱回到了口袋里,那才是真正的赚了。
一旁的金百万和洪三也都是一脸欣喜的神色。
他们两个都投资了五千元,这次获利2193元。如果不是在场的人多,洪三甚至现在就想抽自己一巴掌,看看这是不是真的。
“吱——“
仓库铁门在吴绍辉的推拉下发出刺耳的吱呀声。大门刚开了个缝,一股刺鼻的气味迎面扑来——化肥的氨味、机油味,还有一股淡淡的霉味。
“吴经理……这仓库面积有多大?”李哲往里瞅了一眼。仓库的面积很大,高度将近十米,光线有些昏暗,隐约能看到堆满的各种货物,外包装上都印着俄文。
吴绍辉笑道:“多大?嘿,这个十号仓库不到八百平米,还算小的呢。”
金百万好奇道:“这么大的仓库能装多少吨化肥?”
吴绍辉掐指一算:“五六千吨没问题。”
“嚯,够厉害的啊!”洪三也有些被惊到了。
“哈哈,现在也没那么多化肥,这里面还装了不少其他农资,比如说农药、三轮车、拖拉机、木材等。”吴绍辉压低声音说:“你们想要啥,一会就能装车,办完手续后,下午就能拉走。”
化肥和农药李哲肯定是要买的,至于购买的数量,昨天晚上,他和金百万、老李就商量过了。优质化肥和农药是好东西,但也不能买太多,毕竟,这玩意是有保质期的。
超过保质期后,效力就会下降。
另外,存储也是个问题,如果存储不当,容易结块、挥发,影响肥效。
三人商量了一番,准备购置十吨化肥和300公斤农药。
李哲将需要的农资种类和数量告诉吴绍辉,对方核对价格后,得出了这些货物的总价:化肥12000元左右,农药4000元左右。
订购完农资后,李哲一行人继续往里走,见到了一排苏联农用车,有三轮车、拖拉机、收割机和大型货车。
李哲现在还没有一辆农用车,随着蔬菜大棚种植面积扩大,以后肯定会需要农用车,农用三轮车和拖拉机都是要购置的。至于大型货车体积太大,李哲反而觉得实用性稍弱,还是轻型卡车更合适一些。
李哲指着一辆农用三轮车问:“吴经理,这辆农用三轮车多少钱?”
吴绍辉瞅了一眼:“这辆车是改装型,运货量大,比较少见,价格是4500元。”
李哲又指着一台拖拉机问:“这辆拖拉机呢?”
吴绍辉走近查看:“这是MTZ系列,马力比较大,通常都是在一万人民币以上。您要的话,给9500人民币就行了。”
一旁的金百万拽了拽李哲,提醒道:“这种农用车还是买国产的合适,价格便宜,配件充足,也更适合咱们国家的运输需求。”
吴绍辉笑道:“金同志说的不错。这苏联的机械都是'又重又大',别管是货车、拖拉机,还是三轮车都比咱们国内的马力大、体积大、结构坚固、稳定性好,但油耗高,价格也更高,比较适合国营农场。
您要是在农村用,有些太窄的路都过不去。还不如买国内的农机合适。”
李哲虚心接受,准备有时间去逛逛国内的农机。既然早晚要买,早买早用。
看完农机后,一行人出了10号仓库,去了旁边的8号仓库。
仓库门被推开时,李哲闻到了混合着机油和樟脑丸的气味。吴绍辉的皮鞋尖踢开一颗螺栓,金属撞击声在空旷的仓库里回荡。
吴绍辉打开了墙上的壁灯,仓库里放着一排排汽车,有伏尔加、拉达、莫斯科人等。
吴绍辉快走了几步,指着前面的车:“沈小姐,左边的是伏尔加,右边的是拉达,您想买哪辆车,我给您介绍。”
沈亚楠答道:“我就只有四万左右的预算,你帮我推荐一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