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你这个想法不错。回头我就把报纸分发给各村村委会,让他们在党员会上宣传。”
李哲笑着补充:“陈镇长您这个想法很好。同时,我觉得还可以另外加一点,比如说用村上的大喇叭广播。这样不光党员能知道,普通的乡亲们也能听到,宣传效果会更好。”
第203章 不眠夜
京城,崇文门西大街。
谭静雅站在店铺门口,指挥着两个工人将新制作好的牌匾挂在门上,牌匾上写着三个大字:蜀香居。
挂上牌匾的那一刻,谭静雅的心情有些复杂,有些兴奋,又有些惶恐。她占餐厅的二成股份,几乎将所有的钱都投了进去。
如果餐厅投资失败,她就彻底什么都没有了。也正是因为没有了退路,她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在餐厅上。
林巧梅站在一旁笑着说道:“这牌子挂上去之后,立刻感觉就不一样了!”
林巧梅和丈夫商量之后,已经决定辞退原先餐馆的工作。她本就是个临时工,在哪家餐厅干都一样。
既然如此,为啥不找个自己干得顺心的地方?而且有了李哲的冬菜,蜀香居的生意肯定要比她原来工作的那家餐厅好。再加上有谭静雅的照顾,她肯定是不会吃亏的。
谭静雅结了尾款,送走了两个装牌匾的工人,和林巧梅一起进了餐厅的大堂。
大堂里生着暖气,点着煤炉,要比外面暖和不少。
林巧梅从煤炉上提下水壶,给谭静雅倒了半杯水。“店里都收拾得差不多了,明儿个咱还来不?”
“明儿个都除夕了,还来啥?你家年货都准备好了吗?”
“这几天都是永强在置办,差不多了。”林巧梅也坐在桌子旁,端起桌上的搪瓷缸暖手。“哎,你今年在哪儿过年?回娘家还是怎么着?”
“初三店里接着施工,我就不回去了,自个儿住,图个清静。”谭静雅的父亲已经去世,母亲跟着哥嫂住。她回去了也是别扭,何必找那个不自在。
“那咱们饭馆什么时候开业?”林巧梅差点说顺了口。
“之前预计是初十左右开业,不过具体时间还要看店铺的装修进程和人员的招聘。”
装修餐厅的人都是李哲找的,都是大营村的乡亲,有不少林巧梅还认识。人数不少,干活也利索。门窗基本上都已经修缮好,二楼的水磨地面也打好了。不过一楼的水磨地面还没有动工,还得忙上几天。
谭静雅往厨房瞅了一眼:“两位师傅还忙活着呢?”
林巧梅小声说:“还在归置厨房那些东西。我进去帮忙,人家两位还不乐意,把我赶出来了。”
谭静雅笑了:“这厨师做饭就像是打仗,讲究的是出手快效率高。厨具都有固定的摆放位置和习惯,自己归置用起来才顺手。”
她停顿了一下,又对林巧梅说:“年后你要是不忙,就来餐厅帮我看着点。那些工人你都认识,也能说上话。我还得去市场逛逛八仙桌,琢磨一下招聘工人的事。”
“行,你去吧,有我看着误不了事儿。”林巧梅应了一声。听到外面传来一阵车声,抬头一看见到外面停着辆绿色的解放卡车。
谭静雅和林巧梅一前一后出了餐厅,刚好见到李哲从汽车驾驶室走下来。
“李老板,您来视察工作了?”林巧梅笑着打招呼。自从决定来这家餐厅工作,她就主动换了对李哲的称呼。
“李老板。”谭静雅也打了招呼。
“谭姐,嫂子。”李哲回应了一声,抬头望着餐厅的招牌,笑着说道:“不错,像那么回事儿!”
三个人又进了餐厅,李哲四处打量了一下:“韩师傅和闫师傅呢?”
“两位师傅在厨房忙活的,我去叫他们。”林巧梅去了厨房。
李哲冲着谭静雅说道:“谭姐,这几天辛苦你了。过年这几天好好休息,明年有的忙呢。”
“忙点好。只要餐厅能做起来,辛苦点也不算什么。”她看了一眼厨房的方向,说道:“餐厅还缺一些人手,您有什么安排?”
这些天李哲要忙的事很多,还真没仔细琢磨这件事。“年后再说吧,找个时间咱们好好聊聊。”
两人说了没几句话,林巧梅和两位厨师从厨房走了出来。
简单寒暄后,李哲从兜里掏出三个红包:“这几天辛苦各位了,眼瞅着快过年了,我给大家准备了几个红包。钱不多,就是一份心意。”
说话间,李哲将三个红包分给了两位厨师和林巧梅。
“谢谢李老板!”三人异口同声道。
林巧梅有些意外,毕竟餐厅还没有开业,她只是过来帮忙的,没想到还有钱拿。不得不说李老板大气,让她对以后在蜀香居工作,又多了一份期待。
李哲看着一旁的谭静雅:“谭姐,你也是餐厅的股东,这红包就不给你了。”
谭静雅笑了笑。李哲这是以个人的名义发的红包,就算李哲要给她,她也不好意思要。
至于李哲为何以个人的名义发红包,而不是以餐厅的名义?一是因为餐厅还没有正式开业,再一个,以餐厅的名义发红包其实并不划算。
谭静雅也是餐厅的经理,如果以餐厅的名义发红包,那就比较正式了,谭静雅这个经理也得有一份红包,而且红包的金额还得是四人中最高的。
李哲是大股东,占股比例达到八成,如果以餐厅的名义发四个人的奖金,李哲这个基础上还得往里贴钱,还不如以个人的名义发钱收买人心。
这倒不是李哲故意耍心眼,而是这三人和谭静雅的关系都比较亲密。李哲和三人拉近关系,也是为了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
年关将近,李哲又和众人聊了一会儿,就让众人关了店门,早点回家。
……
二月五日下午。
大营村,赵兵家。
赵兵老娘在厨房里炖肉,赵兵媳妇和妹妹正在屋子里包饺子,赵兵老爹拿着扫把扫院子。
赵兵带着一双儿女贴对联,一家人有说有笑。
除夕年年有,但今年格外不同。
赵兵老爹老娘都有病,家里的日子过得一般。往年除夕,能吃个猪肉馅儿的饺子,有条鱼已经很不错了。今年李家发的福利不光有鱼有猪肉,其他的肉也一样不缺。
民兵队的人谁不夸一句李家厚道?
赵兵贴好了对联,看着天色不早了:“爹、娘,我晚上要值夜班,就不在家吃饭了。你们吃你们的。”
赵兵老娘从厨房出来:“大兵,锅里的牛肉都快炖好了,也不差那么一会儿,吃了饭再去呗?”
“娘,大棚那边给我们做的饭,什么肉都有。你们自己吃就行,不用管我。”赵兵洗了把手,跟媳妇儿孩子打了一声招呼就出门了。
赵兵老娘抱怨道:“这老李家也忒能使唤人了,这过年都不让人休息一天?”
赵兵老爹瞪了她一眼:“你这个娘们咋不知道感恩?人家过年这三天给三倍的工钱,去哪找这么好的事儿?我看你就是吃饱了撑的,就欠饿你两顿!”
“娘嘞,这么高的工资,俺怎么不知道呢?”赵兵老娘掐指一算,三倍工资那一天不就九块钱了吗?心里那点不满顿时烟消云散。
“一个妇道人家,跟你说这些干啥?”其实,赵兵老爹也想不通,都过年了李家为啥要花这么多钱请人看守大棚。按理说过年期间家家户户都在家里,小偷也不会这个时候去偷菜。
赵兵骑着自行车到了李家地头。
刚一下自行车,就听到有人喊他:“赵兵,过来!大家都到了,就差你一个了!”
赵兵扭头一看,见众人都围在李哲大棚附近。他停好自行车,急忙走了过去:“哟,你们围着干嘛?看啥西洋景呢?”
“还真是稀罕东西,保证你没见过!哈哈!”民兵让出一条缝,让赵兵挤了进去。
人群中间,李哲拿着一个红色的圆柱形铁罐,向他走过来:“赵哥来了,你也瞅瞅。”不等他回话,李哲就将红色铁罐子塞进他怀里。
赵兵一脸懵,红色铁罐上面写着‘碳酸氢钠’四个字,分开他认识,合在一起就不知道啥意思了:“李老弟,这是个啥东西?”
“赵哥,这个叫灭火器,是专门用来灭火的。你先看看灭火器的结构,一会人来齐了,我演示一下,教你们如何使用。如果大棚着火了,就用这个灭火。”
过年期间,李哲之所以高薪请人巡夜,不是担心有人偷菜,而是为了防火。
种植蔬菜大棚最担心的就是火灾,尤其是过年期间,烟花炮竹最容易引起火灾。今儿下午就开始陆续有人放炮,李哲也提前做了动员,告诉了大家防火灾的重要性。
众人到的差不多了,李哲点着了一块破损的旧草帘子。等火势彻底烧起来,他朗声说道:“大家看好了,我要用灭火器了!”
他猛地摇晃红色铁罐,铁砂碰撞声吓得众人后退两步。“大家不用怕,这是为了防止干粉结块。”随后,他拔出了有些生锈的保险销,对准着火的草帘子,压下压把喷射。
“噗!”黄白色粉末喷出三米远,将草帘子完全笼罩起来。白色粉末在空中飘散,草帘子上的火势完全被扑灭。
“来,谁想试试?”李哲随手将灭火器递给旁边的赵兵。
这瓶灭火器是李哲低价购置的临期灭火器,就是为了给众人演示如何操作。
众人中有好奇的人接过灭火器试了试。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觉得不习惯,还是更喜欢用水灭火。
李哲也考虑到了这种情况,提前做了准备。每个蔬菜大棚外都有水缸、水桶、水瓢和成堆的沙土。水缸里装满了水,每天都有人按时破冰。
如果大棚意外着火,可以第一时间进行灭火。
另外,李哲还买了备用的棚膜,可以连夜及时修补大棚,防止大棚内的蔬菜被冻死冻伤。
村内,又响起一阵烟花炮竹的声音。
今晚,注定是个不眠夜……
第204章 忙碌的新年
李家大棚。
除夕夜,因为要防火,大棚里不能没人,也不能没人巡夜。
吃饭也是分批吃,几个人凑一桌,吃完了,换菜换人接着吃。
往年年三十晚上,李家家族的男丁都会凑在一起吃年夜饭,老李会带着两个儿子一起去。但今年为了防火,只有老李一个人去,李哲和李卫东都留下来盯着大棚。
今儿个下午,王建军也坐车回村了,明儿个一早再跟车去京城。
赵兵和李哲三兄弟,外加几个民兵一起吃的饭。就像他之前说的那样,猪肉、牛肉、鱼肉、羊肉都有,最后还每人一碗肉丸饺子。
嘿,这顿饭真是吃美了。
吃完饭,几个民兵都出去巡逻了。赵兵心里存着事,脚下慢了一步。
他凑到李哲面前,扭扭捏捏地说:“李老弟,有个事……想问问你。”
“赵哥,您说。”李哲从兜里拿出一盒烟,递给对方一根。
赵兵接过烟,也没点,直接别到了耳朵上,说道:“是这么回事。我媳妇儿没事的时候会去代销店坐会儿。快嘴媳妇儿是咱村有名的碎嘴子,最爱说旁人家的家长里短。
也不知道她从哪儿得到的消息,说大棚菜一斤能卖到六七块钱。这代销店里歇着的人听到后都惊了,一个个的都说想跟着你种大棚。”
说到这儿,赵兵干笑了一声,“我媳妇那个人没主见,也听到心里去了,也想捯饬个大棚,整天在我耳边唠叨,询问能不能跟你学着种植蔬菜大棚。”
李哲听完后微微皱眉,仿佛有些为难地说:“赵哥,您应该也知道,我这个人整天忙,乱七八糟的事儿一大堆,时间并不宽裕。不过,能带着乡亲们一起赚钱也是好事儿。回头我琢磨琢磨吧。”
说到这儿,李哲补充道:“其他民兵,还有想种蔬菜大棚的吗?”
“有!咋没有!不过是不好意思跟你提罢了。”
“那行,回头我跟我爹商量商量。真要带乡亲们一起种大棚,咱们这帮人肯定是头一批。”李哲之所以没有一口答应,是因为人都有一个通性,轻易得来的不会珍惜。
如果李哲答应的太痛快,没准人家心里该犯嘀咕了。所以对方第一次提,模棱两可的态度是最好的。
“嘿,李老弟,有您这句话,我心里就有底了。”赵兵得到了李哲的回复,满心欢喜地离开了大棚。
李哲摸着下巴笑道:“这快嘴媳妇儿还真是个人才!”
李哲联想到她当初被周家人揍的原因,就是跑到了邻村说朱家和周家的闲话。可见这货的影响力有多大。
李哲甚至动了赞助她去邻村巡回唠嗑、宣传种植蔬菜大棚的想法。花钱少,回报高,或许并不比官方的宣传差。
以前除夕守夜,过了12点还能睡一觉。但今年是真没法睡了,整个跨年都是在爆竹声中度过的。
虽然每户人家放的炮不多,但你架不住户户都放炮,一晚上几乎都没停过。
巡逻的民兵还在大棚附近发现了几个放炮的半大小子,询问清楚是哪户人家的、为什么来这儿放炮,才让他们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