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锦当即从桌子上拿起一本书,“我这就有,你现在看吧。”
第469章 教材要儒法并重(下)
宋濂起身接过那本书,直接翻到了鲁锦说的亡征一篇,粗略看过之后,确实令他非常惊讶。
鲁锦看着他的表情,更是直接讲起了这篇文章的重要性。
“亡征这篇文章的第一句,凡人主之国小而家大,权轻而臣重者,可亡也,这句话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我想到的是唐朝,唐朝的五姓七望,门阀世家,把持财富和科举,垄断权力,终至招来黄巢之祸,自黄巢以后,世家几乎绝迹,这便是国小而家大;
“唐末的藩镇节度使,把持大权,军政权力都归于节度使一人之手,节度使有权在辖地内征税征兵,虽无割据之名,却有割据之实,对朝廷中枢的命令阳奉阴违,朝堂权轻,而地方权重,便是权轻而臣重,可亡也。
“你们说唐朝是不是亡在韩非子的这句话上?一个近两千年前的人物,却能精准预言千年后唐朝灭亡的原因,若是没有独尊儒术,若是这篇文章能够人人学习,那么当唐朝出现这种情况时,会不会有臣子出来劝谏君主呢?
“前宋太祖首次在地方上搞出三权分立,转运使掌财,提刑司掌司法,安抚使掌军事,这么做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杜绝‘权轻而臣重,国小而家大’的弊端吗?”
在场众人听到鲁锦如此解释这句,也对这篇文章来了兴趣,纷纷凑到宋濂身边观看,对着这篇文章频频点头,显然也是认可其中观点的。
他们怎么看这篇文章还另说,鲁锦身为一个后世之人,比他们多见识了几百年的历史,然后再看这篇文章,那是真的深有感触。
比如亡征的第三句,‘群臣为学,门子好辩,商贾外积,小民内困者,可亡也。’这说的不就是原历史的明末吗?
群臣好私学,搞出东林书院和东林党,臣子好辩,就是朝堂党争,商贾外积,就是卖国的晋商投资鞑清,小民内困,就是明末天灾不断,赋税沉重,百姓生活困苦,这样的国家就可能会灭亡了,最后果不其然,明朝真的亡了!
宋濂等人未经历历史上的明末,可能还没那么深的感触,而鲁锦看到这句话时,那是真的震撼,两千年前的韩非子精准预言,还不能说明这篇文章的可取之处吗?
‘羁旅侨士,重帑在外,上间谋计,下与民事者,可亡也。’一个外国来的侨居之士,资产和企业都放在国外,上能参与朝政,下能影响百姓,这样的国家就可以灭亡了,这说的是谁?这简直就是马圣的完美诠释
还有那句最经典的‘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倭国完美的体现了这句话的每一条,正是鲁锦将来攻打日本的理由啊!
‘大心而无悔,国乱而自多,不料境内之资而易其邻敌者,可亡也。’君主狂妄自大而不思悔改,国家混乱还自我夸耀,不估计本国实力而轻视邻近敌国的,可能会灭亡。
这句话同样还是小日本的写照,尤其是元末这个时期,日本还处于南北朝分裂的国内混乱时期,简直是对日本动手的最佳时机!
这时在宋濂旁边伸着脑袋看文章的詹同也说道。
“亡征,即为‘国家灭亡之征兆’,这篇文章确有可取之处,除了殿下所说唐朝灭亡的原因,这里面也有预言隋朝亡国的。
“‘好宫室台榭陂池,事车服器玩,好罢露百姓,煎靡货财者,可亡也’,大兴土木修建宫室,造龙舟下江南,开凿运河,三征高句丽,徭役不断,使百姓疲惫困顿,奢侈浪费,挥霍无度的,可能会灭亡,这简直就是照着隋炀帝写出来的。
“最让人惊奇的是,这文章居然是先秦时期的韩非所著,后世王朝竟然被他一语中的!”
其他人此时也频频点头,都认为这是篇好文章,就连宋濂也不例外,当然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法家,而是这篇文章主要讲各种亡国的征兆,并没有刻意宣传法家那一套理论,所以他们还能接受。
宋濂这时也评价道,“这的确是一篇好文章,不过臣以为,这篇文章更适合拿来教导君主,有劝谏和教导君主治国之意,而对于百姓和臣子而言,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并不是那么高,不过殿下若执意将其选入中学课本之中,倒也并无不可。”
朱升这时也点头说道,“相传韩非有口吃,不善言辞,却尤擅著书,他写的这些文章,本来就是给秦始皇看的,自然更偏向于教导君主如何治国,有趣的是,韩非和李斯居然都是荀子的学生,这实在令人莞尔。”
众人闻言都是一阵无语,是啊,谁能想到荀子这个大儒能教出两个法家巨擘
宋濂此时也道,“韩非子中,殿下还有哪些文章要选入中学教材,也请一并提出,此时正好有书,臣等也好帮殿下参详一二。”
鲁锦见几人同意收录这篇文章,顿时又道,“韩非子当中,除了亡征,最有名气的当然是五蠹八奸了”
然而这次还不等他说完,就连一开始没激烈反对的朱升这次也直接打断道,“殿下,亡征一文选入教材尚可,这五蠹八奸,臣不同意.”
鲁锦见状连忙抬手打断道,“允升先生先听我说完,五蠹、八奸,这两篇文章,八奸肯定是没什么问题的,这篇文章只是陈述了八种奸贼,也就是你们儒生说的小人,佞臣,奸臣,将其添加到教材之中,可以起到警示,告诫的作用,让学生和未来的臣子能明辨奸佞,同时也告诫他们自己,不要做这种奸佞小人,这没什么不好的。”
朱升闻言这才稍稍松了口气。
然后鲁锦就继续说道,“我知道你们反对将法家文章填入教材,主要是担心儒法之争,但‘八奸’这篇文章并无涉及争论,这加入教材总没什么问题吧?
“比如八奸中的‘同床’‘在旁’‘父兄’,这三条不就是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吗?”
众人闻言顿时面面相觑,现在发生的事情?哪里发生了,他们怎么不知道.
鲁锦见几人迷惑的表情,当即提醒道,“元廷现任宰相哈麻,之前身为元帝小铁锅的近侍,找来一群密宗的邪教和尚,鼓动皇帝淫乱,在禁宫之中玩什么十六天魔舞,使皇帝沉迷女色,荒淫无度,不理朝政,这不就是‘在皇帝身旁’‘劝皇帝同床’的佞臣?
“之后哈麻更是勾结二皇后奇氏,诱导皇帝罢相,于淮北阵前废了脱脱的丞相之位,将其贬去云南,哈麻更是矫诏解散了前线二十万大军。
“勾结皇帝的亲戚,用皇亲影响朝廷的政策,这不就是八奸中的‘父兄’吗?
“还有这‘养殃’,皇帝喜好华丽宫室,喜欢各种宝物,奸臣不仅没有劝谏,反而投其所好,尽力剥削百姓,以此获得皇帝的宠幸,进而从中谋取私利,这说的不就是前宋的宋徽宗赵佶和花石纲吗?花石纲之后怎么样了?靖康国灭而已。
“还有这第七奸威强,臣子以武力威慑皇帝,把持朝政,这说的不就是元朝之前的几任权臣宰相?从废立皇帝,打两都之战的燕帖木儿,到脱脱之前的伯颜,无一不是如此。
“元朝之所以亡国,便是亡在这各种各样的奸臣之上,难道八奸这样的文章,不应该让天下所有学子一起学习,以此来警示新朝君臣吗?”
宋濂等人听到鲁锦这么说,也是频频点头,不过宋濂此时更加担心起来,鲁锦看起来是非常崇信法家的理论啊,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于是宋濂当即说道,“八奸这篇文章臣刚刚看了一下,再加上殿下讲解,也确有可取之处,可以纳入教材,但是臣还有个疑问,还请殿下解惑。”
“景濂先生请问。”
“殿下究竟如何看待儒法之争?新朝究竟要以儒治国,还是以法治国?”宋濂问完顿时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鲁锦。
其实要不要在教材中加入法家文章并不是最重要的,鲁锦这个君主如何理解和看待儒法两家才是最重要的。
“哈哈哈哈.”鲁锦闻言顿时大笑起来。
宋濂当即疑惑道,“殿下何故发笑?”
鲁锦闻言这才说道,“我笑几位先生钻了牛角尖,几位先生如此防范法家言论,你们这是着相了啊。”
宋濂更加疑惑,“殿下这是什么意思?”
鲁锦立刻正经道,“先生不是没看过韩非子吗,请翻开《五蠹》这篇文章,看看前面写了什么?”
宋濂闻言立刻翻开文章观看,其他人也凑到一起围观。
五蠹这篇文章有点长,但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韩非在前半部分列举了上古,中古,近古三个历史阶段,从茹毛饮血到圣王之治,再到他所在的商周两朝,还编了守株待兔这么个故事,嗯,守株待兔这个典故是韩非编的.
说大禹靠治水凝聚了人心,让他的儿子启得以称王,你现在还能效仿大禹,靠治水当上皇帝吗?不能,因为时代变了。
上半部分的核心思想是要论证‘时移世异’,人不能守株待兔,完全效仿前人的做法来治理当下,主张求新求变,是改革派,变法派,主张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治理国家,韩非才不会讲什么‘祖宗之法不可变’,该变就变,世道在变,治国的方式当然也要跟着变!
下半部分才是五蠹,嗯,写的有点跑题,五蠹的字面意思就是指的五种害虫,代指危害国家的五种行为,这一段几乎是指着儒家的鼻子在骂,所以这些儒生才坚决反对将其纳入中学课本。
举个例子,韩非说,假如你亲爹犯了法,你是包庇亲爹,替他开脱罪责呢,还是大义灭亲,举报亲爹,把他扭送官府呢?
如果你大义灭亲,那么好,你就是没有道德,害自己父亲,你这是不孝顺啊!百善孝为先,你连孝顺都做不到,还有个屁的道德。
如果你选择包庇亲爹,替他开脱罪责,那你是孝顺了,但同样触犯了国法,你这就是不法,由此论述,法制与德治互相冲突,不可兼得。
像这种人,就是危害国家的害虫,因为人人都崇尚道德,那法律就名存实亡了,国家没有法制,也就离灭亡不远了。
试想一下,如果官吏队伍之中全都是这种包庇违法亲友的‘道德高尚’之人,那国家还能好得了吗?
儒生个个自诩道德圣人,他们当然看不惯这些。
原历史上的大明就是纯以儒家徳教治国的,朱元璋的《大明律》和《明大诰》里就有案例,儿子殴打亲爹,可以判处凌迟,凌迟可是最严酷的惩罚,居然用来判处这个,而且亲爹犯法,儿子举报,向官府状告亲爹,居然特么的也是犯法的
什么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啊,老朱可是能把孟子里的‘民贵君轻’都删掉的人,你今天儿子敢殴打亲爹,明天是不是臣子就可以造皇帝的反了?必须重拳出击!
等几人大致看完了五蠹,鲁锦才说道。
“我如何看待儒法之争,新朝到底要以儒治国,还是以法治国,我看韩非这篇五蠹本身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几位先生,不要流于文章表面啊,韩非子这篇文章开篇就说了时移世异也,今时不同往日,我们可以用韩非自己的话驳斥他自己,当今之天下,早已和先秦战国时大有不同,我们还能用先秦那套法家的方式来治国吗?当然是不可能的。
“用韩非子自己的话说,他两千年前说的东西,放到现在就一定还是对的吗?如果一味的学习先秦法家,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守株待兔呢?”
众人顿时恍然大悟,有种被鲁锦从儒法之争里突然拽出来了的感觉。
鲁锦则是继续说道,“在我看来,儒法之争根本犹如儿戏,两者本身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至少没到你死我活的程度。
“德治与法制,应该是像冷热,阴阳,白昼与黑夜一样共生的关系,二者不可偏废,少了哪一个都不行。
“如果把人的所作所为比作一把尺子,那么道德就是这把尺子的上限,几乎没有任何人能做的到,即便是被你们尊为圣人的孔夫子也不例外,他嘴上说的自然都是好的,但他本人就一定能做到他说的那些东西吗?
“因此我认为,这世上没有一个能完美遵守道德的道德圣人。
“而法律则是这把尺子的下限,人非完人,只要是人就一定有私心,有私欲,有私心私欲,自然会做不道德的行为,没有道德并不一定会危害国家,但触犯法律则一定会损害国家或他人。
“法律即为道德的下限,突破这个下限就必须受到惩罚。
“对应的,尺子也不可能只有一头,它必定是要有两头的,治国当然要儒法并重,法律是国家制定的道德下限,不允许触碰,但我们做人也应该见贤思齐,给自己更高标准的要求,这就是道德,我们应该鼓励拥有道德,但同样不能触犯国法。
“这二者并不矛盾,我实在不知道儒法究竟有什么可争的。
“就拿韩非这篇五蠹来说,他以儿子包庇父亲来论证德治与法制不可兼得,在我来看这就是不对的。
“韩非喜欢编故事,举例子,我也举个例子,假如新朝立法禁止聚众赌博,但你爹沉迷赌博,输的家徒四壁,还要把你母亲和姐妹卖去妓院,你亲爹此时已经犯法,你是包庇他,看着他将母亲和姐妹卖掉,还是将他扭送至官府,让他坐牢?”
众人闻言顿时无言以对。
鲁锦则是继续道,“在我看来,你们儒生常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既然皇帝都可以被劝谏,汉武帝都能发罪己诏,为什么亲爹犯了错反而要包庇呢,你对亲爹孝顺了,那被这个赌鬼卖掉的亲娘和姐妹就不重要了吗?
“什么时候‘以孝治天下’才成了儒生的共识?那是从司马懿篡位之后,把仁义礼智信全都丢干净了,自己没脸说其他的道德,因此只能捡起仅剩的孝道当遮羞布罢了。
“在我看来,儒法根本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本来就应该二者并重,所以究竟有什么好争的?”
众人闻言顿时起身拱手道,“臣等受教了。”
第470章 抽象的元廷中枢
《亡征》《五蠹》《八奸》,作为《韩非子·三篇》被鲁锦强行塞入教材之后,鲁锦又要求将他刚才说的儒法并重的总结写成批注,同样加入课文中。
之后几人又讨论了要加入哪些散文,鲁锦想都不想的就说道,“有一本《古文观止》,里面收录了历代名家的散文和骈文,篇篇都是经典,可以从这本书里面挑选录入教材。”
几人闻言顿时面面相觑,朱升更是直接问道,“古文观止?殿下是从何处看到的这本书,臣怎么没听说过?”
“没听说过吗?那可能是我记错了。”鲁锦想了想,好像古文观止这本书是清朝才编出来的,还真是他弄错了。
宋濂也问道,“那殿下可还记得这本书中收录的文章名录?”
“这我倒是记得一些。”
鲁锦想了想,当即报出一大串古文名录,什么郑伯克段于鄢、荀子劝学、屈原列传、谏太宗十思疏、阿房宫赋、六国论、过秦论、师说、答司马建议疏、赤壁赋、出师表、中庸、礼记大学之道、陈情表、爱莲说、滕王阁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谏逐客书、捕蛇者说
一大串的文章名字直接惊掉了几人的下巴,宋濂、朱升等人甚至赶忙拿笔开始记录,他们没想到鲁锦的阅读量居然如此夸张,甚至好多文章连这几个大儒听都没听说过。
其实也没啥稀罕的,因为这都是初高中必学的文言文,不知道只能说明当初没好好上学,就算记不住内容,也至少应该听过名字,这就是义务教育的含金量啊。
但是对于宋濂、朱升等人就不一样了,他们是元末的儒士,学习的要么是四书五经这样的儒家经典,要么就是时代较近的一些名士文章,比如宋朝的三苏啊,范仲淹啊,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这类名人的文章。
而鲁锦说的这些文章里,却有好多汉唐,乃至战国策里的文章,古代本来信息就不发达,书也又少又贵,他们没听说过也很正常,像是刘禹锡的陋室铭,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这种小众文章他们是真的听都没听说过。
对了,另外说一句,唐宋八大家的说法是明前中期才形成的,元末这个时候连唐宋八大家的叫法都没有,就更没人推崇这几人的文章了,就算有也都是小圈子里流行。
等几人做完记录,宋濂更是惊讶的问道,“殿下说的这篇阿房宫赋是谁人所作,臣怎么没听说过?”
“唐朝的杜牧啊。”鲁锦当即说道。
朱升也跟着问道,“那殿下可还记得这篇文章中的内容?”
“让我想想,应该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鲁锦也记不得整篇文章了,但是他只背出其中几个片段,便让宋濂等人大为惊骇,毕竟窥一斑可知全豹。
“如此雄文,臣等居然从未看过,实在惭愧,殿下涉猎之丰富,也着实叫人敬佩,这些文章臣一定会仔细寻找,认真拜读。”朱升当即拱手佩服道。
鲁锦点点头,“嗯,这些文章我记得也不是很全,但总之前人还是给我们留了不少好东西的,尤其要好好找找汉唐时期的文章,比如汉朝贾谊的过秦论,讲秦朝统一六国到二世而亡的成败得失,对于治国理政很有教育意义。
“你们若是知道其他文章,也尽管找来,越全越好,然后再挑选一些收入教材即可。”
“臣等谨记。”几人连忙起身拱手应下。
从这天以后,这帮子新来的大儒再也不敢小觑鲁锦这位楚王,更不敢在他面前卖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