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第372节

  两人闻言顿时拱手道,“殿下含仁怀义,胸襟宽广,不计前嫌,若是徐寿辉能得知此事,必定感激不尽。”

  鲁锦见状当即看着两人笑了笑,这才意味深长的说道,“所以两位先生肯定有办法找到他,请徐寿辉出山是吧?”

  陈普文闻言干脆也不装了,这才说道,“殿下机敏过人,吾不能诓也,实不相瞒,吾等之前在山中,听到部将投敌,倪文俊带着元军搜山的消息,惶惶不可终日,只能隐伏于深山之中,广撒耳目探听山外消息。

  “之后又见到殿下的出兵檄文,横扫江西湖广,中原方向也是势如破竹,荆襄更是被一鼓而下,吾等见大势已去,便劝徐寿辉归顺殿下,可他和邹普胜见到殿下檄文中列举的四大错事,担心殿下不肯饶恕他们,这才让我二人先行出山,试探殿下心意,若殿下肯饶恕其罪,他这才肯出山归附,否则可能真的要隐姓埋名,了此余生了。

  “没想到殿下如此仁义,不仅愿意饶恕其罪,还肯赐以侯爵之位,想必徐寿辉若能知道,一定愿意归顺,殿下若是决心已定,在下愿意做一说客,请徐寿辉出山。

  “只是还有一事,希望殿下能给个准话。”

  鲁锦闻言顿时心道,老子就猜你们这俩货肯定是出来探风的,果然如此,然后这才说道。

  “想要什么准话,你说。”

  “除了徐寿辉,那徐宋太师邹普胜?殿下打算如何安置?”陈普文当即问道。

  鲁锦则是想都没想就说道,“陈友谅你们知道吧,他之前以为你们都死了,于是在我军打到汉阳时,便主动归附了我,我也答应给他一个侯爵,他现在就在建康。

  “邹普胜也一样,他若肯归附,我也可以给个侯爵,不知两位先生以为如何?”

  陈普文当即道,“那自然再好不过,不知殿下可否手书一封,也好做个凭证,那两人目下如同惊弓之鸟,若无凭证,恐怕他们也不肯信我。”

  鲁锦当即道,“这有何难,我直接发一封令旨,再派个人跟你一起进山,这样他总能相信了吧?”

  “如此甚为妥当。”

  鲁锦点点头,当即对门外喊道,“来人。”

  李定邦立刻进来,“殿下有何吩咐?”

  “去安排一个排的亲卫,要出一趟远门,替我传旨,另外再把翰林院的罗本罗贯中找来。”

  “是。”

  片刻之后,罗贯中一脸茫然的赶来,鲁锦把事情说了一下,当即让罗贯中现场拟旨一封,盖上了鲁锦的楚王金印,然后他才说道。

  “你做我的册封使者,跟着陈先生跑一趟,一定要把徐寿辉和邹普胜带回来。”

  罗贯中十分激动,给一个皇帝册封侯爵,这放在历史上都是十分少见的事情,没想到自己居然有幸亲自见证,当即拱手道,“殿下放心,臣一定不辱使命。”

  “嗯,你去准备准备,今天便走。”

  “是。”

  陈普文和杨普雄二人见状当即准备起身告辞,谁知鲁锦却说道,“陈先生自己去便可,杨先生难道也要跟着去吗?”

  “这”杨普雄闻言愣了愣,当即问道,“殿下有事找在下?”

  “你二人难道不是来归附的吗,我正好有件事,找不到合适的人去做,既然杨先生赶上了,不如就劳烦先生替我辛苦一趟。”

  杨普雄这才暗自高兴起来,看来鲁锦没拿他当外人啊,这才刚来便有差事,若是做得好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是,于是当即道,“殿下尽管吩咐,臣一定尽力而为。”

  好嘛,一听说有差事,连自称都立马改了。

  鲁锦这才看着他问道,“你知道靖康之后,曲埠孔氏南迁,从此分裂为南宗和北宗的事吧?”

  “知道。”杨普雄闻言顿时猜了个大概,鲁锦这是让他当使者,去把衍圣公带来?

  然而却不想,鲁锦接下来的话,差点闪了他的腰。

  “知道就好,如今衢州已经纳入我的版图,衢州的孔氏南宗实为孔氏正统,北宗那个血脉存疑,相传为鞑虏后裔假冒,再加之北孔投降异族数百年,还奉虏酋为儒学大宗师,数典忘祖,恬不知耻,你替我去一趟曲埠,把那个所谓的孔氏北宗灭了,毁其宗庙,无遗老幼,满门抄斩!

  “今后曲埠若有一人自称孔氏后裔,我拿你是问,若是抓到了那个衍圣公,一并凌迟!”

  “.”杨普雄顿时愣在原地,人都傻了。

第468章 教材要儒法并重(上)

  “殿下,这么做.”

  杨普雄听到鲁锦安排的这个差事,自然是不愿意做的,但还不等他说完,就立刻被鲁锦打断。

  “怎么,杨先生不愿意去?”

  “不是,臣,愿意去.”

  在鲁锦的目光威逼之下,他还是应了下来,只是这样一来,杨普雄顿时哭的心都有了,鲁锦这哪里是不把他当外人,简直压根没把他当人。

  虽然鲁锦给了个南孔作为正统,北孔血脉不正的理由,但是在中国诛杀衍圣公一族,就算现在有鲁锦压着,百年之后那些读书人再提起来,哪怕他们不敢公然议论鲁锦,但负责执行此事的杨普雄一定会被人拿出来背锅,不管是青史留名还是遗臭万年,他只要答应了这件事,史书上定然少不了他杨普雄的名字。

  当然,这只是因为他不知道鲁锦后续的计划,文庙今后主祭周公,取代孔子的地位,再通过新式教育削弱儒家的影响力,他如果知道这些,可能就不会那么怕了。

  但鲁锦也懒得跟他解释,杨普雄身为徐宋旧部,现在转投鲁锦麾下,不让他交点投名状这是不可能的

  “既然愿意去,那就收拾收拾,明日出发吧,还有,别忘了毁掉曲埠的孔庙,衢州既然有一座孔氏宗庙,北边那个就不用留着了,记住了吗?”

  “是”杨普雄心中暗暗叫苦,这种杀人全家,毁其宗庙的事情,偏偏让他来做,就算今后没人议论,也有伤天和啊

  一旁的陈普文见状暗叫好险,幸好他先领了去招抚徐寿辉的活,不然恐怕这毁阴德的事就要落到他头上了。

  等二人退下之后,鲁锦又给身为山东布政使的汪广洋写了封信,让他自己写一篇榜文张贴在山东各处,主要是解释一下诛杀孔氏的理由,什么被迫投降的话不要说,有人反驳就用张骞和苏武举例,北孔投敌的行为极大助长了蛮夷的嚣张气焰。

  但是这件事与山东的其他百姓无关,针对卖国投敌的清算只限于孔氏一家,其他人没拿蛮夷的好处,因此不在此列,也不用担心自己会被清算。

  榜文还是有必要发一下的,本来就分裂数百年了,要说投敌,北方所有百姓都算被迫投敌,若不张榜公示一下,难免会人心惶惶,不利于统治的稳定。

  为什么鲁锦现在就要做这件事,一是因为山东已经打下来了,那么晚清算就不如早清算,其次就是北孔的行为,让他很气愤。

  有人说北孔没骨气,谁打过去它就向谁献表称臣,这是不对的,为了尊重历史,还是有必要为北孔澄清一下,北孔不是向所有人都投降的,北孔的软骨头只针对蛮夷和外国人,中国人自己打过去的时候,北孔的骨头硬得很,死不投降.

  原历史上,朱元璋的明军北伐收复山东的时候,北孔就没投降,还是老朱传旨威胁之后,北孔的当家人才去的南京觐见,所以人家是有骨气的,只是不主动向中国人投降而已,外国人来了比谁跪的都快。

  再说了,北孔是真不愿意被朱元璋封什么衍圣公,人家家里明明有元朝鞑子封的文宣王,那可是王爵,谁还看得上老朱封的国公啊,哪怕是到了明朝,曲埠孔庙里一直供奉的也是元朝封的文宣王。

  这次鲁锦打到山东也不例外,他本来还想看看北孔给他写的表文会是什么样,当然不是真的想让北孔献表称臣,只是想用北孔的表文讽刺他们一下,谁知这帮人骨头硬得很,根本没有向鲁锦投降的打算。

  既然不打算投降,那就更没什么好说的了,直接全杀了就是.

  打发了这两拨人,给前线各路大军发去了第二阶段的战役目标,建康这边,鲁锦自己也没闲着。

  宋濂、朱升、詹同、陈遇等人也已经听了半个月的课,明白了新式教育的模式,期间鲁锦还组织了一次月考,采用百分制出试卷,且限制答题时间,规定每道题占几分,按各科分数排名次。

  这种考试形式不算特别新颖,宋朝国子监也有三舍法,要修学分才能升舍,也就是升年级,但修学分还是和这种百分制考试不太一样的,毕竟以前的国子监几乎都只学文,而文科的考试方式主要是写文章,看谁文章写得好,跟分数没多大关系。

  因此几人又专门讨论了这种考试方法的利弊,最后他们不得不承认,考试按分排名的方式更加公平。

  但是他们认为这种考试方法有局限性,比如鲁锦说的理综,像是数学、物理化学这种科目,出的题都有统一答案,按分判题没问题,可是语文的判题就更加主观一些,分数高低全凭判卷人的主观评价,对此鲁锦也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一,降低作文在试卷总分数中的占比,比如满分一百分的卷,作文最多只占三十分,满分150分的卷,作文只占五十分,最多不超过三分之一,其余用有固定答案的填空题,选择题,阅读理解等补充。

  二,细化作文的评分标准,比如卷面整洁度,有无涂改,有无错字,卷面占几分;有没有切题,点明中心思想,占几分;文笔修辞占几分;逻辑是否通顺连贯,占几分;字数是否达标,占几分。

  以上这些都是扣分标准,从作文总分里扣,犯了哪个就扣几分。

  三,增加判卷人数,前面那些有固定答案的题可以交给一个人判,但是作文这种主观评价比较强的题,要由四到五个人分别进行评分,然后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中间三个分数出平均数,为最后得分。

  这样就能最大化的去掉阅卷人的主观影响,比如故意打高分捞人的,或者恶意打低分害人的,这种分数都不要,只要中间分数的平均数。

  几人听到鲁锦这个评分标准,顿时心服口服,这样评分确实比以前那种阅卷方式要更加公平。

  不过这么干,占用的资源也很大,不可能什么考试都弄这么多老师判卷,因此只能在重大考试的时候施行这套办法,平时还是只能老师自己判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考试这么出题,泄题的机率会更大,以前科举都是统一在一个考场,也就是贡院,监考也十分严格,出题也就那么几个字而已,现场出题举个牌子给考生看看就行,但是按鲁锦这个考,就得提前出试卷了,试卷还要提前印刷,那泄题的概率肯定会增加。

  这就纯粹是生产力和组织度的问题了,你都有条件印刷几千万册课本了,还怕印不出足够的试卷吗?

  至于泄题,可以限制出题人和印刷厂的活动,派兵把守,考试结束前出题人和印刷厂的人都许进不许出,试卷出厂后就装箱打封条,由内卫军押送至考场,考场也由内卫军和警察系统一起把守。

  然后就是出题人的级别问题,学校里的月考,由学校自己出题;期中考和期末考,由县教育局出题;小升初考试,由府教育局出题;初升高的中考,由行省教育厅出题;高中考大学的高考,由朝廷教育部出题。

  层层把关,谁出了问题就找谁负责,同时地方教育局和教育厅出的试卷,还要上送到朝廷中枢备案,交教研室审查,防止地方出题过于简单或者出题过难,以及方便出了问题事后追查。

  几人听了鲁锦说的这种组织架构,这才点头赞同。

  接下来就是正式编写课本了,关于课本的内容,鲁锦也开会做了布置,数学和理科不用他们插手,这个交给鲁锦的两个徒弟按公输秘典编写,主要是语文方面。

  鲁锦要求,小学课本要以拼音开始,课文内容以精选古诗词,论语,文章,寓言故事为主,当然主要是成语故事,比如田忌赛马、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滥竽充数、守株待兔、郑人买履等等。

  同时鲁锦还做了几条硬性要求,一,增加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盘古创世的神话故事,编入课文。

  女娲的信仰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流行,盘古创世的神话最早是三国时期东吴流传的,到了晋朝又传播到了全国,元末这个时候早已是广为流传的神话共识,所以放到课文里没什么问题。

  二,搜集各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修改后将其编到一起,比如女真人的三仙女传说,可以说这三仙女是女娲的化身,大家信仰的都是同一个神。

  其他的还有蒙古族、瑶族、云南等地的少数民族的创世神话,全都放到一起,不管他们叫什么神,反正都是女娲和盘古的化身,要么就是女娲和盘古派去的使者。

  传达的主要思想是汉人是兄长,其他族群都是兄弟姐妹,将其编成课文,增加各族的凝聚力。

  三,必须要有反迷信内容,听起来好像很怪,刚强调完要有神话,紧接着又反迷信,但是不冲突,创世神话是增加凝聚力,反迷信是反迷信,两码事。

  比如小学必学的那篇‘西门豹治邺’,或者叫‘河伯娶妻’,就是古代官员打击迷信的一篇课文。

  四,增加实用文学课文,比如给谁谁的一封信,或者日记,主要是当作范例,增强学生的读写能力。

  鲁锦要求的小学毕业要会读写公文,算账,写信,这些都是最基础的读写能力,因此也必须掌握。

  五,必须要有‘我的祖国’这篇文章,内容要强调祖国的历史领土范围,历代先贤,大好河山,以及祖国国家的概念,要强调国先于家,没有国就没有家的概念。

  这方面可以把当初鲁锦

  六,必须要有军事题材的课文,主要目的有三个,爱国教育、我军的英勇、敌军的残暴,因此我们是正义的。

  文章当然不能照抄现代的,可以让各部队训导官挑选类似的战斗经历,写成文章,然后挑选几篇写的好的,放到课文里。

  七,必须要有关于少数民族生活的课文,类似六年级课文,列夫托尔斯泰写的那篇《穷人》,讲的一个穷苦渔夫的故事。

  可以仿照那篇文章,写一篇草原牧民的贫苦生活,放牧养羊根本就不够吃,冬天的草原有多冷,要告诉学生草原牧民不是天生的强盗,南下抢劫只不过是被生存和一些野心家逼迫的而已,想要一劳永逸的解决草原问题,只靠军事战争是不够的,得想办法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

  管子还说仓廪实而知礼仪呢,生存问题都没解决,那就更谈不上教化。

  汉人身为各族的兄长,理应带领各族兄弟姐妹更好的生活,同时各族兄弟姐妹也应该给予兄长足够的尊重。

  八,以上这些内容,除了古诗词和古文外,其他课文一律用白话文来写,方便学生理解。

  几人听完鲁锦的这些要求,才发现鲁锦说的编教材,根本不止是为了教育那么简单,跟正经教学的内容鲁锦一条没提,反倒是塑造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内容提了一大堆,这哪是编课本,分明是借着教育的机会搞宣传。

  不过他们又不得不承认,如果全天下的学子都按照这套课本的内容学习,那一定能教出一批真正的人才,同时也更利于朝廷对边疆地区的统治,能更好的塑造民族团结概念。

  几人这才打起了精神,编教材这个任务的重要性,在他们心中又提高了几级,这个任务一定要用心好好做。

  小学的要求说完了,接着又说初高中的语文教材,内容和小学相比,除古诗词外,额外增加了大量的散文,骈文等内容,同时还有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的内容。

  但是当谈起要收录哪些散文时,以宋濂为首的儒生跟鲁锦起了点小矛盾。

  鲁锦要求增加法家《韩非子》里面的文章,但是新来的宋濂、朱升等人不同意,于是鲁锦只能解释道。

  “我也不是完全认同法家的观点,如果说儒家是单纯强调道德教化,也就是徳教,那法家就是纯粹的不把百姓当人。

  “但是各个学派都有精华和糟粕,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拿韩非子这本书来说,你们这个不同意,那个不同意,请问你们在场之人谁读过这本书?”

  众人闻言面面相觑,最后只有朱升回道,“臣粗读过韩非子。”

  鲁锦见状诧异的看向宋濂,“景濂先生居然没看过韩非子?”

  宋濂有些尴尬,当即解释道,“法家的学说早已遭人摒弃,连这种书都很少,臣主修程朱理学,故而没看过此书。”

  鲁锦闻言顿时道,“先生连看都没看过,凭什么反对?韩非子里面也是有好文章的,尤其是亡征一文,于治国有大用,每每重读都能发人深省,这样的好文章如果埋没就太可惜了。”

  宋濂还是

  于是他只能道,“臣真没读过韩非子,殿下可否容臣先看看再说?”

首节 上一节 372/3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