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第364节

  鲁锦来到讲台上,看着台下众人当即说道,“上课!”

  陶广义立刻带头起身喊道,“全体起立,老师好~”

  “同学们好,请坐,下面我们开始上课。”

  等众人全都坐下,鲁锦这才说道,“刚才你们表现的很好,咱们办的这个理综班,不仅是为了培养朝廷所需的人才,更要为天下所有的新式学校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所以这个班也可以称为模范班,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课堂礼仪等等,因此这节课我们先讲讲在校礼仪和制度。

  “我们都是华夏子民,何为华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礼仪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更是我们和四方蛮夷的区别,故而礼不可废。

  “但今后的学校规模庞大,学生数量更是多到数不胜数,所以以前的礼仪就不适合了,因此要简化,尊师重道是我们华夏的传统美德,故而要保留,但不必再磕头拜师,也不需给教师送什么束脩,一切从简。

  “今后学生管教师称老师,称其他学生为同学,上课时如果迟到了要进教室,则要在门外敲门喊报告,得到老师允许才可进班,下课时到办公室找老师也一样。

  “上课时如果有人想对老师提问或说话,都需先举手,得到老师同意了才能发言,都记住了吗?”

  “记住了。”所有同学立刻答道,宋濂和陈遇等人也在后面做着笔记,把鲁锦说的规章制度都记下来。

  “这

  鲁锦当即拿着准备好的列表在讲台上一一宣讲,包括星期制,上五休二,选举班长和各种课代表和组长,学生要分组值日,洒扫教室等等。

  学校施行军事化管理,每天六点起床,由体育老师(鲁锦指派的侍卫)带队晨跑和训练步操,然后半小时吃早饭,七点晨读四十分钟,由班长组织背诵诗文或者公式,休息二十分钟后,八点正式上课。

  每天八节课,上下午各四节,一节45分钟,休息15分钟,下午两点上课,五点45放学,周五下午两节课,几乎和后世差不多,确定了课时之后,宋濂这些人才好对应课时编写教材。

  当天

  “这节课我们上物理,请同学们打开公输秘典物理书的第二篇‘物态变化’.”

  等一直讲完了固液气三种物态,以及物态变化之间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还有热胀冷缩的原理,到了快下课时,鲁锦才对众人提问道。

  “现在你们知道了三种物态之间的转化,和吸热放热,还有热胀冷缩的原理,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原理做些什么,知道的同学可以举手回答。”

  在场的学生当即有不少人举起手来,鲁锦点了一名庐州铁厂来的工匠子弟学生,“叶辰,你说。”

  叶辰当即起立说道,“老师,我看书上画的有一种用透光的玻璃管内填水银的温度计,利用的是热胀冷缩的原理,液体水银受热膨胀表示温度上升,但这种温度计能够测量的温度上限比较低,那能不能利用相同原理,制作一种能测量更高温度的温度计,比如测量铁水的温度。

  “现在铁厂里最难的工艺是炒钢,而炒钢最难的是控制火候,需要有经验的大师傅观铁水颜色来判断,我想这火候不就是老师说的温度高低吗,如果能做出这种温度计,岂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大师傅,只需测一下铁水的温度便知道了火候冷热。”

  “坐吧。”鲁锦点点头才说道,“你的想法很好,火候确实就是温度高低,但你也说了温度上限的问题,如果想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制作能测量铁水冷热的温度计,那么你制作温度计的材料就需要满足一个条件,它得比铁水的沸点更高。

  “就拿水银来说吧,也就是液态汞,液态汞的沸点是357℃左右,高于这个温度水银就会沸腾气化,形成剧毒的汞蒸气,而铁水,纯铁的熔点能达到1538℃,铁矿石在高炉中想要熔化成铁水可能需要1600度,即便是含有杂质的生铁铁水,它的熔点比较低,但温度至少也有1400度以上。

  “你用水银做温度计的话,还不等接触到铁水就直接膨胀爆炸,然后蒸发为汞蒸气了,不仅有剧毒,而且根本无法测量。

  “而你想用其他材料制作这个温度计的话,结果也是一样的,如果是液体材料,能在铁的熔点还没有沸腾蒸发的几乎很少,所以这个温度计没你想得那么容易。”

  叶辰闻言立刻追问道,“那老师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液体不行,那固体呢,老师上节课讲钟表时,提到航海钟上有一种温差补偿器,是通过固体金属受热胀冷缩的影响产生弹性形变来补偿温差的装置,那能不能做一种这样的温度计测量铁水温度。”

  鲁锦再次点头道,“你说的这个方法也不错,也确实可以做这种温度计。”

  鲁锦一边说着一边在黑板上画出草图,“我们可以做一种螺旋状的金属弹簧,当弹簧受热膨胀时,弹簧就会舒展张开,然后在弹簧的末端连接一个指针,画出带有温度刻度的表盘,这样金属探针受冷热影响产生弹性形变,形变带动指针指向不同刻度,我们就能测量出受测物体的温度。

  “但这同样有一个测量上限,比如用白银、铜条、钢条制作的弹簧探针,那么它能测量的温度肯定要低于自身的熔点,考虑到当金属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还会导致其失去弹性,那么能够测量的温度上限甚至还要远低于自身的熔点。

  “我想一千度以下应该就是这种温度计的上限了,还是无法测量铁水的温度,但用来测量一些蒸汽或液体的温度还是没问题的,比如用在化工行业蒸馏塔上测温,或者纸浆的熬煮设备,制糖和纺织染色的测温装置等等,还是很有应用前景的。”

  叶辰闻言皱了皱眉,再次追问道,“老师,那就没有别的办法能够测量铁水的温度了吗,如果热胀冷缩这个原理不行,那公输氏的前辈又是怎么测出铁的熔点在1538这个数字的?”

  鲁锦心道这个学生很敏锐啊,于是再次解释道,“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温度计,上限确实比较低,但测量温度高低还有别的办法,既然无法直接测量高温,那为何不先把热量转化成能够测量的其他物理量,然后再进行测量呢?公输氏用的就是这种间接测量法。

  “比如热辐射发电反应,光辐射发电反应,铁水本身是在发热和发光的,不同火候,也即不同温度的铁水,它发出的光的亮度也不一样,而光和热能刺激某些物体发出电流,我们再测量该物体受激发出的电流强弱,便可感知温度,这样甚至不需要接触铁水,只需用温度计在铁水旁照一下,看看光强便可测出温度。”

  所有学生闻言都是眼前一亮,叶辰还要举手再问,鲁锦却说道,“这节课讲的是物态变化,电学放在后面再讲,今天就不深入讲了,你们了解一下就好,谁还有其他的想法,可以举手发言。”

  这时又有学生举手,鲁锦点了一个江南的炮术班学生,“李显明,你说。”

  李显明这人今年15岁,本身就在建康读过私塾,有一定文化基础,鲁锦渡江后在建康招兵,此人主动投军,但因为年龄小,又读书识字,被选入了炮术班,底子还是不差的,听到鲁锦点名,先是站起来拱了拱手,然后说道。

  “多谢老师,老师刚才讲物态变化时,说雨雪冰雹,水蒸发为云,又说了水在天地自然之间的循环变化,所以我想,既然知道雨雪形成的原理,那么能不能用这种原理,人为的控制天气。

  “老师说云和雾都是由小水滴组成,但我发现即便是发生旱灾时,有时天上也会有云彩飘过,这岂不是说天上有雨却下不来吗,那能不能利用物态变化的原理,人为的让云彩下雨,以此来解决旱灾?”

  此言一出,全班同学,包括后排听课参观的宋濂、朱升等人都忍不住面面相觑,好家伙,人为控制天气,让云彩下雨,你以为你是龙王啊,遇到旱灾求雨祭祀的见多了,想自己让云彩下雨的还是第一次见

  然而讲台上那个老师,却比他们想得更离谱,只见鲁锦不仅没有训斥这个学生,反而夸赞道。

  “你的这个想法非常好,学习公输氏的科学就是要有不信鬼神的精神,所谓风雨云雪,都不过是天地中的自然现象罢了,无非就是升华、蒸发、挥发、凝固、融化、凝华这几个吸热放热的过程而已,既然知道了雨雪形成的原理,那我们当然就能控制它的发生。

  “那我问你,云是由小水滴组成,让它凝聚成更大的水滴,从而从天上落下来,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应该是让云变冷还是变热?”

  李显明想了想才道,“应该是放热,变冷,才会凝聚成大水滴。”

  鲁锦点头赞许道,“不错,那么你想让云变冷,就需要一种挥发性强的物质,将它播撒到云层当中,利用挥发吸热的原理,把云层中的热量吸收掉,从而使云变冷凝聚,变成雨落下来。

  “原理非常简单,但这有个前提,你得能把这种物质先播撒到云彩里面,然后才能做到人工降雨。”

  坐在后排的宋濂和朱升等人都瞪大了眼睛,好家伙,还真能

  李显明更是听的两眼放光,再次追问道,“那老师说的挥发性强的物质是什么,能不能举个例子。”

  鲁锦当即再次说道,“最简单的,比如干冰,也就是固体二氧化碳,我们刚学了物态变化,已经知道气体并非虚无之体,而是有形之物,比如我们吸入身体,让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还有我们呼出的废气,里面除了空气中不能被人体吸收的成分,还有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

  “在常温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我们看不到也摸不到,但将它收集起来,灌入高压低温的环境,就能使其凝固成固体,类似白色的冰块,因为并非由水冻结成冰,故而公输氏将其称为干冰。

  “二氧化碳本就存在于天地自然之中,即便将其凝固播撒于云中,也不会对环境产生太大的影响,你只需制作几千斤乃至于上万斤干冰,抛洒入云中,利用干冰在常温常压下会快速吸热挥发,重新变成气体的特性,就能吸收云中的温度,使其冷凝降雨。”

  李显明闻言呆了呆,“几千上万斤可是这么重的东西,如何将其播撒入云中?”

  鲁锦反问道,“你不是炮兵班来的吗,你说呢?”

  李显明一愣,当即道,“把干冰装到开花榴弹里,用大炮打到云层里炸开?”

  鲁锦点点头,“用高射炮往云层里打干冰,这是一种人工降雨的办法,但是你现在还造不出这样的火炮。”

  李显明却道,“但以后总能造出来的,不是吗,在老师之前,谁又能想到火器可以把弹丸打出三里多远?只要有老师在,我们总能造出来的。”

  鲁锦当即道,“你倒是很有志气,但我要告诉你的是,旱灾发生时,雨云本来就会比平常更少,因为江河湖水都减少了,水体的蒸发量也变少了,雨云也会相应的减少。

  “即便你能用人工降雨的手段,把云彩里最后一丝水汽也榨干,也不过是杯水车薪,能够缓解,但治标不治本,想解决旱灾,还不如平时多修些水利设施。”

  “是,老师我明白了。”李显明这才点了点头。

  “嗯,坐下吧,谁还有想说的?”鲁锦再次问道。

  在场众人顿时再次踊跃举手,学生上这种科学课,都表现的很积极,毕竟以前私塾里的那些老夫子可不会给他们讲那么神奇的东西。

  “那个,茅新,你说。”

  “是,我想的是,老师刚才说可以把人呼出的废气收集起来,将其冻成干冰,那么这肯定需要一种能够控制冷热的器物,这种器物是不是也是用挥发吸热的原理制作的。

  “而且这种器物既然能用来冷冻干冰,那岂不是也可以用来冷冻其他东西,要是能造出这东西,是不是就不需要冰窖冬日储冰了,我们直接在夏日造冰是不是也行?”

  鲁锦闻言顿时夸赞道,“不错,确实可以利用蒸发吸热的原理来制冷,但我们要知道,热量是不会平白无故消失的,它只能转移和交换。”

  鲁锦在黑板上画了个房子的示意图,然后一边画一边说道,“比如一栋房子,你把它门窗密封,形成一个密闭空间,然后把一种挥发性强的液体导入室内,让它从室内吸热,等它吸收到足够的热量,再导入室外将其重新压缩成液体,把从室内吸收的热量释放到室外,然后再导入室内继续吸热。

  “如此不停的循环往复,就能使室内或者这个密闭空间的温度持续下降,最终降到零下数十度,滴水成冰的地步,这时你只需端一盆清水进去,关好门窗,用不了几个时辰就能将水冻成冰坨。

  “当然这只是一种方法,如果你制冷的空间不是一栋房子,而是一个密闭的铁罐子,你把二氧化碳气体导入这个铁罐中,持续的加压降温,就能使其凝固成干冰。

  “同理,我们周围的空气也可以被这种方法冷凝成液体。”

  说到这里,鲁锦才扫视众人严肃说道,“就目前来说,你们刚才提出的几种设想和物态变化的用处,人工制冷这个项目是最有实用价值,也是目前来说最容易做到的。

  “从普通的生活来说,人工制冷可以在夏日造冰,能造出更多更廉价的冰块,而不必再像从前一样冬日挖冰窖储冰,在夏日使用冰块消暑,将不再是达官贵人才能做到的奢侈享受,普通百姓也一样能享受到,让百姓花很少的钱就能买到冰块。

  “甚至冰块还可以给食物保鲜,让肉和蔬菜在夏日不会那么快受热变馊腐败,用处还是很多的,而且是非常便民的用途。

  “从军国大事上来说,于一国而言,最重要的是让国家做到足兵足食,那么人工制冷,跟足兵足食有什么关系呢?

  “我举个例子,比如火器,我们圣武军之所以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倚仗的便是火器,而于火器而言,最重要的是火药,火药又是由硝石、硫磺、木炭这三种物质组成,这其中最难获取的便是硝石。

  “自然界中的天然硝石产量很少,往往都在深坑洞穴之中,采集也不方便,所以我们现在用的是硝田集硝法,具体做法便是收集百姓家的粪便,从粪便中提炼火硝。

  “而百姓,也同样需要这些粪便来堆肥,但现在这些粪便被我们收走了,百姓就无法堆肥了,没有肥料补充,田里的粮食亩产必定是要下降的。

  “换言之,前线的圣武军将士打出的每一发炮弹,用的都不是火药,而是百姓,是你们父母田里的粮食!士卒们多打一发炮弹,我们的爹娘就要少吃一口粮,我们的兄弟姊妹就要多饿一顿肚子。

  “那有没有办法能够两全其美,既让朝廷有用不完的硝石,能够足兵,又让百姓有用不完的肥料,让粮食增产,让百姓足食呢?”

  此言一出,不论是在场的学生,还是后排听课的宋濂等人,全都皱眉沉思起来,以前怎么收集硝石这个事他们不懂,现在听鲁锦这么一说,什么打出的每一发炮弹都是父母口中的粮,这个比喻就很直观了,他们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见众人都皱眉不解,鲁锦又继续引导众人说道,“提前看过化学书的人应该知道,这世上所有的物质,不论是气、液、固,都不会凭白无故而来,物体不会凭白生成,只能在万物之间等价交换,互相转化。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和禽兽牲畜的粪便尿液当中,会有能够肥田,同时还能制作出硝石的成分,这种东西究竟是从哪来的?我们体内有这种东西,必定是我们从体外摄取而来。

  “人吃的是五谷杂粮,蔬菜瓜果,鱼虫禽兽,想必这种物质一定在这些食物当中,可是禽兽鸡鸭牛羊猪的粪便同样含有这种物质,说明他们也是从体外摄取而来,那禽兽牲畜吃的又是什么?也是菜蔬和粮食,或者说草木,那说明这种物质源于草木之中。

  “而草木生发又需要肥料,多给田地施肥,粮食就能增产,草木就会更加旺盛,如果不给田地施肥,土地只会越来越贫瘠,粮食的产量也会越来越低,说明这种物质也不在土壤之中。

  “但是草木又不吃东西,也没长腿,更不会到处跑,那草木之中的这种能够当肥料,还能制造硝石的物质是从哪来的?谁能想到?”

  这时宋濂居然举起了手,鲁锦看了他一眼,才说道,“景濂先生请说。”

  宋濂当即起身问道,“既然不是从土壤中而来,那会不会是从水中而来?毕竟草木没了水也是会枯死的。”

  鲁锦点点头,反问道,“那先生煮水能从水中煮出硝石吗?往田里浇清水能够肥田吗?”

  “这不能。”宋濂闻言一愣,当即意识到自己猜错了。

  “那就很明显了,这种物质也不是源于水中,那会源自哪里?谁来回答?”鲁锦让宋濂坐下,又问起大家。

  这时铁厂来的记名弟子方揽月当即举起了手。

  “方揽月,你说。”

  方揽月当即站起身说道,“草木不会长腿到处跑,更不会吃东西,所需养料皆来于土壤和水,但肥料和硝石又不在土壤和水中,那么草木平时能接触到的物体,除了土和水,就只有一样了,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空气。

  “而且刚才老师说人工制冷时也说过,要把空气冷冻成液体,想必这种物质一定是空气之中!”

  “不错,回答的非常好,就是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空气!请坐。”

  见众人顿时一副十分震惊的样子,鲁锦再次说道。

  “我刚才说许多遍了,气是有形之物,人从生到死,每时每刻都要不停的呼吸,如果被捂住口鼻,扼住喉咙,或者溺在水里不能呼吸,就会窒息而死,这说明空气中含有我们赖以生存的成分。

  “禽兽也一样,猪牛羊马等牲畜,和人一样,如果剖开它们的身体,就会发现用来呼吸的肺,鱼在水中也会呼吸,鱼呼吸的器官是鱼鳃,鸡鸭等鸟类呼吸的器官是气囊,那草木也在呼吸空气,草木呼吸的器官是什么?嗯?是叶片。”

  鲁锦这时又在黑板上写下几行字。

  “已知,空气中有我们呼出的废气,名为二氧化碳,还有一种供养万物生灵活着的成分,叫什么?我先不告诉你们。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既能用来肥田,又能拿来制造硝石的成分,这个又叫什么?我们下回再说。

  “那么,我们现在可以知道,空气中至少含有这三种成分的物质,既然如此,我们能不能将其从空气中提取凝聚出来?

  “我们身边的空气无处不在,就像大海的海水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既然能焚海煮盐,从海水中提炼用之不竭的食盐,那能不能从空气中提炼肥料和硝石,让粮食增产,让军队有用不尽的火药,让朝廷足兵足食呢?当然能!

  “那么空气中到底有几种成分?它们都叫什么名字,都有什么作用,该怎么提取它们?提取出来能干什么?我们下午的化学课再讲。

  “上午的后两节课,让孟智方给你们讲数学和几何,化学课下午再上,别忘了准备好化学书。

  “下课!”

  “起立。”

  “老师再见~”班长陶广义顿时带头喊道。

  “同学们再见。”鲁锦这时也收拾了自己的东西,对方揽月说道,“化学课代表方揽月,中午放了学去王府找我,准备化学课的教具。”

  “是。”

  等鲁锦出了门,教室里的学生们顿时叽叽喳喳的吵成一团,殿下这位老师太不够意思了,还学说书的吊人胃口,刚说到关键处怎么分离空气就跑了,太气人了

首节 上一节 364/3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