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三人这才松了口气,顿时面露笑容道,“没想到楚王殿下这么瞧得起我,那我倒是要多谢殿下的恩典了。”
陈友谅说着话还朝建康方向拱了拱手。
张必先也说道,“早听闻楚王殿下仁义,今日见到殿下的恩典,果然如此,没想到殿下还有过这样的交代。”
其实这种安置方法很高明,官职和爵位并不值钱,就连品级和俸禄这些,鲁锦花高俸禄白养着他们都可以,既可以获得一个好名声,还能拉拢这些徐宋旧部的人心。
而且就算不立新功,也给他们爵位这件事,更是履行了鲁锦在檄文中的承诺,那就是‘错的都是徐寿辉,但是徐宋那些将士都是有功之臣’。
你既然承认了他们是有功之臣,那自然要给按功臣算待遇,立了功当然要封爵,徐寿辉没能给你们的,我给你们。
他们打仗不就是图一个爵位吗,只要鲁锦给了,谁管他是徐寿辉封的还是鲁锦封的,谁给爵位他们就给谁卖命,那谁还会记得徐寿辉啊
但是有一条,爵位是爵位,待遇是待遇,实职却不能随便给,鲁锦可以花钱白养着他们,却不能让他们随意插手自己的军职和政务!
于是就见廖永安跟着笑了笑,然后才话题一转说道,“不过有一点还是要跟几位说清楚的。”
陈友谅顿时问道,“不知殿下对廖帅还有何嘱咐,廖帅尽管直说就是。”
“那我就直说了,我军的编制非常严格,一个萝卜一个坑,现在五个方面军加上殿下直属的八个禁卫师,加起来六十多万大军,殿下已经觉得够多了,无意继续扩编,所以几位的军职就不太好安置了。”
陈友谅三人闻言顿时皱起了眉,看来刚才还高兴早了,张必先更是直接问道,“不知这究竟是何意?”
第456章 大舰巨炮陈友谅
见三人不解其意,廖永安这才道。
“殿下的意思是,军衔是军衔,待遇是待遇,但那并非军中职位,陈将军如果想继续领军的话,如今我军陆军的编制已经满了,听闻陈将军麾下有不少船,士卒多擅水战,或许可以转从水师。
“目前我军水师只有三名将领,水师一团的白指挥目前在随二三方面军作战,水师二团和三团都在这次攻打湖广江西的序列里,如果陈将军愿继续领军,可以做我军第四个水师将领,独领一支水师。
“如果不愿继续领军,也可到枢密院从事文职。”说到这里,廖永安还看了旁边的张必先一眼说道。
“这位张先生也一样,可以直接去建康的枢密院做文职,还有陈将军麾下这位张将军,如果愿意继续领军的话,也可以先到建康,殿下自会安排。”
言罢他才又看向陈友谅说道,“如果陈将军不愿带水师的话,那还有一个办法,可以暂时先挂靠在一个军里当副职,做个副军总管,殿下有意将来对编制进行改革,到时肯定会有职位空缺,不知陈将军意下如何?”
“这”陈友谅也没想到鲁锦会玩出勋是勋,职是职,差遣是差遣的这一套,这不是和前宋的官制一样了吗。
要说勋和职,鲁锦的确大方,又是许诺封爵,又是给中将待遇的,可是实职差遣却卡的很死,这就让陈友谅很难受了。
三人对视一眼,陈友谅又问道,“那我要是带水师,又有什么说法,接下来要我干什么?”
廖永安直言道,“若是带水师,那陈将军今后便是我军的水师第四团的指挥,但军衔还是中将,待遇如同军总管,不过陈将军的船只未经改装,也没练过我军的水战战法,暂时就只能负责运输粮草了。”
“.”陈友谅顿时一阵无语,现在圣武军都已经打到武昌和汉阳了,接下来还能用到水师的地方,就只剩一个洞庭湖,而且也没什么仗打,元军水师早就全军覆没了,估计他也只能负责运兵运粮了.
廖永安见他不太满意的样子,又补充道,“虽说以后内河水师的用处不大了,但殿下也不会亏待了有功之臣,等湖广的战事打完,殿下有意将几个水师团全部改为海军,到时还会重新编制,水师将领将来也是有用武之地的,打辽东,打高丽,打广州,甚至打安南,日本这些地方,都有海军立功的机会。”
陈友谅愣了愣,没想到鲁锦的野心这么大,但没到手里的东西,只有一个承诺,还是让他不太放心,于是他又问道,“那我要是从陆军呢?”
“从陆军的话,陈将军可以暂时挂靠在我的35军做个副军总管,我去哪里,陈将军便去哪里,陈将军麾下的残部可以并入两个水师团中。”
陈友谅闻言顿时犹豫不定,这时张定边也问道,“那我呢,廖帅刚才说楚王殿下对我也有安排,不知是什么样的安排?”
廖永安故作犹豫了一下才说道,“按理说不应该先告诉你的,但也可以先透露一下,禁卫第八师尚有一个先登团的团指挥空缺,如果张将军愿意,可以去做这个团指挥。”
“禁卫第八师,团指挥?”张定边顿时疑惑道。
“没错,就是那些身披黑色重甲,先登夺城的,你进城的时候应该见过。”廖永安当即道。
张定边想起昨天见到的那支身披黑甲的登城精锐,顿时来了兴趣,这个职位倒是挺合他的意,于是又追问道,“那禁卫八师又在何处,既然有空缺,为何不先安排给陈大哥?”
廖永安再次解释道,“禁卫八师暂时还未成立,每个禁卫师下设三个团,一个火枪团,一个炮团,还有一个重甲先登团,现在八师只有一个重炮团,正在随二方面军在山东河北作战,就是因为少了个先登团的将领,再加上火枪团的火枪也未打造完毕,所以暂时还未正式成立。
“至于为何不先安排给陈将军,陈将军可是中将军衔,独领一支水师尚能说得过去,去禁卫军做个团指挥岂不是屈才,那不是太委屈陈将军了吗。”
说到这廖永安又补了一句,“不过第八师先登团可是一个好职位,二三方面军负责北方战事,张将军若是过去,今后北伐大都必有一席之地。”
张定边闻言顿时眼前一亮,还能北伐大都,又是先登团的指挥,那岂不是说将来攻克大都时,自己第一个冲上城头?那这可真是一个好职位!
不过他见陈友谅还在犹豫,也没立刻答应,而是看向了陈友谅,想问问他的意思,张必先见陈友谅又犯选择困难了,当即对廖永安问道,“敢问廖帅,事关在下几人前途,不知吾等可否借一步商量一番?”
“当然可以,请自便,不过不要太久,我不会在武昌停留太久,大军明日就要继续向汉阳进兵。”廖永安当即道。
“多谢大帅。”
张必先抱了抱拳,这才将陈友谅和张必先拉到了府衙门口的街角处,然后对两人问道,“你们是如何想的?”
张定边当即道,“我觉得不错,这个楚王也够仁义,给大哥封了个中将军总管的军衔,还答应将来给个爵位,就凭大哥的功劳,那将来至少也是个侯爵啊,还没在他麾下立过功,就给个这样的爵位,不低了。
“还有那个禁卫师先登团的职位,我觉得也不错,说不定将来可以攻打大都,我想去。”
张必先又看向陈友谅,“你呢?”
陈友谅犹豫道,“当然是能自己带兵更好,可是自己带兵就让我带水师,运粮草,关键是做水师将领的话,马上就没什么仗可打了,就剩一个湖广能用得上水师,他们自己又不是没水师,能轮的上我?”
张必先又劝道,“那不是说将来水师要改成海军吗,应该就是专门在海上作战的水师,一样有用武之地啊。”
陈友谅又道,“可那都是没影的事,再说我也没下过海啊,听说大海汪洋一片,四周几天几夜都见不着陆地,让我去带海军,我都怕把自己弄丢了.”
“.”两人都是一阵无语,张必先只能再劝道,“那就先挂在这位廖帅麾下做个副总管,等着将来再给你安排职位呗,你总得挑一个。
“定边说的对,人家楚王给的可不少了,不管以后立不立新功,都少不了你一个爵位,中将军总管的军衔,放在人家圣武军里也不算低了。
“再往上就只有总兵和方面军司令,那玩意人家全军也只有十几个,肯定都是他们自己人,咱们说到底是外人,这已经算是顶格的封赏了,更何况我们如今只有不到两千兵,人家还愿意这么给,要是你,你舍得给吗?”
陈友谅也知道鲁锦这安排其实并不小气,如果是他,他真不会这么给!尤其是爵位,你不是在我手下立的功,那我凭什么给你爵位?
于是犹豫再三,他最终还是决定带水师,不然挂靠在廖永安手下做个副职,自己一个兵没有,那不成了吃闲饭的了吗,带水师好歹还有自己的兵。
而且他是真喜欢船,尤其是大船!
这点从他历史上造的那些大船,还有给那些船起的奇葩名字就能看出来,什么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还有陈友谅的旗舰‘赤龙号’等等,如果陈友谅生在20世纪,肯定是大舰巨炮的忠实拥趸.
要是将来转成海军,他一定会建议鲁锦多造大船!
下定了决心,他这才道,“那我就去带水师吧,好歹有自己的兵,将来转成什么海军也行,至少还有仗打,如果在陆军,等着他搞劳什子的改编,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也可以,总之你想好了就行。”张必先顿时点头道。
“那你呢?”陈友谅又对他反问道。
张必先摊手笑了笑,“没听刚才那个廖元帅说吗,让我去枢密院做文职,这样也好,以后也省得整日跟着你俩提心吊胆的了,我就不跟你们两位兄弟继续在军中吃苦了,哈哈哈哈”
陈友谅和张定边见状顿时一人锤了他一拳,三人都是拜把子兄弟,至正十年起事之前一起在长江边发誓要生死与共,共谋前程,共享富贵,后来陈友谅当了皇帝,张定边做了太尉,张必先做了丞相,倒也算是实现了他们的誓言。
不过现在这样也不错,三人一个水师将领,一个去枢密院做文官,一个去禁卫军做将校,只是换了个人效忠而已,鲁锦给的待遇还是很不错的。
三人商量完后,这才再次找到廖永安说道。
“廖帅,我们想好了,我愿去带水师,必先去枢密院,定边去禁卫师。”
廖永安点点头,然后才道,“去水师也可,不过陈将军若是觉得只负责运粮草委屈,那也可以直接去建康,殿下将来要改的海军还是和寻常的水师不一样的,陈将军去了也能先跟着殿下学点东西。
“殿下才究天人,博学强识,跟在殿下身边也是能学到不少本事的。”
陈友谅顿时面露疑惑,这鲁锦看起来很不一般啊,居然受到廖永安如此追捧,不过鲁锦能用两年时间就打出这么大一片家业,想来有些真本事也很正常。
正好陈友谅也不想运什么粮草,于是当即道,“那在下就先去建康谒见楚王殿下吧,多谢廖帅告知。”
廖永安点点头,这才道,“你们既然都要去建康,不如现在就派一个人去咸宁召集旧部,顺便把大伙的家眷也带上,省得跟着东躲西藏的受苦。
“陈将军的残部水师,如果去建康的话就不用都带上了,你们挑些自己用着顺手的将领,将来可以带去海军和禁卫军,剩下的士卒和船只,我可以直接把他们并入其他水师团中,保证不会亏待了他们,你们以为如何?”
“这,也行,那就这么说定了,就让必先去走一趟吧。”陈友谅做出了决定,这次答应的倒是挺痛快。
还有廖永安提到的家眷,陈友谅确实有家眷,他今年正好33岁,跟廖永安一样大,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
后来的陈汉太子陈善,原历史上是在鄱阳湖之战的时候被朱元璋俘获了,然后历史上就再也没此人的记录了,合理怀疑是被老朱给杀了,毕竟一个敌国太子,留着也是祸害,死的时候应该才14岁。
被张定边护着回去即位的是次子陈理,当时才12岁,后来投降了朱元璋,被封为归德侯,然后被老朱流放到了高丽,虽然陈理晚年过得比较穷吧,但好歹留了个善终,活到了五十多岁,还有后代留存,后代直接融入了朝鲜。
这俩儿子现在大的四岁,小的才两岁,都跟着他在军中吃苦,现在带去建康也不错,至少可以稳定下来,而且老大陈善也快要开蒙读书了,总跟着他东奔西走也不是个事。
事情敲定下来,接下来的事反而好办了,咸宁的金水湖本来就有水道与长江相通,张必先乘坐圣武军的船只,当天就回到了咸宁,然后召集残部,还有陈友谅的家眷,将他们一起带到了武昌。
陈友谅和张定边各自从中挑出一些将领,还有老婆和孩子,跟着他们三人一起去建康找鲁锦报道,剩下的船只和士卒,就被廖永安直接并入了桑世杰和缪友珍的水师,把这一切都安排好后,廖永安这才派人护送他们乘船前往建康。
九月十七日,在武昌多耽搁了一天,处理完陈友谅的事情之后,廖永安也继续启程,向着武昌隔壁的汉阳继续进兵。
与此同时,身处后方的鲁锦,这半个多月又在干嘛呢?他在处理政务。
前方各条战线的战报,有几个军事参谋帮他汇总整理,向他汇报,鲁锦只是每天听一下各方的进度,然后就不管了。
前线传回来的捷报,他全都让人抄成露布报捷,然后传往自己的地盘各个州县,以此来压制地方上那些心怀不轨之徒。
尤其是浙东的士绅,让他们早日认清形势,元军是不可能打回来了,今后鲁锦说的规矩就是规矩,早点放弃抵抗的想法,该干什么干什么,有那个想着怎么抵抗阶梯税的脑子,不如用在想想怎么考科举上面。
赶快趁着现在登上建国前的这趟末班车,不然等以后建了国,各种制度完善起来,科举可就没那么好考了,而且到时候升官也肯定没这么快了,就得熬资历,哪像现在一年就有机会升一级。
除此之外,鲁锦这半个月还主持了九月九日这场秋季科举,又选拔了一批人才,不过下次的科举就不能继续从浙江选人了,或者说得少给浙江一些名额,多给其他省份的考生一些名额,不然朝廷里就全是浙江籍的官员了.
另外就是朝廷职务的任命上面,之前的礼部尚书陶安,被鲁锦外放到河南当右布政使去了,现在的礼部尚书职位空缺,于是鲁锦就把新来的台州人陶凯补为礼部侍郎,先做副职,礼部尚书先继续空着。
新来的朱升被他补入内阁,先观察一段时间,如果有才能,将来就扔出去当布政使,朱升如今都54岁了,再干一任布政使就快六十了,然后到时候再调回内阁,内阁再干一届直接退休,如果到时候他还没死的话.
陶凯也一样,今年也有50岁了,如果能力不错就扔去当布政使,干一届到时候再调回来。
43岁的宋濂,37岁的詹同,还有23的罗本、罗贯中,这三人被鲁锦扔去了翰林院,翰林院至今还是空缺,一个人都没有,正好用这三人把架子先搭起来,然后再补入一些这次考试录取的新科进士,翰林院也就算正式成立了。
宋濂直接被任命为翰林学士,也就是翰林院的主官,正五品;詹同为翰林侍读学士,从五品;最年轻的罗贯中,授予翰林编修的职位,正七品,和知县同级。
就连之前一直没有正式职位的陈遇,本来在帮鲁锦编中国通史,但他一直推辞不要官职,这次也被鲁锦以‘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事不成’为由,强塞了一个翰林侍读学士,从五品,陈遇推辞不过,最后还是接受了这个官职。
鲁锦把他们都放到翰林院里,还弄这么多学士,当然不是为了让他们陪自己读书的,他也不想跟这些人学什么程朱理学,书就在那里,鲁锦自己会读,当然也有自己的理解,不需要他们给自己讲经。
把他们都搞到一起,主要还是为了帮教育部编书,比如编撰简化字的任务,就被鲁锦交给了詹同,编教科书的任务,被鲁锦交给了宋濂,同时让罗贯中给宋濂打下手,负责校对和整理书稿,陈遇继续编中国通史,编完通史再负责编历史教科书。
当宋濂得知鲁锦有意改革教育,还要拿出每年数百万两的财政去办教育时,顿时来了兴趣,在仔细了解了一番新朝的教育系统之后,听到鲁锦让他主持编撰教科书,宋濂倒是没什么意见,相反还很积极,认为这是正事。
只是他没见过新式教育什么样,于是想请鲁锦仔细说说。
说?说是说不清楚的,再怎么说也不如直接听几堂课来的感受更加直观,于是鲁锦干脆开了个班。
之前渡江之后,为了培养炮兵人才,鲁锦从江南招收了一批炮术班学生,一共五百人,本来一直都是孟智方在替他教,这次由鲁锦直接出卷,从中选拔20个数学最好的学生,收为亲传弟子。
还有庐州铁厂那边,铁厂里也有厂校,之前是雇的教书先生,还有他的那个记名弟子方揽月在教,主要是教育铁厂的工匠子弟,鲁锦也发了一套卷子过去,让他从铁厂选拔20名成绩最好的学生,同样收为弟子。
两边合计40名,再加上陶广义这个正式拜师的,还有一些其他人员,一共四十多人,凑了一个班,由鲁锦亲自教学,只教数学、几何、物理三个科目,顺便也是为了接下来造蒸汽机培养人才。
如果这些人学的好的话,将来也可以直接分到科工两院里面去,让他们负责更多的项目,炮术班来的人可以主攻军械制造,铁厂的工匠子弟见惯了工匠事物,有的就是在厂里干过活的,有做工经验,可以让他们主攻机械制造。
这四十多个人可都是好苗子,就算让鲁锦用心教也不会浪费,将来都可以当作传播科学的种子,所以他自己对这个事也很上心。
然后再让宋濂等负责编教科书的人去跟着听课,等听上几堂课,他们自然就知道新式教育是什么样的。
九月十七,也就是陈友谅正式启程,带着老婆孩子赶往建康的这天,鲁锦这边新组建的这个理综班也正式开课了。
第457章 模范班的科学种子
中枢旁边的一处院落,这里是南唐中枢衙门的一部分,南宋时赵构南迁,曾经想在建康定都,又让人修缮过这里,现在鲁锦过来又重新修缮了一遍,于是便挑选了这处院落充当临时学校。
教室被按照鲁锦的要求改造过,前面增加了讲台,前后又各挂了一块黑板,甚至连鲁锦熟悉的标语也贴到了黑板上方,只见上面写着‘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八个大字。
就差再往中间挂一面国旗,两边贴上两幅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后面黑板两边再贴两幅‘中小学生守则’,那布局就真的跟后世的教室差不多了.
教室的左前方角落里还放了一台重锤钟摆式座钟,这是之前鲁锦带工匠打造航海钟,教他们钟表原理时做的教具,里面的机械结构全用木制齿轮,挂了个重锤提供动力,需要手动上弦,钟摆和擒纵器控制时间,也就是重锤的释放速度,应该是这个时代能造出来的最便宜,且具有一定精准性的计时装置了,将来也可以在各地推广,或者直接在大学和城市里建造钟楼。
上午八点,随着一阵叮铃铃的手摇铃铛的上课铃响起,鲁锦准时来到了教室,四十多名学生,和前来听课参观的宋濂、朱升、詹同、罗本、陈遇等人也到了,他们坐在教室的最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