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所以我才说天机阁与文武两院无关,因为你们比不出第一第二,但科工两院可以,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
“至于封爵的问题,什么叫于国有大功,什么叫造福天下苍生,我举个例子,谁知道如今的小麦亩产多少,粟米亩产多少?”
秦从龙闻言当即道,“旱田种麦子,亩产一石,约百二三十斤,粟米亩产两石,约二百五六十斤。”
鲁锦点了点头,这才说道,“我现在就可以立下悬赏,谁能让粟米亩产超过五百斤,封侯,亩产超过八百斤,封公!
“小麦亩产超过八百斤,封侯,亩产超过一千斤,封公!入天机阁,封大学士,死后配享太庙,怎么样,你们政务院和枢密院谁能做到?这样的人算不算当世第一?
“武将攻城略地,打下那么多疆土是用来干什么的?还不是用来种地的,若是有人能将粮食亩产翻出十倍,那岂不是等于国家的疆土凭空多出十倍?若以粮食亩产和疆土面积来算,是不是比武将打下半个天下的功劳还大?
“这样的功劳,封个公爵过分吗?”
“不过分。”一直没说过话的詹鼎当即说道。
但其他人还在面面相觑,陈遇这时嘟囔道,“若真有人能做到,那确实可称当世第一,便是称一声活神仙也不过分,可是真有人能做到吗?”
“你们儒生当然做不到,因为四书五经不会教你怎么让粮食增产,但公输氏可以,公输秘典里有教。
“什么是天机阁,天机天机,参悟天机之地,若没有这样的本事,凭什么进天机阁?”
鲁锦这时突然站起来说道,“我此生有四个宏愿,若是死前能够实现,便是死了也能瞑目了。”
汪广洋好奇问道,“殿下的宏愿是什么?”
“一是高产的粮种,二是无穷无尽的肥料,三是不用人劳累便可耕种土地的机械。”
“那第四个呢?”
鲁锦当即道,“有了这三样,我便有底气废除这延续了数千年的粮食税,让天下百姓和国家朝廷有用不完吃不完的粮食,这就是第四个愿望。
“而想要做到这一切,唯有科工两院可以,这算不算造福天下苍生?”
众人闻言顿时倒抽一口凉气,废除数千年来的粮食税?这感觉比听到小麦亩产千斤还要离谱.
陶安顿时道,“殿下这四个愿望若真能实现,那便真是功盖三皇,德超五帝了。”
鲁锦闻言这才坐下来说道,“这个说法不错,只可惜恐怕落不到我身上了,如今连一个院士都没有,我死之前,这三样也不知能做出几样。”
陈遇这时也问道,“那这院士应该如何遴选,只说一个当世第一,这又该如何比呢?”
鲁锦当即道,“科工两院,科学院是学术官,工程院是技术官,一个负责理论研究,一个负责工程应用,一个搞原理实验,一个负责把实验成果落实。
“至于入院的方法,先去读大学,大学本科毕业后,如果不去考公,继续在大学深造,读完硕士和博士,可以去科工两院下属的研究所,或者留校任教,继续带硕士博士在校搞研究,如果有了成果,便可评选为院士,当选院士后若能做到我刚才说的那些,就能入阁封爵。”
众人闻言面面相觑,这就是要在学校干一辈子的意思了
“不说这个了,说回内阁,今后内阁在昭文殿办公,枢密院在武英殿办公,枢密院的尚书只在军中遴选,不通过科举选拔。
“内阁阁臣只能从政务院和枢密院的尚书中选拔,且内阁人数必须为单数,最少五人,多则九人,最多不超过十三人。
“当内阁只有五人时,至少要有一人出自枢密院,九人时至少要有两个出自枢密院,十三人时至少三个出自枢密院,内阁之中必须有军方的一席之地,不能文官一家独大。”
众人闻言点了点头,这个制度倒是没太超出他们的预料,群相制前宋就有了,北宋时一般是设三个宰相,首相、次相、末相,然后还有许多副宰相,称为执政,因此合起来又有宰执之称,北宋时的宰执理论上没有人员限额,多少人都可以。
南宋改制之后,彻底将宰执的人数定了下来,一般是二相四执政,首相和次相,再加四个执政副宰相。
鲁锦这还好,刚上来就把内阁的人数定了下来,五到13人,只是特意要求总人数必须是单数,另外还规定了枢密院的最少席位,这样也好,省的以后扯皮。
鲁锦继续道,“前宋的宰相官名,称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那是因为唐宋还用三省六部,如今三省六部没了,改为一阁两院,再用这个名字就不合适了。
“嗯,前宋是首相次相,那新朝就设左右二相,左相称‘内阁平章军国政事’,赐昭文殿大学士;右相称‘内阁平章枢密政事’,赐武英殿大学士,其余皆称内阁辅政。
“若内阁只有五人时,那就只设左右二相,若内阁有七人以上时,可再设两个副相,称‘内阁辅政同平章事’,左右二相和副相,至多四人,其余皆为辅政大臣。
“左右二相为正二品,其余皆为从二品,且左右二相任期为五年,最多连任两届,也就是十年,差不多也就该致仕了。”
宰相是正二品,其实没啥毛病,宋朝的宰相也是正二品,有人可能会好奇,都做到文官顶头了,还不是正一品吗,当然不是,因为宰相还可以加虚衔,比如太子少傅,太子太傅那些,才是从一品,正一品,而宰相的官职就是正二品.
众人听到鲁锦说的这个规矩,顿时互看了一眼,纷纷觉得这个规矩定的可真是.
前宋好歹还有首相次相之分,到了鲁锦这来个左右二相,两人还是平级,这到底听谁的?
而且宰相居然还有任期,每任五年,最多连任两届十年,这规矩要是定下来,那是真的谁也别想动皇帝了,更别想能一家独大。
冯国用和李善长也对视了一眼,张了张嘴,没说出话来,他俩现在都还年轻,李善长如今39岁,要是两三年内建国,那时他42岁,再干十年宰相,52岁,52就退休,也太早了吧.
冯国用更悲催,他现在才28岁,连而立之年都没到呢,等建国后就干十年,40岁,正是壮年的时候就退休了
好像能看出两人心里是怎么想的一般,鲁锦这时又补充道。
“任期五年,最多连任两届这个规矩,不包括第一届内阁,这么安排主要是为以后考虑的。
“我是这么想的,唐朝的地方官任期是六年,前宋是两年半到三年。”
明朝的地方官任期是九年.不过鲁锦没说出来。
“我想把新朝的官员任期定为五年,你们算啊,就算20岁大学毕业考公,当年出任地方官,从镇长,乃至从知县做起。
“知县五年25岁,知府五年30岁,行省参政五年35岁,政务院各部左右侍郎五年40岁,行省当布政使五年45岁,然后回到中枢做尚书五年50岁,最后入阁干两届60岁,或是先入阁做五年辅政,再做五年或十年丞相,反正到时也有60或65了,也该致仕回乡,颐养天年了。
“但如今新朝初立,这套晋升制度还未建成,故而不适用此例,等今后大学和考公制度建成,再用这个规矩也不晚。”
呼——
冯国用和李善长闻言这才暗中松了口气,还好还好,还好鲁锦没把他们也算在里面,不然刚建国,当了不到十年宰相就被赶回去,那就太让人伤心了,两人那么早跟着鲁锦打天下,一路从庐州到现在,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
不过秦从龙倒是没想这么多,他如今都57岁了,再过两三年都六十了,进了内阁干十年都七十了,到时候就算鲁锦继续留他,恐怕他也要坚持致仕退休,毕竟这么大年纪,身体不一定撑得住。
因此秦从龙的关注点并不在内阁只能连任两届上,而是蹙眉问道。
“殿下,中枢的任期是五年,这倒没什么影响,但是地方上任期也是五年,这会不会有些太长了?地方官员五年才能考满升迁,会不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还有,前宋将唐朝的六年任期改为两年半或三年,也是为了避免藩镇割据,知县知府可能还好一些,若是行省也用五年,会不会形成尾大不掉的藩镇?”
鲁锦闻言当即道,“藩镇割据这点纯粹是多虑了,不说现在,就连前宋在地方上也早已施行了三权分立,财权,行政权,兵权,都不在一人手中,怎么割据?
“尤其是这次六部拆分,地方新设部门分司之后,权力更加分散,布政使的确有行政权,但是想搞藩镇?那不是说笑吗?
“前宋之所以将任期大幅缩减,那是因为他们害怕藩镇怕过了头,毕竟前宋是从五代而来,他们是真见过藩镇的,宋朝建立后,立刻实施了一系列可以称为‘矫枉过正’的改革,如拆分地方权力,缩短地方官任期等等,不能说他们做的不对,但到了我们现在,还继续这么想就多余了。
“至于任期为何定为五年,则是为了做事考虑的,两年半或三年的时间太短,地方官到任后如果想做什么事,可能理顺地方关系就要一年半载,然后开始做事,事情还没办成就要被调走了,这的确能防止割据,可地方官也几乎什么都做不成了。”
众人闻言点了点头,鲁锦这点倒是没说错,并非每任地方官到了就能做事的,你想做事,那你首先得先摸清楚你辖内的情况,和重要势力之间的关系吧,光是做到这一点,最快的也得半年时间左右。
“然后是考虑做事见到成绩的周期,比如新建一所大学,从选地,审批,建设,到建成招生,少说也得三五年时间,如果是在地方官任内做成的,那就完全是这个地方官的政绩。
“如果两年半或三年,你好不容易申请来的一座国营工厂,建到一半还没落成就调任走了,反而在下一任的时候建好落成投产了,政绩就全都成了下一任的,如果是这样的话,你还有积极性做事吗?
“自己又是买菜,又是割肉,再去请厨子,好不容易张罗的宴席,饭快做好了,你被调走了,一桌酒席都成了别人的,放谁身上能高兴,如果是我,我自己吃不到,那我干脆从一开始就不张罗,这样至少不会便宜了别人。”
众人闻言都点了点头。
鲁锦又道,“所以五年,是综合考虑了各种项目的建设周期而定的时间,一般的小项目,三年建成,第四年第五年就能看到成果,大些的项目的,一般四五年也能建完了,至少能在自己的任期内建成,经过朝廷验收后,那政绩也还是你的,这是实打实能看到的政绩。
“另外我还有一个考虑,年号这东西我虽然废除了,现在直接用黄帝历纪年,但以前有年号时,你们可想过年号为何经常更换,尤其是汉唐,年号更换的时间恰好是四到六年左右,这是为什么?”
“这”众人顿时被这个问题问住了,他们一般也从不会从这个角度考虑。
但汪广洋还是说道,“一般换年号时,多是朝廷遇到重大事件,决定施行新政,以示和从前做出区分,才会更改年号。”
鲁锦点头赞许道,“对,一个年号一种气象,换一个年号换一种心情,表示国家对未来又有了新的目标和期许,我喜欢这样的态度,不论是于国而言,还是对人来说,都不应该得过且过,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一动不动那是王八,说明国家死水一潭,早就失去了活力。
“所以人对待生活,应该积极进取,为自己的将来做出规划,兵法中将其称为谋定而后动,人应该为自己的将来制定目标,但是这个目标如何制定,也很有讲究。
“我有一个大宏愿,但是它太远了,远的遥不可及,以至于我都不知道这辈子能不能完成它,如果目标定的太大太远,人就会失去追赶的信心和动力,可是目标如果定的太小太近,很容易就能完成,又会容易懈怠,你看我都把这事做成了,那就停下来歇歇吧。
“所以制定目标应该怎么制定?最好是不太容易完成,需要追一追,赶一赶,跳一跳,要付出努力,坚持不懈的去做,才能达成的目标,那么当你最终完成这个目标时,你再回头去看,就会十分惊叹佩服自己,我居然做到了以前不敢想的事,这样人才会进步,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是如此。”
众人闻言纷纷暗自赞叹,想不到这位主公说起生活态度来竟也有积极向上的一面。
鲁锦还在继续道,“于人如此,于国也是一样,国家不能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不能说遇到了什么危机,我再想办法去补救,外面敌人打到家门口了,我才想起来练兵,这是不行的。
“我们治国也应该为国家的将来制定目标,有计划有目的的去治国,而不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那只能叫随波逐流,难以招架,因此我决定去主动治国,而不是被动的面对各种挑战,我将之称为国家发展计划,就以五年为期。
“给国家制定五年计划,是一个刚刚好的时间,五年对人来说有点长,但是对国家来说刚刚好,原因我刚才就说了,因为你想见到做事出成果,怎么也要三五年时间。
“具体的计划制定,我可以举个例子,比如五年之内向中原和河北移民多少人口,开垦多少土地,用来充实北方人口,减轻南方的土地承载压力。
“或者五年之内垦殖了多少棉田,棉花相比从前增产了多少,五年之内培养多少教师,建设了多少学校,五年之内给圣武军换装缩编,要换装多少个师等等等等。
“制定好目标,便由内阁分发给各部,督促两院各部完成,督促地方官完成,给地方官派发任务,再让吏部和督察院考核,看他们完成多少,我将之称为考成法,完成了国家的计划任务,便是政绩,优先进行提拔。
“一个五年接一个五年,就像踩着石阶登山一样,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往上爬,你才能走的更高,国家也是如此。
“内阁五年任期,连任两届,便是两个五年计划,这两个五年结束,你们再回头去看,就会发现自己早已处于山巅,那种一览众山小的美景,可不是在山脚下原地踏步能看到的。”
众人闻言面面相觑,他们已经能想到未来新朝的官员有多悲催了,鲁锦这是打算把官员当牛马使唤,说的好听,什么一览众山小,合着爬山的时候不累是吧.
第436章 至正十三年七月
关于新朝制度改革的问题,除了开始定下各种制度外,接下来还有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鲁锦搞了这么多部门,钱谁出?俸禄谁发?
朝廷官员的俸禄其实还好,虽然有十几个部,但前面那些朝代他们也有六部九卿,加一些乱七八糟的部门,数量其实也不少,只是名字不叫部而已,区别就是鲁锦把这些全都整合成了正式的部,换了个名字,真要算官员人数,不见得比唐宋多。
最关键的是,鲁锦说的那百万教师,以及国营公司的员工,全国各地医院的医生,警察局这样的部门,这些人到底算官还是吏,不算官吏的话应该算什么,他们的俸禄由谁来负担?
编制和俸禄还没讨论完,紧接着又引出新朝历法和工休制度,还有教材编写的具体问题。
汪广洋建议可以仿照宋朝制度,搞寄禄官、职、差、吏那一套,不过并非完全照搬,而是将其改为实职,只是借用名称和体系。
但秦从龙对此表示坚决反对,理由是宋朝的冗官冗员就是这套制度搞出来的。
由于宋朝得国不正,赵匡胤是兵变取得的皇位,本身又是经历过五代藩镇之乱,所以宋朝建立之后太过矫枉过正了。
皇帝不敢叫皇帝,也不敢穿龙袍,只敢穿官服,叫官家,底气不足。
怕别人学自己搞兵变,抢了自己的皇位,所以以文御武,杯酒释兵权,与士大夫共天下,穿的和士大夫一样,还自称官家,这不正是士大夫的形象吗。
地方上三权分立,确保藩镇不会再次出现,文官官职体系上,又搞出寄禄官、职、差这三套不同的独立系统,不仅武将无法形成藩镇割据,这下连文官也不能割据了,因为官职差这三套体系互不对板。
好处是防止了藩镇的再次形成,坏处是冗官冗员,以及行政效率极其低下!
举个例子,宋朝的寄禄官是虚衔,没有实权,只是个发放俸禄的标准,通过恩荫世袭,或者科举获得,只要你考上进士,立马就有个寄禄官,相当于你的工资等级标准,但是无实权。
然后是职,也是虚衔,就像什么某某馆大学士,主要用于表彰。
最后才是差,知县,知府,主簿,转运使,这些东西,代表你工作的具体岗位,这个才是有实权的。
那宋朝的冗官冗员是怎么产生的呢,比如你的差换了,你换岗位了,或者被贬了,失去岗位了,但你的寄禄官还没变,还在拿着朝廷的俸禄,这就造成了冗官冗员,和财政浪费,在宋朝这种类似的情况非常多!
所以秦从龙建议,新朝的官职直接绑定俸禄,官职直接对应实职,干什么岗位,就拿多少工资,可以有勋,比如什么郎某某大夫的那些虚衔,但只用来表彰,代表个人荣誉,不能跟俸禄和实权岗位挂钩,以免出现宋朝的冗官。
至于藩镇割据?就鲁锦拆的稀碎的这个权力构成,能搞出藩镇割据的那也是人才
最终还是鲁锦做出决定,新朝施行官、勋、职,军衔,爵这些体系,具体的编制划分,可分为官员、吏员和职员。
官员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俸禄直接和官员品级绑定;勋只是荣誉头衔,代表朝廷对其个人的认可,跟俸禄和实权都没关系。
职,这里指的是所有官营机构的职员,例如教师,医生,国营工厂,电报行的普通职员,都属于此列。
然后是职员的工资问题,鲁锦直接借鉴了后世的职称,按照职员的职称高低发放对应的工资,每个行业又略有不同。
搞定了这些,最后一个问题,职员的俸禄由谁来发?
警务是官,当然由朝廷发放,国营工厂职员,电报行职员,这些本身是能给朝廷赚钱的,因此给他们发放俸禄也没问题,相当于是他们自己养自己,不用朝廷来养。
最关键的还是教职人员,人数庞大,而且鲁锦还想搞基础义务教育,不说小学初中全部纳入义务教育,起码也得小学五年吧?问题是,以元末当前的人口规模,和财政收入,朝廷能不能负担的起全国的小学五年义务教育?
鲁锦对此的心理底线是,只要不超过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那就咬咬牙也要去搞!
有了这个底线,再去计算办小学的成本,建学校的钱可以让地方上出,地方出建材,然后让百姓服徭役去建,白嫖劳动力也要建,所以初期的建设成本是不用考虑的,关键是教职人员的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