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从龙这时举手道,“臣对三个财部没有问题,但是殿下刚才说的把刑部改成警务部,这个臣想问一下,如果只是增添一个民政司,把户部的人口户籍挪过去,有必要把刑部的名字也改了吗,是不是刑部还有什么其他的更改?”
鲁锦点点头,“刑部最大的更改,就是要设立地方分司,称为警察局,主要负责治安,类似唐朝的左右金吾卫,宋朝的皇城司,有巡逻,缉盗,刑捕的职能。
“这些治安部门前朝早就有了,只是唐宋只注重京城的治安,但是对天下其他城池却不重视,因此没有设立明确的分司。
“另外地方上,前面历朝历代也不是不管,寻常的刑捕事务,都是直接放在县衙里,有两班衙役负责缉捕罪犯,然后还在地方上设有亭长,元朝还在要害之处设有巡检,这些都是负责缉盗的治安部门,只是一直未能统合起来,而改革后的警务部,就要把这些部门全都统筹到一起。
“政务院设警务部,行省设警察厅,府县设警察局,把原来县衙的捕快,和负责治安的典吏,都改到警察局去,地方上设治安亭(派出所),巡检兵归内卫军系统(武警)。
“但碰到大案要案,或是匪众,警察局人手不够用的时候,也可以向上级申请调动内卫军巡检兵配合剿匪,但内卫军的指挥权仍归内卫军系统。
“警务部具体的分司,有总务司,负责日常运营和收发文牍;民政司,掌管人口户籍;治安司,负责管理各地的警察局;刑侦司,就是原来的督捕司,负责督捕刑事罪犯;经侦司,负责督捕经济罪犯,如违法的奸商恶贾,或诈骗钱财之人;刑狱司,就是原来的提牢司,负责管理全国监狱和在押囚犯。
“海关司,负责国民的出入境登记,办理通关文牒,给没有我国户籍的外藩人士办理临时驻留凭证,对没有驻留凭证,隐匿在我国的外藩黑户流民予以逮捕,处理海关港口的外藩刑事案件和治安纠纷,查处海关出入国境的违禁商品,比如走私。
“后勤司,负责警务部的警械装备;人选司,负责全国在册的警员。
“总共就是这些,没有了。”
秦从龙仔细听着,前面的倒是没什么问题,但是听完之后总觉得好像少了什么,想想原来的吏部,他突然反应过来问道。
“殿下,前面这些司倒是没什么问题,可为何唯独少了秋审司和脏罚库?”
鲁锦当即说道,“因为审判的活不归刑部,三法司三权分立,刑部就应该只掌握执法权,负责维护治安和抓捕犯人,大理寺掌握审判权,督察院掌握诉讼和监督权,如此才能公平公正。
“今后大理寺也要在各地设分司,名为法庭,设在府县两级,行省设正法厅,只负责管理府县法庭,平时并不直接判案。
“只有遇到地方法庭难以判决的案件时,省正法厅才要给与判决指导意见;或案犯不服地方判决,决定上诉的案件,省正法厅要对案件进行重审。
“府县法庭负责初审,初审不服上诉的,行省二审,行省也拿不定主意的,报大理寺终审,重大案件报皇帝和内阁,派三司会审。
“因审判权从刑部剥离,所以秋审司(死刑审核)和脏罚库今后不再隶属刑部,也划归大理寺。”
众人闻言顿时面面相觑,汪广洋这时突然提出一个疑问。
“殿下,收税的有税务局,审案有法庭,治安有警察局,教化有教育局,那这些事都有人做了,今后知县和知府做什么?”
“干什么?当然是抓总啊!”鲁锦当即道。
“你辖内的城池修筑了吗?没有就去申请徭役,带着百姓筑城。
“你辖内治安如何,有没有盗匪,有没有未破的悬案,有就去督促警察局剿匪破案。
“你辖内百姓填饱肚子了吗?田亩是否够用?水利修缮了吗?没有就去带着百姓开荒,带着百姓修缮水利,如果自己不懂的,或者搞不定的,就上报行省,请行省水务厅的专家来指导水利规划,然后知县带着百姓去干!
“你辖内的适龄学童都入学了吗,有学上吗?入学率多少?没有就去督促教育局让他们开办学校。
“你辖内的百姓缺医少药吗?生了病有医可看吗?没有就找卫生部申请开办医院,还有辖内的百姓是否接种了疫苗,没有的就让医院赶快去做。
“你辖内的无业游民多不多?失业率高不高?如果有无业游民,就去招商引资,找商贾来开办工厂公司,把无业游民都招进去当工人,让他们有事可做,有工钱可挣,还能发展经济,增加税收。
“这不都是事吗,怎么会无事可做?就算上面这些都没有问题,你还可以发展经济啊,你辖内的税收几年没有增长了?百姓都富裕吗?茅草屋、土坯房都换成砖瓦房了吗?不富裕就想办法带他们致富。
“你辖内有没有什么特产,有没有什么矿产,地形气候是适合搞农业还是畜牧业,又或是工矿业,还是制造业,带着百姓去搞啊,没钱就去找银行借,没商贾就去外面拉,产品做出来怎么卖出去,路修了没,运输条件怎么样,你带着百姓去赚钱致富,给朝廷增加税收啊!”
“.”
众人都听的一愣一愣的,好家伙,自家这位殿下,就算不造反当皇帝,去当一个知县或是知府,那也肯定是简在帝心,次次考评都得是最优的那一个啊。
太他妈卷了.
“臣,臣没问题了。”汪广洋顿时无话可说。
鲁锦再次看向众人,“还有什么想问的没?”
“没了。”众人都摇了摇头。
于是鲁锦翻了翻会议纪要,然后又说道。
“最后一个部级单位,宣传部,下设总务司,训导司,新闻司,出版司,稽查司,法规司,作协司,负责管理全国的新闻报社和出版社,审查各类出版物,和出版社、报社,报刊杂志的创号登记注册,以及相关法规的制定。
“今后所有的书商想刊印出版书籍,都需要先上交样品到宣传部审查,审查通过后给与出版号码,才允许印刷出版。
“也可以根据朝廷需要,号召各地的有文采的名家创作朝廷需要的书籍,比如教科书课文征集,就可以由教育部设置题材,由宣传部搞征文,各地有才学之人写出文章后,向宣传部投稿。”
众人听到这个宣传部的职能,也都点了点头,倒是也没说什么。
其实出版审查机制,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秦朝的‘焚书坑儒’就不说了,那时候连纸质的书都没有。
最早将出版审查纳入法律的,其实是唐文宗时期,禁止民间私刻历法,以及天文学书籍,古代人迷信,唐朝认为这玩意有关王朝命运,因此禁止民间私刻,还将其正式编入《唐律》,成为中国首部将出版审查纳入法律的律法。
宋朝因为造纸术愈发成熟,纸张开始变的廉价,活字印刷也诞生于宋朝,出版业极大的发展,于是宋朝对于出版审查的制度也更加完善了。
还出现了事前审查,就是把书稿送交有司预审,印刷后再送样本复查的双重审查制度,另外还有奖惩制度,鼓励百姓举报禁书。
宋朝的禁书包括但不限于天文、兵法、邪教异学,还有教人怎么走科举捷径的书,违者可能流放。
清朝的文字狱就更不用多说了,河蟹大神这玩意,还真不是现代才有的,现代人能想到的问题,古代人也早就想到了,他们也知道有些书必须要禁,所以鲁锦提出出版审查,众人并没有反对。
陈遇这时也说道,“这个征文的法子不错,这样教育部编书的工作就能轻松许多了,尤其是大学的那些专业书籍,可以直接向民间征集。”
其他人也都点了点头,鲁锦这时看向众人问道,“谁还有什么想问的?”
“没了。”
李善长这时数了数刚做的笔记,然后才蹙眉道。
“这六部、九卿,再加上太医院,原本有16个部和寺,现在拆分之后,不算枢密院,仅政务院就有15个部,和四个寺,就这样吧,不多但也不算少了。”
众人闻言都互相看看,感觉也还行,改完后的政务院虽然有15个部,但有好几个都是从原来的九卿里改成部的。
问题是九卿本来也不是小官职啊,六部尚书是正三品,九卿也是三品,甚至有的九卿品级更高,能到从一品,正二品,官一点也不小,它只是名字不叫部而已,但掌管的实权其实和部差不多。
还有枢密院,宋朝就在六部之外另建了枢密院,而且枢密院的官职也同样不低,什么枢密使,枢密副使,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一大堆一二品到三四品的大官。
现在鲁锦全都改成部,主官都成了三品的尚书,实际上还是削减品级,缩减行政开支了,不过综合政务院增加的几个部门来看,和宋朝也区别不大,一加一减,还是那么多。
改革之后总体上的变化,是各部门的实权增加了,品级降低了,但是权力相比于传统的六部也更分散了,这下就更没人能当权臣威胁皇帝了。
“这么多部,改动那么大,甚至有的部现在还没一点头绪,人才也没有,想要把这套制度建成,恐怕需要不少时间啊。”秦从龙此时也捋着胡子道。
鲁锦却当即下决心道,“需要时间那就慢慢改,慢慢建,反正我死之前,必定要将这套制度全部落实!”
众人闻言再无话可说,鲁锦铁了心要这么改,他们也没办法,这就是开国君主的权威。
李善长这时又说道,“枢密院和政务院都定下来,那就只剩内廷和内阁了,还有殿下最开始说的,那些非官非吏但有公职,吃朝廷俸禄的人,应该如何确定。”
鲁锦闻言蹙了蹙眉,“现在连皇宫都没有,说什么内廷还是有点早了,不过确实可以先把制度定下来。
“我对内廷没什么头绪,诸位先生可有什么意见?”
李善长见状当即掏出一张列表呈给鲁锦,然后说道。
“殿下是承袭唐宋制度,那内廷也可仿唐宋旧例,唐朝的内廷分为内侍省和殿中省,共有六局六尚,共十二个局。
“宋朝内廷承袭唐制,但又有改动,分为内侍省和入内内侍省,一个主日常侍奉,一个主内廷管理。
“殿下可根据职能需求稍加删改。”
鲁锦接过来那张列表看了看,见到上面的尚食局、尚药局、尚衣局、尚舍局、尚乘局,顿时反应过来,老朱的内廷十二监就是仿照这玩意定的吧?
这管车马的尚乘局,不就是明朝的御马监嘛.——
PS:六部改革还有一章就没了,最后讲一下内廷和内阁
第435章 拆分六部(完)
鲁锦看着李善长递来的列表,他以前还真没研究过唐宋的内廷,现在这么对比一看,宋朝相比唐朝居然还精简了挺多的。
唐朝内廷十二局,而宋朝即便连负责京城治安的皇城司,还有介于内外朝之间的翰林院,龙图阁,天章阁,御药院(太医院)这玩意全算上,加一起也只有九个机构,纯内廷的机构也就三四个。
鲁锦想了想还是说道,“那就仿照唐朝旧制设几个监吧。”
他一边算着内廷需要的职能,一边说道。
“设尚宝监,掌管玉玺印绶兵符等物;设御器监,负责宫廷器物制造;司舍监,掌出行随驾布置;御马监,掌内廷车马;值殿监,负责禁中洒扫;
“尚膳监,负责禁中餐食;神宫监,掌宫门钥匙,太庙祭祀;尚衣监,负责禁中服饰制作;司库监,掌管内帑库藏;司礼监,掌管内廷出身,监督内廷各监。
“一共十个监,就这样吧,应该够用了。”
众人闻言都点了点头,仿照唐制,但又比唐朝少两个机构,以示节俭,同时该有的也都有了,也能维持内廷运转,这个主公表现的简直太过完美,有时候都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鲁锦这个带头人都表现的那么节俭了,你一个做臣属的怎么能比主公更铺张浪费呢?
其实鲁锦这十个监,比原历史老朱设置的十二监要少三个,朱元璋的内廷还有个印绶监,同样是管信符的,跟管印玺的尚宝监有点职能重合了,于是鲁锦就只保留了一个尚宝监。
还有个都知监,本来是负责监督查验内廷之间的文书的,但是后来这项职能被司礼监给兼并了,司礼监同样有管理内廷的职责,一个管理,一个监督,有点多余,明中期的时候都知监就彻底沦为打杂的了。
还有掌管宫廷器物和灯火调度的内官监,职能和御器监也有些重合,被鲁锦一并取消。
不过相比于明朝的内廷,鲁锦又增设了一个司库监,用来管理内帑库藏,也就是皇帝的小金库,皇室财政,这个是老朱的内廷没有的,属于职能缺失,现在被鲁锦补上了,所以裁掉三个,增加一个,最后十二监变成十个。
李善长这时又问道,“殿下,翰林院还要设置吗?”
“当然要有翰林院,不过今后翰林院归属外朝,不再作为内廷机构。”鲁锦当即说道。
翰林院这玩意最早是唐玄宗设置的,起初里面都是一些能诗擅画,文采好的,或是懂医术,占卜,养生啥玩意的,说白了就是被皇帝招去,陪皇帝玩的,李白曾经就在翰林院干过,整天陪皇帝喝酒写诗.
到了宋朝的时候,翰林院的功能逐渐正规化,变成了科举的正式官职,职能也变成了皇帝的秘书和顾问机构。
现在到了鲁锦这里,翰林院的功能又比宋朝更进一步。
“今后翰林院的职能,应该担当中枢的秘书处,除了帮皇帝起草诏书外,也要帮内阁做些秘书工作,但翰林院对政务没有决策权。
“同时翰林院还要担任像前宋龙图阁,天章阁那样的角色,有地方升上来的,但暂时中枢无缺的,或是考公务员进来的优秀人才,都可以先放到翰林院当秘书,在内阁实习。
“一旦地方上有要害部门空缺,又没赶上考公的年份,那就从翰林院选派官员去补缺,也就是中枢人才储备机构,同时兼任皇帝和内阁的秘书。”
众人闻言对视一眼,纷纷对这个翰林院提高了重视程度,经过鲁锦这么一改,一下子就从一个陪皇帝吃喝玩乐的机构,变成炙手可热的中枢人才储备库了。
而且平时还是给皇帝和内阁做秘书,这得接触多少国家大事,在内阁实习可是真能学到不少东西,就算不是奔着学东西来的,能在皇帝和宰相跟前混个脸熟,以后仕途也会更加光明几分啊,万一以后升迁的时候大佬想起你了呢
汪广洋这时也问道,“殿下,前宋的龙图阁和天章阁,便有储备人才之用,现在都放到翰林院中,那新朝还要像前宋一样置几个阁吗?”
鲁锦想了想说道,“阁可以建一个,但就不用当人才储备了,我听说唐时的凌烟阁是表彰功臣之用,那新朝也可以建一个用来表彰功臣。
“另外再建两个殿,用来给内阁和枢密院办公,一文一武,你们想两个名字吧。”
众人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连忙开动脑筋,李善长当即道,“文华殿和武英殿如何?”
鲁锦闻言顿时一阵无语,当初帮老朱起名字的就是你吧,怎么跟原来明朝的一模一样.
于是便问道,“别人呢?”
汪广洋这时也道,“前宋有昭文馆,首相常兼任昭文馆大学士,故而又称昭文相,既是给新朝内阁办公之处取名,那也可以称昭文殿和武威殿。”
鲁锦想了想当即做出决定,“那就各取一个,就叫昭文殿,武英殿,表彰功臣的阁称作天机阁,内阁大臣全部赐予昭文殿、武英殿大学士头衔,科工两院赐予天机阁大学士头衔,天机阁除了表彰功臣外,另外也担任皇帝和内阁的科学顾问机构。”
众人顿时面面相觑,陶安当即问道,“殿下,政务官和枢密院的武官不能入天机阁吗?”
“不能,天机阁只用来表彰科工两院有功的院士,生可封侯封公,死可配享太庙。”
在场之人顿时有些不服气,这科工两院干嘛的,凭什么荣誉比文官武将都要高?
陈遇顿时问道,“敢问殿下,这科工两院的遴选标准又是什么,为何能比文官武将还要高?”
鲁锦当即道,“想进科工两院,获得院士头衔,很简单,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你只要能做到某个领域的当世第一,就可以当院士,若是还能做出一番造福苍生,有利国家的功绩,就能封爵,就能入天机阁,就能配享太庙!”
众人闻言顿时面面相觑,陈遇又问道,“可是殿下,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当世第一的说法也太笼统了吧,这要如何遴选?还有,若是没有军功便能封爵,那武勋岂能服气?”
鲁锦闻言再次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