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第335节

  不过最近几年肯定不能去,现在是至正十三年,西历1353年,正是欧洲黑死病大爆发的年份,估计还要再持续个三五年的时间。

  也正是这场黑死病,导致欧洲的宗教人口失衡,才最终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瘟疫一爆发,信教的都去教堂扎推祷告,反而传染的更快,不信教的待在家里隔离,反而活了下来,大瘟疫过后,虔诚的教徒死了大半,而且是越虔诚就死的越多,如果是你,你会不会对教会产生怀疑?

  此时的欧洲,正在死亡与恐惧中挣脱愚昧和宗教的枷锁,而中国这边,也在铁与血的淬炼下推翻异族的统治,双方目前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但这边有了鲁锦,结果自然会和原历史不一样,鲁锦心想,这次绝不会再让欧洲人的势力进入太平洋,中国应该主动走出去。

  等鲁锦这边和众人聊完了马政,女人们那边的饭菜也做好了,于是众人又一起在燕雀湖边吃起了野餐,张芸绣知道鲁锦喜欢吃蔬菜,特意张罗了好几个炒菜。

  五月的时令蔬菜不少,蒜薹、菠菜、苋菜、雍菜(空心菜)、萝卜叶、香椿、蚕豆、苦瓜、黄瓜,这些蔬菜得来不易,鲁锦也是穿越之后才了解到古代的蔬菜竟然比肉还贵,他这伙食可谓奢侈.

  中午吃饭时,鲁锦看着满桌的菜蔬,又跟众人聊起了这菜,“你们可知道有一种黄芽菜?”

  陶安闻言当即道,“知道,不过黄芽菜要等中秋才有,主公这个时候可难吃到了。”

  鲁锦却摆摆手,“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想说,你们可知黄芽菜是从何而来?”

  众人顿时被这个问题问住了,平时谁注意这个啊,还是杨宪想了想才说道,“臣老家山西,并没见过黄芽菜,也是来建康求学之后才知江南有黄芽菜,似乎这菜出现的时间也不长,倒是没细究过这黄芽菜的来历,莫非主公知道?”

  鲁锦点点头,“刚才聊马政时,我就说过,通过近缘物种的杂交选育,可以人为的造出一些世上本不存在的生物,这黄芽菜就很可能是近几十年刚刚诞生的,依我看,很可能是同为十字花科的菘菜和芜菁杂交而来。”

  “这”众人闻言都愣住了,秦从龙当即好奇问道,“大帅,这植物也能杂交吗?”

  “当然。”鲁锦点点头,“植物也分公母,既然分公母雌雄,那就能雌雄交合,而且植物同样可以用界门纲目科属种来划分,能划分就说明植物之间也有亲缘关系。

  “就比如这菘菜和芜菁,同属十字花科,它们开的花都是四瓣十字状,便可看作表亲,这对表兄妹被某个菜农种到了一个菜园里,也许是一阵风,又或是一只采蜜的蝴蝶,将芜菁的花粉带到了菘菜的花朵中,就这么意外的生出了黄芽菜。”

  杨宪顿时惊讶道,“菜蔬竟也分雌雄公母?”

  这次还不等鲁锦说话,一旁没怎么出声的詹鼎就放下筷子说道,“确实如此,我前阵子仔细拜读过主公的公输秘典,其中生物一册中便有介绍,动物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植物也有根茎叶花和果实。

  “书中说花朵便是植物的生殖器官,里面生有花蕊,带花药花粉的是雄蕊,这花粉便如男子的白浊,不带花药的是雌蕊,植物以花蜜为诱饵,吸引昆虫吸食花蜜,在其穿梭花丛时,便替植物完成了传粉,将雄蕊的花粉涂抹在雌蕊的柱头上,花朵下面的子房便会孕育种子,如同女子的胞宫,当真神奇。

  “不过书中又说大多植物其实都是雌雄一体,故而不仔细观察,很难让人发现雌雄之别。”

  没看过生物书的人都听傻了,以前还有各种话本和神话,说什么花神精怪之类的都是女子形象,现在告诉他们花也有男的,而且花粉还是男子的白浊,顿时颠覆了他们的三观。

  詹鼎又说道,“书中还说了杂交育种之法,更是提出了一种设想,或许可以通过杂交不同品种的稻谷,小麦,培育出高产的种子,将稻麦亩产提升至每亩数百斤,乃至上千斤,不过并没有详细介绍该怎么做,想来公输氏目前应该也未能做到这点。

  “主公提起杂交而来的黄芽菜,应该是想说这个吧?”

  “真有这种办法?能使稻麦亩产增产如此之多?”秦从龙等人都不可置信的看向鲁锦,想等着他的确认。

  鲁锦当即点了点头,“确实有这种办法,不过比培育马种更难,刚才国器说公输氏暂时也未能做到,那并非不知道怎么做,而是想做成此事,非一家一姓能成,需得一国朝廷全力支持,且不能中途改弦更张,需得数十年如一日的投入,才有看到出成果的希望。

  “是以,虽然公输氏发现了此种方法,暂时也只能记载于书中,却未能付诸实践,可是以前没有朝廷支持,但今后我们自己建了朝廷,那就不一样了,这个事便可以和培育马种一起提上日程。”

  陈遇闻言这时才捋着胡子感慨道,“怪不得公输子中,公输氏自比鬼神,这造物之能确实如同神通,看来这格物真能格出大学问啊。”

  鲁锦顿时叹道,“若非汉武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若当今还有农家传世,或许这事早就做成了,天下又怎会还有饥馑之苦,此董仲舒之罪也!”

  众人闻言顿时又沉默起来,鲁锦又想骂儒家,可是他每次骂的你又挑不出毛病来,如果没有罢黜百家,如果农家传续下来真能将粮食亩产翻几倍,那天下又怎么会饿死那么多人呢,这锅肯定要儒家来背,甩是根本甩不掉的。

  众人受鲁锦影响,天天听着那些神乎其神的东西,说一点没有反思那肯定是假的,有时他们也会想,莫非儒家真的错了?

  吃过饭后,众人在湖边散步消食,鲁锦望着燕雀湖边的景色,突然对众人说道,“这里景色不错,位置也很好,我想在城东这边选个地方,圈一两千亩地,建个学宫。”

  “学宫?”李善长闻言一愣,这才反问道,“稷下学宫吗?这不就如同当今的国子监,可若是建国子监,又何须一两千亩地,这是否有些太大了?”

  经李善长这么一说,其他人也反应过来,若只是建个国子监,确实用不了一两千亩,这么庞大的建筑群,只有‘宫殿’二字才能配得上,莫非是鲁锦想建宫殿,却不好意思说,于是自己提个引子,想让大家主动谏言?

  然而刚才被詹鼎比下去一头的杨宪,刚想要说让鲁锦直接建宫殿时,冯国用却最先领会了鲁锦的真实想法。

  在这建康最好的位置,建个占地面积一两千亩的学宫,那将来的皇宫上哪找地盖去?现在建了学宫,那皇宫还建吗?

  于是冯国用当即问道,“主公是不想在建康定都?”

  鲁锦轻轻点了点头,“嗯,是有这个想法。”

  众人闻言俱是一愣,不知道鲁锦怎么会突然冒出建都别处的意思。

  “为何?”李善长当即问道,“当初不还是主公说建康这里龙盘虎踞,可成大业吗,而且自我军渡江之后,也确实一路顺遂,若在建康定都,北有江淮天险,东有江浙财富就近取用,若不在此处建都,又能去何处?”

  鲁锦却摇了摇头,这才说道,“渡江之前,我确实说过建康龙盘虎踞,可成大业,而且金陵本身就地处江南,天下各州唯江南最富,若在此处建都,确实安逸的很。

  “可是在我眼里,此处能用来创业,却不适合用来守业,欲成王事,建康的确够了,可欲成帝业,建康则还差了点。”

  “为何?”李善长仍然不解,“这建康如何就不能守业了?”

  鲁锦当即伸出手指反驳道。

  “首先,江南偏安一隅,只有王气却难以统御九州,若不打算北伐收回燕云和辽东,只甘心做个南朝之君,那确实可以定都于此,可纵观历史,你们自己数一数,定都于建康的王朝,可有一个能长久的吗?”

  众人闻言顿时沉默无语,定都江南的王朝确实没一个国祚绵长的

  鲁锦又伸出一根手指说道。

  “其二,东北于中原来说是一大害,这块地并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汉灭卫氏朝鲜,曹操打乌桓,隋唐征高句丽,宋朝时这里又有辽金,其他还有诸如渤海国,扶余国,凡此种种,数不胜数。

  “九州之地历来为中国所有,以往历朝历代,西北和正北虽也屡有边患,也有如匈奴、突厥、吐蕃、鲜卑之类的强大势力,但却都未能动摇中国的根基,唯有东北,几次致中原亡国,而且此地强权迭起往复,灭掉一个,用不了多久又会出现一个,你们觉得为何如此?”

  “可是蒙古,不就是正北之敌吗?”陶安疑惑道。

  “不。”鲁锦当即反驳道,“蒙兀儿部的真正起源其实是科尔沁草原,而这科尔沁草原,正好处于传统称为漠南漠北的这块地方,与东北辽河流域的交界之处,其实也应该算作出自东北的势力。

  “只靠漠南漠北的资源,养出一群马匪南下抢掠还凑合,但若无东北之地,根本别想崛起为大国,与中原王朝争天下。

  “所以重点在于东北,西北和正北虽也有敌人,但都是些癣疥之患,不足为虑。”

  冯国用这时也问道,“那主公想定都何处?”

  鲁锦当即道,“最好是能就近看住东北的地方,又要占据地理险要之处,河北的燕云就是最好的建都地点。”

  众人闻言都十分吃惊,“他们本来还以为鲁锦是想去河南,汴梁或者洛阳,没想到鲁锦却想去大都?”

  鲁锦还在继续道,“其三,燕云丢失几百年了,与南方割裂严重,不要怀疑我说的话,因为你们当中大部分人,此时心中所想的是什么,又有几人觉得河北那是我们的地,有几人愿意去河北定都的?恐怕没几个人愿意去吧?

  “你们尚且如此,那江南的百姓又如何想?北地被前宋丢弃的北人又怎么想?

  “虽然我之前提过,可以用推行历史教育的方式弥合南北人心,但那远没有直接定都北方的弥合要来的快。”

  鲁锦缓了下又说道,“其四,你们都说江南富庶,在建康定都可以就近使用江南的财富,然而我却觉得,这恰恰是定都建康最大的缺点。

  “为何?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者也!

  “前宋留下的那首,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才是前宋亡国的真正原因啊!”

第423章 定都之争(续)

  见众人一时都还在沉思,鲁锦又继续道。

  “我公输氏周游世界寰宇,发现这世上所有的强国,皆处在天灾频发,冷热交替的温带之地,为何?

  “太过寒冷的地方种不出粮食,不宜生存,太过温暖的地方如安南,稻米一年三熟,占城,稻米两年七熟,太过安逸,百姓不知饥馑,朝廷便没有忧患意识,自然也就没有进取之心,若国无外敌,就会变的得过且过,混吃等死而已。

  “都说慈母多败儿,这国家也是一样,若是什么事都百依百顺,不经磨砺,自然养不出意志坚韧的孩子,这也是多难兴邦的本意!

  “而江南便是这慈母,是温柔乡,长居此处只会腐蚀消磨人的意志,最终死于安乐罢了。”

  汪广洋闻言这时也开口问道,“主公即便不愿在江南定都,也大可以去中原,汴梁、洛阳都可,居天下之中,可临御四方,为何偏偏要去河北的大都?”

  鲁锦瞥了他一眼说道,“我刚才说了,一是为了弥合南北,不使国家分裂,二是为了就近看住东北,防止此地再崛起一个辽、金、蒙古这样的大患。

  “三是因为中原无险可守,中原地理实际上是与华北平原连为一体的,整个华北平原一马平川,没有山脉阻隔,燕云便是中原的屏障,一旦失去燕云,东北之强敌便可横扫中原,前宋不就是这么没的吗?

  “黄河虽也是大河,但冬季却会结冰,北方敌军可踏冰渡河,因此算不上天险,中原等地虽也有山,但与太行、秦岭、大别山、燕山这样的连绵山脉不同,并不能起到隔绝地理的作用,一旦北方之敌进入华北平原,只要想打中原,总能找到进兵之路。

  “而河北则不同,东面临海,西有太行,北有燕山,占据天险,安全无虞,南部直通中原,可控扼九州,又可监控漠南漠北与东北。

  “再加上已有燕、辽、金、元四国于此建都,早已成为北方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在此处建都也比较容易令百姓接受。

  “因此,若准备偏安一隅,自可在建康定都,就算现在能把燕云收回来,只要长期在建康定都,早晚也会把燕山以北之地再次丢失,失去中原的管控,此地早晚都会再崛起一个辽金元这样的强权,中原就会再次出现亡国之险。”

  见鲁锦居然找出这么多理由,汪广洋也不好再直接反对,于是只能换一种思路劝谏道,“可是如今河北民生凋敝,人口稀少,百废待兴,不说各种物资,就连粮食都需要江南的漕粮供应,根本无法自己自足,若定都河北,肯定还需要江南输送供给。

  “而‘穷极江南,富夸塞北’,正是各路义军攻击元廷的一个重要理由,南方百姓也对此早有怨言,若继续如此,恐不得民心啊。”

  鲁锦却立刻说道,“所以我才说,先在此处建一个学宫。”

  “额那主公的意思是?”汪广洋都听愣了,一时没反应过来鲁锦要建学宫与定都河北有什么关系。

  “我的意思是可以施行两都制,或者一个都城,再加几个直隶府,选天下要冲之地设直隶府,直隶府比行省低半级,比寻常的府高半级,不归行省管辖,直接向朝廷中枢负责,这是两个方案,可以选一个,也可以两个并行。”鲁锦当即解释道。

  李善长闻言当即疑惑道,“主公说的两都制我们明白,这直隶府又是何意,与两都制又有何不同?”

  鲁锦于是再次解释道,“中国疆域广袤,南北跨度从北海到安南足有上万里,东西横跨也有上万里,如此广大的疆域,以目前的交通和通讯技术手段,其实不论这个都城设在何处,都很难兼顾各方。

  “尤其是中国地理不仅幅员辽阔,各地的民俗风貌也各有不同,很难兼顾,比如草原以游牧为生,汉地以耕稼为业,东北以渔猎为主,不能用同一种制度一以贯之。

  “因此在不同区域多设几个都城,或者只设一个都城,在各地要害处设一个归中枢直隶的府城就很有必要,而且我也不是毫无依据。

  “先说两都制,两都制古已有之,两汉时期虽无明确的两都,但西汉都城在长安,东汉都城在洛阳,唐时亦是如此,宋未能大一统且不提,蒙元来自塞外,为了兼顾汉地与漠北,也施行两都制,在燕京设大都,在草原设上都,每年在两都之间来回巡幸。

  “而辽金两国其实更适合拿来当作我们参考的目标。

  “辽国起于东北,但其疆域却是第一个囊括东北的渔猎,草原的游牧,汉地的农耕这三方的,如何统辖这些不同的区域,就成了辽国君臣需要解决的问题。

  “他们的办法是因俗而治,搞南北两院,也可称为一国两制,北院行草原法,主要用来管理游牧部落,南院行郡县制,编户齐民,遵从汉人传统。

  “都城方面,辽国直接设了五个都城,上京临潢府位于草原(内蒙),西京大同府在山西,南京析津府在如今的大都(北京),中京大定府就位于今上都附近(赤峰),东京辽阳府位于辽东,五个都城涵盖游牧、渔猎和农耕。

  “不过他们这样搞下来,都城的数量就太多了,完全可以只设一两个都城,剩下三个变成直隶于朝廷中枢的直辖府。”

  听鲁锦这么解释辽国的五京制,众人立刻就理解了直隶府的作用,说白了就是加强一片区域的控制。

  鲁锦则继续说道,“金国的疆域继承自辽国,之后又灭了北宋,为了兼顾草原的游牧、东北的渔猎,中原的农耕,金国也效仿辽国搞了三个都城,上京会宁府(哈尔滨),中都大兴府(北京),南京开封府。”

  介绍完这些,鲁锦才转过身对众人说道。

  “我们完全可以效仿这种多个都城的制度,但也没必要像辽金一样搞那么多京师。

  “单纯以地理角度来看,能有效统辖农耕、游牧、渔猎这三方的,唯有这三方的交界处最为合适,当然就是河北的燕京,这也是为何辽金元三国都选择在此建都的原因。

  “不过刚才朝宗提出的担心也是对的,经过元廷的祸害之后,此时的燕京已经没有继续建都的条件了,人口稀少,粮食不足,不能自给自足,若继续用漕粮供给,难免引起南方百姓的不满,使南北更加难以弥合。

  “所以我想的是,不如先在建康这里定都,等平定天下后,先把燕京设为直隶府,归中枢直接管辖,然后持续迁移人口过去,也算移民实边,鼓励在北方开垦土地,多建屯田,使北方能够自给自足。

  “二三十年之后,等燕京周边人口充盈了,再升格为北京也不迟,到时候再从建康迁都过去,这里改为南京留都,或者划为直隶府,继续归朝廷中枢直接管辖。

  “除了这南北二京外,将来也可以在草原、辽东各设一个直隶府,归中枢直接管辖,用以控制塞北的游牧和东北的渔猎,就不再设都城了,南方到时候根据情况也可以设立一两个直隶府,比如云南行省那边,用以控制当地土蛮。”

  鲁锦这个方案一提出来,就连汪广洋也没话说了,他刚才说河北燕京那边现在不适合建都,要人没人,要粮没粮,搬过去一起饿肚子吗?

  鲁锦承认啊,现在的燕京确实不适合建都,原历史上的明朝能够迁都北京,那也是整个洪武朝,还有朱棣的永乐朝前14年的持续建设恢复,才满足建都条件的。

  现在硬要在北京建都,就是罔顾客观条件,纯粹是扯淡。

  而且对于在哪里建都,鲁锦自己是有一些清楚的要求的,首先他要搞航海,这一条就直接排除了太靠内陆的河南和陕西,都不靠海你搞什么航海,因此南京和北京率先得一分。

  然后他要搞工业,那首先得有大型的煤铁联合体,钢铁是搞工业最基础的材料,没有煤铁就不用玩了,这方面南京的马鞍山跟河北的唐山都符合要求,南北是平局,各自再得一分。

  刚开始的基础工业中,木材也是重要的基础材料,这方面南京可以从大别山和江浙的天目山,安徽的黄山采伐木材。

  实在不行长江两岸都可以采伐木材,反正南京靠着长江航道,只要是长江两边的资源,南京都可以拿来用,而北京可以就近使用东北的木材,南北又是平局。

  当然,抛开这些基础资源不讲,搞工业最重要的还要有大量非农业人口,以及大量的粮食,用来喂养这些工业人口,这一条就直接把现在的北京淘汰了,现在的大都哪有人啊,粮食更是需要江南的漕粮供给,从这方面来说,北京完败。

  而此时的南京,无疑是最适合搞工业和航海的地方,周围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粮食充足,不仅能满足本地人口食用,还能对外输出商品粮。

  如果想在北京建立同样的工业条件,至少要闷头发展一代人的时间,主要就是人口和粮食自给率,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才能真正的搬过去。

  如果在这之前,直接修好两京铁路,那之后的迁都就更顺理成章了,这样不论是往北方搞工业转移,还是人口迁移,都更加方便一些,官员们也会少些抵触心理,毕竟鲁锦是穿越者,他最清楚速度和便捷的交通,对人的地理距离的观念转变能有多大了。

首节 上一节 335/3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